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美國戲劇表演訓練法研究

《20世紀美國戲劇表演訓練法研究》是2022年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馮華、李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世紀美國戲劇表演訓練法研究 
  • 作者:馮華 、李想 
  • 出版時間:2022年4月 
  • 出版社:中國文化出版社 
  • ISBN:9781639319947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目前在世界上流行著 20 種以上的表演訓練法,例如格羅托夫斯基技巧(Grotowski Technique),契訶夫技巧(Chekhov Technique)等等,但在眾所周知的訓練法中有一種方法,是戲劇從業者絕無法忽略的,那就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以他絕對的地位列為所有訓練法榜首,其他的表演教員提出的觀點都稱之為“方法或技術”(method or technique),而斯坦尼則是唯一一位創立“系統”之人(system),並且其系統依然是現階段全世界表演者或者是戲劇從業者戲劇創作時美學範式的基礎。
20 世紀之後斯坦尼開始帶領著莫斯科大劇院 (Moscow Art Theatre’s MAT)的演員進行巡演,斯坦尼的表演也因此傳入到了除俄國以外的其他國土。其中值得關注的是美國, 1923 MAT 兩次造訪美國,而這兩次到訪對美國戲劇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甚至改變了美國戲劇藝術的發展歷史,基於這樣 的影響力,斯坦尼派波列斯拉夫斯基(Richard Boleslawski)和烏斯彭斯卡婭(Maria Ouspenskaya)兩位親傳弟子留在美國建立實驗劇場和傳播斯坦尼的表演觀點,在他們的影響下,斯坦尼的觀點不斷的發芽,蔓延。隨後,基於斯坦尼的訓練體系出現了大量的變體與分支,例如,李·斯特拉斯伯格(Lee Strasberg)訓練法,烏塔 . 哈根(Uta Hagen)訓練法,斯特拉·阿德勒(Stella Adler)訓練法等,他們觀點的提出都是紮根於斯坦尼的演劇系統中,同時加以自己的教學及演出經驗,在逐漸的完善過程中將自己的方法梳理成章,形成了別具個性化特色的表演方法。 大多數學者對於這些美國戲劇教員的表演方法並不認同,認為他們僅僅是在斯坦尼的表演體系上畫蛇添足。無可厚非的是,目前沒有一位教員超越了斯坦尼原有的影響,但是他們的觀點對於斯坦尼技巧的實現也有著很強的參考價值,他們的貢獻也是不能被忽略的,例如,李·斯特拉斯伯格將“方法派”的技巧中心放在個體“情感記憶”上,相比斯坦尼的技巧,李·斯特拉斯伯格更加注重演員本身情感的開發及使用,讓演員能夠更加全情投入表演;斯特拉斯伯格延續了斯坦尼晚期“形體動作方法”的觀點,讓演員在舞台上的行動更加豐富;烏塔·哈根通過大量斯坦尼表演元素實現“替代”,讓演員與角色聯繫起來,以自我情感作為衝擊力打破與角色的堡壘等等,這都是斯坦尼觀點的一種延伸以及強化,或者說都是在解決斯坦尼表演體系中的具體問題。 書中所涉獵的伊萬娜· 查巴克(Ivana Chubbuck)、斯特拉· 阿德勒(Stella Adler)、 大衛 . 馬麥特(David Mamet)、 厄爾 · 吉斯特(Earle Gister)以及烏塔·提拉·哈 2 根(Uta Thyra Hagen)這五位世界級表演教員專著都已被翻譯為簡繁體中文版本,那此書的意義是什麼,原因如下,首先,部分翻譯者為非戲劇專業人員,在專業術語上存在著翻譯不準確的現象,例如,在梅利莎·布魯德(Melissa Bruder) 編著的《表演訓練手冊》中,翻譯者將大衛 . 馬麥特所說的“行動”和“動作”混淆,誤將“action”翻譯為了“動作”(movement),實則是“行動”。為避免這樣的現象出現,筆者是完全根據英文原本進行書稿撰寫,因此在書中會出現大量的英文文獻;其次,部分教員的書籍如同工作札記,不成體系,或者內容晦澀,筆者將結合大量的資料進行詳細說明,此外,鮮有筆者將這幾位世界級的表演教員放在同一本書中,這也有助於表演從業者進行對比或比對,更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表演方法,或者豐盈自己現有的表演方法,最後,筆者也在文本當中大量的對比了斯坦尼的觀點,讓讀者能夠更清晰的了解這些表演教員如何繼承與發展,或者修改與批判斯坦尼的觀點的,此舉尚屬首次。
依據現階段對其研究的深入程度,書中所涉及的五位世界級表演教員筆墨濃彩不同。本書旨在提煉及分析五位教員的核心觀點,如有錯漏之處 , 敬請提出,囿於學術水平有限,書中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指正。

圖書目錄

前 言
1.烏塔·提拉·哈根(Uta Thyra Hagen)—— 演員“自給自足”的倡導者
一、烏塔哈根的表演價值觀
二、“十項目標訓練 ”
三.從演員進入角色
四.斯坦尼表演理論與烏塔表演區別
2.厄爾 · 吉斯特 (Earle Gister)———— 全新“行動”詮釋者
一.關於“三次閱讀”
二、關於“我是誰”
三.關於 “我在哪裡?我身處何時”
四.關於“我想要什麼”
五.關於“我如何的到我想要的東西”
六.“戲劇真實的三個層次”——高級表演方法
3.伊萬娜·查巴克(Ivana Chubbuck)——“英雄”的創造者
一、總目標
二、場景目標
三、阻礙
四、替代
五、“內心視像”
六、單位節奏和行動
七、戲前事件
八、場所及第四堵牆
九、行為
十、內在獨白
十一、先前情境
十二、放下一切
4.斯特拉·阿德勒(Stella Adler)—— 演員的鼓勵者
5.大衛·馬麥特(David Mamet)——“行動”的追隨者
一、行動的標準
二、戲前準備
三、情感理性 四、其他觀點
結 語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馮華,藝術學博士,先後就讀于山東藝術學院、英國紐卡斯爾大學以及韓國大真大學。研究方為西方演表演演技法,東西方戲劇表演融合。先後國內外發表期刊學術文章《淺談形體語言與演員內心節奏間的影響》、《Appl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emiotics in Movie Posters — The Poster of Macbeth》《趙丹—用生命譜寫民族詩意》等。
李想,藝術學博士,後就讀于山東藝術學院、英國紐卡斯爾大學以及韓國大真大學,先後國內外發表期刊學術文章《現代戲劇創作觀念的趨向辯證探索》、《Appl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emiotics in Movie Posters — The Poster of Macbeth》,出演戲劇、戲曲作品《林業英雄孫建博》、京劇《蘇三起解》、京劇《烏盆記》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