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茂發(邵武儺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龔茂發(邵武儺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龔茂發,男,1936年生,上龔家自然村人,邵武儺舞第三代傳承人。

龔茂發1950年學藝,少年時代由於受儀式的薰陶,對儺舞有強烈的興趣,並學會了“跳番僧”。由於認識到這種民間藝術的價值,八十年代他發起了跳儺活動,重新組建儺舞隊,請村中老藝人對新手進行教習。在他的組織領導下,目前已有30多名年青人加入儺舞隊,而且一反舊規,吸收了一批女青年儺舞隊,河源村儺舞活動也得以恢復和發展。1990年參加全省民間藝術節,1997年參加南平建市十周年慶典演出。

代表作:“跳番僧”、“跳八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龔茂發
  • 出生地:上龔家自然村
  • 出生日期:1936年
  • 性別:男
個人簡介,傳承譜系,邵武儺舞,

個人簡介

1944年至1949年 大埠崗國小畢業
龔茂發龔茂發
1949年至1951年 和平中學畢業
1951年至今在家種田和民間儺舞技藝表演和傳承。

傳承譜系

第一代 黃細妹 男 不詳
第二代 龔青山 男 1923年出生
第三代 龔茂發 男 1936年出生

邵武儺舞

儺舞,是我國遠古時期中原地區驅疫逐鬼的一種巫舞形式,歷盡千年滄桑,中原地區已不復存在,在邵武市的和平、大埠崗、桂林、金坑、肖家坊、沿山等幾個鄉鎮卻至今仍傳承了這一古文化的活化石。
據和平鎮坎下村前山坪自然村遺存的一方清道光十五年(1835)專門記當地儺祭活動的石碑記載,邵武儺舞始於宋代,迄今已傳承了上千年,現仍流行於大埠崗、和平、肖家坊、桂林、金坑等鄉鎮的一些村莊。邵武儺舞保留的是頭戴面具、腦後綴一塊紅布、沒有故事情節、沒有說唱的原始的“舞”,而非其他許多地方衍變了的“儺戲”,在面具、服飾和舞蹈動作等方面均有明顯的古儺餘韻,保留祭儀樂舞中的驅儺原生形象,具有原始性,名符其實是古儺的活化石。
邵武地方舉行跳儺活動的宗旨目的除保留中原地區原始的驅疫逐鬼的內容外,還增添了諸如春祈秋報、祈求健康平安、期願生子添丁、祈盼學業有成等,內涵更為廣泛豐富。邵武地方跳儺均不稱“儺舞”,而是以具體節目名稱如“跳番僧”、“跳八蠻”等直接稱呼。各鄉村跳儺均有願神,但其奉祀的願神不盡相同,舉行跳儺活動的時間也不盡相同。
邵武儺舞是中原文化、楚文化、古越文化的交匯融合,同時又融釋、道、儒和民間信仰於一體,又有彌勒教、無為教、摩尼教等流傳軌跡和影響,這是全國各地儺文化形態很少見的現象,同時也是各種文化在閩北熔匯、積澱的遺存,對研究這一地區的歷史、文化、宗教、民俗、藝術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學術參考價值。
2005年,邵武三角戲被列入福建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已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正在向全國公示。2007年邵武市被命名為“福建省儺舞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