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荷城街道是
貴州省六盤水市
鐘山區所轄的一個街道辦事處,荷城街道地處市中心東城區,東與雙水新區交界,西與麒麟公園接壤,南與鳳凰新區相連,北有十里鋼城,由“花園水城、古鎮荷城、楊柳新城、十里鋼城”四城組合而成,是水城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發源地。
地理位置
荷城街道地處市中心東城區,東與雙水新區交界,西與麒麟公園接壤,南與鳳凰新區相連,北有十里鋼城,由“花園水城、古鎮荷城、楊柳新城、十里鋼城”四城組合而成,是水城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發源地,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商貿活躍,發展潛力巨大。轄區總面積約30平方公里,轄21個社區,是鐘山區唯一一個全社區街道。街道目前有17個黨支部,。
名稱由來
荷城是
水城的別稱,它起源於
清末年年間,這個形象而美麗的名字的由來,據說那時
土匪猖厥,城裡人為了防匪,就在城周圍開了一條小河道,把水城河的水引入,稱之為
護城河,平時護城河的水很小,緩緩由西向東流入母河,東門外設有一個閘,如遇緊急情況,把閘一關,護城河的水很快就漲起來,同時在東北面入城的主幹河道段有一個吊橋,平時吊橋放下供人行走,有緊急情況時,吊橋拉起,想進城就不那么容易了。當護城河的水淹起來的時候,站在高處遠看,城就像一朵荷花浮在水面上一樣,故得名荷城。那么水城的來歷呢?據說是這樣的,因荷城四面均系田壩,而且十分平坦,方園數十里,每當盛夏久雨時節,溪流暴漲,久疏不竭,一時城濠變成了水域,整個田壩茫茫似海,故又得名水城。清雍年間,水城設廳,就採用水城定名,即命名水城廳。乾隆時期水城屬大定府管轄,又更改名為大定府分駐水城理苗府,民國初年水城設縣,又定名
水城縣,屬
畢節地區行署管轄,無論水城廳和理苗府及以後的水城縣,辦公地點都在荷城,近百年來荷城就成了水城政治、文化、經濟中心。1974年三線建設以後,為了礦區的發展需要,水城縣劃出10個公社,威寧劃出兩個公社建立水城礦區政府(縣級行政)直屬省領導,1976年六盤水建立地區以後,水城縣與水城礦區合併,78年建市,水城礦區變建水城特區,特區政府設在黃土坡,以後水城縣的政府機關和所屬部門就陸續遷往黃土坡,從此老城就純屬一個居民區了。
場壩是水城城關最大的集貿市場,據荷城一里之遙,原城關區、鎮、鄉乃至現在的荷城街道辦事處辦公地點都在場壩上,然而城關區原鎮管轄較寬,包括現黃土坡辦事處地盤和德烏辦,鳳凰辦以及月照鄉的部分地盤,但建立鐘山區以後,下分設黃土坡辦事處、鳳凰辦事處、德塢辦事處,原城關鎮的地盤被瓜分了,今荷城辦的地盤也就縮小了。
荷城的原貌與街道布局
荷城始建於清雍年間,初建為土城牆,乾隆時期改為石牆,系採用石灰石剃打成的五面石砌就,牆高四米五,厚二米七,周長約一千五百米,開東、南、西三門,北門未開,為什麼不開北門,民間有兩個說法,一種說法是當時修城時請陰陽先生(風水學家)看過,北門不能開,開北門,婦女會很風流,如果要開,必須用一個男童埋祀,用男童埋祀太殘忍了,所以寧願不開;第二種說是北門外有一塊農田,田下有個母豬龍,田裡好像龍潭一樣往上,往上冒水,如開北門侵犯龍王,恐龍王發怒,而發大水淹沒水城。所以以上兩種說法,北門都不宜開,北門只好設作炮台。後來曾有民謠雲“好個小水城,四門開三門,養些紅花女,多嫁外地人”。東南西幾道城門都有很堅實的柵門,並設有城樓還有人看守。城內街道五六米寬,房屋多為木瓦結構,磚木結構的都很少。城內設六條街,分別為大街,書院街,西街,沙田街,龍洞街,關聖殿街。後大街改為六街,書院街改為二街,西街改為三街,關聖殿街改為四街,沙田街改為五街。東門為一街,近年派出所又把街改成路,大街和書院街改為和平路,西街改為解放路,關聖殿街和龍洞街改成自由路,沙田街改為沙田路,東門轉至荷城社區門口轉至彎彎頭改為光明路。
場壩設四條街,即七、八、九、十街,具體是從牛肉巷(也稱回龍巷)往西至官廳為七街,牛肉巷往東至茶葉林為八街,八街三叉路至巴西南路口為九街,豬市街至鐘山腳為十街。現派出所又將街改成路,七街改為菜園路,八街改為官林路,九街改為新生路,十街改成鐘環路。場壩上現還新建了幾條新路,如人民東路、安居路、巴西南路,還有幾條路尚未命名。
八大名景
八大名景分別是
1、文筆插空:指的是官廳背後的尖山,(也稱獨山),它猶像一支筆插在山上,筆尖對著空中,故稱為文筆插空。
2、青蛙聽雨:指的是癩子洞包包,包包像一隻青蛙撲在那裡,坡腳有一口潭,傳說,每當天旱久晴不雨,即將下雨的時候,潭內會發出很大的吼聲,故得名青蛙慶雨。
3、七星伴月(也叫北斗七星)指的是城內七個大小形狀各異的小山,山上有房有樹,每當月亮照到山上的時候,山上人都有一種賞月的溫馨。4、大將點兵,指的是鳳凰山最高的一座山像一個大將周圍的小山群山,就像一群兵馬,故取名大將點兵。
5、仙鶴孵蛋,指的是馬鞍左側望成坡後面的一座山,傳說很早以前,陰陽先生在那裡點了一所穴地,一家姓范的在那裡埋了一所墳,這家人後來發了,有良心不好者,就在該墳的前面不遠處築了一堵牆,並在牆上噴灑生石灰水,仙鶴被石灰水刺激受不了就飛走了,於是這穴地就被破壞,這家人也就這樣敗了。
6、飛娥撲燈;指的是東站背後的山,遠看就像一隻飛娥張開翅膀,原場壩糧食局處有座文廟,全是紅色裝飾,比喻為燈,過去這盞燈使終未被撲滅,解放後,廟被拆了,等於燈就被撲滅了。
7、八仙聚會:指的是土橋至八家塞之間八座獨立的小山,山與山相隔數十米,姿態挺拔,聚精會神,真像聚會一樣:
8、金盆洗臉,指的是其林洞,向一口金盆,洞前有一個潭,中間有條路,比喻為是一條毛巾,盆、水、巾都有了,故起名金盆洗臉。
文物分布
1、古城牆,解放後,為了修縣政府和監獄,把城牆的石頭拆去用了,大山和中山上的古樹也被砍,原古城牆現殘留一小段,即北面靠朱桂仙家住房後面,和沙田街老鹽業公司後面殘留兩小段,高出約2米,一般只剩一層基石了,高約兩米左右,殘留的這一點應進行保護。
2、東門外有一塊抗日英雄紀念碑,碑高約五米,基座兩層,正面碑文為“抗日將士暨死難同胞紀念”背面刻有“國魂紀千秋”五個大字,左右兩側均有敘文(陰刻)。這塊碑系一九三八年阮略當縣長時立的,碑文也是阮略寫的,五五年城東生產隊修公房為了占地盤,就把碑拆了,並把碑和碑座做了公房的基腳,據當時參與修公房的劉著堯回憶說,碑約三米高,是一塊整石,體積約兩個立方,打也打不斷,整塊碑就被掀埋在公房前基腳下。
3、官廳原有一行碑林,大約七八塊,這些碑有清代立的,也有民國立的,但清代立的占多,碑的內容有節孝碑、有德政碑、公德碑、慈善碑、英烈碑。據鄧光強老先生說,有兩塊節孝碑系清代皇上批准立的,一塊是為范家節孝老人所立,一塊是為姓鄧的節孝老人而立,碑很高2.5米左右,碑頭有“聖旨”二字,據說那時樹碑立傳要報朝庭核准,下達聖旨才能立,有一塊德政碑是民國時期,羅成橋任水城縣長時,畢節行署何朝中來水城視察,當時反映體貼民情,理解民意,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故立了這塊德政碑,碑文是四個字即“查吏安民”碑兩邊還有對聯,上聯是“民之父母士之恩”下聯記不清了,鄧老先生說了句笑話,下聯讓後人們對吧!
4、塔山上的塔,清朝時候建造的二十幾層,據說因基礎傾斜,怕出事故被拆了,一九三八年新建為七層堡塔式的,是荷城一個很好的標誌。
5、荷城內場壩、鐘山、大山上的廟寓數十座,解放後全部被毀。如老城的城隍廟,解放初期做了財政局辦公房,觀音閣、韋馱殿、文昌閣、呂祖廟被毀後做公安局、川祖廟做縣委會、財神廟做縣醫院、魁心樓改作三小、文廟改做一小、地母廟、黑神廟(場壩上)改做二小,靈關廟改做法院。還有場壩上的文廟、孔廟、潔孝池、雷公廟、壽福寺、忠列宮、鐘山上的火神廟、文昌閣、聖經廟、大山上的天祖廟、玉皇閣、上帝廟、龍王廟等都點滴無存。現想恢復很不容易了。
近年來,國家提倡保護文物,恢復文物,政府投資百萬元,現僅恢復了觀音閣和大雄寶殿,大山上修了一座觀音廟、一座玉隍閣,還是民眾集資修建的,塔山上修復的一座塔,也是民眾集資修建,雖然與原貌有些出入,但也算有一個塔山標誌。
工業發展情況
解放前荷城基本沒有什麼工業,僅有部分輕手工業,如土法煉鋅,機頭編織土布,土法印染,縫紉加工,水碾房和一些生產小農具的打鐵房,另有幾家手工製作糕點者,解放後,五三年縣供銷社建立綜合產,外地請進一些師傅,開始生產糖果、餅乾、糕點、醬菜、小食品以及彈棉花、制棉絮、縫紉精加工等。但也都是一些輕手工業。
五三年威水公路修通以後,煤炭冶金地質勘探隊伍陸續進入水城,如107、142煤田地質勘探隊、509地質隊、冶金地勘二隊,113、208、106等地質隊,通過這些地質隊的艱苦工作,基本探明了水城地下的煤炭資源和礦產資源,但這些資源都分布在水城縣鐘山區的各個鄉鎮,荷城僅是上述部門的機關辦公地點和家屬基地。但隨著礦區建設和三線建設的發展,荷城地盤上也陸續辦起了若干工業企業,如:水城鋼鐵廠、水城水泥廠、水城化肥廠(後改為化工廠)、水城農機廠、土橋酒廠、黃土坡酒廠、麵粉廠、打米廠、粉條廠、糕點廠、醬油廠、生豬屠宰場、冷凍廠、皮鞋廠,上述均系國營企業。集體企業也不少,如輪胎翻新廠、被服廠、拉絲廠、鋼球廠、鞭炮廠等。
五八年全民辦鋼鐵,全縣集中了大量農村勞動力,加上機關職工和市民,全年建起小高樓、小鐵廠上千個,生產狗兒鐵三百多萬噸,被畢節地區評為先進縣,地委決定,獎給水城兩面旗幟(一面是優質高產獎、一面是組織風格獎),當時地委委託水城縣委製作待其制好後,地區到水城頒發。縣委把制旗的任務交給金博溫,並明確要求不受資金限制,不惜人力物力,旗的製作越大方越精緻越豪華越好。於是,經找到當時水城書畫名人劉鴻遠共同研究設計,旗面採用紅色金絨,每面旗用料四米,一破二,兩幅拼湊,旗長2米,寬1米4,旗的詞系劉靜波所題,字是劉鴻遠書寫,用淺黃色衛生絨衣反面剪成貼上,不僅色彩鮮艷,而且富有立體感,花邊系採用有機玻璃小珠串編成萬字格。旗下的排須,八寸來長,系用黃色花線層層編就,旗兩邊還有吊墮,吊砣。吊砣有排須,吊繩系用黃色花線編成,上有穿桿,穿桿兩頭配有扶手,穿桿扶手與吊墮均系木器廠精心製作。加工兩面旗幟,從被服廠抽調了十名女工,精心製作了三天,兩面旗幟均系一個規格,旗面加上排須、穿桿足有二米五長。色彩搭配得體,萬字格花編襯托,壯麗豪華,全國罕見,縣委非常滿意。地委張維梓專員來水城在大禮堂受旗時,因旗太大,站在台階上還要把手舉起來,否則旗要落地。這兩面旗後來掛在縣委小禮堂,主席台的後方,中央是毛主席畫像,一邊一面紅旗,可謂金碧輝煌,走進禮堂,就有一種特殊的感覺。兩面旗的年齡至今五十多歲,現可算歷史文物了。
荷城商業的發展
五O年六月,荷城第二次解放,政權基本穩定以後,九月在縣政府領導下,和畢節專員公署貿易公司的指導下,籌建了商業貿易小組,辦公地點設在城內大街上原王西堯家四合院內,根據業務開展情況和發展的需要,於次年三月正式建立了水城縣國貿易商店(屬科級單位)經理是張呈耀,不時國營商店的主要任務是供應民眾的油、鹽、米、布匹、百貨等,同時開展農戶土特產品、畜產品和廢舊金屬(包括舊銅幣)的收購業務。日用生活用品和糧油供應地點設在馬鞭街上,農戶土特產品的收購地點設在商店前沿門面。二O年六月商業機構下伸,率先在蟠龍建立國營購銷組,五二年三月又建立了楊梅購銷組,五二年七月縣供銷聯社成立國營商店併入聯社,聯社主任是張清玉,副主任張呈耀,聯社辦公地點設在猿門口原馬佰超家大院內。同年九至十月,各區基層供銷先後成立,蟠龍和楊梅兩個購銷組改為供銷社,至此全縣商業網點在十一個區全面鋪開。
五三年畢節專區各國營專業公司派人在荷城設立推銷組,五四到五五年先後在荷城分別建立了鹽業百貨,紡織品,民族貿易,醫藥等專業公司。五六年商業局成立供銷聯社被分割出來,兩家辦公地點均設在場壩上。國合分開後,所有專業公司歸商業局管,供銷聯社就設兩個經理部,即供應經理部和採購經理部。不久供應經理部又分系設食品經理部、日雜生資經理部、蔬菜水果經理部、飲食服務經理部。五六年縣又建立了飲食服務局,畜產品採購局,菸酒專賣局,商業和工商的部分業務又劃給上述三局。五八年飲食服務局、畜產品採購局、菸酒專賣局撤銷,又併入商業局。恢復了原商業建制。六五年根據三線建設礦區的發展需要,縣商業局在汪家寨老鷹山紅岩腳,水鋼水泥廠建立了中心商店。六八年商業供銷再次合併,稱商業貿易局,辦公地點仍在場壩上。
7O年水城特區與水城縣合併後,又改稱特區商業貿易局,辦公地點搬至黃土坡。七二年撤銷商業貿易局,恢復商業局和供銷社,商業辦公地點設在黃土坡,供銷聯社設在七十三。從此荷城的商業僅老城和場壩兩個百貨大樓,醬油廠,城內大食堂和東門旅社,場壩三食堂和場壩旅社。隨著政治中心的轉移,在長期的官商思想的影響下,改革開放以後,市場經濟迅猛發展,一些國營企業由於經營不當,逐步倒閉,現旅社食堂均無存。僅剩兩個百貨大樓,但已改制變為個體經營了醬油廠雖然尚存4但經濟效益也很差,建立了好幾家批發市場,如場壩小商品市場、果蔬批發市場、荷城花園小商品批發市場、原糧食局處的針織品批發市場等等,經營非常活躍。
小吃文化
解放前荷城有點名氣的小吃有卿家包子、胡家面、王家山楂糕,解放後這些名食已經失傳了,但這些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荷城的小吃品種之多、名氣之大、市場活躍非凡,如烙鍋店,老城就有幾十家,生意最好的要算全友福烙鍋店這家,“全友福”曾被中央電視台譽為西部一絕,該店現已發展了好幾家分店,如鳳池園分店、黃土坡分店,還打入了省城貴陽。城內湯圓也很有名,有熱水的、有冷水的,湯圓心有付油的、有蘇麻的、外搭牛滾塘。(用炒熟的豆面加糖拌合,把湯圓在裡面一滾,別有一番風味,尤其是場壩的燕麥炒麵頗有名氣,生產燕麥炒麵的有數幾十家,形成了一條炒麵街)除了當地銷售外,外地人出差來此也常大包小包的賣起帶走,當地人贈送外地親友,也把炒麵作為佳品,場壩夏家涼粉品種很多,有蕎涼粉、米涼粉、豌豆粉、花樣有卷粉、刮絲粉,有條狀的、有塊狀的,還有冰粉,味道十分鮮美,深受民眾喜愛,現也發展了幾家分店。教場趙家的糍粑、打耳粑,生產量很大,日產上噸,批發兼零售,並配有專車送,八家寨殷家辣椒麵加工很精細,內含有芝麻、蒜沫姜沫、味素、鹽等,味道特別鮮美。
不僅市場上很行銷,各大超市也都有賣。場壩聶家滷菜,品種也很多,滷雞、鹵豬頭、雞抓、豬腳、鹵肝、鹵腸等,既衛生味道也特別好,購賣者基本都是安居小區、欣欣花園以及周圍的機關單位職工及市民購賣,有時還供不應求。石灰石礦李家粽子,有火煺的、雞肉的、棗仁的、五仁的,同時有黑糯米、白糯米的,每到端陽節供不應求,要想購買還得提前預定,有時還得托熟人才能買到。新橋邊陳家燒烤(納雍人),品種多,有烤雞腿、烤雞翅、雞翹、火腿腸、洋芋、豆乾、魚肉等。走近攤邊,香味撲鼻,都想買點嚐嚐,城內明家甄甄糕也很有特色,一次只能蒸四小蘢,有時去吃還得等候。
民族風情
荷城有宗教信仰的人很多,宗教:有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但以佛教比較盛行。特別是上了年紀的女老人,也有男老人,他們除了家中供菩薩,有的供觀音,有的供財神,每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還要趕廟會,也就是到觀音閣、城皇廟、上帝廟去燒香拜佛,交幾塊錢吃一餐素飯,每逢趕廟會那天,成千上萬的人從四面八方趕來,大山上和城內熱鬧非凡,平時去城皇廟大成寶殿念經人也不少,另外大多信佛者,還要吃二六九,也就是二月六月九月吃素。除此之外,死人、做法事,一般兩三天,有錢的做七、八天,正月十五亮燈,七月半燒香燒紙,這就普遍了。
其次端陽節掛菖蒲、掛薺艾、采草藥(或買草藥)、人們都很迷信,晚飯後游百病,到洗馬塘、供電局路口、荷城花園聽唱山歌,這天聽唱山歌的人特別多,有獨唱、有男女對唱、有群唱,圍觀者成百上千,唱得精彩的時候,圍觀者拍手歡笑,從下午四五點開始,要到晚上十一二點人們才會慢慢地散去,春節期間,正月十五,墳墓亮燈,過去鳳凰山上上萬所墳每到亮燈之夜,山上燈火幾乎照亮整座山峰,非常壯觀。有陰城之稱。清明掃墓,掛青遍山飄揚,尤如百鶴起舞,很是壯觀。耍龍舞獅,也是一個很有趣的,耍龍有機關廠礦組織的,也有民眾組織的,龍耍到那個單位或那條街道,單位和街道都要放鞭炮迎接。一般在正月十五以前,這種活動增加了春節的喜悅歡樂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