《2007年嘉蔭縣政府工作報告》是嘉蔭縣人民政府2007年發布的一份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7年嘉蔭縣政府工作報告
- 時間:2007年
- 性質:工作報告
- 發布單位:嘉蔭縣政府
一、過去四年工作回顧
四年來,全縣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發展壯大優勢特色產業,深化各項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經濟社會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各項社會事業更加繁榮。經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縣先後被評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全省城市園林綠化先進縣、省級園林城市、省級衛生城鎮、省級經濟發展法治環境先進縣、省級平安縣,連續三年被授予省級財源建設先進縣,連續五年被評為省級雙擁模範縣。
(一)過去的四年,是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實力顯著提升的四年
2006年,縣屬地區生產總值實現97,396萬元,比2002年增長83.4%,年均增長16.4%。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3,830萬元,比2002年增長2.1倍,年均增長32.2%。預算內外總支出達到28,099萬元,比2002年增長90.5%,年均增長17.5%。四年來,我縣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三次產業比例逐漸趨於合理。農業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三色經濟”成為農業特色主導產業。2006年,全縣農業總產值實現64,776萬元,是2002年的1.1倍,年均增長20.7%。一是以優質大豆種植為主的“金色經濟”成為促農增收主要渠道。優質大豆播種面積82.3萬畝。綠色食品種植面積38.8萬畝,實現產值9,500萬元,四年來,先後共有8種綠色、有機、無公害產品及產地獲得省、國家和國際有關組織認證,區域環評和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整體認證通過省級驗收。以五味子、水飛薊為主的北藥種植和改培面積達到9.2萬畝,產值超過5,000萬元。二是以絨山羊養殖為主的“銀色經濟”效益顯著。2006年,全縣絨山羊存欄量達38.6萬隻,實現產值7,100萬元,為農民人均增收945元,我縣分別被國家和省確定為“絨山羊生態養殖農業標準化示範區”。畜牧業產值實現13,380萬元,是2002年的1.4倍,年均增長24.3%。三是以民有林為主的“綠色經濟”初具規模。通過穩定所有權,放活使用權,“三林”流轉、荒山荒地造林和退耕還林步伐不斷加快,民有林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全縣累計發展民有林104.6萬畝。工業企業發展活力增強,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堅持把以林木、礦產、農副山特產品加工為主的三大支柱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加大政策引導和服務力度,工業經濟不斷提規模、進檔次、上水平。2006年,全縣工業增加值實現8,517萬元,比2002年增長60.6%,年均增長12.6%。放手發展非國有經濟,堅持在最佳化發展環境、提高服務質量上下功夫,對民營企業全力扶持,放手發展,使其逐漸成為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2006年,全縣非國有經濟增加值實現76,089萬元,比2002年增長82.8%,年均增長14.6%。旅遊業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第三產業比重不斷增加。加大旅遊景點景區開發力度,打造旅遊精品,旅遊業整體發展水平得到提升。嘉蔭神州恐龍博物館建成開館,茅蘭溝國家森林公園再度開發,並被評為AAA級旅遊景區。以茅蘭溝國家森林公園和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等景區為中心的公路沿線“一線兩園游”、以太平島和新發島等界江風光為中心的“一江兩島游”、以觀賞異域風光為中心的俄羅斯異域風情游逐漸成為嘉蔭旅遊特色。2006年,全縣共接待遊客11萬人次,組織出入境旅遊團組104個,實現旅遊收入1,300萬元,旅遊收入比2002年增長80.6%,年均增長16%。交通運輸、金融保險、郵政通訊、商飲服等第三產業迅速發展,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0.3%。
(二)過去的四年,是各項改革穩步推進、對外開放成效顯著的四年
行政機構改革、國企產權制度改革、流通體制改革、農村稅費改革、公務員工資制度改革全面完成,金融制度改革穩步推進,教育、醫療衛生和供熱、供水、環衛等公益事業單位體制改革順利結束。通過深化改革、精簡機構、提高效能,解決了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對俄經貿和文體交流全面加強,在俄方闢建了農場,註冊了公司,成立了對俄工作機構,並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伊春嘉蔭對俄區域經濟貿易合作洽談會”,赴俄森林採伐、農業開發、勞務輸出、經貿旅遊等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嘉蔭口岸進出口貨物量和進出口貿易額連創歷史新高,對俄經貿橋頭堡的功能逐漸顯現。2006年,嘉蔭口岸進出口貨物6.6萬噸,是2002年的26.1倍,年均增長126%;對俄進出口貿易額實現631萬美元,是2002年的13.2倍,年均增長90.4%。堅持藉助外力求發展,依託項目建設,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和對上爭取力度。四年來,全縣招商引資累計完成44,629萬元,華銀供熱有限公司、萬通祥木業等50餘戶投資超千萬和超百萬的企業先後落戶嘉蔭;全縣累計對上爭取資金69,806萬元,朝陽堤防工程、嘉蔭神州恐龍博物館及園區建設工程、口岸路等一批超千萬的工程項目相繼開工建設並投入使用,嘉蔭縣砂金過採區礦山環境綜合治理等大項目開工建設,極大地促進了嘉蔭經濟的發展。
(三)過去的四年,是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步伐加快、農村面貌煥然一新的四年
四年來,全縣累計投資18,170萬元,完成了朝陽堤防、江邊公園、黨政辦公樓、文體中心、嘉蔭商城等51項與民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城鎮基本建設項目。累計投資12,700萬元,加強了道路、供熱、供水、排水、綠化等94項市政設施建設項目。2006年,城鎮綠化率達到25.5%、道路硬化率達到98%、自來水入戶率達到98%、排水服務率達到50.3%,分別比2002年提高10.4、40、5和11個百分點。城鎮集中供熱面積達到40萬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10萬平方米。交通狀況進一步改善,51.5公裡邊防巡邏路投入使用,湯嘉公路、口岸路全面交工通車,結束了我縣等級公路無白色路面的歷史。新農村建設成果豐碩,2006年累計投資14,320萬元用於新農村建設。新建農村住房583棟,農村住房磚瓦化率達到70.2%,比2002年提高20.2個百分點;修建農村公路217公里,47個行政村實現了通水泥公路,通暢率達64.4%,全縣55個村硬化村內道路184條,其中13個村實現了村內道路全部硬化;建設沼氣池64個;安裝太陽能熱水器354戶,育紅、河沿、聯豐三個村實現了整村推進;解決飲水安全村屯33個,農村自來水入戶率達61%,鄉村飲水合格率達84%,自來水入戶率比2002年提高31個百分點;有線電視光纜聯網村屯增加9個,農村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78%,比2002年提高29個百分點;完成村周綠化824畝,栽植村內綠籬1.8萬延長米,安裝路燈585盞;建設村級活動室15個,村級活動廣場38個。農業開發工作不斷加強,土地整理步伐進一步加快。新農村建設的全面推進,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完善了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改善了農村環境,人民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發生了質的飛躍。
(四)過去的四年,是民眾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的四年
200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6,801元和4,380元,分別比2002年增加1,936元和1,550元,年均增長8.7%和11.5%。城鄉居民人均儲蓄餘額達8,873元,比2002年增加2,378元,年均增長8.1%。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分別達到19.9平方米和20.7平方米,分別比2002年增加2.4平方米和2.7平方米。就業再就業工作穩步推進,四年累計開發再就業崗位3,237個,安置下崗職工4,72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4.5%以內。職工自營經濟規模逐年擴大,2006年職工自營經濟增加值達12,940萬元。建立了有效的自然災害和社會救助體系,新建了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城鎮低保實現應保盡保,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全面推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74%。社區建設成效顯著,新建辦公和活動場所700平方米。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四年累計投資4,100萬元用於改善辦學條件。最佳化了學校網點布局,撤併學校62所;新建和改造學校教學樓、食堂和宿舍4.1萬平方米,中國小校舍磚瓦化率達100%;積極引進教育人才,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購置教學設備,教學水平得到明顯提高;積極開展“一幫一”愛心助學活動,全縣國中生輟學率為2.7%,比2002年下降0.2個百分點,國小無輟學學生。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全面開展,四年累計創建市級文明村(標兵)14個,市級文明單位(標兵)35個,省級文明村3個,省級文明鄉鎮1個,省級文明單位(標兵)5個。環境治理工作成效顯著。水利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城鄉電網改造順利完成,實現了同網同價。強化食品藥品和質量技術監督管理,市場秩序不斷規範。加強審計監督,規範了財經秩序。深入推進依法治縣進程,“四五”普法工作順利通過省級直檢驗收,“五五”普法工作全面啟動。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違法犯罪活動,社會治安狀況良好。認真做好信訪工作,積極為民眾排憂解難,保持了社會穩定。此外,文化、體育、計畫生育、外事、僑務、民族宗教、邊防、檔案、縣誌等事業均取得了新成績。
各位代表,過去的四年,是不平凡的四年,是全縣經濟加快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繁榮的四年,是揚正氣、樹新風、促改革、謀發展並為今後打下堅實基礎的四年。成績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親切關懷和正確領導的結果,是縣委統一部署和科學決策的結果,是縣人大、縣政協大力支持的結果,是全縣人民攻堅克難、奮力拚搏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縣政府,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各位人大代表、各位政協委員,向全縣人民及所有關心和支持嘉蔭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級領導和同志們,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四年來,全縣經濟工作保持了快速平穩發展的良好態勢,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較大進步。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工作中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一是農業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強,產業化、規模化程度不高。二是稅源基礎薄弱,缺少實力雄厚、牽動力強的工業企業,地方財政增收困難較大,發展資金主要依靠對上爭取解決。三是非國有經濟的規模較小、效益較低,對全縣經濟成長的拉動力不強,一些民營企業特別是木材和礦產品加工企業還處於低層次開發水平,產品檔次不高,缺乏市場競爭力。四是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偏低,運輸、服務等行業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不明顯,尤其是旅遊以政府接待為主,客源市場有待進一步擴大。這些問題事關全縣的改革、發展和穩定,我們要高度重視,採取有效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各位代表,四年來,全縣上下團結一心、奮發進取,一個經濟發展迅速、生態環境優良、經濟結構日趨合理、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快、民眾安居樂業和社會各項事業繁榮的嘉蔭展現在我們面前。通過四年來的工作實踐,我們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一是推動嘉蔭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必須善於搶抓機遇。幾年來,我縣緊緊抓住國家和省推進對俄經貿合作戰略升級和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有利契機,加大招商引資和對上爭取力度,贏得了上級的關心和支持,籌集了大量建設資金,推動了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二是推動嘉蔭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必須不斷深化改革。相繼完成了國企改革、行政和部分事業單位機構改革、農村稅費改革、教育衛生體制改革等,精簡了機構,壓縮了支出,減輕了負擔,提升了效能。三是推動嘉蔭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必須從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堅持把維護民眾利益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民眾增收、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教育、衛生等關係國計民生的問題,改善了民眾生產生活條件,改變了城鄉面貌。尤其是通過全力推進新農村建設,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水平,改善了農民居住環境,解決了農民住房、出行等方面存在的困難,統籌了城鄉發展,讓人民民眾在改革和發展中得到了實惠。四是推動嘉蔭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必須加強班子團結。嘉蔭的發展實踐證明,正是因為班子精誠團結,我們才抓住了發展機遇,才深化了各項改革,才克服了重重困難,才形成了整體攻堅合力,才有了嘉蔭今天的繁榮局面。
二、今後五年的奮鬥目標和2007年工作安排
今後五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縣十二次黨代會確定的“農業穩縣、工業富縣、開放活縣、旅遊強縣、環境立縣、科教興縣”六項戰略,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推進各項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增強自主創新和自我發展能力,改進公共服務,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加快和諧嘉蔭構建進程。
今後五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到2011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54,700萬元,年均增長12%以上。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5,200萬元,年均增長10%以上。工業和非國有經濟增加值分別達到16,200萬元和123,800萬元,年均分別增長13.7%和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9,400元和6,290元,年均分別增長6.7%和7.5%,城鄉發展差距進一步縮小。文化、教育、衛生等社會公益事業進一步發展,社會保障程度進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社會更加安定和諧。
2007年是新一屆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人民站在新起點、搶抓新機遇、謀求新發展、實現新跨越的起始之年。做好2007年的工作,為今後五年的發展開好局、起好步意義重大。2007年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實現98,300萬元,同比增長12%(按可比口徑計算)。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4,220萬元,同比增長10.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260元,同比增長6.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665元,同比增長6.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0,000萬元。
為實現上述目標,重點抓好7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深入實施“農業穩縣”戰略,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目標,繼續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力爭在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改變農村面貌、繁榮農村事業等方面取得新突破。2007年,全縣農業總產值實現73,300萬元,同比增長13.2%。
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繼續鞏固、發展、壯大“三色經濟”。一是合理調整種植業結構,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不斷豐富“三色經濟”內涵,將水稻、玉米等作物納入“金色經濟”範疇。全面落實水稻種植資金補貼、機械補貼和打井、電力、專項貸款扶持等優惠政策,抓好向陽鄉、保興鄉等沿江鄉鎮水稻種植,穩步增加水稻等比較效益高的優質作物種植面積。2007年,全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01.6萬畝,其中優質大豆83.5萬畝、水稻1萬畝,糧豆薯總產量達到13.5萬噸。擴大北藥種植面積,重點抓好滬嘉鄉水飛薊種植、北五味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水飛薊種子繁育基地和五味子種植基地建設,支持神龍刺五加加工廠發展,做大做強北藥產業,全縣北藥種植改培面積達到9.5萬畝。擴大綠色、有機、無公害產品種植面積,綠色食品種植面積達到45萬畝。加強院縣合作共建,發揮農業專家大院功能,積極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提高種植業科技含量。推進土地集約經營,堅持以農民為主體,通過租賃、承包等形式,促進土地合理流轉,向種田大戶、種田能手集中,並通過場縣合作、組建大型農機合作社等形式,轉變以人力和小型機械耕作為主的傳統生產方式,實現土地規模化生產、機械標準化耕作。二是穩定絨山羊養殖規模,提高絨山羊品質。全縣絨山羊存欄量達到42萬隻,畜牧業產值實現15,950萬元。借鑑蓋州絨山羊良種繁育經驗,加強良種交流,建立種羊系譜檔案,在穩定養殖數量的基礎上,提高絨山羊品質和單位效益,絨山羊優質化率達到50%。轉變絨山羊飼養方式,大力推廣青貯飼料、精飼料和乾飼料按比例搭配的科學飼養方法,實行散養、舍飼精養、圍欄圈養和區劃輪牧相結合。完善縣鄉村畜牧獸醫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加強絨山羊疫病防治,開展經常性的養殖技術和防疫知識宣傳,培養一批鄉村養羊“明白人”和“經濟人”,積極做好“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三是鞏固民有林建設成果,為廣大職工和民眾營造“綠色銀行”。加強民有林規範化、科學化管理,做好民有林管護、撫育和補植、補造工作,對造林地塊進行嚴格檢查驗收。積極扶持民有林造林大戶,發揮其引導示範功能。深化林權制度改革,積極爭取林權制度改革省級試點縣。強化資源林政管理,加大涉林案件查處力度,強化林業站、林場對退耕還林、荒山造林的指導、管護和服務職能。吸收農民參與森林防火管護,落實民有林經營者防火管護責任,全面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大力發展多種經營,拓寬農民增收途徑,積極引導和幫助農民發展林下經濟,擴大袋栽木耳種植規模,全縣種植袋栽木耳1,561萬袋,實現產值2,542萬元。
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繼續落實農民建房、修路、打井、使用新能源等新農村建設優惠政策,發揮省、市、縣三級幫建功能,調動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提升新農村建設的質量和品位。2007年,新建農村住房2.5萬平方米,農村住房磚瓦化率達到72%,比2006年提高1.8個百分點;修建農村公路96公里,通暢率達到93.2%,硬化村內道路15.2公里;新建飲水井12眼,解決12個村的安全飲水問題,農村自來水入戶率達到71%;安裝太陽能熱水器500戶,實施農村沼氣“一池三改”項目100戶;完成村內綠化247畝,村周綠化589畝。強化村屯環境治理,建立行之有效的衛生管理機制,改掉部分村民垃圾亂倒、亂堆、亂放的陋習,把農村環境整治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考核指標,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保興鄉中低產田改造和烏雲鎮土地整理步伐,擴大有效耕地面積,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健全服務和保障體系,繁榮農村社會各項事業。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積極幫助農村貧困學生,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成果。加強農村醫療衛生建設,健全醫療衛生服務和醫療救助體系,完成向陽鄉、保興鄉衛生院續建和烏雲鎮衛生院改建工程,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積,農民參合率達到90%以上。健全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實施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將生活水平低於保障標準的農村居民及時納入保障範圍,年人均補差標準不低於400元。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在全面推進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逐鄉、逐村、逐戶研究發展生產的脫貧致富項目,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嚴格落實國家減輕農民負擔有關政策。發展農村文化事業。普及科學文化知識,開展農民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豐富農民業餘文化生活,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加快縣鄉有線電視光纜聯網步伐,增加5個村屯有線電視光纜聯網,農村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 80%。深入開展“文明村鎮”創建和星級文明戶創評活動,爭創市級文明村(標兵)12個,縣級文明村(標兵)27個;十星級文明戶達到1,812戶,7星級以上文明戶達到總戶數的73%。加強村級兩委班子建設,完善村民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制度,提高村務公開規範化水平,增強村民代表和理財小組成員理事、理財能力。
(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成長方式
擴大工業經濟總量,培植壯大地方支柱產業。深入實施“工業富縣”戰略,推動工業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加快工業基地建設。按照“項目集中、產業集群、用地集約”的要求,依託嘉蔭口岸發展,全力加快永安木材工業園區建設,通過發揮園區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打造對俄貿易發展大平台。發揮園區管委會功能,完善和落實園區土地、財政、稅收和電力使用等優惠政策,建立健全服務機制,為企業創造優良的發展環境。2007年,永安木材工業園區新入駐企業5戶,年木材加工能力達到12萬立方米,實現產值10,000萬元。實施龍頭企業牽動戰略。繼續加大重點企業扶持力度,扶優扶強1戶產值超億元、利稅超千萬,3戶產值超千萬、12戶產值超五百萬的企業,重點抓好萬通祥木業有限公司生產線擴建、華銀供熱公司熱電廠二期工程續建工作。加快礦產資源開發。抓好膨潤土開發公司、金盛尾礦綜合利用有限公司、鑫匯平頂山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建設,幫助企業早日建成投產,實現礦產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提高企業市場競爭能力,引導企業抓好技術改造、管理創新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產品檔次,打造一批具有嘉蔭特色和市場競爭力強的名牌產品。200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實現26,300萬元,同比增長12%。工業增加值實現9,540萬元,同比增長12%。非國有經濟增加值實現79,000萬元,同比增長12%。
打造特色知名旅遊品牌,培育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2007年是湯嘉公路交工通車後我縣大力發展旅遊業的第一年,也是我縣黃金旅遊時期到來的起始之年,今年將深入實施“旅遊強縣”戰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發展旅遊業,爭創國家級優秀旅遊城市。一是準確定位。以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界江和茅蘭溝國家森林公園為切入點,重點開發恐龍文化游、界江風光游、茅蘭溝森林生態游等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創建特色旅遊品牌。二是完善景區建設。吸引各類投資主體參與旅遊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抓好茅蘭溝二期工程建設、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配套能力建設、永安東湖開發建設、太平島景區建設,做好烏拉嘎國家礦山公園揭牌開園工作,加大嘉蔭至名山段界江游開發力度。三是加強資源整合。對旅遊資源進行分類整理,根據不同旅遊季節、不同旅遊對象、不同旅遊日程,制定幾套分別以恐龍文化科普游、森林生態游、界江風光游為重點可供旅遊者選擇的最佳旅遊方案。加強與周邊區(局)旅遊信息交流,密切同省內外各大旅行社溝通聯繫,形成接力旅遊。四是強化宣傳推介。今年將安排專項資金在新聞媒體上大力宣傳我縣的旅遊資源,積極籌辦“恐龍文化節”,製作《嘉蔭旅遊宣傳畫冊》,並在哈爾濱、伊春等城市設立嘉蔭旅遊宣傳牌,提高嘉蔭旅遊知名度。同時,大力開發對俄國際旅遊市場,吸引俄羅斯遊客。2007年,全縣接待遊客12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600萬元。
(三)加快對外開放步伐,增強城市發展活力
深入實施“開放活縣”戰略,全面加強同外界的交流與合作,藉助外力促進嘉蔭經濟發展。
不斷最佳化投資環境。進一步拓寬招商渠道、改善招商方式、擴大招商成果,堅持把環境建設作為招商引資的重要基礎,以“讓利招商、互利互惠、共同發展”為原則,認真落實《嘉蔭縣鼓勵外來投資優惠政策》,以最優勢的資源、最優惠的政策、最優越的環境、最優質的服務,吸引更多的企業前來我縣投資創業,積極創造一個有利於引商、安商、扶商、富商的良好發展環境。2007年,全縣招商引資完成12,000萬元。
加大對上爭取工作力度。緊跟國家和省投資動向,抓住國家繼續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等有利契機,認真研究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的若干意見》和省政府《關於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促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關於擴大縣(市)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的實施意見》等檔案,以新農村建設、口岸建設、小城鎮建設、土地整理等工作為切入點,加大政策、資金和項目對上爭取力度,力爭獲得準確的投資信息、確定針對性強的項目、爭取最大數額的資金,促進縣域經濟快速發展。2007年,全縣對上爭取資金15,000萬元。
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加強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嘉蔭森茂口岸有限公司作用,投資3000萬元改擴建口岸碼頭,提高口岸吞吐能力,確保擴建碼頭7月1日前投入使用,口岸吞吐能力達到75萬噸,使嘉蔭口岸成為伊春市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大通道。進一步加強雙方政府、口岸和海關等聯檢部門間的聯繫,督促俄方口岸採取有效措施為巴思克沃口岸聯檢部門解決困難,減少嘉蔭口岸過貨不利因素,提高過貨能力。擴大對俄合作領域。加強雙方互訪交流,政治、經濟、文體等方面的互訪團組達到10個以上。引導、鼓勵和支持各類經濟成分赴俄從事森林採伐、農業生產、房地產開發和小額貿易等對俄經貿活動。擴大土地耕種面積,增加森林採伐數量,豐富口岸過貨品種,培育壯大對俄經濟實體。進一步改善通關環境。提高嘉蔭口岸和聯檢部門的服務質量,制定優惠政策,簡化辦事程式,完善服務措施,吸引更多的企業從嘉蔭口岸通關過貨。2007年,力爭實現嘉蔭口岸過貨8萬噸,過客達到1萬人次,耕種俄方土地4,000公頃,全縣外貿進出口總額實現800萬美元。
(四)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進程,積極打造邊陲名城
堅持高標準建設城市,結合我縣發展現狀,完成縣、鄉近期和中長期發展規劃編制工作。今年完成基本建設項目9項,建築面積3.55萬平方米,重點做好嘉蔭賓館、江山花園小區、森林防火指揮中心、中國小校舍、文化廣場等重點工程的新建和續建工作。加快城鎮道路、供熱、供水、排水等與人民民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硬化城區道路5條,面積2萬平方米,城鎮主次幹道硬化率達到99.6%;拉伸城市框架,確保朝陽鎮西外環路建成並投入使用;新增城鎮集中供熱面積2.6萬平方米;自來水入戶率達到98%;排水服務率達到62%;完成金融小區和部分人行道鋪設工作。強化城區“淨化、美化、綠化、香化、亮化”工作。改造城區燈飾,完成江山路、繁榮路等主要街道路燈的更換和安裝;擴大城區綠化面積,重點做好東西出口、口岸路和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等重點地段的綠化工作,城區主要街道實現喬灌木相結合、花卉草坪相結合的立體綠化效果,城區綠化面積達到111.9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31.5%,爭創國家級園林城市。以恐龍形象為主題,藉助標誌性城門、城市小品和燈飾標識建設,努力營造濃厚的恐龍文化氛圍,提升城市檔次和品味。加大城鎮管理和環境治理力度,鞏固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成果。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開工建設稻田至河沿村75公里三級公路一期工程,改建保興山公路20公里,全面完成鄉鎮客運站建設。
(五)加快培植地方財源,千方百計籌措發展資金
加強地方財源建設。把財源建設與招商引資、經濟結構調整緊密結合起來,支持興縣財源項目建設,實現財政增收途徑多元化。在鞏固林木、農副山特產品、礦產品加工和絨山羊養殖、北藥種植等基礎財源的同時,大力培育旅遊等新興財源,重點抓好永安木材工業園區建設,擴大園區企業發展規模,提升園區企業實力,把永安木材工業園區建設成我縣最大的利稅企業集群。嚴格落實領導包扶企業責任制,加大對萬通祥木業有限公司、華銀供熱有限公司等規模企業的扶持力度,引導企業加強技術改造,增加產品生產線,擴大生產規模,全力把萬通祥木業有限公司扶植成為全市最大的木材進出口企業,力爭企業年產值超億元,利稅超千萬。2007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4,220萬元,同比增長10.2%。
調整最佳化支出結構。深化預算管理、非稅收入管理、國庫集中支付等財政體制改革,提高財政管理水平。狠抓預算外資金的收繳和管理,做好林地資源有償使用費收繳工作。嚴控非生產性支出,大力壓縮“人、車、會、話”支出,確保機構運轉、科技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保障和工資等支出。完善政府採購和市政建設資金審核工作,擴大政府採購範圍,對財政投資的重點建設項目進行全程評審,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加強審計監督,認真執行“收支兩條線”制度,加大預算執行審計、經濟責任審計、效益審計和專項資金審計力度,嚴肅查處違法違紀行為。
強化稅收征管。嚴格執行稅收征管政策,完善稅收管理制度,規範稅收征管行為,做好主體稅種和大宗稅收征管,強化零散稅源徵收,做到應收盡收。加大稅收稽查力度,堵塞跑、冒、滴、漏等稅收漏洞,嚴厲打擊和查處偷稅、騙稅、抗稅、越權減免稅等違法行為。
加強金融服務。成立金融工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及時解決金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做好農村信用聯社統一法人改革工作,積極協調、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引導企業運用資本市場,提高企業融資能力。
(六)加快和諧社會建設進程,促進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發展教育和衛生事業。深入實施“科教興縣”戰略,加大教育投入,調配師資力量,完善考核機制,最佳化教育資源,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發揮職教中心的再就業培訓基地作用,圍繞新農村建設、永安工業園區企業生產發展,培訓一批專業實用人才。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功能完善的衛生應急體系,提高城鄉人民健康水平。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加大衛生城市和衛生鄉村創建力度。
關心弱勢群體。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切實做好扶貧解困工作,確保無勞動能力人員、孤寡老人、重大疾病患者和貧困學生得到妥善救助,在實現困難民眾應保盡保的基礎上,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補差標準,人均補差達到80元。完善勞動力培訓、職業介紹、就業指導等服務功能,統籌做好城鎮新增勞動力、高校畢業生、復員轉業軍人和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工作,加快剩餘勞動力轉移步伐,提供更多的勞動就業崗位。2007年,全縣新增就業1,000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500人。大力發展職工自營經濟,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幫助職工在創業中增收致富,職工自營經濟增加值力爭達到14,300萬元。落實優撫安置政策,各類優撫對象的補助標準達到或略高於全縣人均生活水平。
狠抓公共安全。不斷完善公共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建立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反應機制,提高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取締或關停不達標企業,減少一般性生產安全事故,杜絕重特大事故發生。加強信訪工作,貫徹和落實《信訪條例》,建立健全經常化、制度化的矛盾調處機制,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
加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深入貫徹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結合“八榮八恥”教育,廣泛開展民眾性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努力形成“知榮辱、樹新風、求發展、促和諧”的社會新風尚。積極構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開展經常性的文體活動,豐富民眾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城鄉文明程度。進一步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違法犯罪活動,全面建設“平安嘉蔭”和“平安鄉村”。加強法制建設,鞏固“四五”普法成果,深入推進“五五”普法工作,增強公民的法律意識,在全社會營造一種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的濃厚氛圍。
此外,進一步鞏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建設成果,加強生態縣建設,積極創建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嚴格控制計畫生育各項指標,加強食品藥品監督管理,認真開展第二次農業普查,做好外事、僑務、檔案、雙擁、老齡、殘聯、民族宗教等工作,推動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
(七)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提高政府執政能力
全面完成今後五年的工作任務,新一屆政府必須增強責任意識,牢記執政為民的根本宗旨,按照“勤政、務實、高效、規範、廉潔”的要求,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努力為經濟發展創造優良的環境。
提高政府施政水平。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一切工作從嘉蔭發展大局出發,不搞形象政績工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增強機遇意識、創新意識、競爭意識、責任意識,不斷提高理論水平、政治水平和執政能力,通過搶抓發展機遇,創新發展思路,加快發展步伐,著力構建奮發有為的政府。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企業和社會的關係,強化政府巨觀管理、社會保障和服務職能,把政府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最佳化發展環境上來,把精力轉到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和解決人民生活問題上來。進一步轉變機關工作作風,堅持真抓實幹不務虛,開拓進取不自滿,腳踏實地不浮躁,埋頭苦幹不張揚,通過狠抓工作落實為發展服務,為基層服務,為民眾服務。
完善各項配套改革。根據省委、省政府強縣擴權規定,做好擴權事項梳理工作,推進行政體制改革,正確行使縣級政府權力。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穩步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在推行全員聘用制、搞活分配機制等方面取得突破。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深入貫徹實施《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大力推進政務公開,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改革審批制度,減少行政審批事項,提高政府辦事效率。自覺接受縣人大的法律監督,積極支持縣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加強行政執法監督和行政複議工作,努力做到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不斷提高政府工作的公信力和執行力。
加強勤政廉政建設。認真實施《公務員法》,完善公務員管理、培訓、考核激勵和約束機制。嚴格執行領導幹部廉潔從政的各項規定,增強領導幹部的廉潔自律意識,從源頭上加大治理腐敗的力度。強化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反對各種奢侈浪費行為,抵制各種不良風氣的侵蝕,堅決糾正損害民眾利益的不正之風。
四年來,全縣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發展壯大優勢特色產業,深化各項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經濟社會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各項社會事業更加繁榮。經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縣先後被評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全省城市園林綠化先進縣、省級園林城市、省級衛生城鎮、省級經濟發展法治環境先進縣、省級平安縣,連續三年被授予省級財源建設先進縣,連續五年被評為省級雙擁模範縣。
(一)過去的四年,是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實力顯著提升的四年
2006年,縣屬地區生產總值實現97,396萬元,比2002年增長83.4%,年均增長16.4%。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3,830萬元,比2002年增長2.1倍,年均增長32.2%。預算內外總支出達到28,099萬元,比2002年增長90.5%,年均增長17.5%。四年來,我縣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三次產業比例逐漸趨於合理。農業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三色經濟”成為農業特色主導產業。2006年,全縣農業總產值實現64,776萬元,是2002年的1.1倍,年均增長20.7%。一是以優質大豆種植為主的“金色經濟”成為促農增收主要渠道。優質大豆播種面積82.3萬畝。綠色食品種植面積38.8萬畝,實現產值9,500萬元,四年來,先後共有8種綠色、有機、無公害產品及產地獲得省、國家和國際有關組織認證,區域環評和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整體認證通過省級驗收。以五味子、水飛薊為主的北藥種植和改培面積達到9.2萬畝,產值超過5,000萬元。二是以絨山羊養殖為主的“銀色經濟”效益顯著。2006年,全縣絨山羊存欄量達38.6萬隻,實現產值7,100萬元,為農民人均增收945元,我縣分別被國家和省確定為“絨山羊生態養殖農業標準化示範區”。畜牧業產值實現13,380萬元,是2002年的1.4倍,年均增長24.3%。三是以民有林為主的“綠色經濟”初具規模。通過穩定所有權,放活使用權,“三林”流轉、荒山荒地造林和退耕還林步伐不斷加快,民有林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全縣累計發展民有林104.6萬畝。工業企業發展活力增強,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堅持把以林木、礦產、農副山特產品加工為主的三大支柱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加大政策引導和服務力度,工業經濟不斷提規模、進檔次、上水平。2006年,全縣工業增加值實現8,517萬元,比2002年增長60.6%,年均增長12.6%。放手發展非國有經濟,堅持在最佳化發展環境、提高服務質量上下功夫,對民營企業全力扶持,放手發展,使其逐漸成為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2006年,全縣非國有經濟增加值實現76,089萬元,比2002年增長82.8%,年均增長14.6%。旅遊業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第三產業比重不斷增加。加大旅遊景點景區開發力度,打造旅遊精品,旅遊業整體發展水平得到提升。嘉蔭神州恐龍博物館建成開館,茅蘭溝國家森林公園再度開發,並被評為AAA級旅遊景區。以茅蘭溝國家森林公園和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等景區為中心的公路沿線“一線兩園游”、以太平島和新發島等界江風光為中心的“一江兩島游”、以觀賞異域風光為中心的俄羅斯異域風情游逐漸成為嘉蔭旅遊特色。2006年,全縣共接待遊客11萬人次,組織出入境旅遊團組104個,實現旅遊收入1,300萬元,旅遊收入比2002年增長80.6%,年均增長16%。交通運輸、金融保險、郵政通訊、商飲服等第三產業迅速發展,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0.3%。
(二)過去的四年,是各項改革穩步推進、對外開放成效顯著的四年
行政機構改革、國企產權制度改革、流通體制改革、農村稅費改革、公務員工資制度改革全面完成,金融制度改革穩步推進,教育、醫療衛生和供熱、供水、環衛等公益事業單位體制改革順利結束。通過深化改革、精簡機構、提高效能,解決了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對俄經貿和文體交流全面加強,在俄方闢建了農場,註冊了公司,成立了對俄工作機構,並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伊春嘉蔭對俄區域經濟貿易合作洽談會”,赴俄森林採伐、農業開發、勞務輸出、經貿旅遊等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嘉蔭口岸進出口貨物量和進出口貿易額連創歷史新高,對俄經貿橋頭堡的功能逐漸顯現。2006年,嘉蔭口岸進出口貨物6.6萬噸,是2002年的26.1倍,年均增長126%;對俄進出口貿易額實現631萬美元,是2002年的13.2倍,年均增長90.4%。堅持藉助外力求發展,依託項目建設,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和對上爭取力度。四年來,全縣招商引資累計完成44,629萬元,華銀供熱有限公司、萬通祥木業等50餘戶投資超千萬和超百萬的企業先後落戶嘉蔭;全縣累計對上爭取資金69,806萬元,朝陽堤防工程、嘉蔭神州恐龍博物館及園區建設工程、口岸路等一批超千萬的工程項目相繼開工建設並投入使用,嘉蔭縣砂金過採區礦山環境綜合治理等大項目開工建設,極大地促進了嘉蔭經濟的發展。
(三)過去的四年,是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步伐加快、農村面貌煥然一新的四年
四年來,全縣累計投資18,170萬元,完成了朝陽堤防、江邊公園、黨政辦公樓、文體中心、嘉蔭商城等51項與民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城鎮基本建設項目。累計投資12,700萬元,加強了道路、供熱、供水、排水、綠化等94項市政設施建設項目。2006年,城鎮綠化率達到25.5%、道路硬化率達到98%、自來水入戶率達到98%、排水服務率達到50.3%,分別比2002年提高10.4、40、5和11個百分點。城鎮集中供熱面積達到40萬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10萬平方米。交通狀況進一步改善,51.5公裡邊防巡邏路投入使用,湯嘉公路、口岸路全面交工通車,結束了我縣等級公路無白色路面的歷史。新農村建設成果豐碩,2006年累計投資14,320萬元用於新農村建設。新建農村住房583棟,農村住房磚瓦化率達到70.2%,比2002年提高20.2個百分點;修建農村公路217公里,47個行政村實現了通水泥公路,通暢率達64.4%,全縣55個村硬化村內道路184條,其中13個村實現了村內道路全部硬化;建設沼氣池64個;安裝太陽能熱水器354戶,育紅、河沿、聯豐三個村實現了整村推進;解決飲水安全村屯33個,農村自來水入戶率達61%,鄉村飲水合格率達84%,自來水入戶率比2002年提高31個百分點;有線電視光纜聯網村屯增加9個,農村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78%,比2002年提高29個百分點;完成村周綠化824畝,栽植村內綠籬1.8萬延長米,安裝路燈585盞;建設村級活動室15個,村級活動廣場38個。農業開發工作不斷加強,土地整理步伐進一步加快。新農村建設的全面推進,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完善了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改善了農村環境,人民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發生了質的飛躍。
(四)過去的四年,是民眾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的四年
200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6,801元和4,380元,分別比2002年增加1,936元和1,550元,年均增長8.7%和11.5%。城鄉居民人均儲蓄餘額達8,873元,比2002年增加2,378元,年均增長8.1%。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分別達到19.9平方米和20.7平方米,分別比2002年增加2.4平方米和2.7平方米。就業再就業工作穩步推進,四年累計開發再就業崗位3,237個,安置下崗職工4,72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4.5%以內。職工自營經濟規模逐年擴大,2006年職工自營經濟增加值達12,940萬元。建立了有效的自然災害和社會救助體系,新建了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城鎮低保實現應保盡保,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全面推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74%。社區建設成效顯著,新建辦公和活動場所700平方米。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四年累計投資4,100萬元用於改善辦學條件。最佳化了學校網點布局,撤併學校62所;新建和改造學校教學樓、食堂和宿舍4.1萬平方米,中國小校舍磚瓦化率達100%;積極引進教育人才,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購置教學設備,教學水平得到明顯提高;積極開展“一幫一”愛心助學活動,全縣國中生輟學率為2.7%,比2002年下降0.2個百分點,國小無輟學學生。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全面開展,四年累計創建市級文明村(標兵)14個,市級文明單位(標兵)35個,省級文明村3個,省級文明鄉鎮1個,省級文明單位(標兵)5個。環境治理工作成效顯著。水利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城鄉電網改造順利完成,實現了同網同價。強化食品藥品和質量技術監督管理,市場秩序不斷規範。加強審計監督,規範了財經秩序。深入推進依法治縣進程,“四五”普法工作順利通過省級直檢驗收,“五五”普法工作全面啟動。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違法犯罪活動,社會治安狀況良好。認真做好信訪工作,積極為民眾排憂解難,保持了社會穩定。此外,文化、體育、計畫生育、外事、僑務、民族宗教、邊防、檔案、縣誌等事業均取得了新成績。
各位代表,過去的四年,是不平凡的四年,是全縣經濟加快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繁榮的四年,是揚正氣、樹新風、促改革、謀發展並為今後打下堅實基礎的四年。成績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親切關懷和正確領導的結果,是縣委統一部署和科學決策的結果,是縣人大、縣政協大力支持的結果,是全縣人民攻堅克難、奮力拚搏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縣政府,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各位人大代表、各位政協委員,向全縣人民及所有關心和支持嘉蔭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級領導和同志們,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四年來,全縣經濟工作保持了快速平穩發展的良好態勢,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較大進步。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工作中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一是農業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強,產業化、規模化程度不高。二是稅源基礎薄弱,缺少實力雄厚、牽動力強的工業企業,地方財政增收困難較大,發展資金主要依靠對上爭取解決。三是非國有經濟的規模較小、效益較低,對全縣經濟成長的拉動力不強,一些民營企業特別是木材和礦產品加工企業還處於低層次開發水平,產品檔次不高,缺乏市場競爭力。四是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偏低,運輸、服務等行業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不明顯,尤其是旅遊以政府接待為主,客源市場有待進一步擴大。這些問題事關全縣的改革、發展和穩定,我們要高度重視,採取有效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各位代表,四年來,全縣上下團結一心、奮發進取,一個經濟發展迅速、生態環境優良、經濟結構日趨合理、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快、民眾安居樂業和社會各項事業繁榮的嘉蔭展現在我們面前。通過四年來的工作實踐,我們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一是推動嘉蔭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必須善於搶抓機遇。幾年來,我縣緊緊抓住國家和省推進對俄經貿合作戰略升級和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有利契機,加大招商引資和對上爭取力度,贏得了上級的關心和支持,籌集了大量建設資金,推動了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二是推動嘉蔭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必須不斷深化改革。相繼完成了國企改革、行政和部分事業單位機構改革、農村稅費改革、教育衛生體制改革等,精簡了機構,壓縮了支出,減輕了負擔,提升了效能。三是推動嘉蔭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必須從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堅持把維護民眾利益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民眾增收、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教育、衛生等關係國計民生的問題,改善了民眾生產生活條件,改變了城鄉面貌。尤其是通過全力推進新農村建設,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水平,改善了農民居住環境,解決了農民住房、出行等方面存在的困難,統籌了城鄉發展,讓人民民眾在改革和發展中得到了實惠。四是推動嘉蔭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必須加強班子團結。嘉蔭的發展實踐證明,正是因為班子精誠團結,我們才抓住了發展機遇,才深化了各項改革,才克服了重重困難,才形成了整體攻堅合力,才有了嘉蔭今天的繁榮局面。
二、今後五年的奮鬥目標和2007年工作安排
今後五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縣十二次黨代會確定的“農業穩縣、工業富縣、開放活縣、旅遊強縣、環境立縣、科教興縣”六項戰略,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推進各項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增強自主創新和自我發展能力,改進公共服務,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加快和諧嘉蔭構建進程。
今後五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到2011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54,700萬元,年均增長12%以上。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5,200萬元,年均增長10%以上。工業和非國有經濟增加值分別達到16,200萬元和123,800萬元,年均分別增長13.7%和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9,400元和6,290元,年均分別增長6.7%和7.5%,城鄉發展差距進一步縮小。文化、教育、衛生等社會公益事業進一步發展,社會保障程度進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社會更加安定和諧。
2007年是新一屆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人民站在新起點、搶抓新機遇、謀求新發展、實現新跨越的起始之年。做好2007年的工作,為今後五年的發展開好局、起好步意義重大。2007年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實現98,300萬元,同比增長12%(按可比口徑計算)。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4,220萬元,同比增長10.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260元,同比增長6.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665元,同比增長6.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0,000萬元。
為實現上述目標,重點抓好7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深入實施“農業穩縣”戰略,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目標,繼續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力爭在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改變農村面貌、繁榮農村事業等方面取得新突破。2007年,全縣農業總產值實現73,300萬元,同比增長13.2%。
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繼續鞏固、發展、壯大“三色經濟”。一是合理調整種植業結構,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不斷豐富“三色經濟”內涵,將水稻、玉米等作物納入“金色經濟”範疇。全面落實水稻種植資金補貼、機械補貼和打井、電力、專項貸款扶持等優惠政策,抓好向陽鄉、保興鄉等沿江鄉鎮水稻種植,穩步增加水稻等比較效益高的優質作物種植面積。2007年,全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01.6萬畝,其中優質大豆83.5萬畝、水稻1萬畝,糧豆薯總產量達到13.5萬噸。擴大北藥種植面積,重點抓好滬嘉鄉水飛薊種植、北五味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水飛薊種子繁育基地和五味子種植基地建設,支持神龍刺五加加工廠發展,做大做強北藥產業,全縣北藥種植改培面積達到9.5萬畝。擴大綠色、有機、無公害產品種植面積,綠色食品種植面積達到45萬畝。加強院縣合作共建,發揮農業專家大院功能,積極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提高種植業科技含量。推進土地集約經營,堅持以農民為主體,通過租賃、承包等形式,促進土地合理流轉,向種田大戶、種田能手集中,並通過場縣合作、組建大型農機合作社等形式,轉變以人力和小型機械耕作為主的傳統生產方式,實現土地規模化生產、機械標準化耕作。二是穩定絨山羊養殖規模,提高絨山羊品質。全縣絨山羊存欄量達到42萬隻,畜牧業產值實現15,950萬元。借鑑蓋州絨山羊良種繁育經驗,加強良種交流,建立種羊系譜檔案,在穩定養殖數量的基礎上,提高絨山羊品質和單位效益,絨山羊優質化率達到50%。轉變絨山羊飼養方式,大力推廣青貯飼料、精飼料和乾飼料按比例搭配的科學飼養方法,實行散養、舍飼精養、圍欄圈養和區劃輪牧相結合。完善縣鄉村畜牧獸醫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加強絨山羊疫病防治,開展經常性的養殖技術和防疫知識宣傳,培養一批鄉村養羊“明白人”和“經濟人”,積極做好“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三是鞏固民有林建設成果,為廣大職工和民眾營造“綠色銀行”。加強民有林規範化、科學化管理,做好民有林管護、撫育和補植、補造工作,對造林地塊進行嚴格檢查驗收。積極扶持民有林造林大戶,發揮其引導示範功能。深化林權制度改革,積極爭取林權制度改革省級試點縣。強化資源林政管理,加大涉林案件查處力度,強化林業站、林場對退耕還林、荒山造林的指導、管護和服務職能。吸收農民參與森林防火管護,落實民有林經營者防火管護責任,全面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大力發展多種經營,拓寬農民增收途徑,積極引導和幫助農民發展林下經濟,擴大袋栽木耳種植規模,全縣種植袋栽木耳1,561萬袋,實現產值2,542萬元。
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繼續落實農民建房、修路、打井、使用新能源等新農村建設優惠政策,發揮省、市、縣三級幫建功能,調動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提升新農村建設的質量和品位。2007年,新建農村住房2.5萬平方米,農村住房磚瓦化率達到72%,比2006年提高1.8個百分點;修建農村公路96公里,通暢率達到93.2%,硬化村內道路15.2公里;新建飲水井12眼,解決12個村的安全飲水問題,農村自來水入戶率達到71%;安裝太陽能熱水器500戶,實施農村沼氣“一池三改”項目100戶;完成村內綠化247畝,村周綠化589畝。強化村屯環境治理,建立行之有效的衛生管理機制,改掉部分村民垃圾亂倒、亂堆、亂放的陋習,把農村環境整治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考核指標,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保興鄉中低產田改造和烏雲鎮土地整理步伐,擴大有效耕地面積,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健全服務和保障體系,繁榮農村社會各項事業。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積極幫助農村貧困學生,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成果。加強農村醫療衛生建設,健全醫療衛生服務和醫療救助體系,完成向陽鄉、保興鄉衛生院續建和烏雲鎮衛生院改建工程,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積,農民參合率達到90%以上。健全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實施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將生活水平低於保障標準的農村居民及時納入保障範圍,年人均補差標準不低於400元。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在全面推進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逐鄉、逐村、逐戶研究發展生產的脫貧致富項目,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嚴格落實國家減輕農民負擔有關政策。發展農村文化事業。普及科學文化知識,開展農民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豐富農民業餘文化生活,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加快縣鄉有線電視光纜聯網步伐,增加5個村屯有線電視光纜聯網,農村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 80%。深入開展“文明村鎮”創建和星級文明戶創評活動,爭創市級文明村(標兵)12個,縣級文明村(標兵)27個;十星級文明戶達到1,812戶,7星級以上文明戶達到總戶數的73%。加強村級兩委班子建設,完善村民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制度,提高村務公開規範化水平,增強村民代表和理財小組成員理事、理財能力。
(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成長方式
擴大工業經濟總量,培植壯大地方支柱產業。深入實施“工業富縣”戰略,推動工業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加快工業基地建設。按照“項目集中、產業集群、用地集約”的要求,依託嘉蔭口岸發展,全力加快永安木材工業園區建設,通過發揮園區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打造對俄貿易發展大平台。發揮園區管委會功能,完善和落實園區土地、財政、稅收和電力使用等優惠政策,建立健全服務機制,為企業創造優良的發展環境。2007年,永安木材工業園區新入駐企業5戶,年木材加工能力達到12萬立方米,實現產值10,000萬元。實施龍頭企業牽動戰略。繼續加大重點企業扶持力度,扶優扶強1戶產值超億元、利稅超千萬,3戶產值超千萬、12戶產值超五百萬的企業,重點抓好萬通祥木業有限公司生產線擴建、華銀供熱公司熱電廠二期工程續建工作。加快礦產資源開發。抓好膨潤土開發公司、金盛尾礦綜合利用有限公司、鑫匯平頂山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建設,幫助企業早日建成投產,實現礦產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提高企業市場競爭能力,引導企業抓好技術改造、管理創新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產品檔次,打造一批具有嘉蔭特色和市場競爭力強的名牌產品。200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實現26,300萬元,同比增長12%。工業增加值實現9,540萬元,同比增長12%。非國有經濟增加值實現79,000萬元,同比增長12%。
打造特色知名旅遊品牌,培育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2007年是湯嘉公路交工通車後我縣大力發展旅遊業的第一年,也是我縣黃金旅遊時期到來的起始之年,今年將深入實施“旅遊強縣”戰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發展旅遊業,爭創國家級優秀旅遊城市。一是準確定位。以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界江和茅蘭溝國家森林公園為切入點,重點開發恐龍文化游、界江風光游、茅蘭溝森林生態游等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創建特色旅遊品牌。二是完善景區建設。吸引各類投資主體參與旅遊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抓好茅蘭溝二期工程建設、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配套能力建設、永安東湖開發建設、太平島景區建設,做好烏拉嘎國家礦山公園揭牌開園工作,加大嘉蔭至名山段界江游開發力度。三是加強資源整合。對旅遊資源進行分類整理,根據不同旅遊季節、不同旅遊對象、不同旅遊日程,制定幾套分別以恐龍文化科普游、森林生態游、界江風光游為重點可供旅遊者選擇的最佳旅遊方案。加強與周邊區(局)旅遊信息交流,密切同省內外各大旅行社溝通聯繫,形成接力旅遊。四是強化宣傳推介。今年將安排專項資金在新聞媒體上大力宣傳我縣的旅遊資源,積極籌辦“恐龍文化節”,製作《嘉蔭旅遊宣傳畫冊》,並在哈爾濱、伊春等城市設立嘉蔭旅遊宣傳牌,提高嘉蔭旅遊知名度。同時,大力開發對俄國際旅遊市場,吸引俄羅斯遊客。2007年,全縣接待遊客12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600萬元。
(三)加快對外開放步伐,增強城市發展活力
深入實施“開放活縣”戰略,全面加強同外界的交流與合作,藉助外力促進嘉蔭經濟發展。
不斷最佳化投資環境。進一步拓寬招商渠道、改善招商方式、擴大招商成果,堅持把環境建設作為招商引資的重要基礎,以“讓利招商、互利互惠、共同發展”為原則,認真落實《嘉蔭縣鼓勵外來投資優惠政策》,以最優勢的資源、最優惠的政策、最優越的環境、最優質的服務,吸引更多的企業前來我縣投資創業,積極創造一個有利於引商、安商、扶商、富商的良好發展環境。2007年,全縣招商引資完成12,000萬元。
加大對上爭取工作力度。緊跟國家和省投資動向,抓住國家繼續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等有利契機,認真研究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的若干意見》和省政府《關於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促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關於擴大縣(市)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的實施意見》等檔案,以新農村建設、口岸建設、小城鎮建設、土地整理等工作為切入點,加大政策、資金和項目對上爭取力度,力爭獲得準確的投資信息、確定針對性強的項目、爭取最大數額的資金,促進縣域經濟快速發展。2007年,全縣對上爭取資金15,000萬元。
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加強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嘉蔭森茂口岸有限公司作用,投資3000萬元改擴建口岸碼頭,提高口岸吞吐能力,確保擴建碼頭7月1日前投入使用,口岸吞吐能力達到75萬噸,使嘉蔭口岸成為伊春市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大通道。進一步加強雙方政府、口岸和海關等聯檢部門間的聯繫,督促俄方口岸採取有效措施為巴思克沃口岸聯檢部門解決困難,減少嘉蔭口岸過貨不利因素,提高過貨能力。擴大對俄合作領域。加強雙方互訪交流,政治、經濟、文體等方面的互訪團組達到10個以上。引導、鼓勵和支持各類經濟成分赴俄從事森林採伐、農業生產、房地產開發和小額貿易等對俄經貿活動。擴大土地耕種面積,增加森林採伐數量,豐富口岸過貨品種,培育壯大對俄經濟實體。進一步改善通關環境。提高嘉蔭口岸和聯檢部門的服務質量,制定優惠政策,簡化辦事程式,完善服務措施,吸引更多的企業從嘉蔭口岸通關過貨。2007年,力爭實現嘉蔭口岸過貨8萬噸,過客達到1萬人次,耕種俄方土地4,000公頃,全縣外貿進出口總額實現800萬美元。
(四)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進程,積極打造邊陲名城
堅持高標準建設城市,結合我縣發展現狀,完成縣、鄉近期和中長期發展規劃編制工作。今年完成基本建設項目9項,建築面積3.55萬平方米,重點做好嘉蔭賓館、江山花園小區、森林防火指揮中心、中國小校舍、文化廣場等重點工程的新建和續建工作。加快城鎮道路、供熱、供水、排水等與人民民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硬化城區道路5條,面積2萬平方米,城鎮主次幹道硬化率達到99.6%;拉伸城市框架,確保朝陽鎮西外環路建成並投入使用;新增城鎮集中供熱面積2.6萬平方米;自來水入戶率達到98%;排水服務率達到62%;完成金融小區和部分人行道鋪設工作。強化城區“淨化、美化、綠化、香化、亮化”工作。改造城區燈飾,完成江山路、繁榮路等主要街道路燈的更換和安裝;擴大城區綠化面積,重點做好東西出口、口岸路和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等重點地段的綠化工作,城區主要街道實現喬灌木相結合、花卉草坪相結合的立體綠化效果,城區綠化面積達到111.9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31.5%,爭創國家級園林城市。以恐龍形象為主題,藉助標誌性城門、城市小品和燈飾標識建設,努力營造濃厚的恐龍文化氛圍,提升城市檔次和品味。加大城鎮管理和環境治理力度,鞏固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成果。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開工建設稻田至河沿村75公里三級公路一期工程,改建保興山公路20公里,全面完成鄉鎮客運站建設。
(五)加快培植地方財源,千方百計籌措發展資金
加強地方財源建設。把財源建設與招商引資、經濟結構調整緊密結合起來,支持興縣財源項目建設,實現財政增收途徑多元化。在鞏固林木、農副山特產品、礦產品加工和絨山羊養殖、北藥種植等基礎財源的同時,大力培育旅遊等新興財源,重點抓好永安木材工業園區建設,擴大園區企業發展規模,提升園區企業實力,把永安木材工業園區建設成我縣最大的利稅企業集群。嚴格落實領導包扶企業責任制,加大對萬通祥木業有限公司、華銀供熱有限公司等規模企業的扶持力度,引導企業加強技術改造,增加產品生產線,擴大生產規模,全力把萬通祥木業有限公司扶植成為全市最大的木材進出口企業,力爭企業年產值超億元,利稅超千萬。2007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4,220萬元,同比增長10.2%。
調整最佳化支出結構。深化預算管理、非稅收入管理、國庫集中支付等財政體制改革,提高財政管理水平。狠抓預算外資金的收繳和管理,做好林地資源有償使用費收繳工作。嚴控非生產性支出,大力壓縮“人、車、會、話”支出,確保機構運轉、科技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保障和工資等支出。完善政府採購和市政建設資金審核工作,擴大政府採購範圍,對財政投資的重點建設項目進行全程評審,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加強審計監督,認真執行“收支兩條線”制度,加大預算執行審計、經濟責任審計、效益審計和專項資金審計力度,嚴肅查處違法違紀行為。
強化稅收征管。嚴格執行稅收征管政策,完善稅收管理制度,規範稅收征管行為,做好主體稅種和大宗稅收征管,強化零散稅源徵收,做到應收盡收。加大稅收稽查力度,堵塞跑、冒、滴、漏等稅收漏洞,嚴厲打擊和查處偷稅、騙稅、抗稅、越權減免稅等違法行為。
加強金融服務。成立金融工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及時解決金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做好農村信用聯社統一法人改革工作,積極協調、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引導企業運用資本市場,提高企業融資能力。
(六)加快和諧社會建設進程,促進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發展教育和衛生事業。深入實施“科教興縣”戰略,加大教育投入,調配師資力量,完善考核機制,最佳化教育資源,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發揮職教中心的再就業培訓基地作用,圍繞新農村建設、永安工業園區企業生產發展,培訓一批專業實用人才。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功能完善的衛生應急體系,提高城鄉人民健康水平。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加大衛生城市和衛生鄉村創建力度。
關心弱勢群體。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切實做好扶貧解困工作,確保無勞動能力人員、孤寡老人、重大疾病患者和貧困學生得到妥善救助,在實現困難民眾應保盡保的基礎上,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補差標準,人均補差達到80元。完善勞動力培訓、職業介紹、就業指導等服務功能,統籌做好城鎮新增勞動力、高校畢業生、復員轉業軍人和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工作,加快剩餘勞動力轉移步伐,提供更多的勞動就業崗位。2007年,全縣新增就業1,000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500人。大力發展職工自營經濟,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幫助職工在創業中增收致富,職工自營經濟增加值力爭達到14,300萬元。落實優撫安置政策,各類優撫對象的補助標準達到或略高於全縣人均生活水平。
狠抓公共安全。不斷完善公共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建立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反應機制,提高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取締或關停不達標企業,減少一般性生產安全事故,杜絕重特大事故發生。加強信訪工作,貫徹和落實《信訪條例》,建立健全經常化、制度化的矛盾調處機制,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
加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深入貫徹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結合“八榮八恥”教育,廣泛開展民眾性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努力形成“知榮辱、樹新風、求發展、促和諧”的社會新風尚。積極構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開展經常性的文體活動,豐富民眾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城鄉文明程度。進一步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違法犯罪活動,全面建設“平安嘉蔭”和“平安鄉村”。加強法制建設,鞏固“四五”普法成果,深入推進“五五”普法工作,增強公民的法律意識,在全社會營造一種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的濃厚氛圍。
此外,進一步鞏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建設成果,加強生態縣建設,積極創建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嚴格控制計畫生育各項指標,加強食品藥品監督管理,認真開展第二次農業普查,做好外事、僑務、檔案、雙擁、老齡、殘聯、民族宗教等工作,推動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
(七)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提高政府執政能力
全面完成今後五年的工作任務,新一屆政府必須增強責任意識,牢記執政為民的根本宗旨,按照“勤政、務實、高效、規範、廉潔”的要求,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努力為經濟發展創造優良的環境。
提高政府施政水平。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一切工作從嘉蔭發展大局出發,不搞形象政績工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增強機遇意識、創新意識、競爭意識、責任意識,不斷提高理論水平、政治水平和執政能力,通過搶抓發展機遇,創新發展思路,加快發展步伐,著力構建奮發有為的政府。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企業和社會的關係,強化政府巨觀管理、社會保障和服務職能,把政府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最佳化發展環境上來,把精力轉到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和解決人民生活問題上來。進一步轉變機關工作作風,堅持真抓實幹不務虛,開拓進取不自滿,腳踏實地不浮躁,埋頭苦幹不張揚,通過狠抓工作落實為發展服務,為基層服務,為民眾服務。
完善各項配套改革。根據省委、省政府強縣擴權規定,做好擴權事項梳理工作,推進行政體制改革,正確行使縣級政府權力。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穩步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在推行全員聘用制、搞活分配機制等方面取得突破。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深入貫徹實施《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大力推進政務公開,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改革審批制度,減少行政審批事項,提高政府辦事效率。自覺接受縣人大的法律監督,積極支持縣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加強行政執法監督和行政複議工作,努力做到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不斷提高政府工作的公信力和執行力。
加強勤政廉政建設。認真實施《公務員法》,完善公務員管理、培訓、考核激勵和約束機制。嚴格執行領導幹部廉潔從政的各項規定,增強領導幹部的廉潔自律意識,從源頭上加大治理腐敗的力度。強化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反對各種奢侈浪費行為,抵制各種不良風氣的侵蝕,堅決糾正損害民眾利益的不正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