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2005年中國中篇小說經典》精選中國當代中篇小說中最有代表性最經典的作品,如
遲子建的《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須一瓜的《在水仙花心起舞》、
李鐵的《冰雪荔枝》 、
張翎的《雁過藻溪》等,代表了中國文學的最佳成就,反映了當代中篇小 說領域最主要的創作流派、題材熱點、藝術形式上的微妙變化。具有文學史 價值、資料文獻價值、培育新人的價值等等。
作者簡介
吳義勤,男,漢族,1966年2月生於江蘇海安。文學博士。現為
山東師範大學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國家級重點學科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帶頭人,山東省文化建設重點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貼專家,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計畫”入選者。兼任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小說學會副會長、山東省當代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當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家協會理論批評審員會委員。 著有:《長篇小說與藝術問題》《漂泊的都市之魂》《中國當代新潮小說論》《文學現場》《目擊與守望》《告別虛偽的形式》等專著多部,另在《
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當代作家評論》等重要刊物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多篇被《新華文摘》等全文轉載。 曾獲魯迅文學獎、莊重文文學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一等獎、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等省部級以上獎勵10餘項。曾獲“山東省高校十大優秀教師”“山東省十大傑出青年”稱號。
圖書目錄
在水仙花心起舞
回溯
旅遊客
土炕和野草
破壞
穿鎧甲的人
附錄:《2005年中國長篇小說經典》存目
兄弟
平原
聖天門口
藏獒
女同志
圖書前言
我們該為“經典”做點什麼?(
吳義勤) 在當今時代,對經共的追懷和崇拜正在演變為一種象徵性的精神行為, 人們幻想著通過對經典的回憶與撫摸來抵抗日益世俗和商業化的物質潮流。
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經典作為人類文學史和文明史的基石與本源,其價值得到了充分的認同與闡揚;另一方面,經典的神聖化與神秘化又構成了對 於當下文學不自覺的遮蔽和否定。可以說,如何面對和正確理解“經典”, 正是當代中國文學必須正視的一個問題。
什麼是經典呢?就人類的文學史而言,“經典”似乎是一個約定俗成的 概念,它是人類歷史上那些傑出、偉大、震撼人心的文學作品的指稱。通常 的意義上,經典常常是後代“追認”的,它意味著後人對
前代文學作品的一 種評價。經典的標準也不是僵化、固定的,政治、思想、文化、歷史、藝術 、美學等等因素都可能在某種特殊的歷史條件下成為命名“經典”的原因或 標準。但是,“經典”的這種產生方式又極容易讓人形成一種錯覺,即“經 典”仿佛總是過去時、歷時態的,它好像與當代沒有什麼關係,當代人不能 代替後人命名當代“經典”,當代人所能做的就是對過去“經典”的緬懷和 回憶。這種錯覺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在“經典”問題上的
厚古薄今,似乎沒 有人敢於理直氣壯地對當代文學作品進行“經典”的命名,甚至還有人認為 當代人連寫當代史的權利都沒有。
然而,後人的命名就比同代人更可信嗎?我當然相信
時間的力量,相信 時間會把許多污垢和灰塵蕩滌乾淨,相信時間會讓我們更清楚地看清模糊的 、被掩蓋的真相,但我懷疑,時間同時也會使文學的現場感和鮮活性受到磨 損與侵蝕,甚至時間本身也難逃意識形態的污染。我不相信後人對我們身處 時代“考古”式的闡釋會比我們親歷的“
經驗”更可靠,也不相信,後人對 我們身處時代文學的理解會比我們親歷者更準確。我覺得,一部被後代命名 為“經典”的作品,在它所處的時代也一定會是被認可為“經典”的作品, 我不相信,在當代默默無聞的作品在後代會被“考古”挖掘為“經典”。也 許有人會舉
張愛玲、
錢鐘書、
沈從文的例子,但我要說的是,他們的文學價 值早在他們生活的時代就早已被認可了,只不過建國後很長時間由於意識形 態的原因我們的文學史不允許談及他們罷了。
這裡其實就涉及了我們編選這套書的目的。我認為,文學的經典化過程 ,既是一個歷史化的過程,又更是一個當代化的過程。文學的經典化時時刻 刻都在進行著,它需要當代人的積極參與和實踐。文學的經典不是由某一個 “權威”命名的,而是由一個時代所有的閱讀者共同命名的,可以說,每一 個閱讀者都是一個命名者,他都有命名的“權力”。而作為一個文學研究者 或一個文學出版者,參與當代文學的進程,參與當代文學經典的篩選、淘洗 和確立過程,正是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事實上,我和山東文藝出版 社的
路英勇社長正是出於這種對“經典”的共識,才決定策劃和出版這套書 的,我們計畫每年編選一本“中篇小說經典”和“短篇小說經典”,並以存 目的方式附錄“長篇小說經典”,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真實同步地再 現21世紀中國文學“經典化”的進程,充分展現21世紀中國文學的業績,並 真正把“經典”由“過去時”還原為“
現在進行時”,切實地為21世紀中國 文學的“經典化”作出自己的貢獻。與時下各種版本的“小說選”或“小說 排行榜”不同,我們不羞羞答答地使用“最佳小說”之類的字眼,而是直截 了當、理直氣壯地使用了“經典”這個範疇。我覺得,我們每一個作家都首 先應該有追求“經典”、成為“經典”的勇氣。我承認,我們的選擇標準難 免個人化、主觀化的局限,也不認為我們所選擇的“經典”就是
十全十美的 ,更不幻想我們的審美判斷和“經典”命名會得到所有人的認同,而由於閱 讀視野和版面等方面的原因,“
遺珠之憾”更是
不可避免,但我們至少可以 無愧地說,我們對美和藝術是虔誠的,我們是忠實於我們對藝術和美的感覺 與判斷的,我們對“經典”的擇取是把審美和藝術放在第一位的。說到底, “經典”是主觀的,“經典”的確立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經典” 的價值是逐步呈現的,對於一部經典作品來說,它的當代認可、當代評價是 不可或缺的。儘管這種認可和評價也許有偏頗,但是沒有這種認可和評價, 它就無法從浩如煙海的文本世界中突圍而出,它就會永久地被埋沒。從這個 意義上說,在當代任何一部能夠被閱讀、談論的文本都是幸運的,這是它變 成“經典”的必要洗禮和必然路徑,本套書所提供的同樣是這種路徑,我們 所選的作品就是我們所認可的“經典”,它們完全可以
毫無愧色地進入“經 典”的殿堂,接受當代人或者後來者的批評或朝拜。
同時,為了更好地闡析我們的“經典觀”,並讓讀者更好地理解我們確 立“經典”的原則,從本年度開始我們將在每一篇入選小說後附加上精短的 點評,希望此舉能有助於讀者朋友對本套書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