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廟

龍潭廟

龍王廟又名龍潭廟位於安溪縣參內鄉鄉區的北部,是一座始建於宋代的古廟,又名龍潭廟,舊時專門供奉四海龍王,龍王娘娘及日,月,雷公、電母,風神,雨師護法諸神。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龍王廟因祈雨靈驗,深受歷代官府和民眾敬奉,歷屆知縣上任後,均到廟行香,以示敬重先賢,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相傳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安溪大旱,禾死地荒,粒谷無收,官府組織信士兩千餘人向天祈雨,鄉老身穿孝服(麻衣),頭戴草帽,腳穿草鞋,頭扎白巾,身披白衫,手持幢幡,鳴鑼開道,和尚手敲鼓鈸,轎抬顯應廟諸神,信眾三步一跪,七步一叩,直奔參內鄉龍潭廟祈雨。頃刻間,天空黑雲密布,狂風大作,雷電交加,大雨傾盆。全縣旱情得以解除。相傳尉嘗禱雨於此,訶責道士必求見龍,龍見形示尉。尉還,大雷雨擊尉,斃之,故祀於廟旁。

新編《安溪縣誌》載:“民國32年(1943年)三月二十五日至五月十六日,久旱不雨,田園龜裂,全縣受旱378461畝。”相傳,縣長陳拱北曾率信男到龍潭廟祈雨,大雨滂沱。古人何魯作有《龍潭致雨》一詩: 怪石臨潭辟洞空,人言直透海龍宮,若因旱魃來祈雨,只在噓雲頃刻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溪龍王廟
  • 外文名:aixiLongtan Temple
  • 位置:泉州安溪參內鄉鎮東村龍潭橋旁
  • 建成時間:宋朝
  • 景點:龍潭聖境
龍王廟又名龍潭廟是安溪十八景之一著名的文物古蹟,廟壁之上曾有前安溪縣令宋應麟題的五律詩一首“拾級更攀藤,崎嶇最上層,林深疑有虎,寺古更無僧。鬼穴陽燐沒,龍潭濕霧蒸,不因祈雨至,誰向此烽登。”廟下龍潭水深碧綠,潭上地勢險峻,群峰聳峙,峰巒迴環,疊翠披丹,雲煙縹緲。山中“晴天不斷四時雨,千載常懸太古音”(黃雅谷詩句)。觀音山常年罩霧,“浮煙薄霧影迷離”(進士黃爾漚詩句);仙洞峰有仙女之稱,“蓬山縹緲鎖雲煙,高處分明別有天”(知縣黃宅中詩句)。山中無石不景:石龜、石船、石鼓、石雞、石狗、石猴、石人、石椅、石桌……維妙維肖。山巒間,有一泓彎彎繞繞的小溪,潺湲繞道,撞擊石罅,奏出悅耳動聽的參林溪聲。沿溪有雨落潭、鳥槍潭、打鼓潭、韻潭……宛如鑲嵌在綠帳中的一串明珠。這裡古稱山、石、潭三絕,“奇景異常,騷人墨客,多游其間”。幽谷澗水,瀉入三潭,濺起三堆雪,蔚為奇觀。其中第三潭名呼龍潭,最為壯觀。相傳,古時龍潭深不可測,時有蒼龍起自潭中,祈雨輒應,故名。同安進士郭貞一到龍潭覽勝,揮毫潑墨,即景賦詩曰:殷殷觸石氣如虹,灌莽驅除見化工。四海龍蛇方鼎沸,一潭魚鱉溯雲漴。鉤台煙雨鼉礬上,納麓風雷鳥道中。地勢遙深天亦小,樽前搔首問詩筒。 令人嘆惜的是20世紀50年代,龍王廟因年久失修而倒塌。80年代又因公路建設而遭到進一步的破壞,今存僅為幾道斷壁殘垣。經從重建規劃:占地約100畝,總投資約3000餘萬元,包含有舊址祈雨台道場、龍王、天公、三清殿、文化街等項目建築。現臨時殿初部工程己完工,同時龍王、龍王娘娘、日公、月娘、雷公、電母、風神、雨伯及護法神的部份金身也雕塑完成,並在乙未年正月廿二吉時開光,安奉於臨時殿內,暫時了便各地信眾朝拜祈求。復建工作規模空前,工程複雜,投入巨大,資金嚴重缺口。期望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在不久的將來,把千年歷史景觀---龍潭仙境龍王廟,建成閩南之名剎,名勝之奇葩,再創輝煌之一頁。
經全體成員會議通過。《目前第一期工程祈雨台龍王道場、四潭景觀棧道路建築、龍王殿等項目籌建資金約(七百萬元左右)》。
為此我們倡議:社會各地各界及所有關心支持安溪縣龍潭仙境龍王廟建設的單位團體、旅外鄉賢、聞人達士、善男信女、慷慨解囊,踴躍捐資,出錢出力,共襄盛舉、以成善德,以就千秋!留芳萬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