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神感應記

龍神感應記

《龍神感應記》是明朝天啟元年(1621)由名臣葉向高撰文、著名書畫家董其昌所書的行楷書法作品。現藏於民間。

《龍神感應記》記述了葉向高於天啟元年應召北上途中的經歷。是年九月,黃河因大雨水位暴漲,清口為淤泥所塞,向高舟不能行,一籌莫展。鄉人告以此地龍神極靈,設位祭之,必應所求。向高本不信,無奈之下,姑一試。方祭,一人被神附體,明言次日可行。詰旦,清口果然水漲,舟行甚速,向高以此脫險。遂撰文以記,並請董其昌書之。

《龍神感應記》為董其昌67歲行楷書法手卷,此卷寫得極為用心,不僅字字規整,結體美觀,而且氣沉力厚,一改董平日草草任逸的名士習氣,是其極“作意”的行楷作品,珠圓玉潤,遒美無比,說它是董書上品,絕不為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神感應記
  • 作者:董其昌 
  • 創作年代:明朝天啟元年(1621) 
  • 規格:縱24.5厘米,橫290厘米 
  • 書法類別行楷
  • 材質:紙本 
  • 字數:89行,670字 
  • 現收藏地:民間 
書法內容,釋文,印跋,創作背景,作品賞析,歷史傳承,作者簡介,董其昌,葉向高,

書法內容

釋文

天啟元年辛酉,余蒙召北上,至淮陰屬前數日,風雨大作,黃流乍漲,淤泥乘之而下,清口壅塞且二十里。余與太行呂君各令人往測之。其淺處不能盈尺,即輕舟亦不得渡。管河郡丞趙君欲用力挑浚,而其勢不能。余不得已謀陸行,復以病不能輿,進退為谷。僉謂金龍四大王可禱也。余迂其說,然試為文告於神。長年輩亦醵錢血牲,屬呂君肅拜以請。忽一人為神言,此河屬張將軍,吾當問之。已又一人為將軍言,更數日乃可濟。神言此太遲,不可;至一二日亦不可。乃曰詰朝即有水,可通舟矣。余殊不信。晨起則水長一二尺,淤泥盡去。舟人歡呼牽挽而前,沛然其無礙。既出口,復苦風逆。余復禱於神,遂得便風。於是嘆神功之顯赫也。遂同趙君及清河令安君詣廟中,祀而謝靈貺。昔夫子不語怪,乃吾鄉天妃之著靈于海,與茲神之著靈於河,皆隨叩隨應,捷於桴鼓。耳目所及,不可一端盡要。以國家數百萬軍儲之轉輸,南北數千里艫舳之來往,皆於此寄命,斷有神以屍之,而非渺茫迂遠之談耳。余既親拜神休,不可湮沒。遂紀其事,俾趙君石於廟以示來茲,且為神添一段佳話焉。若趙君拮据疏鑿,安君拊綏荒疲,皆神所聽,因並書之。賜進士出身光祿大夫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知經筵日講制誥予告存問奉詔特起福清葉向高撰。
碑陰
龍神感應記
碑陰
岳神為韓退之開衡雲,海神為蘇子瞻現蜃市,兩公方見齮於世,而神明呵護,非當時王公貴人所敢望者,正直之貺,不惟其官,惟其人也。今少師葉公應召北上,龍神前驅,引泉脈反石,尤隨叩響答。其事甚異,豈為紗籠中人,役役應爾哉。蓋公弼亮三朝,親扶日轂。而茲之再踐師垣,所為領眾,正定廟謨,致吾君於堯舜者。神已先見之,宜其效靈若此,可為世道慶矣。舟行時,金廣文元發在坐,見柁樓之下,有蜿蜒盤旋,與絕流而度,泝風而迎者凡三,皆龍神之化身也,紀文所未列,廣文屬余綴之碑陰。

印跋

題識:前史官華亭董其昌篆額並書。天啟元年嘉平之望。
鈐印題識後有知制誥日講官、董玄宰(1印參見《中國書畫家印鑑款識·董其昌》86印,1306頁)。
鑑藏印:卷首和卷末共有乾隆御覽之寶、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石渠寶笈、御書房鑑藏寶、乾隆鑑賞、宣統鑑賞、無逸齋精鑒璽、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等10枚鑑賞印(1、4、5、6、9、10印參見《中國書畫家印鑑款識·弘曆》146、112、154、93、150、107印,244-247頁;2印參見同書《顒琰》4印,1561頁)。
籤條:董其昌書龍神感應記真跡。
玉別子鐫:乾隆御賞董其昌書龍神感應記真跡。

創作背景

《龍神感應記》,葉向高撰,董其昌書。葉向高為明萬曆、天啟年間名臣,字進卿,號台山,曾官南京禮部右侍郎,因數次上疏論礦稅之害,忤首輔沈一貫,久不得升遷。萬曆三十五年入閣,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次年任首輔,屢陳時政得失,皇帝不能省,遂乞歸。天啟元年復出,朝士倚之,為魏忠賢所忌,旋罷去。《龍神感應記》乃記其天啟元年應召北上途中經歷。
董其昌一生留心仕途,自萬曆二十六年被排擠出京後,雖長期鄉居而時時關注朝中官員的升遷。葉向高復起,能為他書寫文稿,其昌自然不會錯失這樣的機會。十分巧合的是,在書寫此卷後不久,董其昌即於次年初春蒙召進京,從此官運亨通。這是否是冥冥之中得到神助,還是新得重用的葉向高的薦舉,不得而知。但董其昌從此步入事業與人生的坦途,卻是不爭的事實。

作品賞析

《龍神感應記》寫得極為用心,不僅字字規整,結體美觀,而且氣沉力厚,一改平日草草任逸的名士習氣。他自己說:“吾書無所不仿,最得意在小楷書,而懶於拈筆,但以行草行世。亦都非作意書,第率爾酬應耳。若使當其合處,便不能追蹤晉、宋,斷不在唐人後乘也。”而此卷正是他極“作意”的楷書,確是珠圓玉潤,遒美無比,說它是董書上品,絕不為過。

歷史傳承

《龍神感應記》舊為清宮所藏,《石渠寶笈初編》著錄,被列為上等,後被溥儀攜出,抗戰勝利後散落民間。徐邦達《改訂歷代流傳繪畫編年表》、《重訂清宮舊藏書畫錄》均有著錄,十分珍貴。該卷中國嘉德09秋拍(編號1453),成交價4480萬元,現藏於民間。另有北美藏真本及刻本流傳於世。

作者簡介

董其昌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松江華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後期大臣、書畫家。萬曆十七年,考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崇禎九年去世,諡號“文敏”。董其昌擅于山水畫,師法於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筆致清秀中和,恬靜疏曠;用墨明潔雋朗,溫敦淡盪;青綠設色,古樸典雅。以佛家禪宗喻畫,倡“南北宗”論,為“華亭畫派”傑出代表,兼有“顏骨趙姿”之美。存世作品有《岩居圖》《明董其昌秋興八景圖冊》《晝錦堂圖》《白居易琵琶行》《草書詩冊》《煙江疊嶂圖跋》等。畫作及畫論對明末清初的畫壇影響甚大。書法出入晉唐,自成一格。“主張學古變古,但在書法神韻問題上的迷信觀念,卻比古人尤有過之”,作品《戲鴻堂帖》(刻帖)。 頗能詩文,著有《畫禪室隨筆》《容台文集》等。
龍神感應記
董其昌像

葉向高

葉向高(1559年9月1日-1627年10月7日),字進卿,號台山,晚號福廬山人,福州府福清(今福建福清市)人。明朝大臣、政治家,萬曆、天啟年間兩度出任內閣輔臣。天啟七年(1627年),葉向高病逝,終年六十九歲。崇禎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忠。葉向高善於決斷大事,任首輔期間,為明神宗出謀劃策,調劑大臣之間的關係,更對維護太子正統、遏制魏忠賢的勢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