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馬鎮

龍馬鎮

在中國解放前就形成的集鎮,原名馬家溪,1961年龍馬區工委遷至龍馬鄉,成為龍馬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91年撤鄉並鎮合為龍馬鎮,沿用至今。從1965年至2001年4月為龍馬區委所在地。2001年4月至2005年5月改為龍馬區工委所在地,2005年5月撤區並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馬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四川省眉山市
  • 下轄地區:轄11個村,1個居委會
  • 電話區號:028
  • 郵政區碼:620500
  • 地理位置: 仁壽縣東北部
  • 面積:42.97平方公里
  • 人口:27800人
  • 方言:仁壽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車牌代碼:川Z
鎮情概況,歷史沿革,村情簡介,基礎設施,機構設定,自然條件,交通,文教衛生,教育,冬棗培育,農業經濟,工業發展,鄉鎮建設,民俗風情,

鎮情概況

龍馬鎮地處仁壽縣東北部,仁(壽)簡(陽)公路橫穿全境。龍水河縱貫全鎮,面積42.97平方公里,轄11個村,1個居委會,9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6396人,耕地面積20663.5畝,其中田面積7086畝。2001年被列入全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龍馬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便利。北經仁(壽)簡(陽)路可與成渝鐵路及高速公路相通,東經龍(馬)仁(壽)路可與國道213,省道106相連。龍馬鎮黨委政府以“搶抓機遇、奮發有為、科學發展、振興龍馬”的發展目標,圍繞“重農興工、修路治水、經營場鎮、保護生態”的工作思路,大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狠抓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了以優質糧食、華仁冬棗、萬沽泉優質脆皮西瓜和皮球桃、休稻養魚、花椒為主導產業的經濟格局。糧食總產量達16102噸,工業總產值27500萬元。城鎮建設迅速發展,商業街、濱河新區、龍騰路、龍飛路初具錐形,村道公路建設基本實現社社通,境內程控電話、民用天然氣、電力供應、醫療、教育、金融等基礎設施和服務機構配套完善,社會事業協調發展。開放熱情的龍馬人民誠摯歡迎有志之士投資發展。

歷史沿革

在解放前就形成的集鎮,原名馬家溪,1961年龍馬區工委遷至龍馬鄉,成為龍馬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991年撤鄉並鎮合為龍馬鎮,沿用至今。
從1965年至2001年4月為龍馬區委所在地。
2001年4月至2005年5月改為龍馬區工委所在地,2005年5月撤區並鎮。

村情簡介

馬家社區簡介
馬家社區位於龍馬鎮中心地段,交通便利。全社區轄9個社,共有常住人口7000人,常住戶口5400戶,外來人口約2000人。社區總面積7500畝。社區內有4家企業,包括肉聯廠,機磚廠,棉胎廠,製衣廠等。
塘坊村簡介
塘坊村位於龍馬鎮西南部,與白雲村、萬古村、民英村相鄰,位於元通鄉與方家鎮之間,交通便利。全村轄9個社,共有常住人口1982人,常住戶口635戶,外來人口30人。全村總面積2164畝。以種植糧食為主,種植皮球桃500畝。
培堰村簡介
培堰村位於龍馬鎮東南部,與伏燕龍橋鄉愛群村和鏵匠村相鄰,村內交通便利,村社道水泥路硬化達到社社通。全村轄10個社,共有常住人口1500人,常住戶口653戶。全村總面積1840畝。以種植糧食為主,還大力發展經濟作物,如花椒、海椒、南瓜、西瓜等蔬菜、水果。村內轄仁壽原發青花椒有限公司,棉胎廠,塑膠半成品長,草板廠。
民英村簡介
民英村位於龍馬鎮東北部,與白雲村和塘坊村、培堰村,與中崗鄉糧豐村,向家鄉林河村,元通鄉天井村相鄰,交通便利。全村轄12個社,共有常住人口2756人,常住戶口891戶。全村總面積3200畝。以種植糧食為主 。
高袁村簡介
高袁村位於龍馬鎮東部,與長河村和培堰村相鄰,龍水河環繞全村,村內交通便利,水泥路實現社社通。全村轄4個社,共有常住人口1067人,常住戶口329戶。全村總面積1080畝。以種植糧食、蔬菜、花椒為主。
伏燕村簡介
伏燕村位於龍馬鎮東部,與鳳凰村和培堰村相鄰,村內交通便利,村社道水泥路硬化達到社社通。全村轄4個社,共有常住人口1286人,常住戶口342戶,外來人口16人。全村總面積1486畝。以種植糧食為主,還大力發展經濟作物,如花椒、海椒、南瓜、西瓜等蔬菜、水果。水產養殖200畝。養豬大戶4戶,養羊大戶2戶,養牛大戶2戶。
永紅村簡介
永紅村位於龍馬鎮西部,與鳳凰村和萬古村相鄰,村內交通便利,村社道水泥路硬化達到社社通。全村轄9個社,共有常住人口2000人,常住戶口600戶。全村總面積5畝。以種植糧食為主,還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栽種核桃400餘畝。
鳳凰村簡介
鳳凰村位於龍馬鎮北部,與伏燕村、永紅村相鄰,村內交通便利,村社道水泥路硬化達到社社通。全村轄10個社,共有常住人口2650人,常住戶口881戶全村總面積2860畝。以種植糧食為主,農村產業調整花椒1200畝,水產養殖380畝。
長河村簡介
長河村位於龍馬鎮東部,由原來的鎮江村與長河村合併而成,與高袁村相鄰,交通便利。全村轄8個社,共有常住人口2060人,常住戶口640戶,外來人口100人。全村總面積2140畝。以種植糧食、蔬菜為主。
白雲村簡介
白雲村位於龍馬鎮東部,與民英村、塘坊村、萬古村、永紅村和培堰村相鄰,交通便利。全村轄8個社,共有常住人口1642人,常住戶口482戶,無外來人口。全村總面積1648畝。以種植糧食為主 。
東山村簡介
東山村位於龍馬鎮南部,分別與永紅村,長河村,馬家社區相鄰,交通便利。全村轄12個社,共有常住人口2130人,常住戶口646戶 。全村總面積2520畝。以種植糧食為主,另外還種植有蔬菜,種植枇杷約140畝,核桃約150畝,花椒約100畝,休稲養魚300畝。

基礎設施

交通:龍馬鎮距成都118公里,距仁壽縣城21公里,距簡陽市59公里,仁簡路南北貫通
龍馬大道龍馬大道
鳳凰廣場鳳凰廣場
龍馬大道:龍馬大道穿鳳凰城而過,全長800米,雙向4車道,寬26米,基建總投資2000萬元,連線了仁簡路進出龍馬鎮的兩端,是該鎮的一條過境要道,建成後是仁壽東北最漂亮的大街。大道的兩邊就是隨之伴生的鳳凰城項目,主體工程已經建成,建築面積100000平方米,一期工程已經交房,高高的樓房與周圍一片河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龍馬鎮截止2005年底,五村已實現公路電話有線電視三通工程,其餘各村已實現公路、電話兩通,有行動電話6000餘部,該鎮農村已開通1400戶程控電話,433戶村民安裝了有線電視。城建:鎮區共有街道五條,有商貿和個體工商戶320戶,農貿市場1個,高中一所,國中、國小各一所,幼稚園二所,在校學生5000餘人,有中心衛生院1所,自來水廠1座,場鎮基礎設施完善,人民生活富足安康。

機構設定

該鎮共有機關幹部87人,其中在職46人,大專以上學歷38人,中專學歷8人,35歲以下幹部13人,機關部門分為8個:黨政辦公室、招商辦、水務站、財政所、農業服務中心、農村經濟辦、宣傳文化社會服務中心、勞動保障所。

自然條件

地質構造:地質構造單元處於川西台陷龍泉褶皺車與川中台拱、威遠穹隆的接合部位。龍泉山自東北向西南斜貫,背斜以西基底屬川西台陷熊坡──鹽井溝雁行帶,東南廣大地域屬川中台拱、南端為威遠穹隆構造。
地貌:地貌以丘陵為主,境內地勢西北高東部低,龍泉山脈自境東北角走向西南斜貫,榮威山脈矗立南端。
土壤:土壤類型多,宜種性廣,有粘沙適中,深厚肥沃,主產玉米的灰棕紫泥土,有磷鉀豐富,排水區好,宜於棉糧生產的棕紫泥土,有適宜水稻、茶葉種植的酸性老沖積黃泥。

交通

龍馬鎮距成都118公里,距仁壽縣城21公里,距簡陽市59公里,仁簡路南北貫通。

文教衛生

教育設施:高中1所,國中2所,國小2所,幼稚園2所;
衛生醫療設施:龍馬鎮中心衛生院,20個村醫療服務站,可以做到一般疾病不出鎮就能進行;社會福利設施;龍馬鎮敬老院2個;
文化娛樂設施:龍馬鎮生育文化中心,龍馬書店。

教育

學校堅持“德育為首,科技興校,全面發展”的辦學宗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以活動為載體,德育工作制度化、規範化,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人文思想。“藝術教育”取得豐碩成果,先後獲四川省第二屆中小學生藝術節“先進學校”,第三屆二等獎。2003年仁壽縣小百靈音樂賽獲聲樂一等獎,舞蹈《揚鞭催馬》獲一等獎。學校建校以來為高一級學校輸送了大批品學兼優的學生。學校致力科研興校,挖崛校本資源,充分發揮了全校教師的積極性,營造有特色的科研氛圍和育人氛圍。

冬棗培育

自創三大關鍵技術 王學民在一本科普讀物里偶然看到:有一種叫地蟎的蟲,就是不敢吞噬銀杏樹,因為銀杏樹有一種化學物質與地蟎相剋,而此蟲卻是棗樹的大敵。聽說德陽一家製藥廠在銷售由銀杏樹提煉而成的藥劑,老王問價後嚇了一跳:該藥數克售價即需數千元。而此時的王學民不說上萬元,就是拿出幾百元也很困難。
龍馬鎮龍馬鎮
王學民開始在自家80餘畝棗園裡做實驗,果園成了他的家。對藥劑的提煉成功後,他轉而研究坐果與嫁接的技術難關。對此他也是通過藥劑,在5月中旬溫度23度左右時延長花期,使其充分坐果;延長棗樹的休眠期,使棗樹嫁接成活率從20%提高到98%。
2001年,王學民率領華仁冬棗協會,終於攻克了北方棗在南方只開花不結果的技術難關,研究出了集聚霑化冬棗、魯北冬棗優質特點為一身的華仁冬棗,徹底解決了棗子不掛果和落果問題。當年的鮮冬棗畝產達到2000斤。

農業經濟

全鎮農業結構合理,形成了傳統產業與優勢項目的互補,其中優質稻7086畝,優質水果5050畝,新鮮蔬菜基地308畝,集約化養和休稻養魚1580畝,糧食總產量達到年產1.6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2750元。

工業發展

龍馬鎮距仁壽縣城21公里,交通便捷,河流縱橫,工業基礎和小城鎮建設發展強勁,人力資源十分豐富,是省試點小城鎮建設之一。
35千伏變電站矗立南街;豐富的水力電力、通訊資源保障了企業穩步發展;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築巢引鳳塔建了平台;優質的服務,優惠的招商政策鑄就了龍馬工業強鎮的基礎。有大小企業24家,規模企業1家。形成了以加工、紡織、建材為主的工業園區。
全鎮2005年GDP達到1.8億元,工業產值0.69億元,工業主要以紡織建材、加工為主,全鎮有大小企業24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家,初步形成了以鳳凰村、永紅村為主的工業園區

鄉鎮建設

龍馬鎮民英村兩委(村民委員會支部委員會)順應全村農業發展的新形勢,取消經濟社,組建了民英村生態農業開發中心,下設鮮棗、華西兔業、南北窖3個協會。在管理上,打破了傳統的以社為單位、戶為單元的以“塊”為主的管理模式,形成了以產業發展為主線的鏈條式服務。由協會會長負責全村同行業的發展,並履行原經濟社社長職責;由生態農業開發中心與農戶簽訂技術服務和行銷協定,以不低於當地市場同期價格收購農產品,形成了“兩委加中心,中心統協會,農戶連協會,協會闖市場”的農業產業化新格局。
龍馬鎮民英村借鑑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健全了協會與農戶的利益連結機制,實行會員準入制,申請加入協會的農戶須達到協會規定的產業規模,會員可享受技術培訓、病蟲害防治、資金協調、產品銷售等方面的優惠服務,以此激勵農戶不斷壯大產業規模;實行協會技術骨幹淘汰,淘汰對協會骨幹實行動態管理;實行核心技術壟斷制;實行技術入股、實物分紅制,協會對會員免費提供技術、藥械和行銷服務,協會收入和會員收益掛鈎,按照會員年產量的3%提取實物作為協會收入,並分別按協會收入的20%作為技術骨幹的報酬和村集體經濟收入,協會每年向會員進行一次分紅。
村兩委樹立市場意識、開放意識、競爭意識、發展意識,在抓好本村產業發展的同時,依託協會的技術優勢,積極開展對外有償服務,發展壯大協會經濟實力。組織協會骨幹成立了對外技術服務隊,主動聯繫對外技術服務業務。該村鮮棗協會先後與自貢市貢井區、榮縣成都市雙流縣、金堂縣和本縣8個鄉鎮的種植大戶簽訂了技術服務協定,輻射農戶1.3萬多戶,覆蓋面積3.5萬多畝,實現了協會功能的跨區域延伸

民俗風情

解放前由於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縛,男女婚姻憑婚妁之言,從父母之命,古昔婚娶多行六禮。民國前後,主要程式有問名、許親、納吉、送聘、請期、迎娶等六個環節。事前女方親友送賀婚禮物,俗稱“送花粉”。男家是日備宴席,貼婚聯,張燈結彩,受賀禮,迎親朋。晚上,新娘戴文明花帽,親朋好友致辭“四句”祝賀或嬉鬧,稱“鬧新房”,結婚三日,新娘回娘家,稱“頭返厝”、“二返厝”,滿月擇吉回娘家稱“三返厝”。此外,男方到女方家成親稱“入贅”。解放後,政府頒布《新婚姻法》,男女婚姻自主,雙方經戀愛或他人介紹,情投意合,結為夫妻,並向鎮政府申請辦理婚姻登記,領取結婚證書,確立夫妻關係。婚事新辦簡辦蔚然成風。
舊社會生男孩子,夫家要向妻家“報生”,生女孩子不作慶賀,生男孩在10——12天要拜神,俗稱“拜公婆”,也稱“開腥”。是日煮甜糯米飯,甜烏豆和麵條送親朋好友,受贈人以雞蛋回禮。富有人家則大辦筵席宴請賓朋。孩子滿月時則理髮起名字,外婆家備辦衣服、鞋帽等禮物給孩子做滿月,俗稱“辦雞罐”。現時,生男生女慶賀都予簡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