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居寺洞

龐居寺洞

龐居寺位於湖北省宜城市區東北19千米的漢江東岸,背靠霸王山和廟門山,屬王集鎮龐居村境內,其西距漢水河道1千米。據襄陽府志載,唐朝大臣蔚遲敬德率信眾在龐居洞旁修一座寺廟。 清乾隆本《襄陽府志》卷九《寺觀壇廟·襄陽縣》講龐居寺在“縣東南三十里,唐修煉士龐蘊字道元所居也。後人建廟即以龐居寺名。”明代時候,襄陽人氏梁京曾在龐居洞的南邊修廟,名“龐居寺”,清代又加以擴建。五十年代末被毀。未拆前,香火非常旺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龐居寺、龐居洞
  • 外文名稱:Pang Ju Si Temple
  • 地理位置:湖北省宜城市(隸屬襄陽市)王集鎮龐居村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60畝
  • 著名景點:龐居洞
歷史介紹,寺廟現狀,龐蘊居士修行之地——龐居洞,龐居寺復建,地圖信息,

歷史介紹

龐居寺座東朝西,總面積有400多平方米,損毀前分前殿後殿。前殿為一棟五間青瓦房,正中門上書:“龐居古剎”。房屋雕樑畫棟,飛檐翹角,蒼松翠柏掩,甚為古樸清幽之感,正殿供奉佛像,南北兩側廂房為和尚臥室和廚房。後殿為一座三層塔式八角攢尖頂樓房,上層外緣交下層外緣尺許,一樓供有釋迦牟尼、如來、玉皇大帝三大塑像,樓頂板繪有八仙行游圖和龍鳳飛天圖案;二、三樓上畫有形色各異的神像,供有姜子牙的塑像。奇特的是殿內北邊有柱無墩,柱子凌空指下,而無墩可支之;南邊有墩無柱,石墩穩坐,卻不見欲撐之柱。

寺廟現狀

1951年龐居寺慘遭劫難,寺廟被毀,周圍樹木被砍光,遺址變農田,只留下龐居洞和部分文物。信仰佛教的民眾從未間斷宗教生活,每年在此朝拜、燒香、尋古的信眾近萬人,尤其是每年三月三、五月端午、八月中秋、九月重陽、春節前後和佛教的節日(觀世音、釋迦牟尼的聖誕等)是香火最旺的季節。
2001年、2002年韓、日等東南亞國家和港、澳、台同胞也慕名前往敬香,影響範圍很廣。2007年被省民宗委批准為乙類佛教活動場所。

龐蘊居士修行之地——龐居洞

龐居寺內有一天然石洞叫龐居洞,該洞前寬後狹,冬暖夏涼。龐居洞洞口高2米,寬1.68米,洞內面積70平方米。洞口上方有一橫匾,上書“隱士居”三個大字。匾上方嵌有一塊石刻浮雕花鳥圖案;左、右壁上陰刻隸體對聯一副:“山中日月閒來往,洞口煙霞自古今”,為清八旗官學教習優貢王萬芳書。
洞口北側牆上砌有一塊石碑高1.2米、寬0.5米,此碑鐫刻記載:清乾年間,官府對龐居寺進行過維修,洞內供龐母及其他塑像數10尊,洞內有三石洞,其中一洞呈東北走向,向下傾斜延伸,相傳與襄陽鹿門寺相連,另一洞呈東西走向,據稱與長山相通。
洞前南北兩邊各有一排東西走向的廂房,房內均有供數尊佛像。洞口的正前方有一座座東朝西的三間兩層木質樓板樓房,此樓為“文昌樓”,樓上樓下供有幾十尊佛像,樓內四壁砌有石碑,有清朝光緒年間大學士王萬芳撰寫的碑文。洞的南北兩邊還有祠堂洞、牛洞、青蛙洞等,均掩映於翠林之中,野趣天成。
建國後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龐居寺復建

龐居寺乃禪門千年古剎,龐蘊乃在家居士之典範。今欣逢盛世,政通人和。在襄陽市佛教協會會長聖君大和尚的倡議下,宜城市政府及廣大信眾的積極支持下,由聖君大和尚弟子釋惟成法師和廣明居士擔綱,在原址復建龐居寺,重現千年古剎之勝境。
龐居寺洞
龐居寺洞
龐居寺法不孤起,因緣聚會,更願各界人士,護法信眾,共襄盛舉,同鑄宏基。隨緣布施,成就聖業,造福當代,利益千秋。
復建龐居寺將堅持因地制宜,遵循順應自然,合理布局,寺廟建築植根於中國傳統古建築體系,把龐居寺打造成為“天人合一,人天感應”的佛門聖地。
龐居寺原始地貌為山地緩衝坡地形,寺廟建築將依山而建,建築風格為隋唐仿古式群體建築風格,建成開放後的龐居寺外觀宏偉莊嚴,氣勢非凡,內部功能齊全、部局合理。屆時,龐居寺將成為宜城的大型宗教活動場所和佛教聖地。
同時,寺廟將興辦利世利人的民生事業,弘揚佛教的莊嚴國土、慈悲喜舍精神,大德高僧住持寺院,把“福德與智慧”融入時代之中,使寺廟成為朝佛、拜佛、敬佛、禮佛、誦佛、修佛的聖潔之地,亦是禪淨雙修、淨化心靈、弘揚佛教文化的精神家園。
一個流傳千年的聖人居士
一片靜謐祥和的心靈歸所
一處生態旅遊的佛教園林
一塊和樂眾生的佛教淨土
慈悲濟世,弘法利生,是佛教根本精神的體現。以龐蘊居士為楷模,清淨修行,教化人心。

地圖信息

地址:湖北省襄陽市宜城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