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科目
教育原理 中國教育史 外國教育史 教育心理學 教育學研究方法
試題集錦
2007年考研教育學專業真題及參考答案 辨析 簡答 分析部分
辨析題:1、教學模式就是教學方法。答:錯誤。教學方法是教師採用的完成教學任務的手段,教學模式則是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側重在理論化方面,不能將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等同看待。2、培養目標的制定受教育目的的制約。答:錯誤。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是普遍與特殊的關係,培養目標的制定當然要考慮到教育目的,但制定培養目標還要考慮教育對象的特點及特定的社會領域如化工醫療等的特點。3、思維定勢總是阻礙問題的有效解決。答:錯誤。思維的定勢使人的思維活動刻板化,有時會限制人們靈活地解決問題,但定勢有時也會促進問題的解決,如盧欽斯的定勢實驗中,對於不用簡便方法的水壺問題,定勢會促進對這些問題的解決。簡答題:1、簡述教育文獻綜述報告包含哪幾個部分 答:教育文獻綜述報告包含以下四個部分的內容:(1)提出問題。(2)確定方法。(3)正文部分。(4)研究中存在的問題。2、簡述孔子的教師觀答:孔丘熱愛教育事業,敏而好學,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他所主張的作為教師應具備的基本條件。(1)學而不厭。教師應重視自身的學習修養,掌握廣博的知識,具有高尚的品德,這是教人的前提條件。(2)溫故知新。教師負有傳遞和發展文化知識的使命,既要注意繼承,又要探索創新。既要了解掌握過去政治歷史知識,又要借鑑有益的歷史經驗認識當代的社會問題,知道解決問題的辦法。 (3)侮人不倦。教師以教為業,也以教為樂,要樹立“誨人不倦”的精神。誨人不倦還表現在以耐心說服的態度教育學生。(4)以身作則。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方式,不僅有言教,還有身教。身教比言教更為重要。(5)愛護學生。教師應該愛護關懷學生,表現在要學生們努力進德修業,成為具有從政才能的君子,為實現天下有道的政治目標而共同奮鬥。(6)教學相長。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不是單方面的知識傳授,而是可以教學相長的。3、簡述提高教育實驗研究內在效度的方法(至少五個)答:內在效度是指實驗者所操縱的實驗變數對因變數所造成的影響的真正程度。影響教育實驗的內部效度的因素有八種:大師教育(1)偶然事件。是指除了實驗變數之外,一些未經控制的因素會介入周期較長的實驗過程,引起實驗結果的變化。大師教育(2)成熟。指在實驗期間,實驗對象的身心發生變化也影響實驗變數對因變數的作用。(3)測驗。指前測的暗示對實驗因變數的影響。大師教育(4)工具。指測量手段對實驗因變數的影響。大師教育(5)統計回歸現象。可能混淆實驗處理對因變數的效果,使實驗結果難以解釋。(6)差異的選擇。所選擇的兩組或幾組受試者,在未受實驗處理之前,本來各方面的能力就有所偏差或不相等,那么實驗結果的差異,就不能說是單純由於實驗處理所造成的。(7)實驗對象的流失。實驗對象在實驗期間的流失,如擇校、轉學等,則可能使實驗結果難以解釋。當實驗組和控制組有不同比率的實驗對象退出實驗時,就會導致結果的偏差。(8)上述七項因索的彼此互動作用,是影響內部效度的另一個因索。大師教育4、簡述道德教育實踐缺失的原因答:目前,中國的中國小德育發展面臨著一些問題,如德育缺乏實效,缺乏魅力,教師與學生關係失調等。但深層的問題是德育定位不準,德育觀念陳舊,德育價值取向偏移,德育目標與評價錯位等。這些問題歸根結蒂源於德育思想觀念的陳舊與模糊。大師教育(一)德育定位問題大師教育德育定位不準或偏移,會影響到德育的實施等一系列的問題。我國德育的理論與實踐一直認為德育是一種單獨的教育,它可以脫離其它各育、脫離學生的整體生活,導致學校德育脫離了完整的教育體系,脫離了生活。(二)德育的價值取向問題我國中國小德育的價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兩個向度:一是學生基礎德性的培養;二是學生獨立判斷能力的培養。(三)德育實踐操作過程中的問題國內中國小德育實踐的操作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針對性較差,缺乏魅力,實效不高。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於教育者認識的局限和德育中程度不同地存在著形式主義傾向兩方面。5、美國1958年《國防教育法》的歷史背景和主要內容答:背景:(1)50年代後美國社會各界對美國教育問題的批評,批評的焦點是美國教育質量差,與其世界超級大國的地位形成了強烈的反差。(2)1957年蘇聯衛星上天,美國朝野極為震驚,改革教育的呼聲高漲。1958年9月2日,美國總統親自批准頒布了《國防教育法》。內容:大師教育(1)加強普通學校的自然科學、數學和現代外語的教學。該法案要求讓更多的青年學習這些學科。(2)加強職業技術教育。要求各地區設立職業技術教育領導機構,有計畫地開辦職業技術訓練,使更多的青年和成年人成為具有一定科學技術的專門人才或熟練工人。(3)強調“天才教育”。鼓勵有才能的學生完成中等教育,攻讀考入高等教育機構所必需的課程並升入該類機構,以便接受更深的教育,從他們中間培養出拔尖人才。(4)增撥大量教育經費。6、簡述課程目標確立的依據 答:確定課程目標,首先要明確課程與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的銜接關係,以便確保這些要求在課程中得到體現。其次要在對學生的特點、社會的需求、學科的發展等各個方面進行深人研究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確定行之有效的課程目標。論述題:大師教育1、論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理論,並比較他們的異同。答:“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理論認為,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決定教育,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大師教育首先,生活含有教育的意義。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大師教育其次,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大師教育再次,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大師教育“生活即教育”所強調的是教育以生活為中心,所反對的是傳統教育脫離生活而以書本為中心。儘管它在生活與教育的區別和系統的知識傳授方面有所忽視,但在破除傳統教育脫離民眾、脫離社會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大師教育“教育即生活”理論關注的基本問題是:什麼樣的生活才是美好的,才是值得嚮往的?教育怎樣為創造美好生活盡力?教育又怎樣對待社會生活中的不足與弊端?尤其是,教育本身怎樣才能成為美好生活的典範?大師教育杜威認為教育是生活的過程,學校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即學校生活也是生活的一種形式。首先,學校生活應與學生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滿足學生的需要和興趣,使學生在現實的學校生活中得到樂趣;其次,學校生活應與學校以外的社會生活相契合,適應現代社會變化的趨勢並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教育不能脫離社會變革而我行我素。杜威堅信教育是社會進步及社會改革的基本方法,認為社會的改造要依靠教育的改造,教育改造之所以必要,是因為要給社會生活的變革以充分的和明顯的影響。杜威的希冀是通過教育改造社會生活,使之更完善、更美好。大師教育兩者相同點:承認教育和生活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反對將教育與生活分離;認為生活含有重要的教育意義;承認教育對改造生活的重要作用。大師教育不同點:(1)定位不同。前者認為教育應該以生活為核心,後者認為教育也是生活的一個過程,學校是生活的一種形式,生活包含教育。(2)前者強調了生活的重要性,對系統教育的重要性有所忽視,後者更強調兩者的契合。(3)後者更注重把教育本身作為一種美好的生活。2、通過下面一段話,論教育應對社會發展和人的需求的挑戰時應採取的策略大師教育 答:(略)。本題由於缺乏原材料,故沒有給出參考答案。我們認為本題目主要是從終身教育的角度去答題,可參照《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統考複習指南》一書進行答題。終身教育話題是目前教育界提得比較多的。3、選做題Ⅰ:論述維納的成敗歸因理論,據該原理說明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答:(1)人們對自己成敗原因的認識會影響其以後的行為。(2)在尋找自己成敗的原因時,人們通常將導致自己成敗的因素分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好壞、身心狀態、外界環境六個因素,這六個因素可歸為三個維度,即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和不可控歸因。(3)將自己的成敗歸因於不同因素,會有不同的動機效果。如將成功歸因於努力,以後還會進一步努力;將失敗歸因於能力低下,以後就不會去嘗試。激發學生動機需要正確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成敗進行歸因,並適當地對學生進行歸因訓練,同時要避免讓學生將失敗歸因於內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能力)而形成習得性失助。具體來說,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適當進行歸因訓練,促使學生繼續努力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成敗歸因。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找出成功或失敗的真正原因,即進行正確歸因;另一方面,教師也應根據每個學生過去一貫的成績的優劣差異,從有利於今後學習的角度進行積極歸因。積極歸因訓練對於差生轉變具有重要意義。(2)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問題情境創設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並且應該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3)根據作業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一般情況下,動機水平增加,學習效果也會提高。但是動機水平超過一定限度,學習效果反而更差。教師在教學時,要根據學習任務的不同難度,恰當控制學生學習動機的激起程度。在學習較容易、較簡單的課題時,應儘量使學生集中注意力,使學生儘量緊張一點;而在學習較複雜、較困難的課題時,則應儘量創造輕鬆自由的課堂氣氛,在學生遇到困難或出現問題時,要儘量心平氣和地慢慢引導,以免學生過度緊張和焦慮。(4)充分利用反饋信息,給予恰當的評定反饋信息可以幫助學習者調整學習活動,改進學習策略,有助於其增強學習動機,保持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應該有恰當的評定,實驗證明,評定等級加上適當的評語,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5)妥善進行獎懲,維護內部學習動機表揚與獎勵比批評與指責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所以在教學中要給予學生表揚而非批評。但不可濫用外部獎勵,否則可能破壞學生的內在動機。(6)合理設定課堂環境,妥善處理競爭和合作學生的學習主要是在課堂中進行的,課堂中的合作與競爭環境無疑是影響學習動機的一個重要的外部因素。研究表明現實中有競爭型、合作型和個體化型三種課堂目標結構,他們激發的是學生三種不同的動機系統。 Ⅱ:為了確定某地區中國小是否有課業負擔過重的情況,特採用如下方式進行(1)稱書包法;(2)課堂觀察法;(3)問卷調查法;試分析這三種方法的優劣,並自己設計一個研究方案。大師教育答:稱書包法的優點在於:形式直觀,簡單易行,方便整理。局限在於:籠統地通過一個因子進行判斷,有誤差;只適合在數量較少的情況。問卷調查的優點在於:方便實用,省時,花錢少;由於可以不署名,在某種情況下結論比較客觀;能蒐集大樣本信息資料,收效大;便於整理歸類,能做量的統計處理,使調查結果具有一定代表性。問卷調查法的局限在於:問卷設計的質量會影響結論的代表性;蒐集的資料比較表面,不能深入了解深層次的內心世界真實情況;若部分調查對象不作回答,難以知道不回答的原因,也會影響問卷的效度。課堂觀察法的優點在於:對事物有最直接的認識;方便易行,不必使用特殊設計的複雜儀器設備,不需要特殊條件,適用於廣大的研究範圍;不妨礙被觀察者的日常學習、生活和正常發展,因此不會產生不良後果。課堂觀察法的局限在於,觀察在自然條件下進行,受各種偶然因素的干擾;研究者在觀察時原則上不能支配和控制研究對象及其發展,所以不能判斷問題的原因,只能說明“有什麼”和“是什麼”問題;在研究對象人數多且分散的情況下套用較困難;教育現象的複雜且處於不斷變化之中,觀察項目歸類推論性太多,會影響研究的信度;觀察研究往往取樣小,觀察的資料瑣碎不易系統化,普遍性的程度不高。研究方案(略)。
注意事項
複習內容要全面,深入,掌握基礎,靈活運用
參考資料
教育學原理:《
教育學》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原理》 袁振國;《當代教育學》袁振國;《教育概論》葉瀾;《教育學基礎》十二所師範聯合編寫 教育原理(修訂版) 作者:孫喜 出版社: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現代教育論 作者:黃濟 王策三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道俊、王漢南編寫的《現代教育論》、由鄭經州編寫的《教育通論》, 魯傑老師,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的《教育學》
中外教育史: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的王炳照等編寫的《簡明中國教育史》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的孫培青編著的《中國教育史》 北京示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王天一等編著的《外國教育史》上下冊 北師大的吳式穎編寫的《外國教育史教程》 袁振國主編的《中外教育史》
教育心理學:
新印第2版李伯黍、燕國材 華東師大出版社《教育心理學》 吳慶麟主編的,《教育心理學》 北師大出版社出版的陳奇、劉汝德主編的《當代教育心理學》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馮中良、武新春等編著的《教育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修訂本) 作者:邵瑞珍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上海教育出版社 葉瀾《教育研究方法論初探》 高等教育出版社 袁振國《教育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