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德學

龍德學(1838_1929),字政道,號瑞圖,為清道光18年生於遵義府首縣沙溪里九甲(今岩孔鎮光明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德學
  • 出生地:遵義府首縣沙溪里九甲
  • 出生日期:1838
  • 逝世日期:1929
人物事跡,人物貢獻,暮年時期,

人物事跡

德學出生於時文風興盛的沙溪里九甲地,昔有鄉老已進士及第,受此影響,習文興學文風不減。德學幼齡,識文斷字,勤奮好學,20歲時參加鄉試,中秀才。德學善交往,善接納八方名士;扶弱濟困,行善事好,名聲漸播,佳譽於外,百里之內,成為名人。德學正在深造的鹹、同年間,正是各地農民大起義時期。農民起義打破了社會的平靜,境內成為農民起義的中心區之一,繼續深造尋求飛黃騰達已不可能,仍耕續為本,繼行善事。
太平軍石達開部路經九甲,慣例打富濟貧,因感德學家無混財,滿譽四方,未驚擾九甲地,還請德學出面維持地方秩序,徵集糧響。兩相平安,避免了戰爭的洗劫,鄉人的遷徙游離。同治年間,戰亂平定,德學積極參與管理社會事務,耕讀興家,家道漸昌。百善孝為先,家有餘帛,德學首先想到的是為祖上諸墓立碑,以昌列祖功德並傳之世代。數年間,自撰自題,為族中亡靈立碑120餘口,分布於岩孔鎮的水尾、店子山,仲家寨、紅光、泡木岩、後壩等地,德學孝直之心,百里稱讚。這些碑刻,為後人留下了研究地方歷史,研究碑刻文化的寶貴資料。
光緒初,鹽路亨通,經濟發展,藉助鹽道發財的岩孔一帶出現興旺景象。德學樂善好施的秉性如虎添翼。處於中年,正是意氣風發事業大成的時期,德學不辭辛勞,八方奔走,自捐募集,修廟築路。先後捐資修建了岩孔鎮境內的觀音廟、羅山寺,扁桶山寺,大修了已歷數百年的水口寺,積極籌措資金,主持修建了外寨橋(即新民橋),此橋至今尚存,解放後的30餘年間,曾是金遵路上的重要橋樑,重車碾壓數十年未發生絲毫變故,可謂精品工程。所修廟宇除少數解放後遭人為破壞外,觀音寺等依然如故,只歲月蒼桑,略顯老態。
德學不遺餘力,整肅鄉風,訂立民約,多年間所處九甲平安無事,鄉民安居。

人物貢獻

由於德學對地方公益事業的卓越貢獻。光緒33年(1908),朝廷特命遵義知府張大人親自送來匾額一塊,題名《修德崇》,以表彰其高尚的品質,祝其健康長壽,時年,德學正值古稀。此匾至今百餘年,為其後人所保護,至今仍懸掛於龍府正堂。

暮年時期

德學暮年,極其重視編修家譜。且記憶力不減,後在黔西州一淵博知識先生的主持和其長子朝興的主編下,三年得以完成。為縣史和龍氏留下了又一件寶貴的財富。
民國18年(1929),91歲的德學無疾而終,葬於故地,今光明村抱木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