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龍廣觀音洞發育於三疊紀中期的中厚層狀白雲質灰岩中。
1964年冬,龍廣觀音洞遺址被發現。
1965年,裴文中先生主持了龍觀觀音洞遺址首次發掘。此後到1973年,對龍觀觀音洞遺址先後進行過4次發掘。
1986年,北京大學考古年代實驗室採用鈾系法測定了龍觀觀音洞遺址出土骨化石的年代。
1986年8月,貴州省博物館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聯合試掘。
1990~1996年,貴州省博物館對龍廣觀音洞遺址進行三次發掘。
1992年,貴州大學化學系發現,可以採用鈾系法測定龍廣觀音洞內發育完整的鐘乳石類碳酸岩。
遺址特點
龍廣觀音洞發育於三疊紀中期的中厚層狀白雲質灰岩中,有大小兩個向南的洞口。東側洞口寬大,約高於西側洞口,高出田壩約20米。遺址面積1000多平方米。
文物遺存
動物遺骸
龍廣觀音洞遺址一直動物遺骸數量最多,石化程度各異,計有20多個屬種,以螺殼數量大而富有特色。脊椎動物有魚、龜、鳥、熊、犀等,其中獸類(哺乳類)有14種。
骨製品
龍凳駝立廣觀音洞遺址骨製品近百件,多用動物骨塊製成,加工技術有打制、刮制和磨製等,加膠蘭淚工多在一端。類型有骨錐、骨鏟和角鏟等。骨錐最多,分銳尖、鈍尖、扁尖和彈頭狀等。典型的打制骨器、刻刮骨鏟、似鳥藝術品、刻畫符骨塊等均屬貴州省首次發現,為探討原始藝術提供了依據。
堆積物
龍廣觀音洞遺址主要堆積物存於東洞口內,洞高約5米,寬25米,碑殃估進深約20米,面積200多平方米,以褐色為主,自上而下分13層。遺址的堆積物時代從臨近更新世結束到全新世早期;文化時代從舊石器時代晚期一直延續到新石器時代早期結束,第11層至第8層的碳14年齡為距今9970±200~7080±300年。表層為不完全性鈣板,厚薄不勻;底層(第13層)為灰褐色,膠結堅硬,頂部出少量化石和石器。各層都含有文化遺物,其中第7.9兩層為灰燼。第9層厚約1.2米,文化內涵豐富。共採集打制石器、磨製石器、骨器、陶片、人類遺骸等20餘萬件,以及大量的用火遺蹟,並填補了多項空白。
石物
龍廣觀音洞遺址發現人類遺骸30多件,石化程度不一。有頭整凝厚付蓋骨、肢骨和單個牙齒等。單個牙齒的數量較多,分屬不同年齡和個體。拳墓組其形態特徵大多可歸屬現代智人。石製品數以萬計,有打制和磨製石器。酷諒淚殼打制占多數,有石核、石片、石葉、有疤坑礫和石器等。其中石片和石器為數最多,類型多樣。石片以台面性質存在有11種,天然台面和零台面石片比例最大。石器多由石片加工而成,且以反向加工為主,類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端刮器、修背石刀、凹缺刮器、雕刻器等幾大類。許多石器加工精細,形態別致。磨製石器10餘件,完殘不一,有石斧、石鏈等。大部分石器為局部磨製或器體上保留打制痕跡。最早出現磨製石器的地層距今約8000年。
陶片
陶片20餘塊,均夾粗細不等的砂粒,火候低,顏色有紅、褐、灰,黑幾種,紋飾可辨有粗細繩紋等,出現在距今8000多年的文化層中。
研究價值
龍廣觀音洞遺址填補了貴州省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對探討貴州省乃至中國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這一關鍵性問題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
保護措施
1985年11月2日,龍廣觀音洞遺址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3月5日,龍廣觀音洞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龍廣觀音洞遺址位於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龍縣龍廣鎮七星村平廣組北面。
交通路線
北京市——大廣高速——二廣高速——滬昆高速——龍廣觀音洞遺址
上海市——滬昆高速——余安高速—殼翻—龍廣觀音洞遺址
鄭州市——二廣高速——杭瑞高速——惠興高速——龍廣觀音洞遺址
陶片
陶片20餘塊,均夾粗細不等的砂粒,火候低,顏色有紅、褐、灰,黑幾種,紋飾可辨有粗細繩紋等,出現在距今8000多年的文化層中。
研究價值
龍廣觀音洞遺址填補了貴州省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對探討貴州省乃至中國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這一關鍵性問題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
保護措施
1985年11月2日,龍廣觀音洞遺址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3月5日,龍廣觀音洞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龍廣觀音洞遺址位於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龍縣龍廣鎮七星村平廣組北面。
交通路線
北京市——大廣高速——二廣高速——滬昆高速——龍廣觀音洞遺址
上海市——滬昆高速——余安高速——龍廣觀音洞遺址
鄭州市——二廣高速——杭瑞高速——惠興高速——龍廣觀音洞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