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洞摩崖造像屬於建築與設施主類景觀與小品建築亞類的摩崖字畫基本類型。
龍洞摩崖石刻,坐西南向東北。始建於唐中晚期,龍洞在唐代建有白雀寺,宋代建有真如院,明末毀於兵火,清康熙年間重建白雀寺。龍洞石刻整體呈圓弧狀,主要造像分布於正面崖壁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洞摩崖造像
- 地址:自貢市榮縣境內
- 緊鄰:榮縣大佛
- 意義: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 屬性:自貢市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龍洞摩崖造像屬於建築與設施主類景觀與小品建築亞類的摩崖字畫基本類型。
龍洞摩崖石刻,坐西南向東北。始建於唐中晚期,龍洞在唐代建有白雀寺,宋代建有真如院,明末毀於兵火,清康熙年間重建白雀寺。龍洞石刻整體呈圓弧狀,主要造像分布於正面崖壁上。
佛峪摩崖造像是濟南市歷下區龍洞村轄內的佛教造像。佛峪摩崖造像,隋唐佛教造像。位於濟南市歷下區龍洞村東約2.5公裏白雲峰下的崖壁上。這裡林木茂密,懸崖飛瀑,素有“佛峪勝境”之譽。現存四柱三間木坊一座,坊北舊有般若寺,創建於隋開皇初年;山崖上摩崖造像20餘尊,大者高約米餘,臉頰豐潤清秀,螺髻,趺座,...
東佛峪摩崖造像位於歷城縣港溝鎮龍洞村東約1.5公裏白雲峰下。1992年被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緊傍龍洞名勝的另一景區。入口處有一南向木製四柱三樓式牌坊,上橫書“佛峪勝景”四個大字。循坊內曲徑上長約百米的懸崖,東西壁立,上有諸多題刻,皆清晰可辨,其中有清光緒癸卯冶山居士書“凝神訥息,訥息...
龍洞摩崖石刻群位於連雲港市海州區朐陽街道孔望山居委會孔望山龍洞庵西側龍洞內、外壁和龍洞庵後崖壁上。文物歷史 石刻共有近30處,時代從宋至民國,字型、大小各異。石刻群內容豐富,對古海州地區水文、地理、人文、民俗、古蹟都有反映,而且大多有紀年,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特別是明“安鈍題刻”...
孔望山有一塊金刻卻被明安鈍題刻所套刻,殊為可惜。題名為“耶律滿損之游龍興山寺”。孔望山唐代稱龍興山。方誌對金刻的書法藝術還是推崇有加:“篆法清挺,殘毀可惜”。套刻金刻是一種民族情緒的流露,但明安鈍題刻卻也為我們研究孔望山摩崖造像的時代提供了“如讀漢畫”的依據。明刻中的明隆慶時期...
龍洞山寺院群,中國佛教寺院群。龍洞山位於山東省歷城東南。因山有龍洞而得名。又傳夏禹曾登山起蟄龍治水,故又名“禹登山”。古為道教洞天福地,隋代後漸成佛教道場。原有寺院六座,著名的有龍洞寺和般若寺,另有眾多摩崖造像。龍洞寺(一名聖壽院)在龍洞下側,山門摩崖石刻“敕建龍洞聖壽院”,傳為蘇軾所書。...
為此間石刻之精華。南山摩崖造像開鑿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為著名的道教石窟。主要洞窟有“三清古洞”、“三聖母洞”、“龍洞”。明正德年間又鑿“真武祖師洞”。內容豐富,生動地反映了宋世道教之神系,是研究道教史的實物形象資料。石篆山摩崖造像開鑿於北宋元豐五年至南宋紹聖三年間(1082~1096年)...
龍洞風景區泉池,這裡景色優美,泉源豐富,有金沙泉、白龍泉、黑龍泉、懸珠泉、一指泉、林汲泉、露華泉、壺嘴泉、金龍泉、老君井、鳳凰池、白雲泉等12處,無名泉10餘處。其中林汲泉、金沙泉、白龍泉名列金代《名泉碑》。露華泉 在佛峪般若寺遺址石壁處,其上有隋唐摩崖造像。泉從石壁上泄出,如同漱玉,稱“露...
露華泉 在佛峪般若寺遺址石壁處,其上有隋唐摩崖造像。泉從石壁上泄出,如同漱玉,稱“露華泉”,泉旁石壁勒有篆書泉名。因泉水甘美如同乳香,也稱“乳肖泉”。昔日,泉水流入僧廚佛殿,供寺內僧人飲用,人書“雲殿泉廚”四字,鐫刻在臨近泉池的岩壁上。如今,泉流依然如故,石刻仍存。壺嘴泉 壺嘴泉 在...
南山摩匡造像 南山,古名廣華山,位於大足縣城龍崗鎮南2公里處,海拔514米。造像開鑿於公元1131—1162年(南宋紹興年間),崖面長86米,高3.5—10.2米,通編為15號。其中造像5龕窟,主要有三清古洞、后土聖母龕、龍洞、真武大帝龕等道教題材。在大足石刻中,公元11—13世紀的道教摩崖造像,是中國道教石窟造像最...
南龕摩崖造像,是中國隋至宋代佛教造像;位於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城南1公里化成山。現存龕窟176個,造像2553餘尊。始鑿於隋,多為唐代造像。此外,宋代2龕、清代2龕、民國時期5龕。最早的造像題記為唐開元二十八年 (740)。造像分布在雲屏石、山門石、千佛岩、大佛洞、佛爺灣一帶長約350米的崖壁上。南龕摩崖造像,...
造像群附近還有象石、蟾蜍石等巨型圓雕造像和帶有碑槽的“饅頭”狀巨石,以及龍洞摩崖石刻群。在孔望山山頂還有同為東漢時期的道教祭祀遺蹟“承露盤”刻石。孔望山摩崖造像1982年3月被公布為江蘇省第一、二批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被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由來 孔望山摩崖造像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5處):奉先橋、大佛沱摩崖造像、大觀橋牌坊、龍洞摩崖造像、武官大佛、鐵爐嘴冶鐵遺址、玉泉寺、青陽洞石刻、但懋辛宅、柑子園字型檔塔、呂家寺摩崖石刻、窩棚灣摩崖造像、古佛寺造像、趙熙墓、富有灝當鋪。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1處):虎洞石刻、柳倩詩書收藏館、曾天瑞墓、仙人山石刻、大刀寨遺址、...
代表未來福祉的彌勒佛(榮縣大佛、榮縣二佛等),龍洞摩崖造像、貢井千佛崖、貢井迎貓祭虎石刻等。這些石刻作品多為政治或文化名人所題,書法精美,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榮縣大佛傳遞出來的唐代自貢宗教、科技、創新和社會生產力等內容;樂善坊出現了最早關於“自貢”的記載;富順臨江寺石刻題記記載寺廟建立、廟...
南宋紹興年間開鑿三清古洞造像,洞口留有題記。明代仍有雕鑿,清代至民國增補不少碑刻。為道教石窟,共有6個窟龕。主要洞窟有“三清古洞”“三聖母洞”“龍洞”。明正德年間又鑿“真武祖師洞”。“三清古洞”是南山摩崖造像的代表。窟龕的方柱正面設龕,雕玉清、太清、上清像,龕左右雕六道君像,洞壁浮雕天尊220...
彭山文管所所長吳天文介紹,2002年12月,江口石龍被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石龍是全國少見的、保存完整的高浮雕摩崖造像。它完美的造形、精湛的雕刻,是古代工匠的的智慧結晶,為我們研究宋代文化提供了直觀的視覺形象,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張獻忠千船...
大足南山是一座山峰,古名廣華山,位於大足區城東南方向五華里處。主要景點 大足南山 山頂上原有道現,名玉皇觀。南山石刻造像緣起於南宋時期(公元1127~1279年),屬道教造像。明清兩代稍有增補。此處摩崖造像一共有十五龕造像。都以道家作品為主,這是此山的一大特點。造像主要有三清古洞、后土聖母龕、龍洞、真武...
後龍山摩崖造像 HLS-1~3龕 HLS-4龕、5窟 HLS-6窟、7龕 HLS-8龕 HLS-9、10龕 呂仙崖摩崖造像 LXY-1、2龕 LXY-3龕 LXY-4龕 大佛寺摩崖造像 DFS-1~3龕 DFS-4~6龕 DFS-7~9龕 DFS-10~12龕 DFS-13~15龕 DFS-16、17龕 龍洞摩崖造像 LDN-1~3龕 LDN-4~6龕 LDN-7~9龕 LDE-1、2...
寺後佛龍洞側絕壁處為摩崖造像群,鑿雕數座佛龕,寺前山門旁的丈圓巨石上,亦雕刻數座佛龕,北宋真宗大中祥符時(約公元1010年)賜名崇福禪院。明神宗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鑄有大銅鐘一口,重約千斤,鐘腹嵌銀八錠,世稱“八銀神鐘”;又鑄銅佛一尊,丈六金身,左臂鐫“永鎮崇福’四字。明思宗崇禎...
摩崖造像 寺院內最為著名的大佛摩崖造像,刻於唐代,據康熙年間的《古今圖書集成》記載:“大佛山在城東一里,唐人刻大佛,與山齊”。北宋元豐八年(1085)至元佑七年(1092),僧淳德募修,歷時八年,對大佛進行過大規模的裝修,佛像全身施彩貼金,直至清末民初,仍是“金像巍巍”。大佛依山崖鑿成,刻在高約40...
主要景點有:孔望山摩崖造像、龍洞庵、龍洞摩崖石刻群、杯盤刻石、孔子望海像。漁灣風景區 漁灣風景區,位於雲台山南麓的雲台鄉境內。300多年前,雲台山尚位於海中,此處是停泊漁船的天然港灣。漁灣背山向陽,環境清幽秀麗。一條5000餘米長的龍潭澗從山頂逶迤而下。澗旁,山勢峻峭,古樹成蔭,峽谷深邃,林木蔽日。1...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月,以梁思成、劉敦楨等為代表的營造學社在川康地區進行古建築調查時,途經潼南,聽聞大足有摩崖造像,決定繞道大足進行調查。營造學社在大足約5天時間,對北山、寶頂山作了調查。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由大足當地學者陳習刪主纂的《民國重修大足縣誌》一書,送往當時西遷至重慶北碚的中國...
藥王山,位於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城東1.5公里處,本名五台山,因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長期隱居,因民間尊奉孫思邈為“藥王”而得名。山區山嶺奇瑰、森林資源豐富、環境優美。歷代修建的宮觀廟宇,使藥王山成為著名的醫宗聖地。藥王山有南庵、北洞、碑林、摩崖造像四大景區50餘個景點,現存金、元、明、清古建築165間...
飛龍洞摩崖石刻 飛龍洞摩崖石刻位於永川區松溉鎮茅園村。飛龍洞位於高約200米的石壁上,石壁上刻有明代萬曆十五年(1587年)千手觀音摩崖造像一尊。造像為深浮雕,高1.5米、寬1米,鑲嵌在石壁內,形態栩栩如生。有清代鄉官陳汝鈞題寫的“飛龍洞”三個大字,刻於石壁頂端,字跡工整,落款為“清道光十二年書”...
摩崖造像 寺依山石壁,刻佛像70餘尊,多系唐天寶初年(公元742-745年)造像。佛像生動傳神,或跏趺而坐,或雙足趺立,或騎坐麒麟,容貌各異。數處雕像邊銘文可辯。為石雕藝術珍品,歷經戰亂,多已損壞。北崖石龕 寺後北石壁有三石龕。左、中石龕均為大元元貞二年(公元1296年)建立。”據明末傅國所著《昌國...
《河南濬縣大伾山龍洞摩崖》,《文物》,1998年第6期。《中國古代城牆的用磚問題》,《文物世界》,1998年第1期。《湖北秭歸歸州城址調查》,《江漢考古》,1998年第2期(杭侃;吳曉)。《大理國大日如來鎏金銅佛像》,《文物》,1999年第7期。《雲岡頭像辨偽》,《上海博物館集刊》,2000年。《雲岡石窟佛教...
北山石窟佛教造像。唐末昌州刺史韋君靖始鑿於晚唐景福元年(892年),盛於兩宋,摩崖造像300餘米,有268龕窟,碑碣14通,浮雕經幢、塔7座,通編為290號。造像龕窟密如蜂房,以雕刻細膩、精美典雅著稱於世,有“美神薈萃的石雕畫廊”之美譽。寶頂山石窟:佛教造像。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間(1174年~1252年),由當地...
龍洞庵內有1200年樹齡的古柏和800年樹齡的糯米茶樹。這裡的森林覆蓋率高達80%,是白鷺、喜鵲、斑鳩和一些不知名鳥兒及野生小動物集聚地,在山東北部建起了白鷺保護區。在人文景源中又分為歷史人文景源和現代人文景源。歷史人文景源有原始社會新時器時代祭海的杯盤石刻、孔望山摩崖造像、千年古剎龍洞庵、秦王朝的東...
其中有後趙時依山鑿就的大石佛,高22.29米,為“全國最早,北方最大”的摩崖造像。2001年,大石佛與周圍的摩崖石刻一起被國務院公布為國保單位。佛足在佛樓地面下丈余 ,“八丈佛爺七丈樓”成為奇觀;始建於北魏的天寧寺,規模宏大,年代最早。寺內有藏經閣,原藏明代南藏經6053卷,為宗教典籍珍品。宋代徽宗...
文物古蹟有千佛崖摩崖造像、皇澤寺武則天寺廟、“三百里程十萬樹”的翠雲廊古驛道,還有鄧艾墓、姜維城等六十餘處三國蜀漢遺蹟;昭化古城是四川建制最早的古縣城,也是張飛戰張郃的著名古戰場;嘉陵江明月峽古棧道遺址處,已成為鐵路、公路、水路、古棧道、古驛道、縴夫鳥道等六種道路匯集的世界唯一的“交通陳列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