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山寺(龜山古剎)

龜山寺(福建莆田寺院)

龜山古剎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龜山寺位於莆田以西 15 公里的華亭鎮境內的三紫山頂,風景優美,氣候宜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是閩中最早標誌為禪院的古剎。 龜山古剎座落於三紫山中峰後龍嶺下,門前開闊,坐向依北朝南,面對筆架名山此乃無了祖師開山時所定,歷千載而不易。整個梵宇依山勢而建造,以天王殿至祖師殿為中軸線分兩廊左右展開,錯落有序,莊嚴別致,雄偉古樸,巍峨壯觀。現存建築物總面積 11600 多平方米,大小殿堂三十多廳,僧房窠舍 150 多間,有唐宗到明清等歷代遺蹟。 寺內牆壁、門窗鐫刻的楹聯、偈頌、人物、花鳥、物象、碑文等各種圖案,書畫並茂,簡繁相襯,匠藝精湛,造詣爐火純青,可謂“人間巧技奪天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龜山寺
  • 地理位置:莆田以西 15 公里的華亭鎮境內的三紫山頂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龜山寺
寺廟介紹,文獻記載,建築規模,歷史沿革,

寺廟介紹

龜山古剎位於莆田以西 15 公里的華亭鎮境內的三紫山頂,風景優美,氣候宜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是,山脈從仙遊縣何嶺東走至此,於群山叢疊中一片平坡如龜殼狀,南倚紫帽山昂聳如龜首,故名龜山,古稱龜洋。
龜山寺是莆田四大名剎之一,依北面南,對面是一列如屏的幾座小山峰,左為筆筒峰,右為筆架山。龜山寺廟於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由無了禪師創建。現存的建築物為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重建。奇峰繞峙、列岫爭聳、松林疊翠、泉聲如弦,這是古剎四大景觀。
龜山寺
古剎千年,滄桑迭變,幾度廢興,慧燈不絕。法堂祭台上供著三位祖師的佛像,中間的開山祖師無了是有1145年歷史的鍍金全身真人寶像。祭台正中央懸掛著“千年真身”牌匾。

文獻記載

唐黃滔《龜洋靈感祥院東塔和尚碑》敘述無了開山靈跡云:“初,大師之卜龜洋也,雲木之深,藤蘿如織,狼虎有穴,樵採無徑,俄值六眸之巨龜,足躡四龜,俯仰其首如作禮者三,逡巡而失,遂駐錫卓庵,名其地曰龜洋焉。”故亦名六眸山,為唐代福建佛教名山之一。

建築規模

龜山寺舊貌則呈現清時建制,現總面積1.16萬多平方米,大小殿堂30多廳,僧房寮舍150多間,整個建築群錯落有致、結構謹嚴。寺院整體布局沿襲歷史不變,其中大雄寶殿、法堂、禪堂、方丈室、放生池均建在歷代舊址上,其石柱、石礎皆為宋原物,斗拱結構系明代風格。現尚存唐“龜泉井”、五代“六眸池”殘碑、宋元祐年間的蓄水石槽、明石柱聯和清大鐵鼎等。

歷史沿革

無了在唐長慶二年(822年)於此開山,結庵潛修。後三年收仙遊陳姓9歲兒為童子,至15歲落髮,法名慧忠。師徒二人,天天只採野生的苦蓋菜為早晨的“卯齋”,苦行修持,世稱龜洋二菩薩僧。會昌五年(845年)滅佛,勒令僧徒還俗,附近善信迎無了易俗妝藏匿於民家;慧忠伏處岩穴,仍以苦蓋菜充齋,始終不離本山。及宣宗復寺,莆山四眾迎無了主持靈岩寺修復功德,由慧忠一人修建龜洋道場。鹹通三年(862年)靈岩寺工程告竣,無了回歸龜洋,鹹通八年(867年)十月圓寂,徒眾奉其全身建塔於院西,國子四門博士薛承裕撰塔銘。
鹹通十一年(870年)建成院宇9座,名龜洋靈感禪院,有僧眾500多人,無了手辟的18處茶園盛傳名產。慧忠嚮慕清淨,心厭煩擾,於鹹通十三年(872年)另於院南的五步里獨居一庵潛修,後人稱此地名南舍。至中和二年(882年)三月初十日圓寂,終年66歲,建塔於菜池西的東崗。御史里行黃滔撰《龜洋靈感禪院東塔和尚碑》,世稱廣濟禪師。光啟年間(885~888年),王審知奏聞朝廷,封真寂大師,塔名靈覺。至今人但稱為真身大師,塑夾輶鏤金像,歷代奉於法堂中,“文化大革命”此像被毀,1986年復寺,重塑金像。
唐末,龜洋名冠閩山,僧眾達千人,後梁貞明年間(915~921年)閩王王審知奏請,賜名龜山福清禪院。
宋寶元二年(1039年)覺空和尚來龜山參無了道場,受十方擁戴,留為院主。宋末,僧剎中衰,只有住僧10多人,寺宇僅存中剎。元泰定、天曆年間(1324~1330年)住持越浦十方抄化,歷時5年,全面修復。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始升為寺。景泰五年(1454年)火毀,天順三年(1459年)重建後又圮壞,至萬曆十四年(1586年)北京正覺寺僧勝權、號月中,來閩參謁龜山,見此情景,發願重興,捐募閩籍縉紳十方善信,於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全面重建完成,僧眾雲集,再次達500多人。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住持良忠又一次重建。200多年後,至光緒元年(1875年),僅存一座法堂。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長基雨花院僧成慧、妙性偕徒眾18人來龜山立志重興。歷時4年,修復大雄殿後,創龜山法派輩行46字,即:“懷成本茂定真禪寬如滿正增自顯道最昌圓志融文平聰;香金福茲法燦永寂良心慎戶智鴻長品實聚上敏秀藏密”。
民國3年(1914年)僧平章南渡馬來亞,住持馬六甲青雲亭,以後龜山僧不斷南渡,寄回僑匯修建祖寺。龜山海外廨院以青雲亭為主,其主持僧相繼為平章、香霖、上宏、定光、金星、金明、禪道、寂晃、理證等。1950~1958年,龜山寺宇建築漸次修復完整,“文化大革命”遭破壞。
1986年,81歲高齡的定光帶病回國察勘祖寺,返抵麻坡淨業寺不久,以大願已償,歡喜示寂,徒弟真經等於龜山興建一座高七級八角形的定光塔,以定光茶身所得舍利安於塔剎上。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筆題寫“六眸勝跡”匾懸於天王殿後檐。
唐代無了於此開山時,手持18斤重的鋤頭,手辟茶園18處。宋紹熙《莆陽志》記載,“莆諸山產茶,龜山第一。”明代月中引種的名種號稱月中香,列為上供品。清末至民國年間墾復山北麓120畝唐代茶園,月中香茶樹還遺存數千株。今龜山茶場總面積340多畝,年產茶葉1.5萬多斤。
龜山福清寺建於唐長慶二年(公元 822 年)。亦是福建莆田四大叢林之一 ,無了祖師身莆田靈岩寺(興化寺)登山西行,一路策杖披籟,攀藤附葛,翻山越嶺,涉水過澗,來到三紫山峰恩賜的一處平塢里,發現密林復被一坳,泉水潺潺有聲,禪師欲走向坳邊掬水解渴,迎面走來一隻六眸巨龜,引領四小龜,齊向禪師三復行禮,爾後消失無蹤。明物眼前,須臾頓失,殊屬不可思議。禪師閉目,頓然醒悟,仔細審視周遭景象,但見山深林密,群峰環屹,消然挺拔,氣墊嵯峨,恍若世外,認為是所求之聖地。從此即結茅屋為庵,以山中野菜為糧充飢,素志堅心,白天開山種茶,夜間坐禪悟道。祖師盛名遠播,歸者千眾,全部過著“一曰不作,一曰不食“的農禪並重的苦行僧生活。
龜山古剎座落於三紫山中峰後龍嶺下,門前開闊,坐向依北朝南,面對筆架名山此乃無了祖師開山時所定,歷千載而不易。整個梵宇依山勢而建造,以天王殿至祖師殿為中軸線分兩廊左右展開,錯落有序,莊嚴別致,雄偉古樸,巍峨壯觀。現存建築物總面積 11600 多平方米,大小殿堂三十多廳,僧房窠舍 150 多間,有唐宗到明清等歷代遺蹟。
龜山盛產名茶。唐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名僧無了禪師來此開山,辟茶園18處。明代禮部尚書陳經邦題寺聯云:“山半樓台天半寺,雲中鐘鼓月中僧”。相傳明代這裡所產的名茶“月中香”,曾被選為貢品。鹹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又建寺院9座,僧徒多達千餘人。到後梁貞明年間(915-920年),閩王王審知給寺院賜名“龜山福清禪院”。明代擴建為寺。現存建築物乃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重建的,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地藏殿、禪房、方丈室等。寺西有無了禪師墓塔,石雕裝飾精美、古雅,頗有藝術特色。今寺中齋房有許多石槽,最大的可儲水萬斤,刻有“元ネ右 四年十一月”字樣。
龜山寺(龜山古剎)
寺內牆壁、門窗鐫刻的楹聯、偈頌、人物、花鳥、物象、碑文等各種圖案,書畫並茂,簡繁相襯,匠藝精湛,造詣爐火純青,可謂“人間巧技奪天工”。
自無了、慧忠兩師徒開山至今,歷代名僧輩出。他們的道行高超,功業偉烈,郡中蜚聲,四眾景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