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禪寺(龍泉古寺(南京市雨花台區龍泉古寺))

龍泉禪寺(南京市雨花台區龍泉古寺)

龍泉古寺(南京市雨花台區龍泉古寺)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龍泉禪寺位於南京市雨花台區將軍山與斷臂崖合抱處的山谷中,始建於唐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原為鶴林玄素禪師說法處,因寺內有龍泉而得名。明初重建,改稱通善寺。清嘉慶年間重修,復稱龍泉寺。

寺院依山而築,前後三進,寺額“龍泉禪寺”為趙朴初題寫。寺前有古臘梅一株,為當年鶴林玄素禪師親手栽種。寺門左側為龍泉,泉水由龍嘴中汩汩流出;泉畔有“龍泉”碑,為民國元老鄒魯30年代在此隱居時題刻。寺右側斷臂崖下有觀音洞,內奉石刻觀音坐像,像下有鄒魯《龍泉雜詩》石詩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泉寺
  • 外文名稱:Longquan Temple
  • 地理位置:南京市雨花台區將軍山
  • 開放時間:8:30至17:00
  • 景點級別: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 始建時間:唐代
傳說軼事,地理位置,寺院規模,歷史沿革,地圖信息,

傳說軼事

唐代高僧鶴林玄素初次遊歷到此,慧眼獨具,見這裡山水地理形勢極佳,便擇地設壇講經說法。講到精彩處,天空便出現五彩祥雲,雲中透出五彩毫光,三日後才逐漸退去。無數善男信女望空而拜,久久不願散去。嗣後龍泉寺香火旺盛,遠近馳名。
龍泉寺前還有一株唐代鶴林玄素禪師親手栽種的蠟梅,傳說此樹頗為神奇,寺興則枝繁葉茂,花香濃郁;寺衰則落葉飄零,枝枯花殘。相傳,此梅是唐代鶴林玄素禪師親手所植,雖歷經1200多個寒暑,至今仍怒放不止。據說這株臘梅枯榮很有規律,寺興則枝繁葉茂,花香濃郁;寺衰則落葉飄零,枝枯花殘。然而,不管寺興廟衰,乾旱水澇,它的根卻永遠充滿活力。

地理位置

龍泉禪寺位於南京市雨花台區將軍山與斷臂崖合抱處的山谷中,毗鄰牛首山和“南唐二陵”,依山傍水,是歷代帝王將相及諸多仁人志士看好的風水寶地。

寺院規模

該寺在抗日戰爭時期古寺毀於戰火,如今僅存斷臂崖、觀音洞等遺存。為了恢復這座千年古剎的風貌,南京市區文物部門牽頭,由香港愛國人士李道幫出資100萬元對龍泉禪寺進行重建。新建的龍泉禪寺占地達8000平方米,是原寺廟面積的兩倍。寺廟全部按照唐代建築風格設計建造,分大殿、地藏王殿、配室等。
龍泉寺依山呈階梯狀,前後共有三進,整個建築以磚石砌就。寺宇的大殿,雖是重建仍不失古樸典雅,有宏偉精緻之感,當院有一株千年古梅。
主要景點有龍泉禪寺、斷臂崖、觀音洞、龍泉、地藏殿等。斷臂崖高6米,寬約12米,進深4米,前寬後窄,上尖下敞,形似一座佛龕。相傳,南宋岳飛大戰金兀朮牛首山岳飛部下一員戰將的胳膊被金兵砍斷,便躲進這崖洞裡養傷,後被當地百姓發現。為紀念這位抗金將領,當地百姓稱這裡“斷臂崖”,稱這座山為“斷臂山”。
觀音洞洞高1.13米,寬0.81米,並供奉一尊石刻觀音像。龍泉的泉水從岩石中滲出,匯集寺旁,成為小潭,潭深約有60厘米,寬亦如之,長約70厘米,水色黃而透明,密度很高。潭上有一石刻龍頭,水是從龍嘴裡淌出,故名“龍泉”。此二字標誌,是民國26年冬(1937年)鄒魯所題,嵌在潭頭石壁上。
重修後的龍泉寺,一如往昔幽靜秀美,現更有“龍泉十二景”,分別是:幽徑陶然、鶴林問賢、望雲風高、觀音佛窟、回龍深澗、斷臂危崖、龍泉甘飲、神龜出岫、抗金故壘、古拙靈梅、石瀑奔流、紫氣罩巒,為遊歷必至之處。

歷史沿革

龍泉禪寺始建於唐代。據《金陵梵剎志》載:“北去聚寶門三十五里,舊名龍泉寺,唐鶴林玄素禪師說法處”。
唐代以前,這裡人跡罕至,鶴林玄素禪師在些結廬為庵並設壇講經說法,龍泉寺一時香火旺盛,遠近馳名。
唐代以後,這裡淪為古戰場,佛香斷絕殿宇淒涼。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南侵,抗金名將岳飛率軍在牛首山、韓府山一帶修築軍事工事,狙擊金兵,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岳飛大戰牛首山”之戰。
明代初年,有鏡中禪師在龍泉寺舊址重建寺院,改稱“通善寺”。
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曾來此一游。其後寺漸傾頹。
清嘉慶辛酉年(1801年)重修,復稱龍泉寺。
1995年,當地政府及文化部門組織專家學者對龍泉寺遺址進行了全面的考察和論證,並對龍泉禪寺進行了全面修復,於1996年初舉行了隆重的開光儀式,成為新的旅遊景點。

地圖信息

地址:近郊雨花台區鐵心橋龍泉寺1號(將軍山風景區內)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