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腔

作為安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黃梅戲“龍腔”起源於望江縣,上世紀二十年代末由望江縣黃梅戲劇團老藝人龍昆玉、龍甲丙父子長期在流動班社巡演於望江農村後山一帶,凸顯望江方言,低沉委婉,自成腔體,被老百姓普遍接受並廣為流傳,成為黃梅戲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龍腔”和“ 懷腔”是黃梅戲在發展過程中的兩大唱腔流派,望江懷寧是黃梅戲起源與發展的核心區域之一。全國政協副主席劉奇葆在安慶視察工作時觀看了“龍腔“《描藥方》後與青年演員親切交談,他稱讚“這才是地道的黃梅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腔
  • 起源地點:望江縣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代表劇目,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望江作為黃梅戲的發祥地之一,“龍腔”最早起源於清同治年間,形成於“昆玉佬戲班”時期,代表人物是龍昆玉、龍甲炳父子倆,其韻白使用的是安慶官話、小白則使用的是望江本地的方言土語,親切易懂,音樂不光是汲取了安慶地區的青陽腔、徽調,還揉進瞭望江本地的哭喪調和民歌,唱腔優美動人,少高亢艱澀之音,板式節奏靈活,行腔婉轉舒緩,樸實無華。
望江龍腔被黃梅戲圈內人士所廣泛認同,源於1979年的一場比賽。當年,在皖江大劇院,扮演祝英台的演員胡秀娟以一曲《描藥方》,讓龍腔聞名遐邇。30多年來,地道的龍腔仍然在望江縣大大小小的舞台上演。而頗受觀眾喜愛的“望江龍腔”代表作《描藥方》曾兩度出席安慶稀有劇種、百年聲腔專題晚會,名噪宜城,榮膺榜首。

文化特徵

“龍腔的存在顯示了黃梅戲藝術在基層的活力。”望江縣黃梅戲劇團團長陳立表示,龍腔發展至今,正是吸取了民眾的智慧,融合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反映出老百姓的喜怒哀樂。老百姓能聽得懂、學得會,能參與其中,龍腔因而流傳至今。如今,無論是專業院團的正式演出,還是民營劇團的鄉村舞台;無論是精心排演的大戲,還是廣場上熱鬧的折子戲,都能聽見龍腔。

代表劇目

《描藥方》、《相知吟》等。

社會影響

據相關資料分析,黃梅戲應萌發於皖、鄂、贛交接地區,成形於以望江懷寧為核心的武昌湖流域。望江史上屬移民大縣。黃梅戲藝人,不忘戲曲初心 牢記傳承使命。傳承戲曲文化、發揚黃梅戲品牌和“龍腔”和“懷腔”特色,以豐富多彩黃梅戲文化的形式呈現在民眾眼前,讓經典與生活零距離,讓民眾與黃梅戲共呼吸。積極廣泛宣傳黃梅戲的歷史淵源、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通過這樣的雙向傳遞和接收,促進了“龍腔”和“懷腔”不斷的發展和進步,激勵黃梅戲人創作出讓民眾更加滿意的文化藝術作品,讓人民民眾在輕鬆愉快中聆聽黃梅調。
近年來,為了讓黃梅戲“唱起來、沉下去、走出去”,望江縣民營黃梅戲劇團異軍突起,走出了一條面向基層、面向民眾、面向市場的強勁發展之路,成為文化下鄉的主力軍和安徽民營文化產業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統計顯示,目前經望江縣文化委批准成立的民營黃梅戲劇團有21家,20多家民間班社、1000多名從業人員活躍在全國各地,每年演出場次超過4000場,年創收近1000萬元。為了小戲的傳承發展,他們還積極主動開拓縣外和省外演出市場,長期活躍在浙江、福建、江西以及湖北等地,所到之處深受百姓喜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