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核潛艇是核動力潛艇的簡稱,是潛艇中的一種類型,它是以
核燃料在反應堆產生的核能為推進動力源的潛艇。因為核燃料用量極少就可獲得巨大的能量,所以核潛艇可以長時間在水下執行任務,具有良好的隱蔽性,其強大的續航能力在軍事戰爭中備受關注。但由於核潛艇的生產與操作成本,加上相關設備的體積與重量,因此一般只有軍用潛艇採用這種動力來源。核潛艇的出現和核戰略飛彈的運用,使潛艇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它是應對核動力航空母艦的最有力武器,也是軍事理念中“三位一體”海基核力量的主要實現形式,裝有核戰略飛彈的核潛艇是一支極具威懾的水下力量。核潛艇按武器裝備可以分為兩類,以魚雷為主要武器的稱為魚雷核潛艇,以飛彈為主要武器的稱為飛彈核潛艇。按照擔負的任務不同,分為彈道飛彈飛彈/戰略飛彈核潛艇(SSBN)、攻擊型核潛艇(SSN)、巡航飛彈核潛艇(SSGN)。除此之外還有實驗用途核潛艇,作為特殊作戰和儀器、裝備實驗的平台而使用。
核潛艇的水下作戰能力比常規動力潛艇要強悍的多,它配備的核動力推進系統幾乎不需要氧氣和補充燃料,擁有幾乎無限的續航能力,由於推進系統功率巨大,所以核潛艇的潛航速度遠高於常規潛艇。核潛艇的潛航速度一般在30節左右,並且可以長時間保持20節以上的高速,這是常規潛艇無法做到的,另外核潛艇的噸位大、內部空間和載荷也非常大,可以配備更大孔徑的聲吶、更多的武器,攻擊能力也要遠高於常規潛艇,當然核潛艇的成本和費用昂貴,尤其是核動力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對於經濟技術水平要求非常高,一般國家難以企及,所以全世界只有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以及印度擁有核潛艇。
20世紀50年代初期,由於核潛艇的作戰優勢明顯,世界大國紛紛啟動研製建造核潛艇。1952年6月14日,在美國格羅頓舉行了
鸚鵡螺號核潛艇鋪設龍骨的儀式,1954年1月21日,世界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下水,並於1954年年底全部竣工。1957年1月17日“鸚鵡螺”號核潛艇開始試航,宣告了核潛艇的誕生。
蘇聯第一代攻擊核潛艇是北約稱為N級的
627型攻擊核潛艇,該級潛艇於1955年開工設計,1958年開始服役。
英國自1954年起開始實施核潛艇研製計畫,其第一艘多用途核潛艇無畏號於1963年正式服役。1956年,
法國也開工建造第一艘核潛艇Q-244號艇及其反應堆。
建造沿革
絕密報告
20世紀50年代未,中國面臨以美國為首反華勢力的嚴重威脅。美國不甘心在中國大陸的失敗,企圖從朝鮮、印度支那和台灣三個方面來扼殺年輕的共和國。他們把核子彈運進南韓;在日本沖繩修建了針對中國的飛彈基地;在台灣駐紮了裝備有“鬥牛士”飛彈的美國空軍,並公開宣布要幫助台灣國民黨建立5個“原子師”,“以滿足原子戰爭的需要”。為應對強大的威懾,中國領導人開始認真思考本國的核發展戰略。
1958年6月,恰逢中國第一座實驗型核反應堆開始運轉,當時主管中國國防科技事業的聶榮臻元帥意識到:核潛艇將成為未來世界霸權主義的戰略武器;也只有核潛艇,才能遏制世界霸權主義的囂張氣焰。因此中國必須要研製自己的核潛艇!聶榮臻元帥立即請來時任中國海軍政委蘇振華、時任海軍副司令員羅舜初、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勁夫、時任一機部副部長張連奎、時任二機部副部長劉傑、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錢學森和副院長王錚以及有關業務部門負責人,一起商討中國核潛艇的研製生產情況。這是一次極其機密的會議,是中國製造核潛艇的第一次會議。會上,大家就中國核潛艇的研製進行了座談討論,並就研製原則、進度、任務分工、組織領導、總裝廠建設等問題取得了一致意見。會議決定由聶榮臻元帥以自己的名義親筆起草一份《關於開展研製飛彈原子潛艇的報告》。
1958年6月27日,這份標有絕密字樣的報告報到中國共產黨中央部門,其核心內容是“中國的原子反應堆已開始運轉,在國防利用方面,也應早作安排。根據現有的力量,考慮國防的需要,本著自力更生的方針,擬首先自行設計和試製能夠發射飛彈的原子潛艇。”這份絕密報告的第一讀者是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他看到了這份報告之後,帶著讚賞的微笑拿起案前的鵝毛筆作了如下批示“請小平同志審閱後提請中政黨委批准,退聶辦。”6月28日,時任總書記的鄧小平懷著與周恩來總理同樣的心情作了下列批示“好事,擬同意。並請主席、彭總閱後退聶。”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彭德懷也隨即同意了這一絕密報告。
前期籌備
根據中央指示,首先成立了以海軍副司令員羅舜初為組長,包括張連奎、劉傑、王諍的四人小組,負責籌劃和組織領導核潛艇研製工作。1958年7月28日,中國中央軍委在《關於海軍建設的決議》中指出:海軍以發展潛艇為重點,相應地發展必要的水面艦艇。無論是潛艇、水面艦艇,都應該特別注意採用新的技術成果,如飛彈、原子動力。1958年7月,中共中央批准研製核潛艇,並以海軍為主,和一機部共同組建“總體設計”分組,即核潛艇總體研究室,以二機部為主組建“核動力設計”分組,即反應堆研究室。
1958年10月,原子能研究所反應堆工程研究室等單位的科技人員200餘人,開展反應堆物理、堆設計、燃料元件、熱工水利、自控等研究工作。研製初期,以蘇聯1800噸級的
641型潛艇的資料為基礎,先設計研製2500噸的核潛艇,然後再設計5000噸的。1958年10月13日提出了5個構想方案,其中有3個方案是常規線型,2個方案為水滴型。核動力裝置計算出34000、40000、60000千瓦三個方案。最後,在此基礎上產生了“1958年方案”。設計方案為水滴線型核潛艇,排水量為3000噸級,反應堆功率180000千瓦,主機功率34000馬力,航速25節,下潛深度300米,水下發射飛彈。計畫1961年10月1日下水。在經國防科委組織審查後,呈報中央軍委審批。
1958年底,中國核反應堆和平利用研究取得了成果,面對中國核科學的首次突破,海軍和
第二機械工業部立即攜手組織人力全力開展核潛艇的研製工作,具體工作由於笑虹將軍負責。中國核潛艇建設事業是從一窮二白起家的,當時,科技人員手中只有2張模糊的美國核潛艇照片,這就是他們的全部參考資料。根據錢偉長、汪德昭、黃義成等科學家的建議,並經中央批准,於笑虹相繼組建了702基地、流體力學、水動力學、結構力學、水聲、熱動力6個研究所,分別負責和承擔以下工作:艦船和動力裝置的總體設計研究工作,魚雷、水雷、掃雷、防潛等研究工作,水聲研究工作,海洋科學和航海設備研究工作,海軍重大工程研究工作,海軍醫學研究工作等。1959年1月,海軍科學技術研究部(簡稱海軍科研部)成立,由於笑虹任部長,統一領導這6個研究所,這裡匯集了
彭士祿、
趙仁愷、夏銅、
黃旭華、李毅、孟戈非、連培生等著名科學家。
援助中斷
1959年9月30日,就在中國科學工作者滿懷信心,全力為研製核潛艇進行前期準備的時候,時任蘇聯共產黨中央總書記赫魯雪夫乘坐飛機來到北京,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的慶典。周恩來、聶榮臻和羅瑞卿在同赫魯雪夫的會談中都提出,希望“老大哥”不要中斷1957年由聶榮臻、陳賡、宋任窮代表中國政府和蘇聯政府代表團在莫斯科簽訂的蘇聯在火箭和航空等技術方面援助中國協定中所規定的項目,並再次提出核潛艇技術問題。赫魯雪夫卻說:“核潛艇技術複雜,你們搞不了,蘇聯有了核潛艇,你們就有了,我們可以組織聯合艦隊。”面對以赫魯雪夫為首的蘇聯代表團的輕視,面對以組建聯合艦隊為籌碼給與幫助的條件,中國決策層和毛澤東主席怒了。這讓毛澤東十分氣氛地說出了:“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豪言壯語。赫魯雪夫離開中國後,中蘇關係開始全面緊張。
1959年年底,中國中央軍委同意陳賡的建議,按“尖端集中,常規分散”的原則,決定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增設原子工程系,專門培養原子專業的研究設計人才,其中第一批20多人核工程專業學員於1965年畢業,成為中國核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設計骨幹力量。1960年3月22日,國防科委成立核潛艇研製工程領導小組,由海軍政委蘇振華擔任組長,小組分設艇總體組、反應堆組、飛彈組和電子組,提出了“核潛艇研製要以反應堆為綱,船、機、電、彈緊緊跟上”的方針,促進了潛艇核動力裝置的研究和設計工作。之後中國核潛艇的研製工作正式開始,中國政府將其命名為“09工程”。同年,海軍和二機部的研究機構為了方便科研工作的開展,提議聯合組建專門的海軍艦艇研究院。1960年6月,原子能研究所在彭桓武等專家的指導下,提出了《潛艇核動力方案設計(草案)》,對潛艇核動力裝置的堆型、主要技術參數等有了初步的構想構思,為以後的研製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礎。
1960年8月開始到1962年,蘇聯從中國撤走了全部原子能專家,撕毀了全部協定。1961年7月,中國中央軍委批准成立了海軍艦艇研究院(即國防部第七研究院,
中國艦船研究院前身),由劉華清任院長。1961年至1962年,中國雖然靠自己力量研製設計的核潛艇工作沒有受此影響,但全面依靠蘇聯技術的核子彈研究工作卻遭到了致命的打擊。在此期間,中國又發生了連續3年的自然災害和政策上的失誤,經濟建設困難,中國已經沒有力量同時支撐
核子彈和核潛艇兩個攤子,核潛艇的正常研究工作進展緩慢。
先彈後艇
1962年12月14日,中國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15人專門委員會(簡稱中央專委),周恩來總理任主任,成員有副總理賀龍、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陸定一、聶榮臻、羅瑞卿,以及中央軍委、國務院有關部委的負責人。根據毛澤東、周恩來的指示,聶榮臻召集會議研究,並根據當時的情況,提出國防工作要“縮短戰線、任務排隊、確保重點”的方針,經全面權衡,把研製核子彈和氫彈放在第一位,讓包括核潛艇在內的其他項目下馬。當時,陳毅元帥聽到後說:“我不贊成這方面的縮減,不管要8年、10年或12年,都要加緊進行!”中國海軍領導和國防部第七研究院的領導對核潛艇工程下馬的善後工作多次研究。時任國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長劉華清和政委戴潤生認為:“從長遠考慮,核潛艇研製工作不宜全部下馬,否則,不僅會造成經濟上的損失,而且技術隊伍也將散失,以後再重新上馬,困難更多。”
1963年3月,中央專委正式明確核潛艇研製工作暫時“下馬”,並批准保留少數核潛艇研究的技術力量,繼續從事核動力裝置和潛艇總體等關鍵項目的理論研究和實驗,為設計試製核潛艇做準備,這樣一隻由50多人組成的核動力研究室在周恩來總理的批准下成立。1963年8月經中央專委批准,原子能研究所反應堆研究室與海軍艦艇研究院核潛艇技術研究室合併,成立潛艇原子能動力工程研究所(簡稱核動力研究所,即中國人民解放軍715所,屬七院),開展潛艇核動力裝置總體方案的論證、設計工作。為了能夠在經濟恢復之後立即投入核潛艇的研製工作,時任核潛艇總設計師彭士祿提出,由他本人和朝鐸、蔣濱森等幾個了解核動力的專家給全研究室開設5門課程,分別是反應堆物理學、工程熱力學、自動控制、結構以及動力裝置,這樣50多人在人少事多的情況下邊學邊幹了起來。在1962年至1964期間,在有關部門的大力協同下,核動力裝置的一些關鍵研製項目取得了初步成果,諸如低合金高強度鋼645-I、645-II成功;試製成功2台碳鋼全密封主泵樣機;試製成功蒸汽發生器A型模擬體、反應堆亞歷殼1:2模擬體;建成蒸汽發生器和壓力殼的熱態試驗台架等。
重新啟動
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核子彈,期間中國貫徹調整方針,戰勝了3年自然災害,使經濟形勢有了明顯好轉,還成功地發射了自行研製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仿製改進的魚雷快艇、飛彈快艇、獵潛艇和中型常規動力潛艇也相繼取得成功。這標誌著全面進行核潛艇研製的條件已經基本成熟。原來因蘇聯撤退專家和國家經濟困難而在1962年下馬的核潛艇研製,出現轉機。
1965年春節前一天,於笑虹和時任六機部(
第六機械工業部)部長
方強、劉華清院長一起開會。散會時,劉華清對於笑虹說:“我們是個大國,有著廣闊的海域,海岸線長達18000公里,沿海島嶼由6000多個,沒有航速高、航程長的核潛艇,無論如何也是不行的!這些年,我們欠下了海軍這筆帳,真叫我們時時惶恐不安哪!”經海軍、二機部、國防部第七研究院等有關業務部門的再次全面論證,專家們認為全面研製核潛艇的條件已經基本成熟。1965年3月14日,二機部和六機部聯合向以周恩來為主任的中國中央專委寫了《關於成立核潛艇總體研究的報告》,考慮到國家經濟剛剛復甦,周恩來多次組織召開了中央專委會議研究。由於核動力系統是核潛艇技術的關鍵,為確保核潛艇建造一次性成功,核動力總設計師彭士祿提出,先搞一個陸上模擬、定型,再原樣複製到核潛艇上去,這個建議引起了極大的爭議。最後,周恩來總理和聶榮臻元帥拍板,為了核潛艇一次建造成功,必須建立陸上模式堆。
1965年3月20日,由周恩來總理主持的中央專委第11次會議批准核潛艇工程“上馬”,重新列入國家計畫,715所劃歸二機部建制,要求二機部1970年建成核潛艇陸上模式堆,下半年提出具體規劃報中央專委。周恩來在會議上說,“核潛艇是高、精、尖技術,一旦上馬,各項工作必須緊緊跟上,計畫要周密、措施要落實。要多動腦筋。充分發揮創造精神。沒有創造性的工作,任務是無法完成的。”毛澤東也重申,國防尖端科學技術“要有,要快,要超”,抓緊研製。1965年6月12日 ,以海軍艦艇研究院一所二室為基礎,組建核動力潛艇總體研究設計所(即719所),畢業於蘇聯海軍捷爾任斯基高級工程學院的夏桐擔任七一九所所長。
核潛艇工程第二次上馬後,各有關部門提出的新建擴建核潛艇總裝、核燃料元件、鋯鉛材料、魚雷、飛彈等生產廠,魚雷、飛彈、核動力裝置、導航、水聲、通信等試驗場、試驗室,以及核潛艇基地等,基建施工力量不足,有關軍區便派部隊幫助施工。為滿足核潛艇研製所需經費和物資器材的需要,中央專委批准把核潛艇研製作為重點工程進行優先保證。七院要求抽幾名技術骨幹和要一批大專學生充實科研力量,也很快得到周恩來批准,由高教部在三年內解決1500名大專畢業生問題。
確立原則
1965年7月,根據中央專委第十一次會議決定精神,經過反覆論證認為,飛彈核潛艇必須裝備的潛地飛彈及其武器系統的研製十分複雜,核潛艇本身以及與飛彈配套的關鍵設備技術問題多,難度大,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解決,因此建議核潛艇研製分兩步走:一步先研製反潛魚雷核潛艇,第二步再研製飛彈核潛艇。於是二機部潛艇核動力研究設計院提出了潛艇核動力反應堆設計方案,和六機部一起於1965年7月10日和7月15日向中央專委報告了關於研製核潛艇和核動力的具體建議。
1965年8月15日,周恩來又組織召開了第13次中央專委會,逐項研究了二、六機部的報告,基本上同意了報告提出的各項建議,並將形成的決定分別向有關部門發了7個通知。通知的中心議題是核潛艇研製工作全面上馬,並同時要求研製核潛艇的有關單位遵守如下三原則:一是認真執行大力協同的方針;二是立足於國內,從現實出發,分兩步走,先研製成功反潛魚雷核潛艇,並於1972年下水試驗,然後在此基礎上研製飛彈核潛艇;三是要求第一艘核潛艇既是試驗艇,又能夠在主要戰術技術性能上相配套,並作為戰鬥艇交付使用;同時要求進行核潛艇的陸上模式反應堆和海軍核潛艇碼頭基地的建設;並決定建立遠洋靶場測量船隊,這次會議的召開也被視為中國第一代魚雷核潛艇正式開始研製的時間。根據三原則要求,制訂了研製兩種核動力潛艇的計畫,包括一種核動力攻擊型核潛艇,以及在此基礎上改裝出的彈道飛彈核潛艇。此外通知還明確規定了核潛艇研製的步驟、基本建設、經費和協作項目的安排,要求全國兩千多個廠所院校、上萬名科技人員配合攻關。同時重新任命彭士祿、
黃緯祿、趙仁愷、黃旭華為核潛艇總設計師,核潛艇研製進度明顯加快。
1965年8月,海軍第一座大功率長波台竣工,標誌著可以遠距離對水下潛艇進行通信,七機部四院又組建了第四設計部(簡稱四部,1970年1月劃歸七機部一院建制),負責固體潛地戰略飛彈總體設計及其準備工作。1965年9月,715所和二機部194所合併,成立二機部909基地(909意為715+194,1973年更名為二機部第一研究院;1990年更名為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1965年10月到1969年下半年,根據毛澤東的批示,解放軍派出大批部隊支援909基地陸上核反應堆試驗場的基本建設,共有上萬軍民雲集西南某地進行陸上模式堆的建造。1965年年底,潛艇核動力裝置的初步設計完成,在掌握了大量資料之後,“09-I”型核潛艇的設計人員分別從艇型、核動力、綜合空調系統、遠程水聲及通信系統、魚雷及發射系統、慣性導航和艇體結構強度七個關鍵技術展開具體工作。
全面攻關
1966年,“09-I”型核潛艇的總體設計和各分系統及其他專用材料設備的研製全面展開。不僅要研製緊湊可靠的艇用核動力裝置,選好適於水下高速航行的艇體線型,而且要裝備保障艇員長期水下工作和生活的空調、空氣再生、淨化系統、水下導航定位系統、遠距離隱蔽通信系統、水下遠程警戒、搜尋、偵察、通信、目標定位的綜合聲吶系統,以及與潛艇的作戰使命相適應的反潛魚雷武器系統。然而在艇體外形研製中,技術人員遇到了重重困難。
1966年11月,科研部門完成了反潛魚雷核潛艇總體方案設計,12月,時任國防科委副主任劉華清將反潛魚雷核潛艇的總體設計方案報告聶榮臻元帥時,聶帥肯定地說:“總體不要用常規潛艇的艇型,不然搞的兩不像,又不像常規艇,又不像核潛艇。”12月7日,聶榮臻又專門召會作出決定:先搞反潛魚雷核潛艇,但七機部(第七機械工業部)的飛彈也要抓緊研究,隨後中央專委作了批覆,同意方案設計。聶帥的話獲得了中國核潛艇設計者的一致贊同,當時,中國核潛艇設計者手中除了兩張不清楚的外形圖之外,又多了一件從西方玩具商店買回來的核潛艇模型,這個純粹的玩具成了中國核潛艇研製過程中的第一個模型,至少在外表上模型與真正的核潛艇相近。這個兒童玩具酷似水滴狀的外形引起了時任核潛艇總體所副總工程師黃旭華的深思,儘管黃旭華內心早已認定將水滴型艇體定為核潛艇艇型,可這個兒童玩具模型讓他下了最後的決心。
20世紀60至70年代,中國科技工作者在沒有資料可以借鑑,研製設備不足,生產工藝比較落後的情況下,要想將這么複雜的工程一次研製建造成功,在核潛艇有限的耐壓殼內布置數以萬計的設備、儀表、附屬檔案,並通過管道、電纜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困難極大。基於設計的嚴肅性,719所的設計人員和核潛艇製造廠用一年多時間建造了一個1∶1全尺寸核潛艇鋼木模型,邊實踐邊改進,有了這個全尺寸模型,設計、安裝人員和部隊使用人員通過現場設計、模擬安裝、模擬操作,反覆推敲,不斷調整,發現和解決了大量安裝、維修、操縱等方面的問題,確定了全艇設備、儀表的布置,管路、電纜的走向及耐壓艇體上1000多個開孔位置,保證了總體施工設計的一次成功,最後終於定下了適合中國艇員身高、操作習慣的水滴型艇體及內部構造。
“09-I”型核潛艇的綜合空調系統、水聲、通信、慣性導航和魚雷武器等系統的研製也是困難重重,但難關同樣被逐一攻破,空調系統研製取得了重大突破,具備了可靠的放射性禁止和劑量監測手段;採用多種新技術的遠距離噪聲測向站性能達到較高水平;超長波信號接收機以及大功率超快速短波信號發射機等均能保證潛艇到遠洋活動,可從1萬多公里處報告信息;反潛電動聲導魚雷、深水魚雷發射裝置和數字式魚雷射擊指揮系統等均初步研製成功,到1967年時,潛艇核動力裝置的擴大初步設計也基本完成。
排除干擾
文化大革命席捲北京及全國各地,北京民族飯店的某會議室卻極其安謐,擔負核潛艇工程主要任務的研究所、生產廠家的領導和技術人員參加的工作協調會正有條不紊的舉行。在當時,中國一大批革命家受到
林彪、江青一夥的衝擊、糾纏,但剛正不阿的聶帥毫不畏懼,在前一天聽取劉華清和
陳右銘匯報,得知工廠和研究單位陷於混亂、核潛艇研製工作面臨中斷的危險之後,決定在1967年6月25日,召開工作協調會,他再也不能容忍研製步伐的減慢甚至停止。由於前不久聶帥和一大批老同志在中國
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被誣為
二月逆流,在這種情況下,卻開一個顯然與文革不合拍的會議,與會人員都在為聶帥擔驚受怕。聶榮臻元帥特意穿著軍裝,藉此壓一壓造反派的囂張氣焰!元帥的話擲地有聲:“同志們,核潛艇工程是毛主席親自批准,中央集體研究決定的一項關係著國防建設的重要工程!任何人也沒有資格、沒有理由讓它半途夭折!毛主席關注著這項工程,中央將一如既往的全力以赴支持這項工程!同志們,我們在困難面前,只能前進,不能後退!……”當有科學工作者提到造反派對核潛艇工程研製工作橫加阻撓時,元帥發怒了:“不要理他們!抓國防建設,何罪之有?就是戴手銬,核潛艇工程我也抓定了!”會議臨近結束時,聶帥再一次囑咐與會人員:“一定要按時完成任務,為加強我國的國防工作作出新貢獻。”會後,核潛艇工程辦公室主任陳右銘決定借鑑核子彈工程使用的“特別公函”形式,由中央軍委發文,為核潛艇工程掃清障礙。
1967年7月1日,中央軍委發出“特別公函”。在核潛艇研製受阻的關鍵時刻,毛澤東及時給予特別關照,連續作了幾次批示。1968年2月28日,毛澤東批准海軍建設核潛艇基地;1968年4月8日,毛澤東簽發中央軍委電示,抽調陸軍1個師的部隊支援核潛艇總裝廠的建設。周恩來也想方設法為科技專家排憂解難,保護他們。他要求各單位列出必須重點保護的科技專家和技術骨幹名單,經他批准後,由各單位保證他們的安全並能夠正常地從事科研工作,並要求經常向他報告執行情況。面對造反派瘋狂的“打”、“砸”、“搶”,周恩來堅決指出:“毛主席講的是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合理的規章制度必須堅持。”在毛澤東、周恩來、聶榮臻、葉劍英等的巨大關切下,“文化大革命”才不至於全面衝擊到核潛艇工程,工程得以繼續進行。
開工建造
1968年5月,“09-I”型核潛艇首艇開始放樣;幾乎與此同時,1968年7月17日,毛澤東簽署電報,命令某軍區派部隊支援陸上模式堆和核動力研究所的建設;1968年11月23日,首艇在431廠開始總體建造。1969年7月,中國海軍組建第一支核潛艇艇員隊(即十一艇員隊)36人,艇長
楊璽,政委崔桂江。1969年10月,為組織協調各方面的工作,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重新成立了核潛艇工程領導小組,在中央專委領導下工作,海軍政委蘇振華擔任領導小組組長,成員有時任國家計畫委員會主任余秋里,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錢學森、羅舜初、趙啟民,海軍副司令員周希漢,一機部副部長周子健,二機部副部長劉偉,六機部副部長邊疆,國防工業辦公室軍事管制小組組長張元培,國防工業辦公室副主任李如洪,海軍裝備部副部長侯向之,艦艇研究院副院長陳右銘等。1969年,潛艇核動力裝置全部施工圖完成,1969年11月6日,首艇船台建造開始。1969年12月21日,毛澤東又指示某軍區派1000人的工兵部隊支援陸上模式堆建設。
在建造過程中,由於資源受限,中國核潛艇研製者解決問題的辦法相當原始,在核潛艇研製的幾年中,負責設計設備的專家經常要到元配件製造廠弄清每個設備的重量和重心,在設備上艇之前,還要對照製造廠提供的數據進行核查,核准之後,將數據記錄在案,並將安裝過程中切下的邊角余料及過剩的管道、電纜進行過秤、計算,最後算出核潛艇艇體的重心。中國核潛艇設計師就是用這種“粗苯”、“原始”的辦法,加上合理的配置,使中國核潛艇的穩定性達到了世界的先進水平。後來的事實再一次證實了這一點:當中國核潛艇在水下發射武器時,艇身的穩定性幾乎與在陸地上發射新武器一樣。中國核潛艇設計者就是這樣安全地安裝好了所需要的上萬台設備。而潛艇良好的性能正是工廠的設計人員、軍代表、工人師傅們在狹小的空間滾爬出來的。
國防科委和國防工辦多次聯合召開核動力裝置科研攻關和設備、材料試製協調會,組織落實重大項目的協作任務。中國科學院、有關高等院校、海軍、一機部、二機部、六機部、冶金部、化工部、四川、黑龍江、上海、武漢等有關部門和地區,在國務院、中央軍委核潛艇工程領導小組或辦公室,自上而下形成了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效率比較高、動轉比較龐大而又靈活的管理協調和協作攻關體系。據統計,建造第一艘核潛艇所需的材料約有1300多個規格品種;裝艇設備、儀表和附屬檔案有2600多項、4.6萬多台件;電纜3000多種、總長90餘千米;管材270多種、總長30餘千米。由此可以看出,建造一艘核潛艇,實際上就是完成一項高難度的系統工程。
建成下水
1970年4月4日,在各種困難阻礙下,首艘核潛艇完成了總體試水。與此,數萬台設備、數不清的零件聯在一起,一個龐大、複雜、精密的陸上模式堆歷時近5年於1970年4月28日提前安裝完畢。1970年5月1日,陸上模式堆正式開始試車,試車結果表明工程優良,具備了開堆試驗的條件。之後經過一迴路輔助系統冷試車、二迴路系統串水、串油和機電設備動車及一迴路熱試車,6月模式堆進入冷熱臨界試驗。至此,核潛艇研製已經基本通過了設計、安裝、調試、操作四道關,就剩下最關鍵的試驗關了。
1970年7月6日,核潛艇工程領導小組召開會議,決定將啟堆試驗時間改為7月18日。7月15日,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地堂福建廳主持召開會議,聽取關於陸上模式堆啟堆運行試驗問題匯報。匯報由彭士祿主講,聶榮致、葉劍英元帥參加。聽完匯報,周恩來作出指示:要注意最關鍵的試驗關,不要認為已經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就不在乎了。哪個環節不注意,都有可能出問題。科學試驗就是要有敢想敢幹的精神,可能要付出犧牲的代價。只要盡一切可能的努力,就算失敗了,也要總結教訓再繼續乾。周恩來不僅主持會議作出重大研究試驗的決策,而且還十分關心試驗的每一步情況。他親自指派飛機運送參試人員、詢問氣象情況,要求有什麼訊息要隨時報告,確定啟堆時間後須馬上報告;啟堆後,電話線路必須保持暢通。面對著中國大地上第一次出現的核潛艇動力模擬堆,為防止核事故,周恩來等領導人一次又一次地召見核潛艇研製人員,要求嚴細認真,做好工作。
1970年7月17日凌晨2時,陸上模式堆開始作起堆試驗並逐漸提升功率;7月18日18時,模擬堆開始升溫升壓,隨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反應堆的功率也在一點一點緩緩提升;7月26日汽輪發電機開始發電,這是中國第一次使用核能發電;至8月28日,反應堆達到額定功率,主汽輪機超過原定設計指標,核動力裝置其他各項主要指標也基本上達到或超過原定設計指標。1970年8月30日18時30分,負責試驗的指揮長宣布反應堆主機達到滿功率指標,試驗取得成功。核動力反應堆試驗成功後,即進行核潛艇的下水組裝。1970年10月,中國核潛艇基地部隊組建。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攻擊核潛艇成功下水,開始進行舾裝。
1971年2月開始,模擬反應堆又經受了83天不停機的長期運行考驗,這相當於核潛艇連續航行29874海里。經過一系列試驗,證明中國核潛艇動力裝置的設計是成功的。這個裝置功率大、溫度和壓力都比較高,物理、熱工、水力和結構安全可靠。而且,當主機達到滿功率時,反應堆尚有1%的設計功率裕量。同時,這個裝置的自控穩定性好,抗干擾能力強。艇用裝置的初步設計與技術設計是與陸上模擬裝置同時進行的。因此,在1971年3月底,當陸上模式堆試驗基本完成,艇用裝置被證明安全、可靠、成功之後,就達到了裝艇試驗水平;這種同時設計、交叉試驗的方,是中國人的獨創。
首艇試航
1971年4月1日至8月16日,首艇開始碼頭系泊實驗,4月底開始向艇上核反應堆裝填核燃料,4月30日完成,6月第一次全艇聯合試驗開始進行,隨後進行核潛艇水下啟堆試驗。7月1日,首艇實現了在核潛艇上以核能發電,隨後進行了首艇主機試車和動力裝置聯調等工作,7月6日主機開始在塢內低速運轉,8月14日系泊試驗結束。
1971年8月23日7時40分,首艇從應急推進電機轉換為核動力航行狀態,中國首型核潛艇開始跨時代的核動力航行。1971年8月23日-1972年4月23日,首艇進行第一階段航行試驗,在此期間1971年12月,完成了設備安裝。1972年8月20日-10月31日,首艇進行了擴大航行試驗。1972年11月-1973年12月,首艇進塢修理。1974年1-4月,首艇進行了第三階段檢驗性航行試驗。在先後三個階段的試驗中共出海試驗26次,試驗項目174個,反應堆共運行2705小時,累計航程6072海里。
服役歷程
1974年8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當天,中國中央軍委正式發布命令,中國第一艘魚雷攻擊核潛艇編入海軍序列,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長征1號艇”,首任艇長楊璽,首艇最初舷號1701,後改為401號。西方將091型攻擊核潛艇稱為“漢級”,國際上則給它取了一個“獨角鯨”的綽號。
1975年2月,中國海軍第一支核潛艇支隊在北海艦隊組建。1975年8月3日,401艇設計生產定型。從1977年到1990年間又陸續建造了4艘091型攻擊核潛艇,依次命名為長征2號至長征5號,艇號402至405,部署在中國海軍北海艦隊青島港,20世紀90年代之後有兩艘轉移到中國海軍南海艦隊服役。
20世紀90年代,為了進一步改善作戰能力,對091型攻擊核潛艇進行了進一步改進升級,代號命名為“09-I”改(非重建)。
2003年9月,401艇退役。2005年,402艇退役。401號核潛艇退役後,中國軍方對核潛艇的退役處置高度重視,很早就組織開展了技術論證和預先研究。中國潛艇基地科研人員會同工業部門,採用多重防護技術,成功完成了強放射環境下燃料組件的卸出、封裝,各种放射性部件的切割、拆除及退役環境的去污和終態處理。僅此項工程,就取得了12項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科研成果。
201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公開退役091型攻擊核潛艇核廢料處理畫面。
2016年10月15日,401艇正式進駐青島海軍博物館,2017年4月23日向公眾開放展出。
技術特點
艇型結構
艇型
在艇體外形上,相比於美國第一代核潛艇設計上採用的保守常規線型,蘇聯第一代核潛艇采的用常規與水滴結合的混合線型,091型攻擊核潛艇大膽突破,採用先進的水滴線型設計。從艇艏至艇艉,艇艏部分呈圓鈍的紡錘形,突出艏端上甲板的是水聲系統導流罩,下面依次是拖纜孔、魚雷發射口和聲納基陣。魚雷發射口外口蓋只是外層殼體蓋板,耐壓口蓋在內部,通過液壓機構與外部蓋板聯動,由於魚雷發射管安裝位置差異,前蓋到艇體外表面的距離不同,所以外部蓋板的位置和大小也不一樣,為保證艏部的流體外形,外部蓋板都不是標準的圓形;艇艏艙門位於指揮台圍殼前部,是主要出入艙門之一,由於從艙口下去就是魚雷艙,因此該艙門同時被用作魚雷裝載口,通過一套滑軌支架和吊車絞盤裝載。
結構
091型攻擊核潛艇指揮台圍殼採用直筒型結構,突出於上層建築,外形高大,靠艇艏方向安裝有艏水平舵(即圍殼舵)。圍殼內從前到後布置有耐壓駕駛室、指揮台、圍殼舵操縱機構、出入艙口、攻擊潛望鏡、對空潛望鏡、搜尋雷達、無線電測向儀、通信天線和應急柴油機通氣管等,是潛艇執行水面航行、離靠碼頭、收發信息、實施觀測和指揮的重要部位。艇身從舯部開始,向後逐漸變細,到艉部收縮成尖尾形狀,這是水滴形艇身的標準特徵;尖尾內是一副主軸,與最後面的5葉螺旋槳相連,尖尾外部安裝一套十字型尾舵,用於控制潛艇的方向和俯仰;十字形尾舵的左右方各有一個水平布置的舵面,上下方各有一個垂直布置的舵面,潛艇在水平方向機動時,主要是上下兩個垂直舵面起作用,在垂直方向機動時,艇艉兩個水平舵面起輔助作用,圍殼舵起主要作用。
艇體採用雙殼體結構,具有儲備浮力大、抗損性高、抗沉性強等優點,兩層殼體之間布置有壓載水艙、浮力調整艙、燃油艙、進排氣管系、高壓氣瓶組等設備,節省了內部空間,也有利於提高潛艇表面的光順度。由於採用雙層殼體,潛艇在下水時,耐壓殼體與非耐壓殼體之間是浸滿水的,為了保證潛艇上浮時兩層殼體之間的剩水及時流出,不至於影響上浮速度和穩定性,開設了自由流水孔,但這種流水孔會增加潛艇的航行阻力,而且還會增大航行噪聲。
艙室
潛艇艙室分隔主要用於合理分布各種武器裝備、設備、儀器及艇員的生活空間,同時也是為了提高潛艇生命力。當某個艙室發生進水或火災等意外災難時,通過封閉失事艙室及臨艙,就可確保將水災或火災控制及消滅在最小範圍,使其它艙室處於正常狀態,保證潛艇的生命力。091型攻擊核潛艇內層耐壓殼體內設有魚雷艙、指揮艙、前輔機艙、反應堆艙、後輔機艙、主機艙和艉艙共7個艙室。
魚雷艙是用於施放魚雷、布設水雷的戰鬥艙室,靠近艇艏位置裝有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和液壓平衡式發射系統,魚雷發射管分為上下兩排。在魚雷發射管兩側下部,分布有魚水雷間隙水櫃和無泡發射水櫃。發射管後部中間下方有拋起錨裝置及電機,用於水下拋、起錨作業。艙室中後部兩側排列18個備用魚雷架和魚、水雷輔助裝填吊車。艙室後部還設有艇艏高壓氣分站和失事排水分系統、自動滅火系統;後部兩側還分布有艇員住艙、床鋪及衛生間;艙室後部下層還有魚水雷補重水櫃和縱傾平衡水櫃,魚水雷補重水櫃用於不裝魚水雷時填補其重量,縱傾平衡水櫃用於調整艏艉力矩差,保持水下平衡等。
指揮艙是核潛艇作戰指揮、情報處理和操艇中心,艇長通過下達口令和運用各種指揮手段對全艇所有崗位人員實施指揮控制的艙室。它集中了雷達、聲吶、航海、導航、通信、方向舵、升降舵、潛浮、均衡、魚雷攻擊指揮儀以及高壓氣、中壓氣、低壓氣、失事排水、注排水、液壓、空調、冷藏、蓄電池水冷等主要系統,還設有潛望鏡、雷達天線、無線電天線及通氣管的升級裝置。主要布置有指揮台、方向和升降舵操縱裝置、縱傾系統操縱裝置,中央空氣站和應急排水總站,以及艇長室、政委室、會議室兼手術台或餐桌,艇員住艙、航海室、雷達室、無線電室、洗手間、魚電室、聲吶室、機要室、慣導室等。作為潛艇的指揮中樞,該艙室集合了艇長、政委、航海長、觀通長、機電長、操舵兵、聲吶兵、雷達兵、無線電兵、魚雷射擊指揮儀兵、艙段兵等戰位。潛艇因為長時間水下航行,無法獲得參照,為確保水下方位,在091型攻擊核潛艇首次安裝了慣性導航系統,能連續準確的提供在水下的艇位和航向、航速、縱橫傾角等。
指揮艙的潛艇潛浮操縱系統主要用於實現潛艇下潛上浮、水下均衡、保持和變換航向、深度等。潛艇主壓水艙注滿水時,增加重量抵消其儲備浮力,即從水面潛入水下。用壓縮空氣把主壓載水艙內的水排出,重量減小,儲備浮力恢復,即從水下付出水面,艇內還設有專門的浮力調整水艙,用於注入或排出適量的水,以調整因物資、魚雷消耗和海水密度的改變而引起的潛艇水下浮力變化。此外艇艏艉還設有縱傾平衡水艙,可以通過調整平衡水艙的水量,來消除潛艇在水下可能產生的縱傾。
前輔機艙主要安裝有發電機組、綜合空氣循環系統和蓄電池組以及和備用推進系統有關的輔機。發電機組為應急柴油機發電機組、主變流機組和直流電站,綜合空氣循環系統包括制氧裝置、制冷機組、二氧化碳吸收裝置、有害氣體燃燒裝置、靜電除塵裝置、淨化濾器及氣體分析儀、全艇通風裝置及相關管道儀表。此外,空氣壓縮機、潛艇污水處理裝置、殘拋裝置、潛艇廚房和冷藏室也布置在該艙。 潛艇廚房的主要食品分為新鮮食品、遠航食品和應急食品,遠航食品為各種蔬菜、水果、魚肉等罐頭食品,主食為甜鹹餅乾和烤饅頭乾等;應急食品主要是壓縮餅乾和壓縮朱古力,在緊急情況下食用。該艙主要作用是提供全艇供電,保證艇員正常生活、作戰訓練及機械、電氣電子設備正常工作環境,保持艇內恆溫恆濕和較好的空氣循環等。
反應堆艙是核潛艇的心臟,包括90兆瓦壓水反應堆和一迴路系統集中在這裡安裝,因為反應堆內充滿了高溫高壓的純淨水,所以稱之為壓水堆。核反應堆主要由壓力容器、堆芯和控制棒組成;一迴路系統主要由主循環泵、穩壓器和蒸汽發生器組成。一迴路系統工作原理是利用反應堆鏈式反應產生的巨大熱能,把主循環泵泵入反應堆的水加熱成300多度,形成上百個大氣壓的高溫高壓水,高溫高壓水流經蒸汽發生器內的傳熱U型管,對U型管外的二迴路“冷卻水”進行加熱,生產出飽和蒸汽。核反應的最主要輔助系統是主冷卻劑系統,它直接與核反應堆連線,在冷卻核反應堆的同時也帶出熱量,並通過蒸汽發生器傳給二迴路系統製造蒸汽,該系統是一條完全閉合的循環迴路,主要設備除了核反應堆以外,還有冷卻劑泵和一些閥門,它是一迴路的大動脈,十分重要。為防止放射性物質的擴散,整個反應堆艙是密封的,只留有一個狹窄的通道。進入艙裡邊,需要通過一扇厚重的禁止門。
後輔機艙主要布置有反應堆二迴路系統,一迴路系統生產飽和蒸汽,二迴路則是利用蒸汽推動主機或輔助設備做功。二迴路系統主要由汽輪機發電機組、冷凝器、凝結水泵、給水加熱器、除氧器、給水泵、蒸汽發生器、汽水分離再熱器等設備組成。二迴路系統工作原理是二迴路給水(即二迴路“冷卻水”)流經蒸汽發生器傳熱U型管外側,被一迴路系統的高溫高壓水加熱,變成高壓蒸汽,然後驅動汽輪機發電機組發電,做功後的乏汽在冷凝器內冷凝成水,凝結水由凝結水泵輸送,經低壓給水加熱器進入除氧器,經過除氧後,由給水泵送入高壓給水加熱器加熱後重新返回蒸汽發生器,如此形成熱力循環。後輔機艙的其他設備如海水淡化機、制冷機、給水泵和潤滑油系統等輔助機械都是為反應堆和二迴路系統服務的;由於一迴路系統在工作時因為取樣分析、設備泄漏、停堆過程因熱脹冷縮等造成水量減少,所以專門設定了補水系統,用於製造、貯存和及時補充符合一迴路用的高純水。
主機艙,該艙室主要布置潛艇的主汽輪機組、制冷機組和減速器箱等。反應堆產生的飽和蒸汽推動主汽輪機組,然後通過減速箱帶動主軸,驅動螺旋槳;主汽輪機組同時用作發電原動機,其產生的排汽或中間抽汽還能滿足艇上供熱需要。核潛艇主要有兩種推進方式,一種是“壓水堆-蒸汽輪機”推進方式,即由核反應堆生產的蒸汽推動潛艇主汽輪機遠轉,汽輪機的運轉經過減速後帶動螺旋槳旋轉,螺旋槳運轉時與海水的反作用力推動潛艇前進。這個能量的轉換過程為核能→熱能→機械能→動能。另一種是“壓水堆-電機”推進,即先用核反應堆生產的蒸汽推動主汽輪機遠轉,帶動發電機發電,發出來的電轉換為直流後提供給直流推進電機,帶動螺旋槳轉動進而驅動潛艇,這種推進方式的轉換為核能→熱能→機械能→電能→動能。以上兩種方式有的核潛艇都具備,只有法國全部採用電力推進,091型攻擊核潛艇使用的是第一種推進方式。
艉艙,又叫舵機艙,布置有舵機室,主要設備有舵機控制裝置、主輔離合器、應急推進電機、艇艉失事排水站等。舵機控制裝置由4座液壓操縱機構組成,分別控制艇艉的4個操縱面。
武器系統
091型攻擊核潛艇艇艏設有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配備液壓平衡式發射系統,裝有備用魚雷18枚,加上管內6枚,總共可攜帶24枚魚雷或36枚水雷,可發射
魚-1型魚雷和
魚-3型魚雷或布設水雷。魚雷採用液壓平衡式發射系統,雖然結構複雜,但不受工作深度限制,發射噪音小,且不會產生氣泡暴露潛艇位置,也無需氣動發射時的高壓氣體收回艇內,因此不會對人員造成傷害。
改進後的091型攻擊核潛艇在武器裝備上,推測已使用線導與聲自導功能的魚-3型魚雷改進型和
魚-6型熱動力線導魚雷代替了性能落後的早期魚雷,並從091型攻擊核潛艇長征403號艇開始,在指揮台圍殼後安裝了飛彈發射筒,可以用於發射
鷹擊-82潛射反艦飛彈,使其作戰威力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水聲系統
091型攻擊核潛艇的聲吶系統是採用大基陣技術的中頻主被動搜尋與攻擊艇殼聲吶,這種聲吶使用數位掃描顯示裝置,具有同時追蹤多個目標和引導魚雷或飛彈攻擊的能力,後來還配備了仿製的法國“Trout Cheek mounted active”/“DUUX-5”低頻被動聲吶。綜合被動低頻聲吶安裝在魚雷發射口下部耐壓殼體內,配以系統接受換能器基陣,也叫聲吶基陣,該基陣以數百個聲吶換能器作為基陣單元,將陣元沿圓柱面排列,通過補償器形成波束和實現波束掃描,可有效提高輻射功率和空間增益,改善指向性,提高定向精度。聲吶整流罩內安裝一部中頻通信聲吶和水聲干擾器材,主要用於水下通信聯絡、敵我識別和合作測距,它的使用時機為潛艇水下編隊航行或與水面艦艇會合,水面艦艇搜尋,識別己方潛艇等,通話距離約5-10海里,通報距離約15海里,敵我識別距離約4海里。
改進後的091型攻擊核潛艇在舷側也裝備了舷側陣聲吶,艇體上相同位置的三條白色避碰線明確的標定了聲吶基陣的安裝位置,這將顯著提高中國潛艇對移動目標距離的探測精度,並改善了武器系統的跟蹤、計算和快速打擊能力。
艇電系統
091型攻擊核潛艇的電子設備包括多用途戰鬥數據和指揮系統、I波段搜尋雷達和921-A型雷達預警系統等。091型的觀察設備:攻擊潛望鏡和對空潛望鏡,通信設備:短波、超短波收發信機、甚長波收信機、衛星通信和水聲通信設備,指揮設備:魚雷射擊指揮儀、攻擊顯示儀和魚雷發射控制儀,導航設備:有磁羅經、陀螺羅經、計程儀、測深儀、六分儀、航跡自繪儀。其他還有無線電、星光、衛星、慣性導航設備、綜合空調系統以及403號艇開始安裝的反艦飛彈火控系統。
改進升級
091型攻擊核潛艇的前兩艘建成後,中國海軍針對其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後續艇進行了局部改進升級,如加裝了消聲瓦,升級了各種設備。由於401號與402號艇在航行時發現噪音過大的問題,從3號艇開始,對之後的長征3號至5號艇作出對應改進,艇體增長8米,改造後噪音由原先的約160-170分貝降至之後的約140-150分貝。
在20世紀90年代的“09-I”改工程中,安裝了效果更好的消聲瓦;改進了艇身流水孔的外形,將原艇身上從艏至艉縱貫前後的的縱縫形流水孔改為有間隔的一排方形孔;用新設計的綜合聲吶替換了原有的老型號聲吶。新型聲吶系統採取了卡爾曼濾波、自適應噪聲抵消、最佳線性預測等先進技術,使得新型聲吶系統具有魚雷報警、多目標自動跟蹤、低頻線譜檢測等功能,大大提高了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的水聲探測水平。
性能數據
基本參數 |
艇長 | 401和402長100米(一說長90米) 403,404,405長108米
|
艇寬 | 11米 |
吃水 | 8.5米 |
水上排水量 | 約4500噸 |
水下排水量 | 約5000/5550噸 |
艇員編制 | 75名 |
參考性能 |
水上航速 | 12節
|
水下航速
| 25節 |
潛深 | 200米/300米 |
自持力 | 90天/36-60天 |
動力裝置 |
反應堆 | 1台壓水核反應堆 |
主機 | 渦輪-電力推進,功率90兆瓦 |
傳動 | 單軸單槳 |
武器系統 |
魚雷 | 魚-1型魚雷 魚-3型魚雷 魚-3型魚雷改進型 魚-6型熱動力線導魚雷
|
飛彈 | 鷹擊-82潛射反艦飛彈 |
水雷 | 或36枚 |
服役動態
建造試驗
1980年12月30日,091型2號艇402入役。
1981年11月18日,401艇開始中修(401工程)。1987年1月17日下水,12月8日交付。
1981年11月16日-12月17日,402艇進行長航試驗(814任務),共31天,航程6272.6海里,其中累計水下航行25天。總指揮中國北海艦隊副司令員曲振侔,艇長李金奎。
1983年10-11月,402艇進行長航訓練,共35天。
1983後,黃旭華接任總設計師。中國於同期建造了核潛艇的配套設施,包括位於四川綿陽的陸基實驗性核反應堆、遼寧葫蘆島造船廠的核潛艇船塢,以及配套的魚雷、聲納和飛彈等。
1984年,中國魚-3型魚雷(聲自導深水反潛魚雷)定型。
1984年12月25日,091型3號艇403入役。
1985年11月20日-1986年2月18日,403艇進行了最大自持力考核試驗,共90天,打破了美國潛艇“海神”號保持多年的世界紀錄(84天)。總指揮是中國核潛艇基地副司令員楊璽,艇長孫建國。在中國黃海、東海海域航程達23625海里,水下航行69天,航程18868海里,其中最長一次水下航行25天。
1987年10月27日,091定型首制艇404入役。
1988年4月,404艇在中國南海海域成功進行深水試驗(982任務),總設計師黃旭華跟隨參加。4月21日第一航次180米預潛試驗,實際潛至193米。4月29日第二航次深潛試驗,潛至300m極限深度。5月12日第三航次水下全速試驗(22節)。5月25日第四航次進行大深度發射反潛魚雷試驗。總指揮楊璽,艇長王福山。
1988年,中國703所研製成功魚-3型魚雷(甲型反潛魚雷)。
1990年4月8日,中國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視察渤海造船廠,並參加405艇下水典禮。視察時,江澤民表示:“核潛艇不能斷線。”
1990年12月,091型5號艇405入役。
服役事件
1974年8月19日上午8時,朱德在海軍肖勁光司令員陪同下登上了驅逐艦,上午10時航行到操演海區,朱德登上軍艦指揮台,開始檢閱091型潛艇進行各種操作表演。朱德問:“這完全是自己製造的嗎?”肖勁光答道:“艇上所有設備,沒有一件是進口的。”朱德聽後十分高興,揮筆題詞:“增強革命團結,加速海軍建設。”
1994年7月10日,中國中央軍委發布命令,授予海軍北海艦隊潛艇基地第十一艇員隊“水下先鋒艇”榮譽稱號。
1994年10月27-29日,在黃海公海海域發生美國小鷹號航空母艦同403艇長達72小時的對峙事件。
1995年10月,中國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視察北海艦隊潛艇基地,題詞:“加強核潛艇部隊建設,壯中國威,壯我軍威。”
1996年,台灣海峽飛彈危機中,一艘091型攻擊核潛艇滲透到美國海軍航母戰鬥群中。
2004年11月,一艘091型攻擊核潛艇被日本海上保全廳在石垣島近海發現,而日本政府在事發三小時後才下達海上警備行動命令,這就是“漢級核潛艇穿越事件”。
2009年4月23日,403艇在中國海軍60周年閱兵儀式上公開亮相,接受時任軍委主席胡錦濤的檢閱。
該級各艇
艇號 | 開工日期 | 船台建造 | 試水日期 | 下水日期 | 系泊試驗 | 試航日期 | 服役日期 | 現狀 |
401 | 1968.11.23 | 1969.11.6 | 1970.4.4 | 1970.12.26 | 1971.4.1 -8.16
| 1971.8.23 | 1974.8.1 | 2003.9退役 |
402 | 1970.7.25 | 1971.12.21 | 1973.12.25 | 1977.12.20 | 1978.5.5 | 1980.9.6 | 1980.12.30 | 2005退役 |
403 | 1971.10.27 | 1972.12.26 | 1975.3.18 | 1983.10.31 | 1984.3.15 | 1984.8.28 | 1984.12.25 | 在役 |
404 | 1975.9.10 | 1977.8.20 | 1978.12.10 | 1985.12.26 | 1986.1.17 -1987.3
| 1987.5.17 | 1987.10.27 | 在役 |
405 | 1977.9.19 | 1978.11.30 | 1980.4.26 | / | / | / | 1990.12 | 在役 |
總體評價
整體性能
091型攻擊核潛艇研製期間,正是中國經歷三年自然災害,十年文化大革命動亂的非常時期。國家經濟困難,國防工業能力落後,整箇中國以勒著褲腰帶的精神,支持著第一代核潛艇的研製工作。雖然第一代核潛艇在水下最高航速,最大潛深等硬指標上,與當時蘇美英法的核潛艇基本處於同一水平上。但是在核動力裝置熱工性能與可靠性上,與世界先進核潛艇相比,還是存在相當差距。1970年裝備在核潛艇的綜合聲吶、探雷聲吶、聲線軌跡儀、偵察聲吶等水聲探測設備,受限制於當時的中國國防工業研發水平和製造能力,其性能自然也和世界先進核潛艇上裝備的水聲探測設備,有著很大的差距。
在武備系統方面,由於也受到中國文革動亂的影響,其研製的進程更加困難。魚-3型魚雷(聲自導深水反潛魚雷)自1972年開始研製,直到1983年十月才定型完畢,1984年還進行了補充定型試驗。魚-4型魚雷(聲自導反艦魚雷)則一直到1982年12月才算研製成功並裝艇試用。前後被拖延了近十餘年的研發時間,讓中國原本就不容樂觀的武器系統研製工作雪上加霜,造成的代差問題更讓中國第一代攻擊核潛艇裝備的自導魚雷,性能落後於世界同期魚雷水平。
同時第一代核潛艇的一些項目定型工作也因為文革的干擾,被嚴重拖後。本該在首艇服役後就進行的深潛、水下最高航速與大深度發射魚雷試驗,一直到1988年4至5月期間才完成,中國第一代攻擊核潛艇形成戰鬥力的時間也因此被拖後了十餘年之久。文革長達十年的動亂時間,嚴重干擾了中國核潛艇的研發進程,所造成的研製進度滯後,設備性能落後的困局,讓中國核潛艇研製工作在一個時期內舉步維艱。而荒廢的這寶貴十年時間,也是直接造成中國第二代新型核潛艇,在性能上沒有能夠趕上世界先進核潛艇的主要因素。(網易)
建造意義
中國091型攻擊核潛艇項目1965年重新啟動,1974交付使用,研製建造時間短,而且沒有援助,完全獨立設計建造,所有零部件百分之百中國製造,表明中國艦艇裝備技術已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它的建成服役是中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2000多個廠、所、院校大力協同,共同努力的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091型攻擊核潛艇入役以來,先後參加了一系列試驗試航和重大演習任務,為中國海軍培養和輸送了一大批核潛艇指揮、業務幹部;摸索積累出一套操縱管理、使用核潛艇的經驗,為培養中國第一代核潛艇艇員,加快核潛艇部隊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網易,兵工科技)091型攻擊核潛艇的建成服役,意味著中國具備了研製水下核潛艇的實力,使中國海軍進入了擁有核潛艇的新階段,中國也成為世界上第5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091型攻擊核潛艇解決了中國有無核潛艇的問題,提高了中國國防工業研發能力,完善了潛艇製造及修配體系,使中國潛艇的導航、射控、空調、魚雷、通信、水聲、雷達等系統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這為之後中國改造、發展常規潛艇、獨立設計彈道飛彈核潛艇及繼續更新攻擊潛艇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和技術基礎。(網易,兵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