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時暘

龔時暘

龔時暘,男,1927年1月6 日生,浙江?>上虞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原主任, 離休幹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龔時暘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浙江上虞
  • 出生日期:1927-1-6
  • 職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主要經歷,主要兼職,主要成果,主要獲獎,代表文章,

主要經歷

1949.08-1952.10,黃委會引黃工程處,副股長、技術員;
1952.11-1954.10,黃委會泥沙研究所,水工組長,工程師;
1954.11-1957.10,黃委會設計院,副科長;
1957.11-1958.10,蘇聯莫斯科電力設計院,實習;
1958.11-1973.02,黃委會總工程師室,工程師;
1973.03-1981.04,黃委會,副總工程師,科技辦主任;
1981.05-1987.11,黃委會,副主任,主任;
1987.11-1995.11,黃委會,技術諮詢;
1995.11至今, 黃委會,離休幹部。

主要兼職

1979-1982年,國際陸地土壤侵蝕委員會(ICCE)副主席;
1979-1982年,中國水利學會泥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81-1986年,河南省水利學會,副理事長;
2003年至今, 黃委會科學技術委員會,顧問;
2003年至今, 水利部科學技術委員會,顧問。

主要成果

通過對實踐經驗的總結,首次明確提出黃河不可能變清,治理黃河必須從長期是一條多沙河流的實際出發,解決黃河的泥沙問題,必須採取水土保持、幹流水庫、用洪用沙、整治河道、治理河口以及南水北調等攔、排、調、放的綜合措施;在黃河水資源利用中必須保持一定的輸沙水量;下游防洪將是一項長期的首要任務。據此,主持和編寫了《修訂黃河治理開發規劃報告提要》,1988年經水利部審查,認為可以作為編寫《黃河治理開發規劃》(修訂)的基礎。
主持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可行性研究和中美合作的輪廓設計,提出將15條隧洞進口集中布置的原則,經模型試驗,證明可以保證各進水口不被泥沙淤堵,解決了小浪底水利樞紐的關鍵技術問題。
對黃河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工作有較深入的認識。與熊貴樞合作首先提出了河龍區間長期的泥沙輸移比接近於1。組織了黃河流域泥沙協調工作,出版了6期論文選編;組織完成了三門峽至花園口區自動化遙測、遙傳系統和水資源經濟模型;促進了工作,培養了人才。
針對黃河下游斷流問題,強調了除節水開源外要集中力量抓“管水規劃”,實踐證明是有益的。

主要獲獎

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獎項目:“黃河流域小流域綜合治理和大面積水土保持措施的研究和推廣”。獲獎者名單:龔時暘、宋尚智、譚節升、於德廣、茅庭玉
2011年,授予中國水利學會榮譽會員稱號。

代表文章

1、“黃土高原溝道小流域土壤侵蝕和治理”,1978,《中國科學》 2、“對《開發黃河水資源為實現四化作出貢獻》一文的說明” 3、“在實踐中探索前進--人民治黃四十年回顧與展望” 4、“《修訂黃河治理開發規劃報告提要》” 5、“黃河流域黃土高原的土壤侵蝕問題” 6、“對21世紀黃河下游防洪減災的探討和建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