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黑山縣政府工作報告

“十五”期間,在上級黨委、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縣政府依靠和帶領全縣人民,銳意改革,克難奮進,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地區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4.5%,經濟總量實現翻番;以骨幹企業為龍頭的工業體系初步建立,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城鄉市場繁榮,三次產業結構比由“九五”期末的40.6:27.1:32.3調整到37.7:34.3:28;國企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民營經濟成為縣域經濟主體;招商引資和外經外貿實現歷史性突破,累計引進項目867個,引進域外資金8.6億元,實際利用外資789萬美元,出口創匯2895萬美元;城鄉面貌進一步改觀,“啞鈴型”城市格局初步形成;人民生活質量穩步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九五”期末增加1586元;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可以說,過去的五年,是我們夯實基礎、闊步奮進的五年,是全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快速發展的五年。“十五”計畫的勝利完成,為順利實施“十一五”規劃奠定了堅實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6年黑山縣政府工作報告
  • 報告內容:2005年工作回顧
  • 報告類型:政府工作報告
  • 部門:黑山縣政府
“十五”的基本估價和2005年工作回顧
“十五”期間,在上級黨委、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縣政府依靠和帶領全縣人民,銳意改革,克難奮進,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地區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4.5%,經濟總量實現翻番;以骨幹企業為龍頭的工業體系初步建立,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城鄉市場繁榮,三次產業結構比由“九五”期末的40.6:27.1:32.3調整到37.7:34.3:28;國企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民營經濟成為縣域經濟主體;招商引資和外經外貿實現歷史性突破,累計引進項目867個,引進域外資金8.6億元,實際利用外資789萬美元,出口創匯2895萬美元;城鄉面貌進一步改觀,“啞鈴型”城市格局初步形成;人民生活質量穩步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九五”期末增加1586元;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可以說,過去的五年,是我們夯實基礎、闊步奮進的五年,是全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快速發展的五年。“十五”計畫的勝利完成,為順利實施“十一五”規劃奠定了堅實基礎。
2005年是“十五”計畫的最後一年,也是我縣經受禽流感疫情嚴峻考驗的一年。一年來,縣政府認真實施“三大戰略”,推進“三個轉變”,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全面實施工業倍增、農業升級、財政達標三個規劃,取得了經濟社會發展和防控疫情戰役的雙勝利。
(一)
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

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1.5億元(預計,現價,下同),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5.2%。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23.2億元、21.1億元和17.2億元,分別增長9.9%、25.8%和12.1%。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7588萬元,按可比口徑比上年增長26.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8億元,增長4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980元,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實現16.7億元,增長12.6%。
(二)
防控禽流感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

去年10月底,我縣突發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面對天災,縣委、縣政府果斷決策,靠前指揮,堅持依法防控、科學防控、群防群控的工作方針,展開了一場萬眾一心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各級專家組的精心指導和武警官兵、省市醫療隊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全縣人民艱苦卓絕的奮戰,在較短時間內撲滅了疫情,及時治癒一例禽流感病人,阻斷了疫情向人的傳播,為我縣歷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三)
改革開放再創佳績

穩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整體出售了醬菜廠、八道壕第二百貨商店、半拉門糧庫等企業,兼併糧食系統4個非收儲二級企業;平穩完成鄉鎮事業單位改革的前期準備工作;加快公用事業單位市場化進程,實施了供氣公司股份制改革;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工作,置換不良貸款1.3億元。對外開放取得豐碩成果,充實了項目庫,包裝項目30個,其中精品項目5個;搭建對外開放平台,成功舉辦荷花節經貿洽談會、瀋陽招商會和泉州、福州、莆田項目推介會;弘聖花生、鴻泰化工、綠源肉業、寶龍肉禽、永豐木製品等一批較大項目落戶黑山。引進域外資金3億元,引進500萬元以上項目22個;實際利用外資494萬美元,比上年增長55.6%,實現歷史性突破;出口創匯80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2.8%;積極對接上級政策,向上級申報項目57個,到位資金2.45億元。
(四)
工業倍增計畫順利實施

新增規模企業30戶,總數達到100戶,新增億元企業1戶。規模工業總產值21.7億元,增加值4.6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5%和54.7%,超額完成“兩年倍增”年度任務。項目建設勢頭強勁,全縣新上和技擴改100萬元以上項目74個,其中17個項目投資額在1000萬元以上,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達到5.8億元。化工、木製品加工、農副食品加工三大支柱產業繼續發展壯大。西洋特肥新增產值2.4億元,鴻泰化工如期投產,化工業產值實現8.1億元。成立木製品加工行業協會,放手發展木製品加工業,福山、福森木業實施擴能改造,新發展常弘、毅聖等木材加工企業,新上和擴改木業項目20個,新增木製品規模企業5家,木製品加工業產值實現5億元。農副食品加工業實現產值4.7億元,發展後勁增強。品牌戰略成果豐碩,“西洋”牌三元複合肥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
(五)
農業升級步伐進一步加快

認真落實國家惠農政策,“三補資金”及時足額發放到戶。設施農業取得新進展,新增棚室1.5萬畝。畜牧業發展向規模化、優質化方向邁進,建設高標準養殖小區20個,改良肉羊30萬隻,奶牛發展到3500頭,全縣牛羊豬飼養量分別達到35萬頭、80萬隻、180萬頭。培植綠色財源,植樹造林8.24萬畝。綠色農產品生產走在全省前列,完成農產品認證21個,認證面積達到123.4萬畝,我縣被省政府列為“三品”生產整體推進試點縣。產業化經營水平不斷提高,依託綠色芳山、新興精米、道宇油脂等龍頭企業,米業加工、油料加工、肉禽加工等產業鏈條初具規模。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經紀人隊伍建設,各類專業協會發展到57個,會員達6000人,農民組織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實施“陽光工程”,全年培訓農村富餘勞動力1.16萬人,勞務輸出總量達到1.56萬人次。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實施了繞陽河堤防整治工程和龍灣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新增水澆地5.8萬畝,黑土區治理9萬畝,建設沼氣池2160個。完成24個自來水廠建設,解決了3.7萬人飲用高氟水問題。
(六)
第三產業和民營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

實施勵家雜糧市場擴建和姜屯雜糧市場精品屋開發工程,雜糧、蔬菜、生豬、禽蛋等農產品市場更加繁榮,年交易額超億元市場達到8處。餐飲娛樂業發展勢頭強勁,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和吸納能力明顯增強。積極開發旅遊資源,黑山阻擊戰景區被列為國家紅色旅遊重點投資建設項目。民營經濟主體地位日益突出,個體工商戶達到24450戶,私營企業達到529戶,民營經濟增加值實現38.8億元,增長52.5%,實現稅金9000多萬元,增長21.6%。
(七)
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又上新台階

完成了黑大線一級路10.1公里大修工程,鋪設村通油路50.2公里,新建和維修橋樑24座。實施天然氣站、供熱站和自來水管網改造工程,縣城供氣、供熱、供水能力明顯提高。修建縣城巷路4000多延長米,完成排水蓋板溝工程,有效解決了居民出行難、排水難問題。加強南湖公園景點建設,配套設施進一步完善。激活房地產開發市場,開工面積17萬平方米。完善管理措施,“門前三包”和城市環境秩序格線化管理步入正軌。小城鎮建設投資2840萬元,新修油路33公里、砂石路230公里,新增自來水管網50公里,有4箇中心鎮建成商業一條街。
(八)
財稅金融運行平穩

加大財源培植力度,骨幹企業創稅能力進一步增強。強化重點稅源監控,加大主體稅種徵收力度,積極清理欠稅,五大稅種增量返還預計可達1526萬元。公共財政體系建設步伐加快,綜合預算編制、集中收付和政府採購工作穩步推進。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在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保證了工資、社會保障和救災救濟等支出。金融部門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全縣各項存款餘額40.2億元,增長10.4%;各項貸款餘額30.6億元,增長7.5%。
(九)
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實施科教興縣戰略,推廣新品種20個、新技術12項,完成專利審批30項,高新技術產值實現7億元。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體制基本建立;改造危房7460平方米,辦學條件明顯改善;鞏固“普九”成果,國中生鞏固率達到98%;加強職教中心建設,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城鄉文體活動豐富多彩,舉辦了打造“黑山二人轉”品牌研討會,“黑山二人轉”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項目。完善縣疾控中心建設,應急處理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穩步提高。廣播電視事業快速發展,廣播電台實現數位化直播,新增農村有線電視用戶1.4萬戶。人口出生率控制在7.09‰,我縣被國務院十部委評為“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縣。開展文明村鎮創建活動,有3個村進入省級文明村,10個村進入市級文明村。環境監測能力進一步加強,噪聲、煙塵污染得到有效治理。通信事業發展迅猛,固定電話普及率達到每百人26部,寬頻網路用戶發展到5916戶。
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健全,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分別擴面5727人、1358人和1482人。“城低保”和“農低保”分別達到7438人和1.5萬人,實現應保盡保。落實再就業扶持政策,發放小額擔保貸款648.7萬元。培訓下崗失業人員636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6%以內。安置就業1.2萬人,8344個零就業家庭實現至少一人就業。開展集中捐贈活動,下撥扶貧幫困款物418.3萬元,為204個貧困戶修建房屋511間,保障了貧困戶和受災戶的基本生產生活。實施“光明行動”,150名貧困白內障患者得到救治。落實領導包案和信訪接待日制度,妥善解決了涉農涉地、企業轉制職工參保等熱點、難點問題,信訪量比上年下降21.8%。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開展“打盜搶、破命案”和“百日攻堅會戰”專項行動,破獲刑事案件456起。加大安全生產監管力度,杜絕了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工商、物價、質監、藥監等部門開展專項整治,進一步規範了市場秩序。人事、編制、統計、民族、宗教、民防、氣象、檔案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十)
政府自身建設開創新局面

認真接受人大的依法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辦理人大代表建議82件,政協提案77件,按時辦結率達到100%,代表、委員滿意及基本滿意率達到98%以上。重大政務事項實行公開聽證、集體決策,實現了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認真實施“四五”普法規劃,增強了廣大幹部民眾的法制觀念。嚴格執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考核制,提高了政府機關依法行政水平。公共行政服務中心辦理行政審批事項1.1萬件。加大行政監察力度,查處違紀案件77件,挽回經濟損失280萬元。強化依法審計,完成審計71戶(項),查出違規金額789萬元。積極開展“雙評”和“糾風治亂”活動,加強行政效能監察,密切了政府同人民民眾的聯繫。
各位代表、同志們,過去一年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是縣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縣人大、縣政協和社會各界有效監督、大力支持的結果,是全縣人民同心協力、頑強拼搏、紮實苦幹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奮戰在各條戰線上的廣大工人、農民、幹部、知識分子、個體私營業者,向廣大域外投資客商,向關心和支持政府工作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還清醒地認識到,我縣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一是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產業結構、城鄉經濟結構、農業內部結構不夠合理。二是農業生產方式落後,集約化和產業化程度不高,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力不強,畜禽防疫體系比較薄弱。三是工業經濟創新能力不強,整體素質不高。四是財政收入基數小,鄉鎮財源匱乏,收支矛盾比較突出。五是社會熱點、難點問題仍然存在,下崗職工再就業壓力大,部分民眾生活困難,維護社會穩定任務繁重。六是軟環境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這些矛盾和問題,已經引起我們高度重視,在今後的工作中,將採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十一五”巨觀構想和2006年形勢任務 
未來五年,是黑山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極為重要的時期。面對國內和周邊先進地區競相發展的激烈態勢和禽流感疫情的滯後影響,縣政府將擔負起帶領全縣人民完成“十一五”規劃的重任。“十一五”期間縣政府工作總的指導思想是:深入踐行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在遼寧實施錦州灣整體開發戰略和推進遼西沿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建設中,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工業強縣、綠色立縣、開放活縣”三大戰略,最佳化經濟結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以招商引資上項目、實現工業倍增和農業升級為重點,堅持“一主三化”方針,統籌城鄉發展,富民強縣,實現黑山經濟在遼西東部率先崛起,經濟總量進入全省前20名。今後五年總體奮鬥目標是:
經濟發展
到2010年,全縣GDP達到135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調整到26:47:27,工業成為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2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達到10億元以上。
城鎮建設
拓展縣城發展空間,構築“啞鈴型”中等城市格局,縣城人口達到15萬人;四個老鎮建樓房60萬平方米,主要街路硬覆蓋,小巷排水暢通,綠地覆蓋率達到16%,公益設施更加完善;新增油路400公里,油路通到村。建設一批不同風格、不同特點的小城鎮,基本形成以縣城為中心、中心鎮為骨幹、示範村為補充的縣域城鎮體系,城鎮化率達到30%以上。
人民生活
到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500元,城鎮人均居住面積達到17平方米,農村人均使用房面積達到20平方米。
社會事業
人民的綜合素質、思想道德水平、民主法制意識有較大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份額達到60%;教育現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明顯提高,全縣適齡人口接受高中教育和國中後職業培訓率達到90%以上;人口控制在64萬人左右,勞動者實現充分就業,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
經過五年努力,把黑山建成具有較強綜合競爭實力,經濟繁榮,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進步,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富庶的遼西強縣。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儘管受禽流感疫情的影響,我們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增多,但我們仍具有諸多加快發展的有利因素。一是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瀋陽經濟區和遼西沿海經濟區的啟動建設,我縣在承接遼寧中西部經濟板塊產業轉移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將會顯現。二是疫情過後,黨中央、國務院和上級黨委、政府高度關注黑山,將給予黑山更多的關心和支持,有利於我們借勢發展。三是經過近幾年的實踐,我縣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格局初步形成,“三大戰略”深入人心,項目建設加快了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工業經濟的引擎作用正在加大。縱觀全局,我們處在遼寧實施錦州灣整體開發戰略的關鍵時期,能否在“十一五”的前2-3年實現黑山經濟在遼西東部的率先崛起,是對各級幹部的嚴峻考驗。我們既要正視困難,迎接挑戰,更要看到成績和自身的優勢,堅定信心,科學謀劃,搶抓機遇,銳意進取,用扎紮實實的工作實現“十一五”的高起點開局。
按照“十一五”整體發展思路,2006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5%,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23%、15%;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按可比口徑比上年增長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300元,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2%。
為實現上述目標,要重點抓好以下九項工作:
(一)
加快構築開放型經濟,在推進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上實現高起點開局

搶抓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和沿海開放的雙重機遇,掀起第三輪對外開放高潮,年內引進域外資金2.5億元,外資到位500萬美元,出口創匯1000萬美元,提升縣域經濟外向度。
突出重點,強化項目招商。依託我縣煤炭、膨潤土等礦產資源、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已有的工業企業、各類市場進行招商,重點抓好外資項目、資源開發項目、農產品深加工項目和高科技項目的引進。加強項目庫建設,論證包裝項目20個,其中精品項目5個,做到儲備一批,洽談一批,開工建設一批,投產達效一批。積極跟進國能生物發電、錦州新澳綠洲乳製品加工等在談和簽約項目,爭取早日開工建設。全年力爭引進超億元項目1個,5000萬元以上項目2個,1000萬元以上項目15個,500萬元以上項目20個。
創新招商方式,實行市場化招商。以企業為主體,以木製品加工、農副產品加工和化工 “三大支柱”行業為主攻方向,以工業園區為載體,在遼寧中西部城市群和溫州、泉州等沿海發達城市設立招商代理機構,建立起“政府推動、市場主導、企業主體、中介服務”的招商機制。同時積極參加省市對韓國、日本及港澳台地區的招商活動,提高引進外資的總量和水平。及時把握政策導向,加快項目對接,爭取將更多的項目列入省市發展計畫。
最佳化招商環境。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提高城市品位。抓好縣城2個工業園區和8個鄉鎮工業園區建設,實現“四通一平”,增強園區的承載力和吸引力。推行項目建設部門服務承諾制和“一把手”負責制,暢通項目建設綠色通道。落實縣鄉領導包大項目責任制,對項目的爭取、立項、建設、投產實行全程跟蹤服務。繼續完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加大對域外投資企業的保護力度,規範行政執法行為,嚴懲“三亂”,努力營造寬鬆的投資環境。
開拓市場,擴大對外貿易。加大對綠色芳山、助宏製衣、永新工藝品等傳統出口創匯企業的扶持力度,最佳化出口商品結構,重點抓好服裝、工藝品和特色農產品出口。推進外貿主體和出口市場多元化,培育壯大自營出口企業,推動更多的民營企業走向國際市場。
(二)
實現規模工業兩年倍增目標,在加快縣域經濟工業化進程上實現高起點開局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產業升級和產品升級。年內新增規模企業30戶,總量達到130戶,其中產值超億元企業達到8戶。規模工業總產值突破30億元,完成兩年倍增。
壯大三大支柱行業,形成產業集群。一是做大化工行業。扶持西洋特肥做大做強,實施鴻泰化工二期工程,擴大天源海藻、寶龍溶劑等企業產銷規模,年內化工業產值達到10億元。二是放手發展木製品加工業。繼續落實鼓勵木業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爭取福森、永豐、常弘等木製品加工企業按設計能力達產達標。發揮木製品加工業協會作用,每個鄉鎮新上1-2個木製品加工企業,新發展木業加工規模企業7戶,推進黑山向東北最大的木製品加工基地邁進。三是大力發展農副食品加工業。扶強做大弘聖花生、寶龍肉禽、綠源肉業等龍頭企業,依託農副產品資源和現有的綠色農產品品牌,再引進一批規模大、技術含量高、外向型的食品加工企業。同時,扶持農民興辦中小型加工項目,打造以糧油、飼料、畜禽和蔬菜保鮮加工為主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群,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
培育壯大骨幹企業。以煤炭、膨潤土為重點,加強資源開發型企業建設,形成稅源型骨幹企業;抓好永豐造紙擴建,使其產值達到3億元;實施機械製造有限公司搬遷和繞陽河床身項目改造工程,為大企業集團發展配套項目,以骨幹企業拉動工業經濟全面快速發展。
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力度,促進增長方式轉變。以優勢企業和名牌產品為依託,設計包裝一批重點技改項目,積極向上申報,對外招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全年完成技改投資2.5億元,開發新產品10項,新增產值1億元。繼續實施名牌戰略,爭創省級名牌1個,市級名牌3個。
(三)
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農業提檔升級,在提高農民收入水平上實現高起點開局

堅持用工業化理念挖掘農民增收潛力,推進農業增長方式升級和經營模式升級。
最佳化農業結構。擴大優質糧油生產基地規模,種植“三高”飼用玉米60萬畝,優勢小雜糧10萬畝,優質花生20萬畝,高油大豆10萬畝。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新增棚室2萬畝。推進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升級,創建省級園區2個,市級園區4個,縣級園區50個。按照“大力發展牛羊,鞏固發展生豬,恢復發展家禽,因勢發展特種動物”的思路,大力發展養殖業,牛羊豬禽的飼養量分別達到35萬頭、100萬隻、200萬頭和2000萬隻,特種動物達到30萬頭(只),同時繼續扶持奶牛業發展。認真吸取禽流感教訓,改進落後的生產方式,推進科學化、規範化、規模化養殖,新建標準化養殖小區50個。建立嚴密的動物衛生防疫監督體系,畜禽防檢疫率達到100%。以農田防護林更新改造、跡地還林、“四荒”綠化、“四旁”植樹為重點,完成植樹造林6萬畝,新栽果樹1萬畝。
大力發展綠色、特色農業。圍繞市場需求推進“三品”生產,年內完成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認證13個,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20個,三分之一以上的畜禽產品達到無公害標準。完善農產品檢測檢驗體系,創建無公害農產品示範市場,推行市場準入制度,把優質農產品打入大中城市超市和連鎖店。加快發展農村特色經濟,全力構建“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鎮一業、多鎮一業”的經濟格局。進一步增強品牌意識,打響“遼綠”、“遼花”等十大農產品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
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大力扶持綠色芳山、玉祥牧業、新興精米、綠源肉業等產業化龍頭企業上規模、上水平,拉長產業鏈條。全面引導、支持、鼓勵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成立各類協會30個,推進“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提高農業的組織化和市場化程度。
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強水利工程建設,新發展水澆地5萬畝,完成繞陽河堤防整治和友鄰水庫除險加固收尾工程。加強標準糧田建設,推廣保護性耕作。完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加快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和良種繁育,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
(四)
建設區域物流中心,在加快第三產業發展上實現高起點開局

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完善市場流通體系,全力建設輻射周邊、面向全國的區域物流中心。吸納社會資金投入市場建設,擴大家具、建材等專業市場輻射面,籌劃實施水果批發市場搬遷工程,興建福山木業家具批發市場。加大力度改擴建農產品產地市場,增強服務功能,把勵家雜糧市場建成東北最大的雜糧集散地和全國雜糧信息發布中心。大力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立“小超市、大連鎖”的現代化流通體系。抓好“101”高地紅色旅遊景區建設和蓮花湖、蛇盤山、龍灣水庫等景點的合理開發,提升景區品位,促進旅遊業發展。
(五)
著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在激發經濟社會發展活力上實現高起點開局

擴張民營經濟總量。認真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措施,激活民間生產要素。加快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切實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擔保、法律諮詢等服務,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扶持。組建發展各類行業協會,充分發揮協會在協調行業發展、市場監督、溝通政企方面的作用。民營經濟增加值達到50.4億元,增長30%;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分別增加100戶和1500戶。
打好國有企業改革攻堅戰。按照“因企制宜、規範操作、積極穩妥”的原則,力爭完成省市考核的44戶國有企業改制任務,實現國有資本全部退出。廣泛吸納民間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重點抓好造紙廠破產,推進縣膨潤土礦、碘廠、水泥製品廠等企業整體出售,藉助外力盤活存量資產。切實抓好糧食購銷企業改革,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
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按照上級有關政策要求,分離事業單位的行政職能,將經營型事業單位劃出事業單位管理序列,實行轉企改制。加快公用事業單位改革步伐,實現公共服務社會化。
深化農村各項改革。認真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積極穩妥地實施土地流轉。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防止農民負擔反彈。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增強服務“三農”的實力。
(六)
突出抓好財源建設,在提升可支配財力上實現高起點開局

加大財源建設力度。在鞏固老稅源的基礎上,扶持木業、農產品加工等項目建設,不斷培植新稅源, 力爭年內新增納稅超百萬元民營企業5戶。根據事權和財權統一的原則,完善縣鄉財政管理體制,充分調動鄉鎮抓財源建設的積極性。積極向上爭取項目和資金,增加補充財源。
加快公共財政體系建設。完善財政國庫管理體制,加強對鄉鎮核算中心的監管,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嚴格執行《政府採購法》,逐步擴大採購範圍,建設節約型機關,降低行政運行成本。建立規範的預算管理制度、預算執行制度和專項資金管理制度,從體制上、機制上推進縣鄉依法理財進程。
做好增收節支工作。堅持依法治稅,嚴厲打擊偷、逃、抗、騙稅的不法行為,確保應收盡收。強化“收支兩條線”管理,認真組織好非稅收入,增加政府可控財力。牢固樹立過“緊日子”思想,壓縮“人車話會”等一般性支出,杜絕浪費。進一步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在保證工資和社保等剛性支出的基礎上,千方百計支持農業、科技和教育事業發展。
(七)
完善縣鄉基礎設施建設,在提高城鎮化水平上實現高起點開局

按照“政府規劃、產業支撐、市場運作、政策引導”的原則,高標準規劃,增強城市功能,提高小城鎮建設水平。
加快經營城市步伐。完善土地儲備制度,盤活鎮村土地存量,鼓勵和引導社會各類投資主體進入城鎮建設領域,變財政投資為市場化運作,建立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
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加強公路網化建設,完成村通油路25公里,修築鄉級路橋樑10座,確保完成黑山-八道壕22公里公路大修工程。以縣城棚戶區改造為重點,推進房地產開發,開發面積達到10萬平方米。抓好縣城排水改造和自來水主管網改造,提高排、供水能力。實施縣城5條巷路黑色路面改造工程,有效解決縣城居民行路難問題。進一步搞好南湖公園景區建設和環境美化,修建東小河子蓋板溝和排水護坡,增加荷花品種,提升公園品位。
加強城鎮環境整治與管理。進一步完善“門前三包”和格線化管理機制,加強城鄉綜合執法,改變“髒亂差”狀況,營造整潔優美、文明有序的城鄉環境。
(八)
提高保障能力,繁榮各項社會事業,努力構建和諧黑山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擴大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範圍,年內分別擴面2000人和6000 人。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應保盡保。建立就業服務“綠色通道”,全面落實促進就業的優惠政策,開發就業崗位1萬個,安置就業5000人。構築困難民眾幫扶長效機制,搞好救助式和開發式扶貧,保障弱勢群體基本生產生活。認真貫徹《信訪條例》,完善縣鄉村三級信訪網路,健全矛盾排查調處長效機制,控制越級訪。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構築嚴密的社會治安防範體系,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行為,營造安寧的社會環境。
統籌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加快科技創新和新產品開發步伐,培育和發展民營科技企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深入實施人才強縣戰略,堅持引進與培養相結合,健全人才激勵機制。鞏固提高“普九”成果,提高高中學生入學率。繼續整合教育資源,最佳化教育布局。鞏固基礎教育,發展職業教育,加強藝術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面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建立農村大病統籌為重點,解決農民“就醫難、看病貴”的問題。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改革農村衛生院管理體制,提高城鄉醫療服務質量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廣泛開展民眾性文體活動,豐富民眾業餘生活,打造“黑山二人轉”文化品牌。加強文化事業基礎設施建設,興建黑山文化大廈。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最佳化人口結構。加快發展廣播電視事業,新增農村有線電視用戶1.5萬戶。關心殘疾人事業,千方百計幫助殘疾人辦實事。完善社區“一站四室”建設,增強服務功能。加強環境執法和管理,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全面整頓、規範礦產資源管理秩序,實現可持續發展。
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總體目標,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村達到20個。以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重點,繼續實施“陽光工程”,年內培訓農村富餘勞動力1.2萬人。強化勞務信息服務和市場網路建設,打造勞務品牌,勞務輸出達到1.8萬人次。加大防氟改水力度,加強農村能源建設,新建戶用沼氣池1600個,新增秸稈氣化用戶200戶,進一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九)
堅持以人為本,推進新型政府建設

恪守執政為民理念,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不斷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水平。
建設透明政府。廣開政務公開渠道,全力推行行政審批全程辦事代理制。從保證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入手,打造“陽光政府”,將民眾關心、社會敏感、反映強烈、易引發矛盾的事項全部置於人民民眾的監督之下,增強政府工作透明度。
建設責任政府。進一步完善政府責任體系建設,加強行政權力監督和制約,真正做到違法必究。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做到求真務實、雷厲風行、令行禁止、嚴細成風。
建設法治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公務員法》和《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等法律法規,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社會經濟事務,著力解決政府職能“越位”、“缺位”和“錯位”問題。自覺接受人大的依法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規範行政行為。
建設廉潔政府。切實加強廉政建設,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落實“一崗雙責”,狠抓領導幹部廉潔自律。認真落實領導幹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離任審計制度。嚴格執行縣直機關工作紀律“十不準”規定,樹立人民公僕的良好形象。
建設務實政府。政府每位公務員都要做到講實話,辦實事,求實效,發揚防控禽流感戰役中鑄就的無所畏懼、勇於戰鬥的精神,鞠躬盡瘁、甘於奉獻的精神,連續作戰、敢於勝利的精神,以紮實的作風、頑強的意志、所向披靡的勇氣承擔起歷史賦予我們的重任。
各位代表,黑山已經進入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全縣人民多年企盼並為之不懈奮鬥的經濟振興、社會繁榮的美好畫卷已經展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在縣委的正確領導下,戮力同心,創新圖強,為全面振興縣域經濟,建設富庶、和諧、文明的新黑山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