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人文地理紀實:新疆行》內容簡介:作者通過實地感受,反映了即將解放前的新疆各民族的民生狀況,其中關於交通與資源的內容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其插圖珍貴無比。是一種罕見的新疆紀實。
基本介紹
- 書名:20世紀人文地理紀實:新疆行
-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 頁數:190頁
- 開本:16
- 定價:28.00
- 作者:林鵬俠 楊鐮
-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5312439
- 品牌:中國青年出版社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謝序
自序
第一章西域沿革
第二章新疆輪廓
第三章寶藏之一部
第四章兩個世界
第五章沙漠滄桑
第六章烏魯木齊風光
第七章民族分布概述
第八章維吾爾族素描
第九章維吾爾文化
第十章驍勇善戰之哈薩克
第十一章蒙古風情
第十二章柯爾別孜剪影
第十三章回婦美德
第十四章古今交通
第十五章載歌載舞之南疆
第十六章達板城之歌
第十七章沙漠恩物——坎拉井與蓄水庫
第十八章花團錦簇之焉耆
第十九章多情自古空遺恨
第二十章漢輪台
第二十一章沙漠仙鄉——庫車
第二十二章饒足之拜城
第二十三章阿克蘇風光
第二十四章冰達板之雄奇
第二十五章國際名城——喀什噶爾
第二十六章烏恰之勝
第二十七章香妃麻扎
第二十八章英吉沙一瞥
第二十九章盛產瑰玉之莎車
第三十章瑪哈木特赤利甫麻扎
第三十一章麥蓋提之“都郎”
第三十二章色味香三絕之葉城石榴
第三十三章墨玉鳥瞰
第三十四章唐家風雨漢家煙之和闐
第三十五章和聞建國之神話
第三十六章崑崙多寶
第三十七章洛浦氈毯
第三十八章遍地金玉——於闃
第三十九章萬里膏腴處女地——且末
第四十章塔里木沙漠極東一縣——婼羌
第四十一章醫藥兩缺之苦
第四十二章阜康之新發現——油頁岩
第四十三章“王母瑤池”
第四十四章邊塞商務中樞之奇台
第四十五章北疆屏障——北塔山
第四十六章基督教徒應有之責任
第四十七章歷史古城——景化
第四十八章銀綏來
第四十九章烏孫古國
第五十章盛產黃金之阿山
第五十一章古康居國
第五十二章盆地中之盆地——吐魯番
第五十三章古樓蘭
第五十四章美哉哈密
第五十五章星星峽
第五十六章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文摘
伊犁河
此為天山北路之大川,有二源:上源為崆吉斯河,源出焉耆西北山中;一日特克斯河,源出汗騰格里山北麓,合而西流,復與哈什河相連合,西經霍爾果斯,入蘇聯境之巴勒哈什湖。全長一千四百餘里,支流甚多,渠水縱橫,甚富灌溉之利。上游可運木筏,下游利於舟楫。
額爾齊斯河
為阿爾泰西一大河,源出阿爾泰山南麓,匯克林河、布爾津河、哈拉斯河、哈巴河、阿勒克別克河,西北流入於蘇聯境之齋桑淖爾;復西北會額畢河,注於北冰洋。此為本省河流出口之僅有者。
塔里市河
此河為葉爾羌河、阿克蘇河、和闐河、烏蘭烏蘇河,四大河流匯合而成,為南疆第一大川。自和闐戈壁之北經羅布淖爾與渭乾河相匯,全長三千六百餘里。天山南路殷富之縣,肥沃之區,多在其沿岸。
此外尚有渭乾河、克里雅河,均利於灌溉。至於湖泊,隨在皆有,中如蒲類海、蒲昌海等,皆歷史上負有盛名者。
本省物產繁多,舉不勝舉,略述如次:
植物
農產有米、麥、豆、高梁、玉米、芝麻等悉備。大小麥為本省主要食糧,米則隨地皆產,以北疆之伊犁,南疆之阿克蘇為最佳,粒白潤而肥碩,價且甚廉。
蔬菜之屬與內地略同,如韭菜、青菜、菠菜、白菜、包菜、洋蔥、番茄、辣椒、芥菜、蘿蔔、茄子、萵筍、莧菜、芹菜、花菜、芸台、芋頭、百合、麻菇、山藥蛋、冬瓜、黃瓜、南瓜、絲瓜、苦瓜、蔥、蒜等應有盡有,為新疆各地普遍所產。大地四季皆青,北疆氣候較寒,則多設暖室儲之,故雖在隆冬而生菜亦無憂缺乏。
此外尚產多量之棉、麻、桑、菸草等,產棉以南疆為最盛,而以吐魯番為最,年產數千萬斤左右,質白淨而纖維柔韌且長,足與美棉相頡頏,因交通困難,不克運入內地,遂成為對外貿易之大宗。
果實品質兼佳,有色味香三絕之美,非但內地罕見,即各國亦鮮有出其右,天山南北皆盛產,而南路尤多。有葡萄、蘋果、杏仁、花紅、石榴、櫻花、胡桃、桑葚、山楂、沙棗、花生、西瓜、香瓜、柿、梅、梨、桃、栗、藕、李、無花果等。除哈密之甜瓜,吐魯番之葡萄馳名世界外,他如伊犁之蘋果,葉城之石榴,焉耆、庫爾勒之香梨,亦為果品之著者。
森林類多天然林,生自洪荒,人跡罕至,中以松檜為多。自伊犁以迄東部之鎮西,凡三千餘里,連綿無間,大者圍數丈,高數十丈不等,無人過問,聽其年久倒腐,間或自焚。
序言
就中國而言,自進入20世紀,1911年“辛亥革命”為延續數千年的中國封建王朝的譜系畫上了句號,1919年“五四”運動,新文化普及,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為現代中國奠定了基礎。20世紀前50年間,袁世凱“稱帝”、溥儀重返紫禁城,北伐、長征、抗日戰爭……直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受到舉世關注。此後,特別是從“文化大革命”到改革開放,這些歷史事件親歷者的感受,深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20世紀是中國進入現代時期的關鍵的、不容忽視的轉型期,以20世紀前半期為例,1900年,“八國聯軍”踐踏中華文明,舉國在抗議中反思:1901年,原來拒絕改良的清廷宣布執行新政:1906年,預備立憲……以世界背景而言,“十月革命”,兩次“世界大戰”,成立聯合國……1911年到1 949年,僅僅歷時30多年,中國結束了封建社會,經歷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到社會主義的巨大跨越。反思20世紀,政治取向曾被視為文明演進的門檻,“不是革命就是反革命”,不是紅,就是黑,一度成為輿論導向,影響了大眾思維。
無可否認,在現代社會,伴隨社會的進步、發展,中華民族的民主、科學精神逐步深入人心的過程,是中國歷史最具影響力的事件,是可持續發展的推動力、中國現代時期的鮮明特點。
《20世紀人文地理紀實》則為這一影響深遠的歷史過程,提供了真實生動的佐證。
20世紀的豐富出版物中,一定程度上因為政治意圖與具體事件脫節,人文地理著作長期以來未能受到充分關注,然而文學、歷史、政治、文化、語言、民族、宗教、地理學、邊疆學、地緣政治……等學科,普遍受到了人文地理讀物的影響,它們是解讀20世紀民主、科學思維成為社會主流意識的通用“教材”。
人文地理紀實無異於在社會急劇變革過程進行的“國情調研”,進入20世紀的里程碑。沒有這部分內容,20世紀前期——現代時期,會因缺失了細節,受到誤解,直接導致對今天所取得的成就認識不足。
就學科進展而言,現代文學研究是最早進入社會科學研究前沿位置的學科之一,《20世紀人文地理紀實》則為現代文學家鋪設了通向文學殿堂的台階:論證了他們的代表性,以及他們引領時代風氣的意義。
與中華文明史、中國文學史的漫長曆程相比,從“辛亥革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30多年短如一瞬間,終結封建王朝世系,弘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現代時期定位的標誌。
“人文地理”,是以人的活動為關注對象。風光物態、環境變遷、文物古蹟、地緣政治……作為文明進步的背景,構建了“人文地理”的學術負載與閱讀空間。
關於這個新課題,第一步是蒐集並選擇作品,經過校訂整理重新出版。民國年問,中國的出版業從傳統的木刻、手抄,進入石印、鉛印出版流程,出版物遠比目前認為的(已知的)寬泛,《20世紀人文地理紀實》的編輯出版,為現代時期的社會發展提供了參照,樹立了傳之久遠的豐碑。否則,經過時間的淘汰,難免流散失傳,甚至面目全非。
《20世紀人文地理紀實》與旅遊文學、鄉土志書、散文筆記、家譜實錄等讀物的區別在於:
人文地理紀實穿越了歷史發展脈絡,記錄出人的思維活動,人的得失成敗。比如邊疆,從東北到西北,沒有在人文地理紀實之中讀不到的盲區。21世紀,開發西部是中國現代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開發西部並非始於今天,進入了現代時期便成為學術精英肩負的使命:從文化相對發達的中原前往相對落後的中西部,使中西部與政治文化中心共同享有中華民族的豐厚遺產,共同面對美好前景。通過《20世紀人文地理紀實》,我們與開拓者一路同行,走進中西部,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分擔他們的艱難困苦。感受文明、傳承文明。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與中華民族的文化,不會因歲月流逝、天災人禍,而零落泯滅。
《20世紀人文地理紀實》是20世紀結束後,重返這一歷史時期的高速路、立交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