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現實主義美術概述
簡介
又稱之為“
寫實主義”,以現實的、具體的、變化中的人的精神世界及生活遭遇為描寫對象,從人與周圍環境的關係中探討人生底蘊,進行真實的審美反映。
特點
一是細節的真實性,二是形象的典型性,三是具體描寫方式的客觀性。
分類
義大利
18世紀以後的義大利,由於經濟落後和政治上失去獨立地位,它在畫壇的輝煌年代早已逝去。到了19世紀中葉,由於受到法國畫壇的影響,也曾出現過復興的曙光,其先驅者是那不勒斯的多米尼柯·莫雷利(1826—1902年),他是反學院主義的浪漫派畫家;此外還有威尼斯畫派和佛羅倫斯畫派等有特色的畫家如蒂托和波迪尼。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以米蘭為中心的倫巴底畫派畫家安東尼奧·封丹內亞(1818—1882年),他以浪漫和寫實風景為主。
19世紀義大利最重要的現實主義畫派是聚集在佛羅倫斯的馬奇奧里畫派,他們主張藝術要生動和真實地表現社會。這個畫派的先驅是尼諾·科斯塔(1827—1903年),他是位狂熱的愛國者。畫派成員塞拉菲諾·蒂沃利(1802—1892年),他將法國的巴比松畫派的風景帶回這個藝術團體。這個團體最突出的人物是喬凡尼·法托利(1825—1908年)。1880年以後,這個畫派就逐漸失去了它的凝聚力,終於趨向解體。
19世紀末義大利畫家中影響最大的是喬凡尼·塞岡提尼,他是位描繪勞動人民和鄉村景色的現實主義畫家。
丹麥和瑞典
丹麥歷來在歐洲大陸與斯堪的納維亞國家之間起橋樑作用,更易接受來自南方特別是德國的影響,偉大的童話作家安徒生對人類文明作出了貢獻,但在美術上稍遜一籌。18世紀以前主導丹麥繪畫的是兩位外國畫家:瑞典的比羅和法國的薩里。19世紀丹麥逐漸形成自己的民族繪畫,先驅畫家是詹斯·朱埃爾(1745—1802年),他最早把風景畫引入丹麥;另一位是阿比加爾,他是歷史畫家,1789年任丹麥美術學院院長,他們都在羅馬留過學。爾後的丹麥畫家大多在法國留學,是受法國巴比松畫派影響發展起來的。
丹麥最著名的現實主義畫家是貝德·塞維林·克洛伊爾(1851—1909年),曾在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旅居學習,對戶外光和人工光效果有興趣。
瑞典美術的歷史自17世紀才稍有端倪,19世紀後半期趨向昌盛。
19世紀80年代,工業革命擴展到了瑞典,沉睡的原始森林被喚醒,它促進了藝術的發展,許多年輕的畫家雲集藝術之都巴黎學習。他們看到學院派的衰落,既受到庫爾貝和巴比松畫派的藝術影響,也接觸到新興的印象主義。有才能的畫家們並沒有停留在模仿外國的風格,而是將學到的技巧用來描繪自己民族的生活,表現獨特的北國風光,創立了新穎獨特的瑞典風格繪畫。
19世紀瑞典畫壇人才輩出,傑出者有雨果·薩爾姆森(1843—1908年),他首先為瑞典畫家贏得歐洲聲譽,爾後有約瑟夫森,相繼登上畫壇的三大家,他們是佐恩、拉森和利爾傑福斯。
德國
德國現實主義的繁榮還是在19世紀後半個世紀,那時德國已經完成了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的過渡,由農業國而變成一個發達的工業國,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文藝的繁榮。這個時期的美術家們恢復了中輟兩個世紀的以丟勒為代表的藝術傳統,促使現實主義藝術進入了一個繁榮發展新時期,產生了門采爾、萊伯爾和利伯曼等現實主義大師,出現了德國美術史上第二個藝術高峰。
法國
法國畫壇經歷了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的發展,浪漫主義逐漸地脫離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在這樣的背景下,一部分具有進步思想的藝術家認為藝術應以實際生活為基礎,提出了“為生活為民眾而藝術”的口號,產生了現實主義藝術思潮。現實主義藝術家讚美自然,歌頌勞動,深刻而全面地展現了現實生活的廣闊畫面,尤其描繪了普通勞動者的生活和鬥爭,此時此刻勞動者真正走進藝術殿堂,成為繪畫中的主體形象,大自然也作為獨立的題材受到現實主義畫家的青睞。
我們這裡所說的現實主義是法國藝術發展進程中一種獨特的藝術現象,專指19世紀產生的藝術思潮,當時人們稱之為“寫實主義”,這個流派無疑是使用現實主義藝術創作方法的。它的哲學觀是求真求實,導致它的美學觀是以真為美、以實為美,它是寫實主義的主要特徵。法國社會中的階級對立和鬥爭,反映到畫壇上就成為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爭論,一部分畫家對此種種不屑一顧,悄悄地進入巴黎郊區楓丹白露森林附近的巴比松村,他們都無限熱愛大自然,主張到大自然中去直接描繪豐富多彩的風景,他們把描繪自然的豐富奇偉、優美秀麗和內在生命作為終生追求。他們從不把自己的藝術信仰強加於他人,因為都居住在巴比松村,共同描繪大自然,所以這群畫家被稱之為“巴比松畫派”,主要代表是科羅、盧梭、和特羅容等。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是英國的附屬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都受到英國的制約和影響,它的藝術直接來自英國和歐洲傳統。19世紀澳大利亞的繪畫以風景畫為特色,大多描繪本土的自然風光,風格寫實。由於澳大利亞的氣候和自然環境特殊,所以風景畫的色彩豐富、明朗,顯得古老而神秘。霍華德·艾什頓(1877—1964年)、亨利·詹姆斯·約翰斯頓(1835—1907年)、威廉·查爾斯·皮奎尼特(1836—1914年)等,都是澳大利亞19世紀到20世紀上半期優秀的現實主義風景畫家。
荷蘭和比利時
荷蘭畫派在17世紀曾呈現過“黃金世紀”,但到18世紀並沒有產生對歐洲有影響的畫家,而19世紀的美術發展與北歐類似,都受到法國藝術流派更迭影響,自新古典主義經浪漫主義而到現實主義,此間浪漫主義在荷蘭並未得到張揚,在米勒和巴比松畫派的強大影響下,荷蘭才逐漸形成現實主義的創作思潮。
19世紀荷蘭畫壇受法國現實主義美術影響,主要表現在它啟發了荷蘭青年一代畫家珍視並恢復了偉大的民族藝術傳統,他們將巴比松畫派的經驗成就與本民族17世紀民族繪畫傳統結合起來,為發展荷蘭現實主義風俗畫和風景畫作出了重要貢獻。
荷蘭現實主義繪畫的先驅和奠基人是威廉·羅洛夫斯(1822—1897年)。19世紀下半期最傑出的現實主義畫家是約瑟夫·伊斯拉埃爾斯(1824—1911年)。
19世紀中葉在海牙又形成了一個荷蘭風景畫群體,稱為“海牙畫派”,畫派成員們從康斯泰布爾和巴比松畫派中吸取營養,工於經營氣氛式的光影效果,創作宗旨是以抒情但忠實的筆觸呈現荷蘭風光。重要成員有梅斯達格和毛弗等人。
比利時在文藝復興時期原是尼德蘭的一部分,民族獨立戰爭之後尼德蘭分為荷蘭和佛蘭德斯兩部分,比利時是佛蘭德斯的繼續。
比利時與法國接壤,一度淪為法國統治,所以受法國近代美術影響較大。19世紀初以達維德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成了比利時繪畫的典範。稍後則是繼承了安格爾和德拉羅什的正統。其代表畫家是納維茲(1787—1869年),他曾長期執掌布魯塞爾美術學院。1830年革命時期,浪漫主義迅速崛起,取代古典主義而居主導地位,開始形成比利時民族畫派。先驅者是瓦別爾斯等,他們明確提出要復興魯本斯開創的佛蘭德斯民族藝術傳統,要求歌頌16世紀尼德蘭革命時代的民族英雄,以激發人民的愛國熱情。
進入19世紀50年代,隨著國家工業化的發展和工人運動的興起,美術進入現實主義時代。這時庫爾貝的《石工》在布魯塞爾展出,震動了比利時畫壇,庫爾貝成為當時美術界的偶像。
比利時現實主義的中心人物是查爾斯·格魯(1825—1870年),他和史蒂文斯等畫家為了在繪畫中體現出民族的趣味和習慣,力圖通過描繪現實生活來尋找自己的藝術道路,為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羅馬尼亞和匈牙利
達西亞人是羅馬尼亞的祖先,公元10世紀到18世紀是封建社會時期。14世紀在羅馬尼亞歷史上出現瓦拉幾亞和摩爾多瓦兩個公國,還有西部的特蘭西瓦尼亞。
18世紀以前羅馬尼亞美術並不發達,也不突出。18世紀末資本主義萌芽,進入19世紀隨著反抗土耳其人的統治,民族解放鬥爭高漲,促進了民族文化的發展。當時有大批的外國藝術家進入羅馬尼亞,對羅馬尼亞藝術發展起推動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來自捷克的阿·赫拉捷克(1794—1882年)和匈牙利的巴拉巴什,他們是羅馬尼亞近代美術的先驅者。
1848年全國性革命興起,雖然在俄國和土耳其干涉下失敗了,但本民族的青年藝術家卻在鬥爭中成長起來了,他們既是藝術家,也參加革命活動,他們對民族藝術復興作出了貢獻。在近代民族畫派形成中,最早最傑出的畫家是涅古里奇(1812—1851年),他是傑出的肖像畫家,曾留學巴黎,因參加革命被捕入獄,39歲死於土耳其首都的獄中。羅森塔勒(1820—1851年),曾在短暫一生中創作不少富有戰鬥激情的作品,革命、流亡,31歲死於獄中。伊斯考維斯庫(1816—1854年)同樣是革命畫家,38歲死於土耳其獄中。另外還有教授畫家塔塔列斯庫(1820—1894年)等。1862年瓦拉幾亞和摩爾多瓦兩公國合併成為羅馬尼亞。在這新的歷史時期,民族藝術出現更大的繁榮局面,這個歷史轉折時期第一個重要代表畫家是捷·阿曼(1831—1891年)。羅馬尼亞19世紀最偉大的畫家是尼古拉·格里高萊斯庫(1838—1907年)和他同代畫家伊安·安德烈斯庫(1850—1882年),以及尼古拉的直接繼承者斯·魯克揚(1868—1916年)等。
在19世紀下半期另一位高舉現實主義藝術大旗的是奧·潘契拉,他不僅描繪農民生活,而且創造了一系列現代工人的形象,表現了早期的工人運動,展現了產業工人的鬥爭風貌。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羅馬尼亞的繪畫受到了西方現代藝術影響,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更加多樣化,有繼續堅持寫實道路的,也有偏重形式探求的,出現了多元化的格局。
從東方來的匈牙利人於公元896年定居在這塊歐洲大陸,爾後建立匈牙利王國。自18世紀末起,在歐洲啟蒙主義思想運動影響下,匈牙利努力擺脫奧地利的束縛,倡導民族文學藝術。
19世紀初,民族藝術的先驅者有布洛茨基和老馬爾各等人,布洛茨基·卡洛依(1807—1855年)是著名的肖像畫和水彩畫家,老馬爾各·卡洛依(1791—1860年)是位出色的風景畫家。進入40年代民族藝術得到迅速發展,文學上出現了偉大的裴多菲,他到處傳播民主主義革命思想。而匈牙利民族繪畫復興先驅是巴拉巴什·米開洛什(1810—1898年)。19世紀後半期出現了偉大的現實主義大師蒙卡契·米哈依(1844—1900年),是他把民族藝術推向高峰,他的畫使匈牙利藝術躋身於歐洲水平。爾後湧現出一大批畫家將現實主義發展到新的階段。
美國
19世紀上半期,美國是一個不斷擴張的國家,疆域開始擴大,人口倍增,交通改善,工農業生產進一步發展,繪畫也進入了一個新時代。20年代誕生了第一個風景畫派——哈得遜河畫派,風景畫在美國人中風靡一時,這時也出現了富有意義的風俗畫。人們通常視約翰·范德林(1775 — 1852年)和華盛頓·奧爾斯頓(1779—1843年)為美國風景畫的奠基人。
風俗畫是美國繪畫中最有意義的領域之一,風俗畫題材直接取自現實生活,描繪人們日常生活場面和活動,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主要風俗畫家有戴維·布萊恩(1815—1865年)和威廉·蒙特(1807—1886年)等。
由於美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新的百萬富翁成為第一批藝術收藏家,他們大量進口歐洲的藝術品,同時也促進了本國藝術的繁榮。19世紀下半期,出現了後期哈得遜河畫派的輝煌,畫壇名家有丘奇、比爾施塔特、英尼斯和詹森等。
挪威和芬蘭
挪威從14世紀末到19世紀初,一直是丹麥的附庸國,1814年宣布獨立,但不久又被迫與瑞典聯盟,1905年才真正獨立。
19世紀下半期,挪威發生巨大變革,工業革命改變了挪威的經濟與社會結構,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產生易卜生那樣的世界文豪,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最近二十年挪威文學的繁榮,除了同時期的俄國以外,沒有一個國家能與之相比”。
挪威美術19世紀前深受德國影響,仿佛是德國的一個分派,到19世紀留學法國的畫家漸多,現實主義和印象主義影響也漸大。挪威的現實主義先驅畫家是約翰·克里斯提安·達爾(1788—1857年),他是民族風景畫的創始人。19世紀後半期的重要畫家是漢斯·古德(1825—1903年)。現實主義的代表畫家是克里斯蒂安·克羅格(1852—1925年)。到19世紀下半期,挪威還出現了才華橫溢的現實主義雕刻家居斯塔夫·維格蘭特(1869—1943),他反對純理性的表現,力圖塑造出“生活的一角”。
芬蘭在歷史上一直是瑞典王國的一個組成部分,直到1809年才成為沙皇俄國屬下的一個大公國,享有自治權。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成功後,芬蘭宣布獨立。
19世紀的芬蘭畫家大多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學畫。自50年代以後出國留學的大多去哥本哈根和杜塞道夫。自70年代起巴黎則成為年輕畫家嚮往的藝術之都,法國現實主義藝術傳入芬蘭,促進了芬蘭現實主義繪畫的發展。
19世紀初芬蘭最著名的畫家是羅伯特·威廉·埃柯曼,他享“芬蘭繪畫之父”之譽。最早赴巴黎深造的畫家阿道夫·馮·貝克,他是庫圖爾的學生。貝克培養了芬蘭優秀的三位畫家:女畫家什耶夫貝克、芬蘭民族藝術復興運動的主要推動者卡列拉和埃德費爾特。他們共同譜寫了芬蘭19世紀光輝的繪畫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