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形小刺蛾,Narosa nigrisigna Wileman,刺蛾科眉刺蛾屬的一種昆蟲。分布於河北、北京、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等地。主要危害有梨、柿、棗、石榴、櫻桃、楊梅、梅、李、板栗、茶、櫟等多種植物。幼蟲蠶食葉片。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龜形小刺蛾
- 拉丁學名:Narosa nigrisigna Wileman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亞門:六足亞門
- 綱: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目:鱗翅目
- 科:刺蛾科
- 屬:眉刺蛾屬
- 種:龜形小刺蛾
- 分布區域: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四川、台灣等
形態特徵,生物學特性,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約6~9 mm,翅展18~25 mm。體白色,頭胸部被灰白色毛叢。觸角絲狀,黃褐色。複眼黑色或黑褐色,下唇須特別突出。前翅灰褐色,翅面散生有白色或深褐色雲狀斑紋,亞外緣線及中橫線間具一“S”形黑斑,翅中央具一褐色寬頻,寬頻中間具一平行於外緣的白線,寬頻內側具9個小黑點;後翅淡黃褐或白色,外緣處白色,上具淺黃褐色橫紋。前足較短,白色雜有褐色斑紋;中後足白色有長毛。
卵
橢圓形,扁平,光滑,乳白色。
幼蟲
老熟體長8~10 mm,寬5~7 mm。近橢圓形,龜狀;翠綠色,體表光滑,略角質化,無刺突與刺毛。有金黃色紋,亞背線黃色,背線與側線處每節各具一暗色斑點,前胸紅褐色,中胸背板深褐色,其上具淡黃色斑點6個,間或背腹中部數節亞背線處有紅點2~4對。
蛹
體長5~6 mm。乳白色,頭部略帶褐色,複眼近黑色,前翅芽尖端突出於體外。
繭
橢圓形,體長5~7 mm,寬4~5 mm。似腰鼓,繭壁堅硬光滑,灰褐、褐或白等色,其上具深褐色縱向條紋和白色橫向條紋,中部褐色較深,兩端各具一白色或灰白色圓斑,其邊緣深褐色,中央亦具一深褐色圓點。
生物學特性
在四川1年發生2代,以老熟幼蟲於寄主枝幹上結繭越冬,少數於葉背結繭越冬者。次年4~5月間陸續化蛹;5月中旬至6月初為成蟲羽化盛期,5月中旬到6月中旬為產卵期。5月下旬到7月上旬為幼蟲期。7月間幼蟲陸續老熟化蛹。7月中旬開始出現第1代成蟲。10月間發生的第2代幼蟲老熟後,即陸續開始結繭,並進入越冬。
成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雌成蟲羽化後的l-2日即可開始交尾與產卵。卵多散產或3~5粒—起產於葉片背面,單雌產卵8~13粒。卵期7 d左右。越冬代成蟲羽化率高,但落卵量低。幼蟲共6齡。1齡幼蟲乳白色,常棲息於葉背。僅能食害下表皮與葉內,殘留表面,被害部位出現黃綠至枯黃半透明斑點;2齡幼蟲黃綠色,取食葉片時,常將葉片咬成孔洞;3齡幼蟲淺綠色;4齡翠綠色,亞背線出現黃色;5齡幼蟲體四周黃綠色,背面綠色,隱約可見菱形、橢圓形或三角形斑紋;亞背線黃色,亞背線與側線處各節具暗色點一枚,間有個體中部數節亞背線處尚有2~4校紅點,中胸背板深褐色,其上具淡黃色斑;6齡幼蟲的斑點與線紋的色彩較5齡幼蟲明顯,以後即進入老熟幼蟲接近化蛹。3齡以後幼蟲食量增加;常蠶食葉尖與葉緣成不規則的缺刻,嚴重發生時,可將葉片全部食光,僅留主脈。幼蟲多取食成長葉片與老葉,間或也為害幼嫩葉片。幼蟲為害至老熟後於枝條或葉背結繭化蛹,第l代繭有部分結在葉背,第2代則大多於寄主枝幹上結繭。
防治方法
1.結合園內冬季與早春的修剪管理,及時剪除越冬蟲繭,並集中燒毀。
2.利用成蟲的趨光習性,結合測報,於各代成蟲始發期設定黑光燈或其他燈光,可誘殺成蟲。同時還可消滅園內其他有趨光性的有害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