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山文化

史前考古學文化,屬金屬器時代(或鐵器時代),年代約當為距今1500年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龜山文化
  • 出土地點:屏東恆春半島
  • 所屬年代:金屬器時代
簡介,出土文物,分布區域,

簡介

史前考古學文化誕生於金屬器時代(鐵器時代),距今約1500年。這個文化的代表性遺址位於屏東恆春半島,被稱為龜山遺址。龜山遺址最早為考古學者金子壽衛男於1940年(昭和15年)因調查恆春地區石灰岩分布而發現,但之後即無人問津。直至1984年,考古學者李光周執行「墾丁國家公園考古調查計畫」,聽聞當地居民林清財的報導才重新發現。

出土文物

龜山文化出土的器類中,除了陶器外,也出現刀、槍頭及箭頭等鐵器、骨角尖器、銅環、玻璃珠,以及貝刮器、貝飾品等遺留,其中陶容器中又以少量帶有特殊形制的紋飾,如以壓印、刻畫或刺點紋堆疊成的人形紋、弦紋、雲雷紋、幾何紋與條紋為其典型之特徵。除此之外,這個文化也出土相當豐富的生態遺留,其中又以鹿科動物骨頭與豐富的貝類遺留最為顯著,金子壽衛男即曾針對龜山遺址出土的貝類,提出其中若干種類與現生種的差異,而學者李匡悌也曾針對龜山遺址的考古資料,研究有關海洋適應的課題。

分布區域

龜山文化主要分布於恆春半島、台灣東部與綠島地區,除了龜山遺址外,尚見於台東縣太麻里鄉山棕寮遺址、舊香蘭遺址,卑南鄉初鹿遺址、綠島的公館鼻遺址,而後壁山第一史前遺址也有少量出土,遺址似有呈點狀分布的情況。其中舊香蘭遺址同時出土有三和文化與龜山文化的器物,其年代延續時間較長,推測約距今2310-1340年間,部分龜山式陶器與石刀、骨角器上出現的蛇形紋飾,尤其與排灣族傳統陶罐上類似的百步蛇式樣,或可作為進一步討論龜山文化與原住民間之文化傳承的重要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