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大山在安龍縣北部與興仁縣、貞豐縣等縣接界處,橫臥著一列蜿蜒起伏百餘里的山脈,這是黔西南州的名山-----龍頭大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頭大山
- 位置:黔西南州
- 面積:300平方公里
- 海拔:海拔1966.8
歷史記載,景區介紹,珍稀樹種,四方洞,自然資源,
歷史記載
古人有“龍山東向擁群巒,策仗入來路曲盤;古木蕭森饒畫意,危岩環拱椅奇觀”的詩句描繪其景。
抬頭仰望龍頭大山主峰,可見齶嘴長伸,眼睛鼓凸,狀如龍頭,龍身向東南伸展,逐漸低隱於貞豐境內。自明、清以來,龍頭大山就被列為貴州名山之一,清《貴州通志》、《興義府志》上均有記載。古人有“龍山東向擁群巒,策仗入來路曲盤;古木蕭森饒畫意,危岩環拱椅奇觀”的詩句描繪其景。
龍頭大山氣候溫濕,雨量充沛,為生物生存提供了良好條件。由於森林茂密廣茂,一旦深入林中,便可能迷失方向,因此,《興義府志》上曾記載:“相傳山中所生瓜果之屬,人不可攜去、攜即不得歸路。”給龍頭大山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
景區介紹
站在山巔上,貞豐縣的城鎮盡收眼底,與貞豐相鄰的興仁縣、安龍縣、冊亨縣幾個縣城也依稀可見。因主峰像一條巨龍昂首,就把這片自然風景區稱為龍頭大山。它屬於省級自然保護區,是科學考察、登山探險和自然生態旅遊的理想之地。整個景區由龍頭山山地風光,挽瀾鄉桫欏林、四方溶洞群和陶瓷之鄉窯上村四個景點組成。
珍稀樹種
龍頭山被多次來這裡考察的中外科學家稱為是“龐大的物種自然基因庫和風景名勝區”。這裡地質地貌的類型多種多樣,氣候溫暖潮濕並富於變化,生物資源十分豐富,既是個天然的植物園,也是個天然的動物園。珍稀的保護植物有桫欏、柏樂樹、十齒花、白辛樹,古老的子遺植物有木蘭、方竹、獼猴桃、五味子等,其中的幅花巨苔是地球上唯一僅存於這裡的珍稀物種。此外還有成片的苔蘚林、山茶林和高山杜鵑林,尤其是杜鵑,有一千多畝,花開季節,萬紫千紅,分外妖嬈;珍貴的保護動物有華南虎、豹、蘇門羚、黑葉猴、穿山甲、麝、大靈貓、小靈貓、錦雞、蟒蛇等。20世紀初期,法國傳教士在龍頭山下修建天主教堂,西方的科學考察者們便接踵而來。他們採集了大量的生物標本,原收藏於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又轉移到英國倫敦博物館。 直到90年代,中國的科學家在倫敦博物館發現了這些標本之後,才十分重視這裡的科學考察工作。 桫欏是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植物學家稱它是植物的“活化石”。它的歷史太古老了,幾億年前,它與恐龍同生共榮,並且還是恐龍的食物。大約六千萬年前,恐龍神秘地全部消失了,隨之消失的還有許多物種,只有桫欏樹頑強地生存下來,直到今天。不過殘存下來的桫欏樹已經不多了,據估計,全世界大約共有10萬餘株。在貴州的赤水有4萬多株,省內的其他地方有近萬株。在龍頭山北邊山腳下挽瀾鄉的者岩村、六音塘、竹林海、南岔河等村寨就遺存著三千多株桫欏樹。挽瀾鄉的這片桫欏林,可以說是彌足珍貴,對於研究該地區的物種起源,恐龍的活動等有很高的科學價值。桫欏是一種蕨類植物,喜歡生長在溫暖潮濕的河谷地窪地帶。它的生長期非常緩慢,幼年期的樣子並不好看,就像一蓬草一樣,要等到長出樹幹之後才顯得亭亭玉立,風姿卓約。
四方洞
四方洞景區位於龍頭山的中部山腰,因溶洞成群、四方皆洞而得名“四方洞”。這裡溶洞薈萃、群山競秀、峽谷幽深、神奇迷人。 這裡有三個洞十分特別。它們分布在上、中、下三個層次上,上為明洞,高懸於70米高的峭壁上;下為暗洞,也稱水洞,有一條暗河從洞中奔涌而出,可以乘竹筏進洞去參觀;中間層次上的山洞與平地齊腰,可分左右兩個洞門進入其中。它是四方洞景區的主洞,當地人叫它“道洞”。實際上這是古河床的遺址,500萬年前,這是一條暗河的河道,後來由於地球所經歷的幾次“造山運動”,地面抬升,水位下降,降到了現在的暗河位置,這樣一來,道洞河床便坦露出來了。因此可以推斷,這裡的明洞、道洞和暗洞,實際上是河床位置的更替,其間經歷了上千萬年。 道洞裡面是一個景象萬千的岩溶奇觀世界,比如鐘乳石、蓮花石、瀑布石、壁畫石等琳琅滿目、應有盡有。
自然資源
龍頭大山有林地1.65萬畝,草坡灌木15萬畝,主要植物有96種、211屬、366種以上,有速生用材、樹種、稀有珍貴庭園觀賞植物、古老孑遺植物、藥用植物以及栲膠植物等。奇異的是,在海拔1600~1930米的公龍嶺上,竟然生長著連片的1500餘畝原始矮林杜鵑,其林冠鬱閉度達80%以上,樹高約6~8米,樹徑一般10~15厘米,最大的約30厘米,樹齡多在百年以上,枝幹虬曲蒼勁,樹葉終年常綠。除常見的多花杜鵑外,還有少見的馬纓杜鵑、長蕊杜鵑、百合杜鵑、青蓮杜鵑、露珠杜鵑、蝴蝶杜鵑等12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