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灘鎮(龍門灘)

龍門灘鎮

龍門灘一般指本詞條

龍門灘鎮位於德化縣東南部,與仙遊、永春縣毗鄰,自北至西與南埕、雷峰、潯中、三班四個鎮接壤。全鎮土地總面積215.55平方公里,共86個自然村,轄12個村民委員會,設97個村民小組。全鎮人口14725人,以漢族為主,其中畲族648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門灘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德化縣
  • 下轄地區:轄12個村民委員會
  • 政府駐地:駐碩儒村
  • 電話區號:0595
  • 郵政區碼:362500
  • 面積:215.55平方公里
  • 人口:14725人
  • 方言閩南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龍門灘水庫
行政區劃,歷史沿革,自然資源,水利資源,旅遊資源,經濟發展,農業發展,工業發展,社會事業,發展規劃,

行政區劃

龍門灘鎮地理位置
龍門灘鎮位於德化縣東南部,距縣城11.5千米。轄1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碩儒村。2007年末全鎮人口14892人,以漢族為主,其中畲族678人。
350526103:~201碩儒村 ~202霞碧村 ~203碧坑村 ~204蘇洋村 ~205磻坑村 ~206石室村 ~207湖景村 ~208內洋村 ~209村兜村 ~210朱地村 ~211霞山村 ~212大溪村
(“~”代表350526103,合起來為代碼)

歷史沿革

龍門灘鎮前稱霞碧鎮,霞碧又稱碧霞,因村民多聚集於山谷中,四方山巒松蒼竹翠,儼如雲霞蓋頂,碧玉屏障,景色幽美,故雅稱之。史載,宋末蘇十萬曾在現霞山村水府等地立柵抗元,其事跡至今仍在民間傳頌。宋、明時代該境分屬於永寧鄉的清泰里和歸德鄉的善均、惠民里,清代屬在坊里茅岐社,乾隆五十六年改為文興社。民國時期為碧霞鄉,建國初期屬第二區,1951年設第七區,1956年下半年屬雷峰區,1958年10月成立霞碧人民公社,1960年併入潯中公社,1961年恢復霞碧公社,1984年10月改為霞碧鄉,1992年1月撤鄉建鎮,1994年8月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改為龍門灘鎮。
龍門灘鎮

自然資源

龍門灘鎮地處石牛山西南麓,氣候宜人,溫和多雨,年平均氣溫18℃左右,年降雨量1900毫米左右。龍門灘資源豐富,現有林業用地面積25.2萬畝,主要有杉、松等樹種,立木蓄積量56萬立方米。礦藏方面,境內已發現鐵、高嶺土、石英石、長石、葉蠟石等礦物。

水利資源

境內有滻溪、石龍溪、大溪等主要溪流,可供開發的水利資源近5萬千瓦,占全縣的1/3。
現有大小水庫4座,其中龍門灘水庫蓄水量為5280萬立方米,攔河壩採用碾壓式混凝土重力壩,壩高56.6米,頂長159米。現已建成電站3座,總裝機容量4.48萬千瓦,年發電量1.82億千瓦時,其中一級電站有壓力引水隧洞長2872米,直徑4.6米,設計水頭90米,引水流量27.66立方米/秒,裝機2台,容量1.8萬千瓦,年發電量7600萬千瓦時;二級電站有4l萬立方米的反調節水庫,壓力引水隧道長3202米,直徑4.2米,設計水頭110米,引水流量30.9立方米,秒,裝機2台,容量2.6萬千瓦,年發電量1億千瓦時。

旅遊資源

龍門灘水庫、電站是美麗的旅遊風景區之一,景區內水波蕩漾、綠樹成蔭、四季如春,各種形態的小島微露水上,在煙霧中若隱若現,更有那雙乳峰、龍門寨、湖尾漈瀑布、水上吊橋、混凝土大壩和古老詭秘的龍門峽谷,景觀別致,美不勝收。還有霞碧村的桂花樹王已有三百多年的樹齡,是全縣罕見;歷史悠久的碧坑粹美橋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碧坑村的百年老榕樹,樹形怪異,枝葉茂密,一支100多年的石筍,隱含著誘人的傳說;大溪村畲族的一幅狗頭人身拜祖家族圖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村兜村的七台山滿目蒼綠,林木蔥鬱,是生態旅遊觀光的好去處。境內的18處清代瓷窯址、5處革命歷史遺址和7座寺院廟宇,都是旅遊、參觀的景點。

經濟發展

農業發展

龍門灘鎮重視抓好糧食生產、山地綜合開發和發展鄉鎮企業,農村經濟得到全面發展,擁有果園1.5萬畝,土特產有香菇、草菇、平菇、巴西蘑菇、柑桔、茶葉及松脂、焦油等。全鎮農業產值5135.8萬元,工業產值8500萬元,企業產值1億元,財政收入666.75萬元,年產蔬菜1萬噸,糧食總產量6306.2噸,農民人均純收入3327元。建成以香菇、草菇、平菇為主的食用菌基地,全鎮培植袋栽香菇60萬袋,草菇12000平方米,平菇1萬筒;擁有5個百羽小型養殖基地,全鎮畜禽飼養總數達7.5萬頭(羽、只),肉類總產量1139.6噸。

工業發展

全鎮現有大小企業23家,其中年產值上1000萬元的有5家,上500萬元的有3家,上100萬元的8家。1999年新辦較大規模的企業有2家,其中科龍活性氧化鋁有限公司總投資800萬元,年產值1000萬元;景玉紙業有限公司總投資約需3000萬元,已完成第一期工程,並投入正常生產,年產值在5000萬元以上。

社會事業

文教衛生等各項事業穩步發展。現有中學1所,國小教學點17個,全面實施九年義務教育。鎮衛生院及分院各1座,村設有衛生所,其中2所是甲級衛生所,醫療衛生得到保障。還設有文化站、廣播電視站,各村設有文化室。境內村村通公路,通程控電話,建有衛星地面接收裝置,鋪設了18公里的村級水泥路面,擁有700多門的程控電話,電視普及率達80%,村容村貌得到較大的改觀,基礎設施不斷改善。隨著1994年9月鎮址搬遷到龍門灘水庫北岸,該鎮加強鎮區規劃建設,現已完成中學教學樓、郵電所、移動通信基站、林業站、林業派出所、衛生院辦公樓及附屬設施的基建任務,並投入使用;土地所、獸醫站的辦公樓、政府圍牆和商住樓的大部分主體工程已竣工,鎮區建設日益完善。

發展規劃

龍門灘鎮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制定近期發展規劃:提出了今後的具體措施: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強化四大區位優勢(山地資源優勢、電力能源優勢、旅遊資源優勢、礦產資源優勢),推動四大經濟片區持續發展;強化三大體系建設(交通通訊體系、政府職能管理體系、社會服務體系),創造經濟發展新環境;最佳化產業結構,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強化市場網路建設,形成大流通格局,引導農業向產業化、市場化發展;抓礦業、辦實體,加快第二產業的發展;以優惠政策,吸引外資辦企業,開發旅遊業,帶動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持續健康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