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龍眾,佛教術語。龍眾”中的“龍”,跟我國傳說中的“
龍”不同,佛經里的“龍”字不是指中國傳說里的“龍”,而是指水蛇、海龜、魚、蝦、蟹等等在水域出生的眾生,佛經里的詞語“龍王”並不是指中國傳說里的“龍王”,而是指統治水生動物的王者。。我國“龍”的歷史已經被推到8000年前,就時間來說,佛經中有五龍王、七龍王、八龍王等等名稱,古印度人對龍非常尊敬,認為水中生物以龍的力氣最大,因此尊稱德行崇高的人為“龍象”,如“西來龍”指從西方來的高僧。
佛教八部眾
天
即指天神,又稱提婆族。佛教中,天神地位並非至高無上,只不過比人能受到更大更長久的福報而已。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無常,天神也是要死的。天神臨死時有五種症狀: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汗出,不樂本座(或者說是“玉子離散”),這就是所謂的“天人五衰”,是天神最大的悲哀。著名的大梵天(原為婆羅門教的創世神)、
帝釋天(眾神的領袖,原為雷雨神兼戰神)、多聞天、持國天、增長天、廣目天、大自在天、吉祥天等等共33重天。
夜叉
是
梵文的音譯,意譯為“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輕捷”等。佛教中,北方毗沙門天王即率領夜叉八大將,護眾生界。在古印度神話中,夜叉是一種半神,有關其來源,說法不一。據《毗濕奴往世書》所述,夜叉與羅剎同時由大梵天的腳掌中生出,雙方通常相互敵對。夜叉與羅剎不同,對人類持友善
態度,因而被稱為“真誠者”。其形象有時被描述為美貌健壯的青年,有時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
龍
梵語稱為那迦,是護衛佛法的有功之臣。在佛經里,龍擁有大量的珠寶,是海里的富豪。印度神話和佛經中的龍與我國傳說中的不同,佛經里的“龍”字指“蛇”,佛經里的詞語“龍王”指“蛇王”。印度的龍是有神格的蟒蛇、
毒蛇等等。古印度人很尊敬龍,認為水中生物以龍的力氣為最大,下雨是龍從海中取水而灑下人間的。
乾闥婆
是香神或樂神。原為婆羅門教崇拜的群神,據稱是侍奉帝釋天而司奏伎樂之神。乾闥婆是佛教中歡樂吉祥的象徵。大多被描述為少女形象,體態豐滿,飄帶飛揚,凌空飄蕩,極為優美。在印度神話中,乾闥婆是不吃酒肉,只尋香氣作為滋養,身上發出香氣的神,熟諳並揭示上天的奧秘和聖理,被視為太陽光焰的化身。相傳,是服侍帝釋天的樂神之一,他們為天神備制
蘇摩酒。(乾闥婆在神話中就是帝釋天的樂師,而且與蘇摩極有淵源,敦煌壁畫中的
飛天就是他們了)
又名香音族,是天界中支配香料與音樂的藝術民族,深受其他各族的喜愛。乾闥婆在梵語中是變幻莫測的意思,因為香氣和音樂都是飄渺隱約,難以捉摸的。
迦樓羅
在古印度神話中是大神
毗濕奴的坐騎,眾鳥之王。其形象為半人半鳥,生有鷹首、利爪和喙,身軀和四肢則與人無異,其原型是被神化的蛇雕。佛經中稱為金翅鳥,妙翅鳥,頂潁鳥,食吐悲苦聲等,而受此影響的
中國神話中也誕生了一種金翅大鵬鳥---傳說
岳飛就是金翅大鵬鳥轉世的。
迦樓羅居住在四大洲的大樹上,渾身金光閃閃,翼展竟有三百三十六萬里之長。平時靠捕食龍(印度神話中的大毒蛇)為食。據說迦樓羅飯量極大,每天要吃掉一條
大龍王和五百條小龍。吃飽了就飛回樹上睡覺,等他臨終時,大龍小龍一起吐出毒焰,出與食品安全的考慮不能再吃。飢腸轆轆的迦樓羅
在天空上下翻飛七次之後,便落到金剛輪山頂上。這時他一生所吃的龍的毒素一起發作,迦樓羅也因此自焚而死,身體化為灰燼,只剩一顆心臟被火煅燒成為純青琉璃色的寶珠,成為天神們喜愛的飾物。
阿修羅
原為古印度神話中的一種惡神。佛教經籍稱
阿修羅為“非天”或“劣天”,意思是無端挑起戰爭,男極醜女極美,他與鬼蜮有相似之處,卻不是鬼蜮;他與人一樣有七情六慾,卻不是人。他是一種非神、非鬼、非人,又極端醜惡的怪物。據佛教傳說,阿修羅與帝釋天是冤家對頭,總是互相爭鬥不休。因為阿修羅有美女而無美食,天族有美食而無美女,所以互相嫉妒搶奪,最後阿修羅族戰敗被逐出天界,居於彌
盧山洞窟中。
後來眾神在痛飲不死甘露的會議中,一個叫羅喉的阿修羅混了進去,因被月神與太陽神發現砍了腦袋,然而他喝的不死甘露沒有下肚只到了喉嚨處,所以只有頭顱懷著怨氣衝到天上,化成暗星羅喉星,不停地追著太陽月亮咬,而因為沒有下身,吃掉不久就會掉出來,這就是日食月食的原因。至於剩下的身體,則化成了另一顆暗星計都星。
緊那羅
也被稱為歌神、歌樂神、音樂天。原為印度神話中的神仙,後被佛教吸收為
天龍八部中的歌神。據《
羅摩衍那》所述,為人軀馬首,或馬軀人首,又說為人首鳥軀。據《華嚴經 探玄記 卷二》載,
緊那羅外形像人,但頭頂長一角,人見人疑,故也稱為疑人、疑神。緊那羅擁有美妙的歌喉,還善於舞蹈,是帝釋天的執法樂神。佛教畫作中,緊那羅通常膝上安放橫鼓或兩個豎鼓,作擊鼓演奏法樂之勢。
摩呼羅迦
大蟒神,人身蛇頭.善於演奏樂器,同時也力大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