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淵源,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位置,氣候特徵,地貌特徵,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礦藏資源,人口民族,政治,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歷史文化,巫儺文化,民族技藝,地方特產,風景名勝,所獲榮譽,
村名淵源
龍鼻嘴是默戎鎮政府駐地所在,“默戎”的是苗語的漢譯,意為:龍鼻子。關於“默戎”的來歷有一個美麗而古老的傳說。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東海龍宮發生了一場爭奪王位、互相殘殺的內亂,整個宮廷被鬧得烏煙瘴氣。一些蝦兵蟹將本來就受不了宮裡的清規戒律,於是趁此內亂機會四處逃跑了。其中有一條蛟龍,早就暗想另立宮殿,立朝稱王,便趁著這一片混亂騰出海面,最後降到武陵山中。不久,內亂平息,東海龍王收拾人馬,發現蛟龍不見了,馬上派出兩員大將,四處尋找欲將其捉拿歸案,以身正法。這兩員大將持刀揚斧,一路威風凜凜。殊不知泄露了機密,被蛟龍知道了。蛟龍馬上在山區的一個懸崖間,搖身一變,將身子藏進山中,絕壁上高高凸起一個龍鼻,下面張著一張很大的嘴,龍眼被一片荊棘掩蓋,所以沒有被龍王派出的兩員大將找到。這樣,當地人便將蛟龍藏身的地方叫做“默戎”,而龍鼻嘴村就在這條龍的嘴鼻之處,由此得名:龍鼻嘴村。
建制沿革
明朝時期,古丈屬永順宣慰使,設有四旗,龍鼻嘴村為英旗。明王朝經營西南以來,朝廷與當地苗族之間衝突時起時伏。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明王朝為防苗變,始修苗疆邊牆(現稱中國南方長城),南起鳳凰與銅仁交界亭子關,北到古丈的喜鵲營(即龍鼻嘴村)。自東漢到清朝年間,古丈為苗蠻地,“改土歸流”後屬永順之4保。清道光二年(1822)建置古丈坪廳,設撫民同知,轄6保,共包括228寨,其中苗寨58個,龍鼻嘴為西英保。古丈坪廳因屬苗疆要地,曾與鳳凰、乾城、永綏(花垣)三廳被稱為“苗疆四廳”。由於統治階級的壓榨,苗族人民的反抗交替不絕,被朝廷認為“三十年一小反,六十年一大反”。清朝乾隆、嘉慶年間(1795、1796),以默戎為中心的周圍苗民奮起回響和參加了湘西苗民起義的鬥爭,苗民義軍進攻古丈坪卡,與清軍激戰。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古丈撫民同知汪明善聽從四品拔貢許炳元主意,向老百姓加徵稅款,默戎苗民不堪負重、苗弁梁再拔率苗民百餘人,殺進城裡,砍掉了豎在文廟坡上的拔貢桅桿,抗捐抗稅。民國8年(1919),龍鼻嘴村周圍共58寨苗民,苦於苛捐雜稅,一萬多人聚集九龍洞,在苗民首領龍廷九的率領下,喊出“反過朝廷、硬過衙門”的口號,進行了長達數月的抗捐罷稅鬥爭。民國11年(1922)湖南廢道制,全縣行政區劃為8個鄉,默戎為西英鄉。民國32年(1943)古丈縣與相鄰縣調整地域管轄,調整後西英鄉改稱信義鄉。1950年古丈縣人民政府成立,隸屬永順專區,全縣劃分4個區,信義鄉又改稱西英鄉屬第4區。1956年撤區並鄉,古丈設1個鎮15個鄉,西英鄉改為龍鼻鄉。1958年,全縣實現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化,龍鼻鄉又改為默戎公社。1966年默戎公社又再改為龍鼻公社。1984年,農村體制改革,政、社分設,社稱鄉、大隊稱村,取消龍鼻公社,新成立默戎鎮,龍鼻嘴村即在默戎鎮政府駐地。
行政區劃
龍鼻嘴村自2006年以來經歷兩次區劃調整,2006年原桐木村併入龍鼻村,2016年原潭溪村併入龍鼻村同時沿用此前村名龍鼻嘴村。轄13個自然寨17個村民小組,即:瓦崗寨--1組、老街(林場組)--2組3組、灣里--4組、大寨(白岩沖)--5組6組、貓兒亭--7組、喜鵲坨(新寨)--8組、排己婁--9組10組、桐木寨--11組12組、下潭溪13組、中潭溪14組、張家寨15組、上潭溪16組、賣若17組
地理位置
龍鼻嘴村位於默戎鎮西南部,丹青河流域龍鼻河南北穿村而過。其地域範圍為東經109°47′14''~109°53′48'',北緯28°26′21''~28°34′5''之間。東鄰鎮內李家村、中寨村,南接吉首市馬頸坳鎮團結村,西連保靖縣葫蘆鎮阿著村,北抵鎮內萬岩村。東西寬約6公里,南北長約6.40公里。全村國土面積27.8平方公里,占全鎮總面積的21.7%。
氣候特徵
區域屬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具有明顯的
大陸性氣候特徵。夏半年受夏季風控制,降水充沛,氣候溫暖濕潤,冬半年受冬季風控制,降水較少,氣候較寒冷乾燥。既水熱同季,暖濕多雨,又冬暖夏涼,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光熱偏少;光熱水基本同季,氣候類型多樣,
立體氣候明顯。
地貌特徵
區域以丘陵為主,平均海拔420米。構造與山脈走向一致,呈東北、西南向。坡度陡,山頂較尖,山脊呈鋸齒狀。河谷大、灣急拐,溪河落差大,灘陡,有跌水,溪流短,地表水發育,形成梳齒狀谷地。山脈溪谷走向與斷層方向一致。山峰尖而坡陡,上半部較平緩,越近谷底越陡,甚至兩岸峭壁,高不可攀。但一般山勢下部坡度較平緩,溪河谷地較為開闊。丹青河上游龍鼻河自西向東南穿境而過。
植物資源
主要有樅樹、杉樹、椿木樹、紅豆杉、桂花樹、金彈子等樹木資源;有毛桃子(野生獼猴桃)、樅菌、八月瓜、三月泡、椪柑、板栗、蜜桔等植物果類。
動物資源
主要有野豬、麂子、黃鼠狼、松鼠、籠豬、竹雞、斑雞、寒雞、芭茅老鼠(竹鼠)、白面(果子狸)、穿山甲、烏梢蛇、五步蛇、菜花蛇、野鴨子(鴛鴦)、布穀鳥、岩蛙、畫眉鳥、麻雀等。
礦藏資源
礦藏資源豐富,境內儲量大、品位高、易開採的礦藏有錳、釩、磷、大理石、輝綠岩、重晶石等34種。其中錳、釩、磷、輝綠岩、重晶石極具開採價值。
人口民族
2018年人口統計,龍鼻嘴村共768戶3195人,有石、龍、張、向、梁、楊、鄧、文、施、宋等10多個姓,其中石、龍等姓氏是龍鼻嘴村原住民,占總人口的 %,均屬苗族,其他姓氏宗族,經幾百年的融合,現均為苗族,少數登記為漢族或其他民族。
苗族的村寨,多半都是以姓氏族群維繫,其他姓氏在清代以後因婚嫁、經商等原因遷徙此處定居,各民族生活在一起團結互助。儘管如此,姓氏族群聚居仍然是當前苗族村寨的一個最大的特點。
政治
綜述
龍鼻嘴村為默戎鎮人民政府駐地。
第一產業
主要農作物有
水稻、
玉米、
雜糧等,主要養殖的牲畜家禽為黑豬、山羊、湘西黃牛、水鴨、土雞等。在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古丈毛尖、黃金茶作為主要種植產業已初具規模。其中茶種植面積近1300多畝,年產量在50噸左右。
第二產業
主要產業有石材開採、加工,村內有惠閩石材、塞石公司、連旺石材等多家採石加工企業。
第三產業
龍鼻嘴村的旅遊發展緊緊依靠基層黨的組織建設,以“村支兩委+旅遊公司+合作社+黨員+村民”的形式,團結全村黨員、乾群凝心聚力,共謀發展。組建“湘西墨戎苗寨鄉村游有限責任公司”之初,就是龍鼻嘴村、龍鼻社區支部牽頭髮起,以龍鼻嘴村支部書記石遠軍為主要倡導者,相關骨幹成員都是村、社區的黨員幹部,正是有了這樣的一批中堅力量,墨戎苗寨在發展初期就確定了她紅色產業的總基調。2018年在縣委組織部的指導下,成立湘西墨戎苗寨鄉村游公司黨支部,做好“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文章,進一步增進黨對旅遊發展作用。2018年墨戎苗寨接待遊客突破102萬人,實現旅遊創收1.5億元,為村民民眾開拓餐飲、演藝、安保、銷售、保潔等服務崗位520餘個,發放員工勞動報酬2000萬元,新農村合作醫療獎補72萬元,苗寨特色民居保護獎補政策120萬元。通過產業帶動,全村共脫貧了136戶552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4%以下,同時還帶動其他村村民脫貧500餘人,使民眾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歷史文化
大約五千多年以前,生活在長江與黃河中下游一帶廣大平原地區的九黎部落向北擴張,與東進和南下的炎帝、黃帝部落發生劇烈的武力衝突,經過長時間的征戰,以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在涿鹿地區被擊敗,蚩尤被黃帝擒殺。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開始第一次大遷徒,放棄黃河中下游地區而退回到長江中下游平原,並於洞庭湖和鄱陽湖之濱建立了“三苗國”。 隨著“三苗國”的日漸強大,堯、舜多次對“三苗”進行征剿。舜帝“南巡狩獵”,對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進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區遷徒。向西北遷徒的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於“羌人”,成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則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轉而向南四川盆地的平原地區遷徒;有的更是穿過平原向南、向西深入雲南、寮國、越南等地。而往西南遷使的苗族先民則與楚人融合,後因楚漢爭霸戰爭,楚國滅亡,苗族又一次次的背井離鄉,一部分進入黔東北地區(今銅仁一帶),一部分南下廣西融水,後又到達貴州雷山等地。另一部分從洞庭湖西遷的苗族先民,溯沅江經過長途跋涉進入武陵山區的五溪(雄溪、樠溪、酉溪、武溪、辰溪)一代,後來形成了史上著名的“武陵蠻”(又稱“五溪蠻”)。古丈屬酉溪為五溪之一部。
巫儺文化
祭祀祭祖:
巴代文化:屬於苗族主流文化,以祭祀為主要文化特質。苗族祭祀儀式、習俗儀式以及各種社會活動儀式為苗族的三大儀式,其主持者被稱為“巴代”或者“巴代雄”,是苗族民間信仰、苗族古文化主流的傳承者。故也把這種苗族文化稱為“巴代文化”。苗族文化豐富多彩,但卻無系統文字記載,因而巴代在源遠流長的苗族文化中起到了文化傳承的作用。主要依靠巴代們口傳心授的方式,將傳統民俗代代相傳。因此,在苗族,巴代是苗族文化上層人士,普遍受到苗族人民的尊重和崇拜。
儺堂是巴代世代居住和進行儀式的處所。
苗族三大儀式:巴代祭詞、巴代法器、巴代符籙。
巴代祭詞,在祭祀演教口語唱誦的巴代祭詞,語言工整對稱、平仄謹嚴、韻腳清晰,辭彙古樸、優雅精美、誦吟順暢、涵蓋面廣、涉及度深、內容豐富,是古代的話語、原生的表達。
巴代法器,在祭祀演教手訣和使用的“熊”(即為竹柝)、師刀、竹筶、牛角等主要法器,敲擊起來能發出細、徹、深、揚、悠、柔、沉、弱,清、亮、碎、昂、啼、鳴、奔、突等音響,聽其音、觀其勢,使人產生悲、憤、哀、傷,興、激、思、憶、漂、浮、盪、流、飛、旋、懷、舒等感受;
巴代符籙,是一種最原始的符號,代表了苗族人原始的陰陽觀。
巫儺絕技:
巴代文化在進行苗族祭祀儀式、習俗儀式以及各種社會活動儀式的過程中,不僅僅只有“文”的寫功、畫功、誦功、唱功、雕功、扎功、剪功等外,還有“武”的絕技絕活——巫儺絕技。其中,上刀梯、踩鏵口、秤桿提米、仙人合竹、摸油鍋、端犁口、臥鋼叉、滾刺床、吃火、咬碗、吞竹籤等為代表。
民族技藝
苗族銀飾的起源:苗族銀飾起源的具體時間,很難考證。但是傳說的時間是很久的。最早在5000年前,苗族的祖先-一九黎時代的 兵主蚩尤,頭上就佩戴著一-對銀角。那是中國最早的記載銀飾的時代。從莞族祖先的銀飾中看,可見其富有、美觀與壯觀,而且說明時代是相當久遠的。蚩尤所佩戴的銀“牛角”也成了苗族銀飾古老圖騰的象徵。到了唐代就有歷史資料記載苗族婦女的多種佩戴,但是直接寫銀飾的當時還不多。可到了明代,就有大量寫苗族銀飾的文字出現了。從此以後,苗族銀飾就壓根地在中國占著主導的地位。
苗族銀飾的發展:苗族銀飾的發展主要靠苗族的男士銀匠。銀匠的高超技能可以製作各種高超的銀飾產品來推廣到族內外。而今,苗族的銀匠。人辦過紅苗族村宿,而且走紅到各民族的寨子裡吃香拿錢,無不聞名於世。
苗族銀飾鍛造技藝:銀飾是苗族女性的一張文化名片。苗族的手工鍛造銀飾品的工藝已經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成品具有極高的美學以及收藏價值。墨龍鼻嘴村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做了大量的工作,是重要的苗族銀飾的手工鍛造技藝傳承地。
湘西苗族銀飾質地堅硬、純淨無瑕、潔白如玉,體現了苗族人民的聰明能幹、不怕艱苦、智慧精巧的精神品質,也是苗族人最喜歡的傳統民間工藝品。從佩戴形式來看,可分為頭飾、頸飾、肩飾、胸飾、腰飾、腳飾、手飾等不同部位飾品,每一部位的組件有多種形式。苗銀色澤潔白明亮,裝飾系統全面。通過苗族銀匠師根據苗族民眾的生活、生產活動,精心設計、模具造型、錘鍊、打壓、拉絲、焊接,而後洗刷而成;融格調、韻味、美意為一體,形成了高度的外觀美和形式美,體現了苗族銀飾文化價值和美學意境,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文化品位和經濟價值。
銀飾工藝:銀飾品普遍流行於湘西苗族地區。 在遠古的遷徙過程中,苗族人逐步認識到了銀子的神奇功效,銀子具有物理許性質上的消炎殺菌的作用,慢慢的苗族人就喜愛上了銀飾品,認為佩戴它可以除病消災。具體的有銀冠、銀珈、項圈、披肩、項鍊、牙籤、髻簪、耳環、手鐲、戒指等。項圈由小到大多達七圈為一套,重二千餘克。造型或呈四棱突起,繞如螺旋,或偏圓,平面上鏨出各種花紋圖案。項圈是苗家姑娘戀愛、結婚必備之物。牙籤一般由數根薄而透明的牙籤和四到八條銀鏈、小銀鈴組成,每條銀鏈又由數十個直徑不超過2毫米的小銀環連綴而成。每個零件又編、鏨、刻出各種圖案,常見的有鸞鳳交頸、雙鳳朝陽、並蒂桃等,以祝願幸福吉祥;鯉魚跳龍門、梅花滿場等表達好願;針筒、猴子喜桃、獅子滾繡球等則表現生活情趣;一副牙籤要同時具備形美、色明、聲脆、實用等優點。 講究的人家,還都會用銀質的水杯喝水、銀碗筷給小孩吃飯、用銀製品來刮痧等等方式來達到消毒、保健、養生的目的。苗族女性身著盛裝時,頭上戴著青絲帕,身上穿著滾邊繡花無領滿襟,滾邊繡花褲;頭帕和上衣綴滿銀飾,有銀帽、銀鳳冠、銀項圈、銀手鐲、銀戒子、銀牙釺、銀掛鏈、銀腰帶等,通過精心打扮和合理布局,獨具觀賞性的銀飾服飾,把苗族婦女襯托得更加美麗多姿,風情萬種。
苗繡:湘西苗族服飾保持了濃郁的民族文化傳統和特色,體現了苗族人民獨特的審美心理與審美理想。苗族服飾作為苗族歷史意識與鄉土情結的一種傳達,被譽為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史書”,是傳統民族文化中的寶貴財富。《辭海》里記載“代表著苗家刺繡最高水平的苗繡已同湘繡、蘇繡、蜀繡、粵繡一同並列收入。”著名藝術大師劉海粟成如此稱讚苗繡、苗服:“苗女刺繡巧奪天工,湘繡蘇繡比之難以免俗,具有很大的商業開發和前景”。湖南苗族服飾因支系的不同而紛繁多姿,其中湘西苗族服飾最具特色。繁複多變的結構款式、繽紛多彩的裝飾紋樣、華麗精巧的銀器配飾、形態各異的造型風格,足以使世人讚嘆不已,是苗族服飾文化藝術中的一朵奇葩。
地方特產
巫儺絕技在驚悚刺激、奇異紛呈的原始作法和古老方式中,展示的是古老的巴代文化,和湘西苗族民族民俗文化與傳統風情。
飲食:酸辣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兩味。有“辣椒當鹽,酸菜當飯”之說。故而,家家種有辣椒地,戶戶備有酸菜罈。按照製作原料的不同,其酸食可分三大類:蔬菜酸、肉食酸、糧食酸。蔬菜酸:蘿蔔酸、辣椒酸、豆莢酸、野葫蔥酸、大蔸菜酸、藠頭酸、青菜酸等等,是酸食中的主體。肉食酸:酸豬肉、酸魚等,其中尤以酸魚具有代表性。糧食酸:苞谷酸、糯米酸等。
風景名勝
龍鼻嘴村地處武陵山脈腹地,境內主峰齊天坡海拔833米,林木蔥蔥。地質結構以石灰石為主,釩、重金石、優質花崗岩、碳質頁岩等礦藏量豐富;山峻谷險,坡陡溝窄,大自然鬼斧神工。絕壁、溶洞、奇石、飛瀑星羅棋布。植被保護較好,滿山蔥蘢。龍鼻河由北向南蜿蜒,攜連桐木小Ⅱ型水庫,水庫水質優良,游魚清澈可見,沿河環境優美。13個自然寨倚河而築,形成了一道獨特靚麗的“一河一庫十三寨”風景。
龍鼻嘴村於2013年籌建“湘西墨戎苗寨鄉村游有限責任公司”,探索靈活多樣的市場化運營模式和民眾以土地、房屋參股的利益共享機制。以弘揚和傳承特色民俗文化為主題,以“趕秋節”“四方鼓舞”“巫雄絕技”“苗族山歌”“苗族跳鼓”“苗家長龍宴”等神秘苗族民俗表演和民俗文化為載體推進民族文化旅遊提質增效。
所獲榮譽
2020年9月9日 ,被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公布為2020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