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洲際飛彈試驗護航

1980年洲際飛彈試驗護航

1980年洲際飛彈試驗護航,是1980年5月中國海軍護航編隊成功執行了東風5洲際飛彈的發射試驗測量,打撈回收和護航任務。此次由18 艘艦船進行的遠航是新中國海軍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遠洋軍事行動,不僅標誌著中國地地戰略飛彈技術達到了新的水平,也意味著中國海軍從此將逐漸走向遠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980年洲際飛彈試驗護航
  • 外文名:1980 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 test
  • 時間:1980年5月
  • 意義:中國海軍從此將逐漸走向遠海
歷史背景,編隊組成,任務過程,參試艦艇,051型驅逐艦,遠洋測量船,遠洋調查船,遠洋撈救船,遠洋拖船,遠洋補給船,總體評價,

歷史背景

洲際彈道飛彈是核大國手中最為有力的武器,彈指之間,相隔數千乃至上萬公里遠的目標頃刻間灰飛煙滅。美國和蘇聯在50年代就擁有了這種武器,新中國為了打破霸權國家的核壟斷和核訛詐,擁有獨立自主的核自衛反擊能力,在60年代末具備核武器飛彈化的基礎上,先後展開了中遠程地地彈道飛彈和洲際地地彈道飛彈的研發,其中中遠程地地彈道飛彈於70年代中期進入了戰備值班,而洲際彈道飛彈也在60年代末展開了論證和研製。這種洲際彈道飛彈被命名為東風5型。
遠程運載火箭發射遠程運載火箭發射
東風5型洲際地地彈道飛彈首先在中國本土進行了短射程的特殊彈道實驗,1971年7月,開始組織進行洲際地地飛彈的首次低彈道飛行試驗,由於受到文革的嚴重干擾,飛彈質量問題較多,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親自赴現場指導這次試驗。雖然這次試驗未能達到設計要求,但是基本達到了檢驗飛彈設計方案的正確性和個系統在飛行條件下的適應性的目的。從1972年到1979年,中國又進行了多次短射程低彈道和高彈道飛行試驗,最後終於在1979年1月獲得了成功,使東風5型飛彈轉入全程飛行試驗階段。
洲際飛彈全程飛行試驗具有很高的風險性,其他4個核大國在試驗中都出現過多次失敗,全程試驗具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射程遠,落區新;二是規模大,戰線長;三是技術複雜,綜合性強的特點。試驗射程長達9000多公里,遠離中國大陸,附近無岸基設施可使用,此次試驗包括測試發射,路上測控,海上測量,海上護航等10多個系統,直接參加實驗任務的人員多達6.93萬餘名,設備6820套(台),試驗技術設備複雜先進,任何一點疏忽或故障都將影響發射的成功,對參試人員的專業素質也是一大考驗。是為了能圓滿的實現東風5型飛彈的實驗任務,儘快使其裝備第二炮兵部隊形成戰鬥力,中國進行了嚴密的組織準備。這次任務又被稱為“580”試驗,是根據飛彈試驗的試驗時間1980年5月來命名的,“580”試驗系“東風5號”洲際飛彈的全程飛行試驗。它從中國本土發射,射入預定的南太平洋南緯7度0分、東經171度33分為中心、半徑70海里的圓形海域中,再由海上艦船編隊將記錄飛彈整個飛行過程的數據倉打撈上來。
超黃蜂直升機是中國的第一種艦載直升機超黃蜂直升機是中國的第一種艦載直升機
其中的海上測量護航編隊的建設更是重中之重,海上編隊所配備的各型艦船在60年代末都開始了緊張的研製,儘管受到文革的衝擊和影響,但是因為這次任務的高度重要性,18艘艦隻均在1980年前完工形成了作戰能力。海軍在70年代早期就開始考察選擇合適的艦載直升機,由於當時國內無合適的飛機,海軍把目光投向了剛剛對中國打開大門的西方國家,經過數年的考察學習,在70年代中期向法國訂購了一批“超黃蜂”大型艦載直升機,這也是新中國海軍的第一種艦載飛機並在79年前全部交付,至此,測量護航編隊的建設基本完成。

編隊組成

580-1編隊(編隊先遣隊):向陽紅10號大型綜合海洋考察遠洋通訊船(編隊指揮艦)、T710號遠洋拖船。
1980年伴隨洲際飛彈試驗護航特混艦隊1980年伴隨洲際飛彈試驗護航特混艦隊
580-2編隊:向陽紅5號海洋科學考核船(總指揮艦兼編隊指揮艦)、遠望2號遠洋航天測量船、J302號遠洋打撈救生船、T830號遠洋拖船、X615號遠洋油水補給艦、132號飛彈驅逐艦(準備指揮艦兼第1護衛群指揮艦,轄131艦、132艦、162艦、X615艦)、131號飛彈驅逐艦、162號飛彈驅逐艦。
580-3編隊:遠望1號遠洋航天測量船(編隊指揮艦)、J506號遠洋打撈救生船、T154號遠洋拖船、X950號遠洋油水補給艦、107號飛彈驅逐艦(第2護衛群指揮艦,轄107艦、106艦、108艦、X950艦)、106號飛彈驅逐艦、108號飛彈驅逐艦、德躍號遠洋救助拖輪。
整個特混艦隊搭載“超黃蜂”直升機4架。

任務過程

1980年4月28日至5月1日,測量船編隊和護航編隊按照特種混合編隊,從舟山集結地啟航出發,於5月12日抵達預定試驗海域。參試人員戰勝了高溫,暈船嘔吐帶來的困難,滿懷信心的進行作業。測量船上的各種 設備經受了海上航行的考驗,性能穩定可靠。測量船編隊按隊形展開後,進行了船岸通信,氣象觀測,完成了各項技術準備工作。
洲際飛彈濺落區域的大致落點洲際飛彈濺落區域的大致落點
在發射場區,航區,落區分別完成準備工作的基礎上,國防科委又進行了整個測控系統的聯試和綜合演練。5月16日完成了所有準備工作,18日零點,測量船隊開赴預訂位置。5月18日凌晨2時,2枚東風5型飛彈矗立在西北飛彈試驗基地的發射場上,完成了發射前的各項檢查作業。十時整,按照發射指揮員的口令,2枚飛彈騰空而起,按照預定軌道,向東南方向飛去。
彈頭落入海中激起的巨大水柱彈頭落入海中激起的巨大水柱
飛彈迅速飛越中國大陸各測控點,飛向廣闊的西太平洋,測量船隊在收到飛彈起飛信號2分鐘後,船上的航測直升機也起飛,到達陣位,等待捕獲目標。遠望號測量船的中心計算機根據陸上測量站傳來的數據,引導船上測量天線截獲目標信號,雷達的顯示屏上立即顯示彈頭和二級彈體分離再入大氣層,彈頭的亮點變 成一個火球,墜入預定海域中,當132艦報告:發現了彈著點和數據艙,即以28節速度駛向數據倉落點保護數據倉,同時做好打撈準備。J506船船載打撈機172號準時起飛,很快發現數據艙,立即降低高度至30米懸停,放下潛水員,僅用了五分鐘三十秒全部打撈完畢,直升機安全返航著艦,數據艙打撈成功,飛彈發射試驗成功!
超黃蜂直升機順利將飛彈儀器艙吊上機艙超黃蜂直升機順利將飛彈儀器艙吊上機艙
整個編隊往返航渡和在試驗區活動期間,澳大利亞驅逐艦“11號”妄圖駛向彈著區,我131艦多次勸告無效,即阻攔其航向,並予以警告、嚴重警告,周旋了近兩小時後澳艦離開。在打撈數據倉的同時,發現彈著點上空有美國飛機二架,在50米超低空盤旋,並在彈著點附近投下聲納浮標,提取一桶海水。可見如發現數據倉過晚,打撈行動過遲,數據倉確有被美機劫走的危險,當時澳大利亞“GT203號”訓練艦和紐西蘭”莫諾威號”打撈船分別被我106艦和108艦盯死,未能進入試驗區。護航編隊051型驅逐艦高效的完成了驅離任務,為編隊順利完成任務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參試艦艇

051型驅逐艦

051型飛彈驅逐艦是中國第一代國產飛彈驅逐艦,60年代中期,為適應洲際彈道飛彈全程海上護航,警戒的需要,中央軍委批准由701研究所承擔總體設計任務,李復禮和潘鏡芙等主持設計工作。該型艦的原型是蘇聯在50年代末期提供給中國的科特林級驅逐艦圖紙資料,051型艦在科特林級基礎上做出了許多改進,主尺度加大,長132米,寬12.8米,吃水4.6米,動力裝置2台蒸汽輪機,主機總輸出功率72000馬力,最高航速 達36節,船員280人(包括45名軍官)。滿載排水量達到了3600餘噸,主要武器有兩座三聯裝反艦飛彈發射裝置和飛彈武器系統,配備HY1型反艦飛彈,其他武器包括雙130毫米,雙57毫米等多種口徑火炮,兩座12管火箭深彈發射系統,配置了聲納,雷達,通訊,導航等通關設備以及指揮控制系統。1976年6月,中央批准了第一代飛彈驅逐艦的總體設計方案定型,隨即全面展開了建造和設備研製。首艦由大連船廠於1971年12月交付海軍,隨後廣州造船廠和中華造船廠同時開建該型艦,分別就近部署在北海,東海和南海艦隊。發射任務前,共有8艘同型艦完工。參加發射任務的6艘舷號為106,107,108,131,132,162艦。
曾參加580任務的051型飛彈驅逐艦——131艦曾參加580任務的051型飛彈驅逐艦——131艦

遠洋測量船

60年代中期,根據國防科委下達的遠洋測量船研製計畫,七機部總體設計部等論證部門調集10個有關研究所人員組成工作組,進行測量船和測量控制系統的總體方案論證。經過多年充分調查研究,反覆試驗論 證,最後確定了測量船總體方案以及測控,通信,導航定位,打撈,氣象等系統的技術方案。1975年,2艘遠洋測量船在江南造船廠開建,該型艦全長191米,高38米,寬22米,9層艙室相當於14層樓高,甲板上裝有50餘副天線,滿載排水量2萬餘噸,平均航速18節。船上裝有高精度測控系統,多手段,多網路,遠距離,全天候的通信系統以及性能先進的綜合導航定位系統和氣象系統,在研製過程中解決了船舶及其設備的穩定問題,船體變形和變形測量問題,減振和降噪問題,電磁兼容問題,導航定位為題,遠程全天候通信問題,氣象保證問題,打撈救生問題,跟蹤測量問題等技術難題。1979年底,2艘遠洋測量船完成建造和適航任務,被命名為“遠望1號”和“遠望2號”。
遠望測量船遠望測量船

遠洋調查船

遠洋調查船主要任務是為洲際飛彈全程飛行試驗選定的海區進行事先調查,也可作為海上氣象中心,收 集,分析,預報氣象,也可作為主測量船的通信轉信船。該型船排水量1.3萬噸,也是由江南造船廠承建,具有抗12級風和環球行性能力,配備各類海洋調查實驗室,還設有水聲系統和直升機機庫平台。1975年6月開建,1979年10月建成交付2艘。船名為:向陽紅5號,向陽紅10號。
向陽紅5號遠洋科學考察船向陽紅5號遠洋科學考察船

遠洋撈救船

為了打撈洲際飛彈遠程飛行試驗濺落的數據艙,並考慮到海軍深潛救援和未來救助太空人的需要,決定在遠洋調查船船型的基礎上建造3艘遠洋打撈救生船,每個艦隊配置一艘。船上配備有深潛救生艇,56噸液壓起重機,救生鐘,3座減壓艙,2架大型直升機和機庫平台。1975年開工建造,江南造船廠在同時開建3型任務船隻的情況下仍在1979年11月建成交付使用。舷號為:J302,J506。

遠洋拖船

為保證遠洋測量編隊在海上發生海損時能及時救援艦船,中華造船廠設計建造了4000噸級大功率可控螺距援救拖船,擔負海上醫療救助,水下搶修,排水,停泊供電和消防任務等任務,在全程試驗中,還擔負了彈頭落點的測量任務。舷號:T710,T830,T154。

遠洋補給船

該級補給船採用傳統布局,上層建築分前後兩部分,中部設有4個油水補給站和2個乾貨補給站,艦體尾部 設有直升機起降平台,可以實現垂直補給,但未設機庫。可一次攜帶燃料10550噸,輕柴油1000噸,補給水200噸,飲用水200噸以及冷藏食品50噸。該艦另裝備4座76式雙聯37毫米高炮用於自衛。可補給三級燃油,桶裝柴油,淡水,軟水和部分冷藏食品。該艦長168.2米,型寬21.8米,吃水9.4米,最大高度36.2米,滿載排水量22000噸,設計航速18.5節,航速18節以上,可以連續航行18000海里,續航力90晝夜,能任何裝載情況下,在12級風力下安全航行。由大連造船廠建造。1979年11月交付2艘。舷號為:X615,X950。
原東運615號油水補給艦,現已改舷號882原東運615號油水補給艦,現已改舷號882

總體評價

作為鄭和下西洋之後的中國海上力量最為龐大的一次行動,有著深遠的影響。首先實驗的成功標誌著我國的戰略核反擊能力更為全面,能夠對世界任何地區的敵人進行自衛核反擊作戰,有力的回擊了潛在敵人的核訛詐和核威懾;其次中國儘管經過文革10年的動盪,能夠獨立完成如此規模的複雜軍事行動,證明了中國的科技水平和綜合國力;第三海上編隊雖然是洲際飛彈試驗中的一個環節,但通過拉動發展,實現了大中型水面作戰艦和多種輔助艦船的國產,大大提高了海軍的整體作戰實力,為之後30年海軍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第四這次遠航讓世界對中國海軍有了一個新的認識,世界都對中國艦隊的突然出現感到無比驚訝和震撼,如此規模和水平的艦隊行動只有幾個海軍強國可以實施。
美國估計東風5的射程為12900千米美國估計東風5的射程為12900千米
誠然,在當時的國家實力和科技水平下,這次行動無疑是一個奇蹟,我們也應該看到,10年浩劫給國家和軍隊建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18艘艦艇都是在70年代初期到中期加速建成的,包括洲際飛彈在內,這些裝備本應在文革前就上馬建造,臨時的趕工導致很多艦隻上的裝備都未能跟上研製進度,例如051型驅逐艦,主炮和反艦飛彈發射架都只是外殼,如果在護航行動中發生戰事,後果不堪構想。這也為海軍敲響了不能讓艦體等裝備的警鐘。另一方面,海軍也只是擁有了非常有限的遠航能力,051型艦儘管建造質量過關,但艦體裝備不適合遠洋作戰,補給艦不具備彈藥和大型乾貨補給能力,大多數中國海軍艦艇的活動範圍仍在沿岸和近海。
東風5型洲際彈道飛彈試驗護航任務已經過去了整整30年,其間,中國的戰略飛彈部隊,海軍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的遠洋測量船隊也得到了大大的加強,中國海軍也已漸漸開始由“黃水海軍”向“藍水海軍”轉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