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龐熏琹
- 國籍:中國
- 職業:畫家
- 代表作品:《中國歷代裝飾畫研究》
人生經歷,主要榮譽,主要作品,
人生經歷
龐熏琹1925遠赴法國巴黎,先後在敘利恩學院以及蒙巴那斯的格朗·歇米歐爾研究所(Academie JULLIAN 及Montparnass La Grand Chamiere.)習畫,並赴德國參觀訪問。1930年回國,成為當時有進步傾向的新興美術啟蒙運動組織者之一。1931年在上海昌明美術學校、上海美專任教。1932年,與倪貽德等人創建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第一個自覺吸收借鑑西方現代派美術成果的、有宣言的、有綱領的學術性社團——“決瀾社”,蜚聲藝林。在上海舉行第一次個人畫展,以後又舉行廣告畫展覽。1938年開始蒐集中國古代裝飾紋樣和雲南少數民族民間藝術。翌年深入貴州民族地區作實地考察研究工作。1940年任四川省立藝專教授兼實用美術系主任。1947年在廣東省立藝專任教授兼繪畫系主任,兼中山大學教授。1953年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任教,並負責籌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同年底任“全國民間美術工藝展覽會”具體負責人(鄭振鐸為主任委員)。遵照周恩來總理意見,1954年又籌備四個工藝美術展覽會分赴蘇聯、東德、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捷克和保加利亞展出。並任工藝美術代表團團長赴蘇聯訪問。1956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正式成立,任教授、第一副院長。之後的22年,龐薰琹被錯劃成“右派”,至1979年平反。1985年因病去世,遺作捐獻家鄉常熟。1991年,龐薰琹美術館落成開放,館藏龐薰琹畢生作品近五百幅及大量研究龐先生的文獻資料。
主要榮譽
龐熏琹先生是“決瀾社”的創始者和主要負責人。他從15歲就在國內由洋人開辦的教會學校——震旦大學學習四年,有良好的法文基礎並受到西方文化的薰陶。雖是學醫,但酷愛繪畫。19歲(1925年)棄醫遠涉重洋到法國巴黎,入敘利思繪畫研究所(又譯作朱麗安學院)學習兩年後,他接受常玉等朋友的勸告不入當時被中國畫家所嚮往的國立巴黎美術學校,而改入藝術氣氛活躍的大茅屋畫院研習繪畫,並結交很多藝友。面對當時流派紛呈的巴黎畫壇,他不像有
些留歐的畫家,因缺少西方文化的基礎而無所適從或格格不入,只能把當時保守的學院派繪畫作為自己學習的目標。而他對現代諸流派的變化,就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並從容地學習和消化。他反對刻板機械地模仿的“自然主義”和所謂“寫實派”的繪畫,也反對畫油畫的人去死仿塞尚、仿雷諾瓦、仿畢卡索。他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家的自我表現,是人類發泄情感的工具‘主張’藝術家利用各自的技巧,自由地、自然地表現出各自的自我”。他回國後,於1932年9月在上海舉辦的第一次個人畫展,著實讓人們大開了眼界。人們在驚異興奮中發現:“他的作風,並沒有一定的傾向,卻顯出各式各樣的面目,從平塗的到線條的,從寫實的到裝飾的,從變形到抽象的形……許多現在巴黎流行的畫派,他似乎都在作新奇的嘗試。”(倪貽德《藝苑交遊記》)尤其是他的"純粹素描",與作為油畫底稿的素描所不同,有些中國的淡墨畫的意味,其價值不在於描寫的是什麼,而在於線條的純美和形體的創造。
傅雷當時在《薰琹的夢》一文中評述:“夢有種種,薰琹的夢卻是藝術的夢,精神的夢。他把色彩作緯,線條作經,整個的人生作材料,織成他花色繁多的夢。他觀察,體驗,分析如數學家,他又組織,歸納,綜合如哲學家。他分析了綜合,綜合了又分析,演進不已。這正因為生命是流動不息,天天在演化的緣故”。龐薰琹具有現代藝術精神的豐富多彩的藝術在當時的報刊包括英、法文報都作了熱情地報導。他的藝術和藝術思想在30年代的中國西畫界是極具鮮明個性和前衛特色的。他的出現被時人稱為“是中國留法美術家中的一個奇蹟”。固然,龐薰琹的藝術以其新穎的形式贏得了一片喝彩,但在變換的形式中蘊含著他對人生、對命運、對時代的哲思,如反映巴黎荒淫享受的《如此人生》,喻人生舞台就像個賭場的《人生啞謎》,而《慰》抒發了他在“一·二八”事件後觀感,《構圖》則是他對在“三座大山”壓榨下中國向何處去的思考,在“決瀾社”第三回展中他的一幅《地之子》,因表現了黑暗的社會中農村破產,民不聊生的慘景,而受到反動當局的威脅和恫嚇,被迫出走。龐薰琹先生懷著美好的理想,從東方走向西方,又從西方回到東方,探索中國藝術的振興之路,開啟現代繪畫和現代設計繼往開來、承前啟後的新局面。在祖國危難時期,用藝術為民族危亡的命運而吶喊。他的理想和行為,象徵了時代的精神和呼喚,也為現代中國藝術和藝術教育奠定了根基與趨向。他是“人生為藝術,藝術為強國”的中華優秀兒女的代表。
龐薰琹先生立足於本民族傳統,不斷吸收、融化和創新,擅長油畫、水彩畫及白描,尤精圖案、裝飾藝術設計,是我國現代藝術的先驅者、現代工藝美術事業的拓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