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洞街

龍洞街

龍洞街位於廣州市天河區東北部,轄區面積11.7平方公里,總人口約6萬人,轄內有龍洞村、五個社區居委會、廣東工業大學廣東金融學院等十幾所本科大學及大中專院校及廣東省林科院、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研究所等多個科研機構,既是典型的城鄉結合地區,又是有名的教育文化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洞街
  • 地理位置:廣州市天河區東北部
  • 占地面積:11.7平方公里
  • 著名景點:龍洞步行街
簡介,歷史篇,龍洞有段古,廣州第一村,農村步行街,經濟篇,環境篇,文體篇,

簡介

龍洞村是龍洞街管轄的一條自然村,因當地原有九條小村莊,有九龍歸洞之形,故又稱龍眼洞村,總面積5.2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6400多人。龍洞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早在4000多年前,此處已有人類居住,曾出土大量新石器時期的文物,唐朝貞觀年間已形成村落,距今有1300多年歷史,是迄今發現的廣州地區最早有人類活動的地方之一,有“廣州第一村”之稱。民國年間,村民曾因支援討伐軍閥,獲孫中山題匾“保衛桑梓”。龍洞村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社會經濟得到迅猛發展。
自2002年12月31日成立龍洞街道辦事處後,在天河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龍洞人民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以營造“兩個適宜”的社區環境為目標,按照“環境建社區,發展帶社區,文化優社區”的發展思路,建設既有城市的繁華,又有鄉村寧靜的文明社區。堅持以人為本,積極探索和實踐“城中村”改造路子,加強社區文化建設,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促進社區經濟協調發展,龍洞的面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讓我們透過這一段段樸素的文字,一幅幅真實的圖片,去探尋龍洞邁向城市化的足跡,去展望龍洞燦爛美好的明天!

歷史篇

龍洞有段古

先有龍眼洞後有廣州城
“先有龍眼洞,後有廣州城”,是龍洞街區民間流傳的一句話。有“廣州第一村”之稱的龍洞村,早在距今2200至4000年前已經有人類繁衍生息。從族譜記載來看,最晚唐代就已經建成村落。龍洞街早年被喚作“龍眼洞村”。
“為什麼我們村被叫做‘龍眼洞’或者‘龍洞’,有許多個傳說來源,大家都不確定,因為各種版本都有人說。有記載說這裡以前種了大片大片的龍眼樹,所以有人稱這裡‘龍眼洞’。”土生土長的龍洞人樊春霞說。樊春霞聽村里一些老人家說,早在1956年,已經有地理和考古專家在龍洞飛鵝嶺挖掘到屬於新石器時代的石器、陶片等。樊春霞告訴記者,龍洞有一位很出名的祖先叫樊澤達,他是清康熙年間的翰林院檢討,被欽點為廣東正主考,後來升任廣東提督學政。

廣州第一村

1956年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和中山大學在廣州市東北郊飛鵝嶺發現了新石器時代遺址。據考證,該遺址誕生於距今2200-4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是廣州地區迄今為止發現的文化堆積層最厚、保護得最好的新石器遺址。從遺址出土的文物和火燒土顯示出當時飛鵝嶺已有人群居住,並從事農業的刀耕火種、狩獵、捕魚等生產活動,還學會了制陶、紡織、裝飾等工藝。顯示出廣州地區在秦漢統一前就已有人類居住和生產勞動,並創造出燦爛的嶺南文化。因此,飛鵝嶺新石器時代遺址標誌著廣州地區人類文明的開始。所以,飛鵝嶺新石器時期遺址被譽為“廣州第一村”。

農村步行街

該街全長300米,建成後將成為廣州第一條具有農村特色的商業步行街。龍洞商業步行街,步行街東起龍眼洞牌坊,西至龍洞國小,全長300米、寬20米,有上百個鋪位。和其他步行街不同的是,龍洞商業步行街極具農業特色,街道上安建了反映農村風貌的耕具、石磨、耕牛等和農業生產有關的雕塑。又因考古發現,廣州最早有人類在龍洞居住,“先有龍洞,後有廣州城”,步行街東面豎立了牌碑,記載了這一史實。另外,該街將側重發展銷售具有農村特色的農副產品等商鋪。
龍洞街

經濟篇

龍洞人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發展為第一要務,充分依託交通便利和轄區內大中專院校眾多的優勢,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高校配套產業和工業園區建設,龍洞商貿城、廣東工業大學學生工寓、龍洞商業廣場、匯東假日酒店、龍洞第一工業區和第三工業區、龍山工業園、龍洞汽配市場、在洞商業步行街等一批上規模、上檔次的商業市場的相繼建成,提高了產業效益,村集體經濟收入從1998年的1200萬元增至2003年的6314萬元,預計2004年村的經濟收可達8000多萬元。實現了經濟的跨越式發展,龍洞商業圈已初具雛形。
村的集體經濟壯大了,股份分配也逐年提高,集體福利越來越好:
“老有所養”:退勤的老人每月可領到230元的退勤補助;退休的幹部每月可領到800元退休金;
“失業補助”:失業的村民每月可領到150元的就業補貼;
“股份平衡”:通過發行項目股份,使低收入家庭有一筆穩定的收入,扶助了弱勢群體;
“病有所醫”:興建二級醫院——龍洞人民醫院,使村民享受就醫服務和合作醫療的優惠;
“教育為本”:投資1500多萬元必造龍洞國小,使龍洞國小晉升為市一級學校,還每年出資獎勵升入大專院校的村民子弟。

環境篇

“環境也是生產力”,這是龍洞人的信條。幾年來,龍洞人從整治環境入手,改善了投資環境,為龍洞注入了活力和生機。
龍洞村是廣州市138條“城中村”之一。由於歷史的原因,舊村規劃失控,建築密度大,治安、衛生、消防等方面都存在著許多問題,成為制約龍洞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推進城市化進程的最大障礙。
但是,龍洞人並沒有消極等待,街、村兩級領導經過審時度勢,取得了共識:“城中村”改比不改好,早改比晚改好,越早改造,代價越小,收效越大。只有抓住市、區加快“城中村”發行的有利時機,下大力氣真抓實幹,才能避免龍洞由形成中的“城中村”變為成熟的“城中村”。
改造的第一步是路網建設。龍洞村在資金比較缺乏的情況下,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大膽抵押貸款4000多萬元,修建了迎龍路、富民路、迎新路、迎福路等共8公里長、20米寬的道路,所有道路都按市政路的標準鋪設了下水道、排污管、人行道、路燈、消防栓和綠化帶。為龍洞構建了交通暢順的格局,為村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改造的第二步是在“城中村”里打出消防通道,抽疏“城中村”密度迎福路、迎新路、龍洞中路三條消防通道共拆除民宅220間,建築面積2萬多平方米。建成後,舊村中出現“三橫三縱”的道路格局,大大降低了消防隱患。更可喜的是,“城中村”改造不僅帶來交通暢順,物業升值,還帶來百姓觀念的變化,村民參與“城中村”改造的熱情越來越高。
龍洞街

文體篇

龍洞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龍洞建村於唐朝貞觀年間,距今有1300多年歷史,有4000多年歷史的飛鵝嶺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於龍洞,是氨今發現的廣州地區最早有人類活動的地方之一,民間有“廣州第一村”之稱。龍洞村人傑地靈,民間藝術豐富多彩,有粵曲、醒獅、書法等傳統的民間藝術,有新石器時代遺址、胡漢字、許大夫墓等文物古蹟,有龍眼洞森林公園、樹木公園等風景區,是著名的文化之鄉。龍洞地區有大中專院校13所,科研單位5個,在校大中專學生超過6萬人,是文化教育的密集區域,人文資源豐富。
龍洞轄區內文化設施齊全。龍洞村非常重視文化建設,投資一千多萬元建設了文化活動中心和文化體育廣場,其中文化活動中心占面積3500多平方米,配備歌舞廳、圖書館、電子閱覽室、書法室、健身室、體育活動室、老人活動室、曲藝社、棋牌室等10多個活動場所,擁有330多萬元舞台設備,2萬多冊圖書和34種報刊,電子閱覽室擁有全國文化信息管理資源共享工程系統,均免費向民眾開放,是廣州市首批“十佳”農村文化室和廣東省特級文化站。龍洞文化體育廣場占地面積14000平方米,有面積300平方米的演舞台、1500個固定座位清涼謎語的大型電子螢幕、120米長的科普長廊以及足球場、籃球場、羽毛球場、健身路徑、自動飲水機和休閒公園,設備齊全,環境優美,是廣東省優秀文化廣場。
文化活動在龍洞有廣泛的民眾基礎。街道文化站屬下有書畫協會、讀書協會、攝影協公、曲藝社、文博會等多個文藝團體。經常開展民眾喜聞樂見、具有龍洞特色的社區文化活動,一年一度的社區文化藝術節、體育運動會、迎國慶賀中秋晚會、羊城之夏青少年時期活動、迎春文化體育周等文化體育活動都吸引了眾多轄區單位和民眾的熱情參與,民眾的自編自演、自娛自樂中受到了教育和薰陶,營造了健康向上的社區文化氛圍。
文化在龍洞,正以和風細雨的形式滲入尋常百姓之中,改變著龍洞人的生活。
龍洞街
龍洞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