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源口橋

龍源口橋

龍源口橋(Longyuankou Bridge),位於中國江西省吉安市境內,是井岡山革命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鄉民在這裡重建了一座鐵鏈吊橋。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三月初,吳思遠在此地重建橋樑,定名久大橋。1928年6月23日,龍源口大捷在龍源口橋發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立龍源口大捷紀念碑。2006年5月25日,龍源口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歸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井岡山革命遺址

龍源口橋長33米,高9.2米,寬2.5米,跨徑14.90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源口橋
  • 外文名:Longyuankou Bridge
  • 始建時間:1837年
  • 投用時間:1841年
  • 所屬地區:中國江西省吉安市
  • 類型:人行橋、拱橋小橋
  • 長度:33 m
  • 寬度:2.5 m
建設歷程,橋樑位置,橋樑設計,橋樑結構,設計參數,建設成果,文化特色,

建設歷程

清乾隆年間,吳思遠曾祖父吳文毅在此地建立橋樑。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因橋樑被洪水衝垮,鄉民在這裡重建了一座鐵鏈吊橋。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三月初,吳思遠在此地重建橋樑,定名久大橋。
1928年6月23日,由毛澤東部署,朱德和陳毅擔任前線總指揮的龍源口大捷在龍源口橋發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龍源口橋對面建立了龍源口大捷紀念碑,由朱德題字。
龍源口橋
龍源口橋遠景

橋樑位置

龍源口橋位於中國江西省吉安市永新縣龍源口鎮龍源口村西南100米處,七溪嶺腳下。

橋樑設計

橋樑結構

龍源口橋是單孔青石結構拱橋,橋面高起為平面,橋堍均為階梯式坡道,無欄桿,兩側各有一道邊牙石;側牆用料石砌築,上頂有單層仰天石;橋台是燕翅形,拱碹是半圓形縱聯分段並列式結構,由10道縱聯石和11段拱碴石構成,碹臉外邊有拱眉石,拱眉凸出於碹臉,又凸出於側牆;上端嵌有石碑一塊,鐫刻“久大橋”,橋兩端側岸的鐵柱上鑄有“清道光十七年”等字樣,下首同樣嵌有石碑一塊,匾書“龍源口橋”。

設計參數

龍源口橋長33米,高9.2米,寬2.5米,跨徑14.90米;橋台前牆長約6.00米,橋兩端側岸各立有兩根高1米、直徑0.2米的鐵柱,橋的兩端各築有14級石階。
龍源口橋
龍源口橋航拍

建設成果

1959年11月30日,龍源口橋(龍源口戰鬥遺址)被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七溪嶺戰鬥指揮所和龍源口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歸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井岡山革命遺址
龍源口橋
人行過龍源口橋

文化特色

吳思遠祖籍永新,自祖輩在外做生意,沒有回過原籍。他年輕時中了個秀才,考了幾次舉人沒有考中,子承父業,他也做起了生意。吳思遠有一個心愿,就是要找到曾祖父吳文毅在乾隆年間捐建橋樑的地方。回到永新後,打聽到曾祖父捐建的那座橋已經被洪水衝垮。吳思遠把所有的積蓄拿出來,學他的曾祖父,欲捐建一座更堅實的石拱橋。他立即購買材料,請石匠開工。訊息一傳開,很多人慕名而來。幾個月後,橋建好了,取“長久太平”之意,橋名叫久大橋。
1928年6月中旬,蔣介石調集湘贛兩省共十個團的兵力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一次聯合“會剿”,企圖撲滅井岡山的“星星之火”",消滅井岡山的革命武裝。為了粉碎湘贛兩省敵軍的聯合“會剿”,毛澤東、朱德、陳毅等作出了戰鬥部署,由朱德、陳毅擔任七溪嶺戰鬥的前線正、副總指揮,指揮所就設在新七溪嶺的制高點望月亭。6月23日,七溪嶺戰鬥打響。戰鬥到最激烈時,朱德在望月亭手持機關槍猛烈地掃射敵人。戰鬥一直持續到下午4點鐘左右,紅軍將敵軍大部消滅在新七溪嶺腳下的龍源口橋附近。殘敵向永新縣城方向逃竄。紅軍及地方武裝在以龍源口橋為中心的一帶舉行了慶祝大會,隨後乘勝追擊,第三次占領永新城。
1955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第二套人民幣中的3元人民幣,正面中間圖案取材自龍源口橋。
龍源口橋
3元人民幣
1965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44周年之際,原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發行一套《革命搖籃——井岡山》特種郵票,其中志號為8-6(424)的郵票主景為龍源口橋。
龍源口橋
《革命搖籃——井岡山》特種郵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