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7年

1467年

1467年,明憲宗成化三年;日本后土御門天皇文正二年,應仁元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467年
  • 中國紀年:明憲宗成化三年
  • 朝代:明朝
  • 事件:靖州苗民起義
大事記,歷史人物,出生,致仕,逝世,歷史記載,

大事記

應仁之亂
(1467年─1477年,應仁元年—文明9年)亦稱應仁、文明之亂。發生於應仁元年(1467)至文明九年(1477),故名。是日本室町時代的8代將軍足利義政在任期間的一次內亂,此後日本進入戰國時代。
1449年,足利義政成為室町幕府第8代將軍,他耽於酒色,不理政事,導致社會動盪,各地不斷發生德政暴動,將軍權力逐漸衰落,幕府實權旁落重臣和實力強大的守護大名細川勝元山名持豐(又名山名宗全)等手中。義政早年無子,1464年以弟義視為繼嗣、以細川勝元為保護人。次年其妻日野富子子義尚,以山名持豐為保護人。二者爭奪繼嗣地位的鬥爭,使中央勢力發生分裂。在守護大名各領國內,地方領主力量也不斷增大,並干預守護大名的繼承糾紛,因 而守護大名的勢力也發生分裂。以細川勝元山名持豐的對立為中心,中央與地方封建勢力的分裂日趨激化。1467年1月18日,畠山政長和畠山義就在京都發 生武裝衝突,山名持豐助義就獲勝。以此為導火線,細川勝元山名持豐各自調集援軍進入京都。細川方面有斯波義敏、畠山政長、赤松政則、京極持清等,大本營在將軍駐地幕府,稱東軍。山名方面有斯波義廉、畠山義就、一色義直、六角高賴等, 大本營在幕府以西的山名持豐邸,稱西軍。5月26日,兩軍開始大戰。最初東軍稍強。8月,大內政弘率軍2萬東上京都,支援西軍,10月激戰於相國寺,未決勝負。此後京都地區的戰鬥進入膠著狀態,戰亂逐漸波及地方。戰爭中,東軍控制將軍足利義政后土御門天皇和後花園上皇,西軍則控制義視和南朝的後龜山天皇 之重孫,雙方均以自己為正統,稱對方為賊軍。長期戰亂極大地消耗了雙方的實力。地方武士則 藉機擴大自己的領地,爭奪領國統治權,有的甚至企圖奪取守護大名的地位,在京都作戰的守護大名對此深感不安,因而出現厭戰情緒。1472年,兩軍首腦開始 和談。1473年,持豐和勝元相繼死去,和談加速進行,次年 4月一度達成和議。但因赤松政則、畠山義就和大內政弘反對,未能實現。1477年 9月,畠山義就由於領國不穩率軍返回河內。大內政弘也在幕府重新承認他對周防、長門、豐前、筑前等領國的統治權後,於11月率軍退出京都,戰亂基本結束。 應仁之亂中,京都大半化為焦土,相國寺等古建築與許多藝術珍品遭破壞,人民備嘗離亂之苦。戰亂後,幕府將軍、守護大名和莊園領主貴族的力量更加衰弱,日本 歷史進入新興的戰國大名互相混戰的戰國時代。
洛山寺
洛山寺是由新羅高僧義湘大師於公元671年修建的。它與眾不同,不是建在深山,而是建在濱海地區。
洛山寺洛山寺
該寺於1467年重建,目前寺內仍保留著七層石塔及拱形石門----虹霞門等,雖歷盡風霜,仍完好無損。寺內古松蒼鬱,是關東八景之一。寺東的瞻望台----義湘台是韓國關東八景之二,它是位於東海懸崖斷壁之上的一座八角亭,在此可觀賞日出。
青島民俗博物館天后宮
始建於明成化三年(1467年),位於青島市太平路19號,是青島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築群。“先有天后宮,後有青島市”,青島開埠於19世紀末,而天后宮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歷史人物

出生

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
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葡萄牙語:Pedro Álvares Cabral,約1467年貝爾蒙蒂 - 約1520年),葡萄牙航海家、探險家,被普遍認為是最早到達巴西的歐洲人(1500年4月22日)。
1500年3月9日,葡萄牙國王瑪奴爾一世(King Manuel I),派遣卡布拉爾指揮十三艘船隊,率領1,200人,由里斯本出發,前往印度。經維德角群島後,為躲避非洲赤道無風區,向西南方向前進,於4月22日偶然發現陸地。23日卡布拉爾登入插上十字架宣告占領,並取名叫“真十字架之國(Terra de Vera Cruz)”,即現在巴西。在該地短暫停留後,卡布拉爾於5月3日啟航,向真正目的地印度駛去。
謝迪像謝迪像
謝迪
謝迪(1467年—1529年),字于吉,號石崖,浙江餘姚人。明朝政治人物,謝遷之弟。弘治十二年舉進士第,歷職兵部主事、武選司員外郎、江西布政司右參議、江西按察副使,兵備九江,官至廣東左布政使,為當時廣東的最高行政長官。謝遷任閣老之時,曾彈劾宦官劉瑾,遭劉瑾忌恨。劉瑾遂串通當時閣臣焦芳,糾結人馬,罷斥謝迪的兵部主事職務。
志道廣良
志道廣良(1467年-1557年(弘治3年)),日本戰國時代的武將。安藝的毛利氏家臣。本姓大江氏。家系大江氏毛利氏的庶家坂氏的一門‧志道氏。毛利氏重臣,毛利十八將之一。志道城主。受領名是上野介。志道元良之子,口羽通良之兄(還有一種說法是通良是廣良之子)。

致仕

宋傑(?-1474),字廷英,直隸定興縣(今河北)人。宣德五年(1430)進士,授兵科給事中,升光祿少卿,進陝西左布政使,擢左副都御史參贊甘肅軍務。天順元年(1457)左遷山東右參政,改湖廣,尋升右布政使。成化初仍以左副都御史巡撫蘇松等府,成化三年(1467)八月初五日致仕,十年四月十八日卒。
俞綱(?-1478),字宗立,浙江嘉善人。正統初由諸生繕寫《宣宗實錄》,試中書舍人,授郕王府審理。景泰初升太僕寺寺少卿,再升兵部右侍郎入閣,參預機務。轉左侍郎,加升太子太保。英宗復辟,被革太子少保,調南京禮部左侍郎,成化三年(1467)八月初六日被劾罷。成化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卒。
盧祥(1404-1468),字仲和,廣東東莞人,正統七年(1442)進士,授南京禮科給事中,改吏科,以言事謫蒲州通判。天順初擢禮科都給事中,章疏多見聽納。後以僉都御史巡撫延綏,成化三年(1467)八月初六日劾罷致仕,成化四年八月十二日卒,年六十六,著有《行素集》。

逝世

菲利普三世
Philippe III le Bon (1396年7月31日—1467年6月15日)瓦盧瓦王朝的第三代勃艮第公爵(1419年—1467年在位),百年戰爭末期歐洲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菲利普三世勃艮第公爵無畏的約翰之子,生於第戎。他的母親是巴伐利亞公主瑪格麗特。在父親於1419年與阿馬尼亞克派談判時遇刺後,菲利普三世繼承了勃艮第公國
沈固
沈固(?-1467),字仲威,直隸丹陽(今江蘇)人。永樂間中鄉舉,授山東沂州(今臨沂)同知,屢遷戶部員外郎、郎中、山東左參政,正統間為理餉侍郎。瓦剌首領也先擁英宗至大同城下,沈固與霍瑄等出謁,叩馬號泣,眾持刃叱之,固無懼色,以守邊功勞進右都御史轉左都御史。天順間以石亨薦升戶部尚書,天順三年(1459)致仕。成化三年二月初三日卒。沈固在邊二十七年,深諳虜情,上下安之。
賈銓
賈銓(?-1467),字秉鈞,河北邯鄲人,永樂二十二年(1424)進士,授刑科給事中,改禮科,繼升雲南大理知府。時兵部尚書王驥率兵征麓川,賈銓區劃有方,饋運有勞。王驥薦之,遂升雲南右參政,仍掌大理府事,尋升左參政,正統十二年(1447)以軍民上頌及參贊軍務侍郎候璡之請,再遷左布政使,上言免除雲南數年所當貢而未貢之馬、銀、鹽、米等物。天順初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兼巡河南。成化初召還署院事,三年(1467)六月初八日以病卒,謚恭靖。賈銓為官雲南,治行為一時之冠,深得百姓愛戴。

歷史記載

韃靼連年擾邊
自從景泰六年(1455)蒙古瓦敕部落首領也選被殺之後,瓦剌部落逐漸衰落,而韃靼部在其太師孛來統治下便強盛起來。孛來擁立脫脫不花子麻兒可兒,號“小王子”,其後相互仇殺,麻兒可兒死,孛來又立馬古可兒吉思,亦號“小王子”。成化元年(1465)孛來、毛里孩等先後進入河套地區,抄掠延綏、平涼靈州固原以及大同宣府等地。河套土地肥沃,水草豐富,耕牧兼宜,遂為韃靼擾邊的基地,構成明朝中期的主要邊患,明政府被迫以大量的財力人力投入邊防,但成效甚微。原因在於韃靼諸部落均為遊牧民族,能騎善射,來去匆匆。成化三年(1467)正月,韃靼內爭,孛來殺死馬古可兒吉思,毛里孩又殺孛來,新立小王子。但韃靼阿勒楚部又與毛里孩部相仇,毛里孩又殺小王子,逐阿勒楚部,毛里孩遂成為韃靼中之最強者。
朱永等率京軍進剿韃靼毛里孩
成化三年(1467)正月,巡撫山西都御史李侃上言:韃靼毛里孩擁眾入境,深為可慮,乞將原議調搜套官軍命總兵官楊信統領並大同偏頭關等處精兵分為五路:一路偏頭關,一路大同右衛(今山西左雲北),其餘三路頒布威遠(今山西右玉南)、朔州(今山西朔縣)及八柳樹堡(今山西偏關山)各城閉營休士,經強示弱,彼若再舉入寇,必以精銳部隊深入,老弱者守營,勢必分散,我軍可乘隙襲之,使威遠等三路官軍截其歸途,偏頭關並大同右衛二路急搗其巢穴,使其背腹受敵。太保會昌候孫繼宗等亦上陳方略,與兵部會議說,毛里孩當初表示願意和好,是緩兵之計,現在又大兵壓境,雖有楊信等軍,恐兵少賊強,猝難應變,非調京營官軍征討,恐遺後患。憲宗得奏,遂於同月二十九日命撫寧候朱永佩平胡將軍印,充總兵官,右都督劉聚充左參將,都督同知鮑政充右參將率京營馬步官軍二萬,敕諭楊信及大同宣府等軍馬俱聽永調用,合力征剿。
成化二年(1466)三月,靖州(今湖南靖縣)苗民起義,憲宗詔令湖廣總兵官李震前往鎮壓,義軍首領苗蟲蝦被李震所俘。但義軍並沒有畏縮,相反,武岡州、沅州銅鼓衛之五開衛、苗民紛紛加入起義行列。三年二月,李震率軍由銅鼓、天術分四路並進抵清水江,兩月間焚毀八百餘寨、屋舍一萬三千餘間,地窖三千餘處,得稻糧三萬四千餘石,俘二百五十餘人,殺二千一百餘人,起義遂被鎮壓。成化十一年,苗民重新起義,成化十二年三月,李震會巡撫劉敷率兵分五路前往鎮壓,攻破苗寨六百二十餘,俘斬義軍萬餘人。
四川連續發生地震
成化三年(1467)四月初七日,禮部奏說,四川鹽井衛所屬沿邊寧夷等堡及黑白二鹽井馬剌長官司一直到瀘州,自去年六月至今地震不斷,總計三百七十五次,而十二月十四日夜震尤甚,毀壞房屋城垣,沿邊軍民驚疑不安。憲宗遣行人祭告山川之神,以去災異。
明軍征討建州女真
建州(今吉林通化)女真部生活在瀋陽至朝鮮北部地區,明中期以來屢次犯邊。成化三年(1467)五月二十五日,憲宗詔封左都御史李秉提督軍務,武靖伯趙輔為靖虜將軍總兵官,率兵征討建州女真部。九月二十四日,明軍分左右哨五道各萬騎從撫順關出塞,至十月三十日,明軍攻至建州,大獲全勝,共擒九十九人,斬五百三十六人。朝鮮也遣中樞府知事康純率萬人協助明軍作戰,擒二十餘人,斬三百餘人。
董山伏誅
董山系明正統、成化時期建州女真部的主要首領,曾被明廷冊封為建州左衛都督。自成化初年以來,建州衛屢次犯邊,明廷多加詔諭均無濟於事,成化三年(1467)四月二十八日,董山等來京進貢,五月二十九日,明廷賜宴董山等並送其還家,董山出言不遜,大罵不已,返程到邊關後被提督軍務左都御史李秉所拘,李秉請先遣其家屬回去,告知其部歸還所掠人等財物,憲宗允準。後明軍大舉征討建州女真,並獲全勝,李秉奏言:若董山復歸,則邊患必大,請即誅殺。憲宗準奏。十一月二十三日,遂誅董山,並戍其餘黨至福建、廣東
廣西黃公漢起義
成化三年(1467)冬,廣西人黃公漢率思恩、潯州二府農民起義,提督兩廣軍務左副都御史韓雍命按察僉事陶魯與參將夏鑒等前往鎮壓。黃公漢率義軍退至石康(今廣西合浦),逮知縣羅紳,劫其縣印。後被陶、夏敗之於石康鄰境六菊山,義軍被殺一百九十餘人。
揚州鹽販起事
成化三年(1467),揚州鹽販聚眾起事,當地守軍失利,憲宗詔命南京僉都御史高明討之。高明令造巨艦,名曰“籌亭”,往來於揚子江上督戰,並於江邊建造堡壘候望,鹽販無從藏匿,遂被平定。成化四年八月,再命錦衣衛指揮僉事馮珤緝捕沿江鹽販。時販鹽者連數十艘船,殺死巡江千戶及巡江官兵二十四人,憲宗敕馮珤會同高明及總督成山伯王琮嚴加緝捕。
清理京營軍士
成化三年(1467)二月初八日,憲宗應六科給事中之請詔命太子少保戶部尚書馬昂、右副都御史林聰、左給事中潘禮、陳越清理京營軍士。憲宗說:在京軍士大都有名無實,視其名則案牘充盈,實則隊伍空虛。開糧之際堵塞倉衢,受賞之日溢滿禁塗,及至欲收集隊伍赴邊禦敵,累至旬日不能集起數萬。這都是因為總兵等官縱之歸林,役之私用,其弊甚多,今特命太監懷恩會同爾等按籍查考,除已調往邊疆者,將現在軍士點清,以十五萬之數來報。若仍蹈前非、抗拒不服的,可以處以重治。清理之後,仍用良法加以訓練,以備調用。四月初六日,馬昂林聰等奏報:臣等共十四萬三千九百零九人,俱系京衛外衛現在操練並放班之數。憲宗以其數多,令仍舊分十二營操練。五月十五日,復奏從三營中選出次等官軍十八萬六千三百七十六人。
復開浙江、福建、四川、雲南銀場
成化三年(1467)三月十六日,內承運庫因歲用賞賜之費不足,請於浙江等處舊罷銀坑內如例開採。憲宗說,當今軍民貧困,開採之數不宜過多,應如天順二年(1458)之數(此年此四處銀坑采銀十萬零二千兩)從省取之。此詔一出,六科十三道皆上言說,當今國家賦急民窮,銀坑封閉多年,此復開採未免勞人且遺患地方,乞暫停止。憲宗以採辦銀課系祖宗舊制,已從減省,不必停止,乃命浙江、福建二處各遣內臣一員往督其事,四川、雲南二處即令鎮守內臣兼督,不得擾害軍民。
嚴禁民間販鹽
成化三年(1467)三月,巡撫淮揚等處都御史滕昭奏:儀真、瓜洲二處鹽販販運私鹽盛行,南京衛所以及武進等縣軍民大戶常造千料遮洋大船或賣與鹽徒,或自行裝載,率人於船上擺列軍器,張掛黃旗,密通店主牙行,窩藏發賣,甚至劫掠官民船隻,殺傷人命,請備聖旨榜文禁約,若不悔改,鹽販及知情店主牙行等處斬,家屬發邊遠充軍。憲宗令都察院按滕昭所言發榜文曉諭民間。十月,以私鹽多,官鹽不通,而準兩淮巡鹽御史左鈺之奏,申明禁鹽事例:夾帶引鹽越境者擒拿追問,買食者依律問斷。販鹽至二千斤者發邊衛充軍。
十二營坐營官的設定
成化三年(1467)四月二十日,設十二營坐營官,以平江伯陳銳坐奮武營,都督同知趙勝耀武營,都督僉事王瑛練武營,右都督劉聚顯武營,都督同知鮑政敢勇營,都督同知白玉果勇營,左都督和勇效勇營,都督同知馬良鼓勇營,都督僉事武忠立威營,都督僉事湛清伸威營,都督同知張欽揚威營,都督劍事李昹振威營,仍令內官一員協理。
徐廷章奏陳邊務
成化三年(1467)六月初三日,巡撫甘肅右僉都御史徐廷章奏上邊務三事:一、足兵食以備戰守。甘肅等衛所大約原額旗軍七萬二千九百餘人,今實有四萬一千八百餘人,逃亡達三萬餘人。主要原因在於倉糧不足,無法果腹。請開鹽引或贖罪納米以補足。二、嚴邊令以警人心。嚴禁各衛以老弱軍人輸邊輳數,軍官不許多方推調、託病及受賄。三、量才賢以資任使。憲宗命兵部斟酌施行。
商輅建言時政
成化三年(1467)六月十五日,兵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商輅上言時政八事:一、勤聖政,行足國裕民、安邊禦寇之道,任賢去奸。二、納諫諍,臣下之建言可與不可,都不應加罪。三、儲將材,行武舉之法,廣羅將材。四、飭邊備,廣儲糧草,增置墩台器械。五、汰冗濫,使賢者升遷,革去冗濫之員。六、廣蓄積,以救災荒。七、崇聖道,行孔孟之道。八、謹士習,令生員既學又習射。憲宗嘉其言有理,命所司施行。
封塔兒巴堅贊為贊善王
成化三年(1467)七月二十四日,憲宗詔封靈藏僧塔兒巴堅贊襲封為贊善王。舊例藩僧封王者賜誥並錦綺衣帽等物,再遣官護送至靈藏給授。禮部以今邊事未寧,事宜從省,乞惟賜袈裟禪衣僧帽各一,順付來朝番僧帶回靈藏給授。憲宗準行。
葉盛上言邊務
成化三年(1467)九月初二日,巡撫宣府右僉都御史葉盛上言邊務:一、難民被韃靼俘獲逃回者,例送御馬監充勇士,否則遣回原籍,因此而有不堪忍受而復回韃靼營中者,今後發回原籍者應免其差役。有帶馬而回者,馬聽其自賣而不必進奉。二,詔書凡民年八十以上者,所司每年給予布絹綿米酒肉,九十以上者給予冠帶,而從軍者卻無此禮遇,乞請一視同仁。憲宗說,中國人不幸陷入虜手,既而來歸,其情可嘉;八十、九十歲以上者禮遇當無軍民之分。葉盛所言有理,憲宗遂命所司詳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