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名,為鞘翅目,葉甲科。分布在廣西、廣東均有分布;除為害龍眼葉外,還能為害荔枝、杧果和扁桃等果樹;以成蟲咬食龍眼的新梢嫩葉,嚴重時咬食新梢嫩莖皮層或咬食頂芽嫩莖和幼果皮層,致使新梢不能正常抽發,結果母枝不能形成或少形成花穗,嚴重影響樹勢,造成產量大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龍眼長跗螢葉甲
- 拉丁學名:Monolepta occifuvis Gressitt et Kimoto
- 別稱:紅頭長跗螢葉甲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綱:昆蟲綱 Isecta
- 目:鞘翅目
- 科:葉甲科
- 分布區域:廣西、廣東等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繁衍時段,取食習性,影響,防治方法,農業防治,藥劑防治,
形態特徵
成蟲
雌蟲體長7.7~8.7毫米,肩寬3.5~3.6毫米;雄蟲體略小。頭橘紅色。觸角絲狀,11節,基部3節和各鞭節基部為黃褐色,其餘為黑褐色。複眼黑色。鞘翅灰黃白色,肩角、前緣後半和外緣為黑色,翅上密布不規則的小刻點和短茸毛。小盾片三角形,黑色。前胸橫寬,橙黃色,周緣上卷明顯;後胸背黑褐色。各足的基節、腿節橙黃色,其餘為黑色;後足脛節有較粗大的端刺2枚,第1跗節長於其餘4附節的合長,第3附節雙葉狀。各足跗節均為5節。腹部的第1~3節背面黑褐色,其餘為橙黃色,腹端數節露於鞘翅外。
卵
稍扁平橄欖形,長1.0~1.1毫米,初產淡黃色,後漸呈赤褐色。卵殼堅韌,表面具近正六邊形的凹紋。
幼蟲:
初孵幼蟲體長1.5~2毫米,乳白色稍透明。頭淡黃褐色,頭後緣黑色,中央呈"∧"字形凹陷。頭比胴部寬,額區呈三角形。胸足3對,向體外側張開;無腹足;臀足特化為一肉突,位於黑褐色的臀板下方中央。腹部各節背面中央橫置一長橢圓形肉突,臀板末端具2根紅褐色的剛毛。
幼蟲
末齡幼蟲體乳白色,體長11~13毫米。頭小,黃褐色,後緣的"∧"字凹陷仍存在。觸角下方各有一黑褐色的楔形斑。胸足黃褐色,無腹足,臀足的肉突微開兩叉。臀板寬平黃褐色,上有剛毛數根。
蛹
自由蛹。蛹體長8~10毫米,乳白色。將羽化時翅芽呈淡黑褐色。複眼紅褐色。上顎基半部黃褐色,端半部黑色,具齒3枚,中間的1枚特彆強大且尖銳。胸、腹部背面各有剛毛數根。第8腹節腹面後緣有2個瘤狀突,腹端具2根尾刺,棕黑色。
生活習性
成蟲壽命長,產卵歷期也長,故在廣西南寧地區一年發生1~3代,即有些個體僅完成一代,有些個體可完成3代,世代嚴重重疊。以幼蟲在龍眼樹盤土表下和以成蟲在龍眼樹冠中越冬。
繁衍時段
越冬成蟲於翌年3月中下旬開始產卵;而越冬幼蟲一般在翌年3月中旬至4月陸續羽化為成蟲,並交尾產卵繁殖。雌蟲一生行多次交尾與產卵,各次產卵2~80粒。雌蟲一生一般產卵290~760粒;卵產在龍眼樹盤下的表土中,散產或數粒聚集。卵期3~4月為25~29天,5~10月為17~19天。幼蟲在表土層生活,多以龍眼細根或腐殖質為食,幼蟲期一般60~70天;老熟幼蟲在表土層先作蛹室,後在其中化蛹,預蛹期4~5天,蛹期11~15天。成蟲羽化後在土中停息1~2天后爬出地面,隨後飛上樹冠棲息、取食、交尾。
取食習性
成蟲有群聚取食習性,常有數頭以上群集在同一嫩梢上取食,一般在上午10時前和下午4時以後取食最多,陰雨天氣則全日可取食;尤其喜歡咬食剛轉綠的龍眼嫩葉,當沒有這類嫩葉時,可咬食頂芽、腋芽和尚未木栓化的新梢皮層或幼果皮層。成蟲一旦受驚擾即跳躍下墜落,暫短假死,或下墜至半途便展翅飛逃,飛翔能力較強。
影響
在廣西的西南部地區,一年中2~12月均有成蟲為害活動,但成蟲數量較多的時期為3月下旬至4月中旬、6月下旬至7月中旬、8月下旬至9月中旬、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龍眼各次梢期均受其害,但夏延秋梢和秋梢受害對產量影響較大。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由於此蟲的幼蟲、蛹均在龍眼樹盤土層中生活,因此,要加強蟲情監測,掌握幼蟲和蛹盛期,結合果園的中耕除草,將樹盤的土壤松翻一次,惡化其生活條件,以減少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