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市人民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克服困難,務實創新,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快速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5年濟源市政府工作報告
- 時間:2005年
- 地點:濟源市
- 主辦方:濟源市政府
各位代表:,2004年工作回顧,——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進一步加快。,——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招商引資取得明顯突破。,——項目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各項改革穩步推進。,——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新的成效。,——政府自身建設進一步加強。,2005年工作的總體要求和奮鬥目標,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今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全力做好2005年的各項工作,繼續開展“招商引資年”活動,堅持不懈抓招商引資和環境最佳化,繼續開展“項目建設年”活動,堅持不懈抓固定資產投入,大力推進結構調整,積極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加強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大力推進城鎮化,積極推進各項改革,完善加快發展的機制,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大力開展規範化服務型政府建設,努力提高行政能力和工作水平,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04年工作回顧
2004年,市人民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克服困難,務實創新,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快速發展。
——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進一步加快。
初步測算,生產總值完成122億元,增長20%,人均生產總值達到2230美元,經濟總量躍上一個新台階;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9億元,增長9%;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80億元,增長25%;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33億元,增長11%;全口徑財政收入完成14.5億元,增長44.6%;地方財政收入完成6.84億元,增長54%;一般預算收入完成5.63億元,增長42.3%;國稅收入完成7.73億元,居全省第14位;地稅收入完成4.17億元,居全省第17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0.1億元,增長46.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6.04億元,增長15.7%;外貿出口完成2.18億美元,增長84.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828元,增長15.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397元,增長18.1%;金融機構各項存款和貸款餘額達到65.3億元和52.3億元,分別增長15.7%、10.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進出口總額增幅及虧損企業虧損額降幅居全省第一位。
——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
農業和農村工作呈現出多年未有的好局面。糧食總產達到17.94萬噸,增長7.5%;蔬菜產量達到24.72萬噸,增長10.9%;水果產量達到3.55萬噸,增長14%;肉類產量達到3.34萬噸,增長10.1%;禽蛋產量達到2.88萬噸,增長8%;水產品產量達到5500噸,增長10%。新建日光溫室和塑膠大棚1218座,新增養殖小區100個、養殖專業戶2166個,農民人均來自畜牧業的現金收入達到1220元。完成王屋山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新增節水灌溉面積3.2萬畝,連續5年獲得河南省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紅旗渠精神杯”金杯獎。完成植樹造林10萬畝。實施“陽光工程”,培訓農村富餘勞動力3667人,轉移就業3403人。遷戶並村工作穩步推進,完成269戶、1240人的扶貧移民工作。工業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43.9億元,增長36%;完成銷售收入129億元,增長63.2%;實現利潤6.35億元,增長16.5%;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67%,比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企業規模快速擴張,限上企業新增29家,總數達到160家,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新增4家,總數達到17家;濟鋼完成銷售收入34.68億元,躋身全省工業企業20強,濟鋼、豫光、豫港、沁北電廠進入河南省百戶重點工業企業行列。第三產業進一步發展。新建和擴建了一批專業市場,加大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的力度,餐飲、房地產、保險、連鎖經營等發展迅速;景區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宣傳促銷力度不斷加大,接待遊客達到108萬人次,門票收入達到1193萬元。
——招商引資取得明顯突破。
出台了《鼓勵外來投資獎勵辦法》、《關於進一步加強招商引資工作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鼓勵、扶持、服務外來投資的政策措施,建立招商引資項目庫和客商檔案,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招商引資工作新機制。成功組織參加了第三屆河南鄭州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先後赴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洲、長江三角洲舉辦“濟源市情說明暨合作項目發布會”,起到了宣傳濟源、推介項目、促進合作、鍛鍊隊伍的良好作用。通過組織“浙江客商看濟源”、“籃球搭台、招商唱戲”等活動,先後邀請國內外客商300多人次來我市參觀考察、洽談投資。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動下,全市掀起了招商引資的高潮,取得了明顯成效。契約利用市外資金18.4億元,比上年增長184%;完成招商引資10.48億元,比上年增長337%;新增外來投資企業73家,占全市外來投資企業總數的51.4%。
——項目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實施200萬元以上項目284個,完成投資55億元,其中,工業項目148個,農業項目18個,交通、城建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56個,社會事業及其它項目62個。項目建設呈現出數量多、投資大、融資渠道寬、建設進度快的顯著特點,年度投資億元以上的項目達15個,市外融資達38億元。工業項目完成投資35億元,沁北電廠1號、2號機組成功投產併網,濟鋼百萬噸鋼鐵擴改、金馬百萬噸焦化等16個項目建成投產,國電豫源2×13.5萬千瓦熱電聯產、豫光10萬噸電解鋅、太行100萬噸水泥等項目進展順利。交通建設力度加大,濟洛、濟焦高速公路完成路基、橋涵工程,濟晉高速公路開工建設,濟運高速公路通過預可研評審;獲軹公路孟州界至留養段、濟陽公路柿檳至山西界段、黃孤公路、小有河至林山公路等建成通車;農村公路建設完成投資6435萬元,新增農村油路、水泥路177公里,新增通油路、水泥路行政村40個。電力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完成了濟西輸變電主體工程和110千伏休昌輸變電工程。
——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
完成了新濟源一中一期、濟源籃球館、湨河治理、西氣東輸博愛至濟源支線、垃圾處理場一期、濟水苑一期、麗城花園等大型城市建設項目,新增城市商品房住宅面積19.8萬平方米,進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大力開展以沁園路改造為重點的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完成整治任務1064項,對“十橋、七路、五園”進行亮化、綠化改造,榮獲“河南人居環境獎”。“都市村莊”108項改造工程已竣工70%,56個新規劃項目全部開工建設。大力開展“大氣治理年”活動,全部取締了所有粗鉛冶煉企業的70口燒結鍋,關停城區燃煤鍋爐123台,共削減二氧化硫排放量4.5萬噸、各類粉塵5000噸,城市空氣品質良好以上天數達到56%,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環境空氣品質明顯改善。完善規劃,加大投入,小城鎮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城鎮化率達到36%,比上年提高了4個百分點。
——各項改革穩步推進。
企業改革不斷深化,協調處理遺留問題181起,對改制企業的依法監管逐步加強。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和農村信用社改革有序推進。過渡國家公務員工作圓滿通過省級驗收,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順利完成,公開招錄國家公務員68名。財稅改革進一步深化,糧食直補、農業稅降稅工作圓滿完成,農民人均負擔下降77.8%;加強“三大三小”稅源管理,推進稅收征管體制改革,加大稅務稽查力度,最佳化納稅服務,稅收工作取得顯著成績。城市經營管理體制改革力度加大,收購儲備土地5200畝,成功組織拍賣了老行政區第一批資產,公開掛牌出讓土地658畝,實現收益1.1億餘元。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科技創新步伐加快,2個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4家高新技術企業和6種高新技術產品通過省級認定,高新技術產業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9.5%。新濟源一中秋季順利招生,率先在全省普及了高中階段教育,高考萬人上線率繼續穩居全省前列;通過最佳化資源配置,濟源職業技術學院的規模進一步擴大。成功舉辦2004—2005中國女子籃球甲級聯賽河南主場賽,濟鋼取得河南男籃冠名權,進一步打響了“籃球城市”品牌。民眾文化活動紮實開展,濟瀆廟、陽台宮等重點古建築維修工作有效推進。全面開展有償供血普查,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得到加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增5.6萬人,參合率達到82.6%。認真落實計畫生育各項獎勵補助政策,出生性別比專項治理和流動人口計生管理得到加強。城鄉低保工作水平進一步提高,城市低保對象達到5269戶、11867人,農村低保對象達到783戶、2247人;完成災民倒房重建223間,6個新社區掛牌成立,濟水街道辦事處被命名為“河南省社區建設示範街道”。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穩步提高,新增城鎮就業人員1.35萬人,新增各類參保人員2.2萬人次,社會保險征繳率達到95%以上,發放率達到100%。認真開展預算執行審計、經濟責任審計、重點基建項目審計工作,為財政增收節支達2455萬元,較好地發揮了審計的規範監督作用。第一次經濟普查工作有序開展。氣象、人防、檔案、殘聯、史志、民族、宗教等各項事業均取得新的發展。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新的成效。
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被評為“全省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提案,辦理質量進一步提高。加大案件查處力度,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取得新的成效。法制宣傳教育紮實開展,基層司法所建設得到加強。全民國防教育逐步深入,優撫、雙擁和復轉軍人安置工作進一步加強。紮實開展“創建平安濟源”活動,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認真開展信訪攻堅工作,實行市領導定期接待信訪民眾制度,集中處理信訪突出問題及群體性事件,全市社會大局穩定,人民民眾安居樂業。
——政府自身建設進一步加強。
加強制度建設,針對政府及有關部門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制度不健全、行為不規範、政策不完善等問題,先後制定出台了30個檔案,規範和改進了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工作制度和程式。強化政府服務職能,先後召開聯席辦公會議、市長辦公會議和現場辦公會議等各類會議50餘次,及時協調解決了項目建設和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各類問題190餘個,有效地促進了項目建設和經濟發展;進一步規範和加強行政審批及信息服務工作,受理審批申請1.75萬件,按期辦結率達99%;受理便民熱線電話4.5萬個,民眾滿意率達95%,政府網站獲得“中國優秀政府入口網站”稱號。建立“三室聯動,跟蹤問效,績效考核,責任追究”的效能監察機制,加大投訴案件的查處力度,全年調查處理投訴案件56起,實施效能責任追究15人,紀律處分18人,強化了服務意識,促進了作風轉變,最佳化了經濟發展環境。積極解決財政、人事等方面的遺留問題,清欠往年預算欠撥資金,減少和避免無預算支出,積極消化歷史遺留債務,清欠工程款6978萬元,清欠農民工工資859萬元;努力解決聘乾和鄉鎮機構改革等人事方面遺留的問題,化解了矛盾,促進了社會穩定。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在國家加強巨觀調控的大背景下,我市不僅經受住了種種考驗和挑戰,而且取得了又快又好的發展成效,這主要應歸功於全市上下形成的加快發展的責任意識、勇爭一流的進取精神和真抓實幹的工作作風。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奮鬥在全市各條戰線的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駐濟部隊、武警官兵、消防官兵、公安幹警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回顧去年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一是必須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認清大局,搶抓機遇,加快發展。面對國家加強巨觀調控的新形勢,不等不靠,積極主動,堅持從我市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順應調控中搶抓機遇,在應對挑戰中加快發展。二是必須堅持突出重點,通過重點突破帶動全局快速發展。立足我市的基礎和優勢,堅持不懈抓好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環境最佳化、結構調整、城市建設等重點工作,努力在這些方面取得突破,以此不斷推動全市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三是必須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加強目標管理、狠抓落實為手段,推動各項工作有效開展。大力推進各項改革,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為加快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完善目標體系,加大目標的實施、考核、督查、獎懲力度,營造真抓實幹、爭創一流的濃厚發展氛圍。四是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統籌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堅持既抓經濟建設,又抓社會事業發展;既抓項目建設,又抓環境污染治理;既抓規模和總量的擴張,又抓技術、質量和效益的提高,統籌兼顧,協調發展。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一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滯後,帶動作用不明顯;二是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發展緩慢,整體水平不高;三是第三產業比重偏低,旅遊業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四是受貸款利率上調、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煤電油運供求緊張等因素的影響,保持經濟平穩高效運行的壓力增大;五是部分行業和企業安全生產意識不強,投入不足,制度措施不完善,安全生產形勢仍比較嚴峻;六是少數部門和少數工作人員政策觀念、全局觀念不強,服務意識淡薄,工作作風浮漂,經濟發展環境仍不寬鬆。對此,我們要高度重視,採取切實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2005年工作的總體要求和奮鬥目標
2005年,我國經濟仍將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冶金、能源、建材、化工等重化工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國際和國內範圍的產業轉移步伐逐步加快,這些為我市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提供了有利條件和機遇;同時,國家繼續鞏固和加強巨觀調控,土地、信貸的約束將會逐步增強,由於重化工業的快速發展,資源、環境的壓力日益增大,這些對我市的經濟發展提出了嚴峻挑戰。在新的一年,我們必須緊緊抓住有利機遇,積極化解不利因素,審時度勢,因勢利導,進一步加快發展步伐。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加快發展為主題,強力實施項目帶動、開放帶動和科教興市戰略,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深化改革,調整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今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
生產總值完成148億元,增長18%,力爭達到150億元,增長20%;其中,第一產業完成9.8億元,增長7.5%,力爭達到10億元,增長8%;第二產業完成101億元,增長23%,力爭達到102億元,增長25%;第三產業完成37.2億元,增長10.5%,力爭達到38億元,增長12%;地方財政收入完成8億元,增長17%,力爭達到8.3億元,增長21.4%;一般預算收入完成6.9億元,增長22.6%,力爭達到7.2億元,增長2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8億元,增長13.2%,力爭達到75億元,增長24.9%;完成招商引資15億元,增長54.6%,力爭達到18億元,增長85.6%;實際利用外資2000萬美元,增長7.5%,力爭達到2200萬美元,增長18.3%;外貿出口2.3億美元,增長5.7%,力爭達到2.5億美元,增長14.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000元,增長15%,力爭達到9100元,增長16.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660元,增長7.7%,力爭達到3700元,增長8.9%;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19‰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9%以內;城鎮化率達到38%,力爭達到39%。
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全力做好2005年的各項工作
繼續開展“招商引資年”活動,堅持不懈抓招商引資和環境最佳化
堅持實施開放帶動主戰略。積極拓寬招商引資的領域,提高招商引資的層次和質量,從注重引進資金向引進資金、技術、人才、管理並重轉移。抓好各項優惠政策的兌現落實,建好科技工業區、天壇工業區的引資平台,調整、充實、完善項目庫,積極開展委託招商、代理招商,不斷完善招商方式。堅持“走出去”和“請進來”招商相結合,繼續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洲開展集中招商活動,積極參與省政府組織的境外招商活動;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和平台,邀請國內外客商來我市參觀考察、洽談投資。加強招商引資目標管理,對吸引外來直接投資、爭取政策性資金、爭取金融資金實行分類管理,各鄉鎮、街道辦事處、各企業、有關部門都要有相應的招商引資目標或爭取政策性資金的目標。繼續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獎勵和支持招商引資工作。加強市、鄉兩級招商引資機構和隊伍建設,突出企業的招商引資主體地位,進一步完善招商引資工作機制。提高招商引資的質量,大力引進大項目、科技含量高的項目。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最佳化出口結構,促進對外貿易穩步增長。
進一步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加大協調力度,積極為外來投資提供土地、交通、水電等便利條件。強化服務意識,加強外來投資服務中心的服務職能,認真落實首問負責制、服務承諾制、無償代辦制和限時辦結制,簡化審批程式,提高辦事效率,改進服務方式,形成良好的服務環境。規範完善企業“寧靜工作日”制度,定期召開聯席辦公會議,及時解決外來投資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加大效能監察力度,及時查處任何妨礙投資、擾亂正常經營的違法違紀行為,營造更加寬鬆的經營環境。
繼續開展“項目建設年”活動,堅持不懈抓固定資產投入
堅持把項目建設放在第一位,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集中各種有效資源,狠抓項目建設和固定資產投入。全年計畫實施投資200萬元以上的項目223個,其中,工業項目72個,農業項目9個,城建交通項目74個,社會事業及其它項目68個。工業方面,完成國電豫源2×13.5萬千瓦熱電聯產、豫光10萬噸電解鋅和10萬噸再生鉛、濟鋼煉鋼技改、北京光電石英晶體材料、太行100萬噸水泥、承留藥用玻璃管等項目,加快建設博海30萬噸焦油深加工、聯創10萬噸樹脂、豫港100萬噸搗固焦、天泰1000噸聚芳硫醚等項目。農業方面,抓好農畜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畜牧養殖園區、800座溫室大棚、農業綜合開發、萬畝土地整理、硯瓦河流域壩系工程等項目建設。城建、交通、社會事業等方面,完成籃球城附屬工程、垃圾無害化處理場二期、濟水苑小區、人民醫院中心病房樓、疾病控制中心、文化宮綜合樓、110千伏黃河變升壓、焦克公路濟源段、河口至東蔣公路、東留養至蘇嶺公路、濟邵路橋樑改造等項目,加快推進綜合辦公區、文化城、濟源一中體育館和游泳館、時代廣場、豫光家園、豫港花園、喜洋洋小區、西戴河旅遊開發、山口景區等項目建設。大力支持服務國家和省重點工程建設,確保濟焦、濟洛高速公路竣工通車,西霞院水庫、濟晉高速公路建設順利進行,沁北電廠二期、濟運高速公路開工建設。4×60萬千瓦電源建設項目、豫源12萬噸樹脂、河口村水庫等項目要積極做好前期工作。各鄉鎮、街道辦事處要完成1—2個投資5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提高新上項目的質量,鼓勵建設高科技項目和先進制造業項目,嚴禁新上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和低水平重複建設項目。加大協調、扶持和服務力度,促進項目建設順利進行。加強項目目標管理,各單位、各企業納入目標的項目要確保完成投資計畫。
大力推進結構調整,積極轉變經濟成長方式
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以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為重點,以加強農業特色基地建設為載體,以推進科技進步為支撐,以健全服務體系為保障,大力提高農業的規模化、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業發展水平。繼續抓好農產品基地建設,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達到2.5萬畝以上,新建和改造養殖小區70個,新增養殖專業戶600戶,網箱養魚達到6000箱,無公害水產養殖基地達到4個,加快花卉、林果、優質小麥、菸葉發展。圍繞特色基地,通過招商引資、政策扶持,加快培育農畜產品加工行銷龍頭企業,加快山區和平原大型農產品交易市場建設,培育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和農民經紀人隊伍,搞好產銷銜接,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繼續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農業產業化和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積極推廣標準化生產和規範化管理,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提高農畜產品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加快林業發展,完成造林7萬畝。落實“一免三補”政策,全部免徵農業稅,實行種糧直接補貼、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加大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力度,完成各類培訓1.2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萬人。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轉變經濟成長方式。按照“五·三·一”的總體規劃,繼續大力推進工業結構調整。緊緊抓住我國進入重化工業發展階段的機遇,充分發揮我市冶煉、能源、化工、建材等基礎優勢,狠抓大項目、大資金的投入,加快發展大工業,進一步壯大我市的工業支柱,逐步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冶金基地、能源基地、化工基地。加快發展納米材料、生物農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大力發展鋼鐵、鉛鋅、煤炭、樹脂等的精深加工業,積極發展鏈條經濟和循環經濟,逐步改變我市重冶煉、輕加工的低層次結構,加快從低端產品向中高端產品發展。安排5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發展。逐步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嚴防“十五小”、“新五小”企業死灰復燃。統籌考慮,科學論證,制定全市工業布局統一規劃,盤活土地資源,保障項目建設用地,實現工業項目合理布局。制定優惠政策,採取有效措施,扶持重點企業儘快做大做強;同時加強引導,搞好服務,在土地、融資、人才、社會保障等方面努力創造便利條件,促進中小企業快速發展。
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繁榮城鄉經濟。加強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旅遊資源、行銷、品牌的統籌運作,加快開發特色旅遊項目,積極推進景區的市場化運作,繼續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旅遊業發展,力爭在經營機制、門票收入上實現較大突破。加大市場的規劃、建設、培育力度,抓好中原國際商貿城、恆泰家居建材港等大型市場建設,完善市場功能,提升市場檔次,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大力發展商貿、餐飲、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加快發展金融、保險、信息諮詢、家政服務、物業管理等現代服務業,積極培育住房、汽車、文化娛樂、體育健身等新的消費熱點。最佳化市場環境,規範行業管理,降低商務成本,促進第三產業快速發展。
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認真落實有關法規和政策,維護非公有制企業的合法權益,為非公有制經濟創造平等競爭的法治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鼓勵和支持非公有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壟斷行業、公用事業以及法律法規未禁止的其他行業和領域;加大財稅、金融、土地、交通、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服務力度,扶持非公有制企業儘快做專、做精、做大、做強。同時積極引導非公有制企業貫徹科學發展觀,依法經營,照章納稅,誠實守信;認真執行國家的產業政策和安全生產、衛生和環保等方面的規定;自覺維護企業職工的合法權益,保障職工切身利益;深化改革,加快體制、機制、技術和管理創新,強化企業管理,不斷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
加強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大力推進城鎮化
高標準完成市區50平方公里的總體規劃修編、專業規劃修編和重點區域的詳規編制,制定全市交通幹線沿線建設的指導性規劃,加強規劃對城市建設的約束和調控作用。以高速公路通車為契機,加快“五路一橋”(濟源大道、桃園路、湯帝南路、龍潭路、濟瀆西路、馬寨橋)建設和“三路一河”(文昌南路、天壇路、新濟路市區段、湨河)綜合改造,提高城市道路水平。以提升城市品位為重點,大力推進城市重點工程建設,繼續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加快“都市村莊”改造步伐,積極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綠化、亮化、美化的改造力度,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7.5%,新建城市公廁、垃圾中轉站60座。加強城市公共秩序、公共衛生、公共設施的管理,加強社區管理和住宅小區的物業管理,大力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質,努力營造管理有序、文明安全、服務一流的城市環境。完善小城鎮建設規劃,加快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培育城鎮支柱產業和特色經濟,引導鄉鎮企業和服務業向城鎮集中,增強小城鎮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能力。繼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認真落實以實際居住地登記戶口的政策;清理和取消針對農民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收費,保障農民工的工資和合法權益,保障農民工享有平等的市民待遇;進一步最佳化城市的生活、創業和發展環境,增強城市對產業和人口的吸納能力,加快城市人口和規模的擴張。
積極推進各項改革,完善加快發展的機制
繼續推進企業改革。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引導企業最佳化股本結構,規範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進一步轉換企業的經營機制。加強對改制企業的依法監管,督促企業依法繳納社會保險金,保障職工合法權益。加快豫光集團的改制,完成工業企業改制掃尾工作,積極推進國有商業企業和經營性事業單位的改制。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規範人事編制管理,嚴格控制行政事業單位超編進人,嚴格控制機構膨脹,鞏固機構改革成果。以城建、交通、教育、衛生、文化系統為重點,積極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完善黨政機關、事業單位面向社會公開招錄工作人員的制度,加強對人才隊伍的考核與管理。
積極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規範政府投資範圍和行為,減少和規範投資審批。加快交通、城建、水利等建管體制改革,拓寬融資渠道,多方吸引民間資金、外來資金參與建設和經營。對城市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實行特許經營,對市政設施養護、園林綠化、環境衛生進行公開競標承包。加快老區資產的拍賣變現,加大市區土地收購、儲備、拍賣力度,紅線儲備土地5000畝。
繼續深化農村改革。保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探索農村土地流轉機制,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完成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和農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
繼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嚴格依法治稅,加強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以及小企業、小稅種的稅收監控和征管,加大稽查力度,做到應收盡收。進一步深化部門預算和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嚴格落實“收支兩條線”管理,全面清理“小金庫”,規範政府採購行為,最佳化支出結構,加強財政預算執行審計,加強政府投資項目的評審監督,確保財政資金髮揮最大效益。加大村財鄉管、鄉財市監的實施力度,規範鄉、村財務管理。
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堅持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聯繫,引進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實施科技富民工程,爭創“全國科技示範市”。完善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機制,全面完成中國小D級危房改造任務;濟源一中要爭創全省示範性高中,濟源職業技術學院要努力做好迎評促建工作;完善教育管理體制,提高規範管理水平。緊密結合我市的發展需要,抓好人才的培養、吸引、選拔工作;創造條件,完善機制,鼓勵各類人才到企業、到經濟建設第一線施展才華、創業發展。
做好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建立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和再就業援助制度,重點幫助“4050”人員等困難群體就業。落實政策,加強培訓,新增城鎮從業人員1.1萬人,下崗失業人員累計再就業率達到90%以上。加強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大社會保險體系建設,努力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提高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企業的社會保險參保率;加大社會保險費征繳力度,提高征繳率。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積極開展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戶的社會救助工作,進一步提高保障標準和水平。
加強人口、資源和環境保護工作。認真貫徹計畫生育條例,遏制出生性別比升高勢頭,落實對農村部分計畫生育家庭的獎勵、扶助政策,加強流動人員計生管理,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依法加強對各類礦山的管理,提高礦產資源的開採利用率,大力開展節能降耗和資源綜合利用工作,努力建設節約型社會。強化土地管理和基本農田保護,完善土地徵用和補償制度,維護失地農民的利益。加大對污染企業的關閉和限期治理力度,嚴格落實建設項目“三同時”管理制度,大力推廣清潔生產,開展農村污染特別是養殖業污染治理,鞏固大氣污染治理成果,確保城市空氣品質良好以上天數達到220天以上,河流出境斷面水質達到省控標準。
大力發展體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積極備戰省“十運會”;承辦全國男子籃球聯賽和全國女子籃球聯賽等高規格大型體育賽事,探索籃球城的市場化運作機制。加強廣播電視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做好文物保護和利用工作。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和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覆蓋面,加快鄉鎮衛生院改造步伐,繼續推進醫療機構經營體制改革。加強統計工作,全面完成第一次經濟普查。加快第二屆市志續修工作。積極支持老幹部工作和關工委工作。做好民族、宗教、人防、檔案、外事、僑務、氣象等工作。
集中精力為民辦實事,切實提高民眾生活水平。安排財政投入2500餘萬元,大力扶持農村道路、飲水、扶貧搬遷工程,城市“兩氣一水”建設工程和義務教育助學解困工程。新建村村通油路、水泥路100公里,新增通油路、水泥路行政村30個;建設飲水安全工程13處、飲水解困工程16處,解決2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和5000人的飲水困難問題;完成扶貧移民200戶、1000人;加強千步嶺差轉台等山區電視轉播設施的維修和建設。完成城市供水管網的改造工程,供水主管網覆蓋環城公路以內全部區域;鋪設供氣管網10公里,新增燃氣用戶2500戶;新鋪供熱管網5公里,新增集中供熱用戶2000戶以上;加快供熱管網向湨河以北延伸,逐步解決老城區的集中供暖問題。實行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助學政策,免除山區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的雜費,免除全市貧困學生義務教育階段的書費,對全市寄宿制學校的貧困生給予生活費補助。
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廣泛開展毛澤東同志《愚公移山》著名文章發表60周年紀念活動,進一步弘揚愚公精神,樹立濟源形象。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大力開展文明創建活動,積極倡導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廣泛開展“誠信濟源”建設活動,不斷增強全民誠信意識。
加強民主法制建設。認真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決議、決定,自覺接受監督。充分發揮政協委員的參政議政作用,接受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開展工作,依法保護婦女、兒童、殘疾人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做好第五屆村(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加強國防教育和民兵預備役工作,深入開展擁軍優屬和軍民共建活動,做好復轉軍人和隨軍家屬的安置工作,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大力開展“平安濟源”創建活動,抓好基層派出所、司法所建設,嚴厲打擊各類犯罪活動,維護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爭創“全省綜治工作先進市”。
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和穩定工作。嚴格落實“誰經營誰負責,誰主管誰負責,誰檢查誰負責,誰受益誰負責”的安全生產責任制和安全生產一票否決制,完善堅持檢查、及時交辦、限期整改、跟蹤督查的工作機制,健全市、鄉、村、企安全生產網路,建立礦山安全生產救援中心,完善突發事件應急救援預案,堅決杜絕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高度重視信訪工作,完善信訪工作制度和機制,妥善化解各種矛盾,維護社會大局穩定。
大力開展規範化服務型政府建設,努力提高行政能力和工作水平
今年是“十五”計畫的最後一年,也是本屆政府完成任期目標的重要一年,必須把進一步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擺在重要的位置。認真貫徹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要求,大力開展以轉變政府職能、依法規範行政行為為目標,以建立科學民主的決策機制為基礎,以最佳化部門工作流程和便民服務體系為主要內容,以政務公開和加強監督考核為保證,以強有力的公共財政管理體制為支撐的規範化服務型政府建設活動。
加強政府服務職能。適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進一步從管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健全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突出政府對經濟發展的引導扶持服務職能,對公共秩序、公共事務、公共需要的管理服務職能,對全體人民利益特別是弱勢群體利益的保障服務職能,真正把政府職能轉到為企業服務、為基層服務、為民眾服務上來,轉到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和生活環境上來。大力開展主動服務、便捷服務、文明服務活動,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提高服務水平。完善行政審批便民服務信息中心的職能,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
嚴格制度和程式,規範政府服務行為。明確部門職能、崗位職責、辦事流程、服務標準,建立高效、便民的行政服務體系。深入貫徹《行政許可法》和《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規範行政審批行為、行政收費行為和行政執法行為,做到依法行政、文明行政、規範行政。建立市政府專家顧問團,健全重大問題集體決策制度、專家諮詢制度、社會聽證和公示制度,提高政府的決策水平。積極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充分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推動政府系統全體工作人員整體素質不斷提高。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的方針,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的體系,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強領導幹部任中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建設執政為民、清正廉潔的公務員隊伍。
真抓實幹,狠抓落實。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大力倡導求真務實之風,堅持察實情、辦實事、求實效,不虛報浮誇,不急功近利。認真處理好速度與質量、結構、效益之間的關係,切實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提高經濟成長的質量和效益上。加大對經濟運行的預警和監控力度,密切關注經濟運行中土地、資金、煤電油運等生產要素的變動趨勢,善於發現傾向性和苗頭性問題,及時制定有效的解決辦法,保障經濟平穩高效運行。立足當前,謀劃長遠,在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的基礎上,認真搞好“十一五”規劃編制和2020年遠景目標制定工作。完善目標管理和績效考核體系,進一步調動廣大幹部民眾幹事創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性。強化責任意識,對每一項工作都要明確責任主體、責任目標、獎罰措施,要一件事情一件事情督辦,一個環節一個環節落實,堅決防止和克服工作中的大而化之,確保各項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各位代表,我市已進入加速發展的新階段,既面臨國際國內難得的發展機遇,又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競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對此,我們不能有絲毫的自滿,更不敢有半點的懈怠。讓我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領導下,繼續發揚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愚公精神,開拓進取,勇創一流,為圓滿完成各項目標任務,為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