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窯遺址

龍泉窯遺址

中國宋代至明代龍泉窯的代表性窯址。在浙江省龍泉縣西南小梅鎮東北10里的大窯村一帶。西起高際頭村,北迄坳頭村,在沿溪10里的山坡上,共發現窯址53處。龍泉窯創燒於北宋早期,興盛於南宋至元初。明代中葉以後,由於各地制瓷業的興起,龍泉窯逐漸衰落。清代中葉以後停燒,歷時七、八百年。屬南方青瓷系統,是宋元時期著名窯場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泉窯遺址
  • 時期:中國宋代至明代
  • 地址:在浙江省龍泉縣西南小梅鎮一帶
  • 窯址數:53處
  • 起始於:北宋
遺址概況,窯爐和窯具,

遺址概況

早期受越窯、甌窯和婺窯的影響,燒制與三窯特徵相似的瓷器。南宋中期以後,燒制了有自身特點與風格的梅子青、粉青釉,青瓷釉色的質地達到完美的程度,受到社會各階層的重視,從此窯場數量成倍增長,生產得到很大發展,終於形成一個新的青瓷窯系,影響遍及江西、福建等地, 產品遠銷東亞、東非、阿拉伯諸國,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大窯窯址生產的產品工藝精湛,質量高,為龍泉窯其他窯址所不及,是龍泉窯的中心。20世紀20年代,龍泉窯窯址已引起人們的關注。陳萬里於1928~1940年間曾多次對龍泉窯窯址進行調查。
1958和1981年兩次文物普查中,文物考古工作者對龍泉窯窯址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調查。1959~1960年對大窯龍泉窯窯址進行了發掘。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泉窯遺址
龍泉窯遺址

窯爐和窯具

窯爐有龍窯和階級窯兩種,上部已殘。宋元時期的窯爐均為龍窯,依山坡建造,窯身狹長,前後傾斜。前端為火膛,中間為窯室,後部為排煙室。火膛平面呈半圓形。窯室前牆正中開狹長的火門,火門下有進風口。窯室似斜長的甬道,寬 2米左右,窯底呈斜坡狀。兩側窯牆用磚或匣缽砌築,牆中開設窯門。窯門和投柴孔的數量,視窯的長短而定。排煙室由煙火柱牆和後牆組成,煙火柱牆有出煙孔,排泄窯內的煙與廢氣。在大窯遺址發現一座南宋時期的龍窯,共有 9個窯門,其中8個開在東壁,1個開在西壁,且與煙囪接近。可以看出當時裝窯和出窯都集中在一邊。這和場房、出入道路有關。至明代,窯爐結構有了變化,出現了半倒焰式的階級窯。已發現的一座早遭破壞,僅見尾部兩室和一個煙囪。窯體前寬後窄,室與室之間有二堵擋火牆,前一堵下部砌有煙火弄 7個,後一堵擋火牆用匣缽砌成。有了擋火牆,使火焰的流向由平焰改為倒焰,使窯內溫度均勻,延長保溫時間,宜於燒制大件器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