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山麻鴨,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龍巖市新羅區境域四周為海拔800多米的群山環抱,龍巖山麻鴨中心產區位於武夷山脈南麓,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氣溫19.9℃,水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盛產稻米和其他農副產品,為龍巖山麻鴨的育成提供了物質基礎。龍巖山麻鴨是體型較小,早熟,產蛋量高,覓食能力強,善於跑動。公鴨特徵:頭中等大、頸秀長、眼圓大,胸較淺,背稍窄,腹平,軀幹呈長方形;母鴨特徵:本色為三類。一是淺麻色,全身羽色較淺,每根羽軸周圍有一條縱向黑色條紋。
2017年1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龍巖山麻鴨”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巖山麻鴨
- 產地名稱: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
- 品質特點:體型較小,早熟,產蛋量高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2017年第2486號公告
- 批准時間:2017年1月10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藥用價值,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龍巖山麻鴨是體型較小,早熟,產蛋量高,覓食能力強,善於跑動。公鴨特徵:頭中等大、頸秀長、眼圓大,胸較淺,背稍窄,腹平,軀幹呈長方形;喙青黃色,嘴米黑色;虹膜黑色,趾、蹼為橙紅色,爪黑色;頭及頸上部為孔雀綠,有光澤,有一條白頸環;飛羽除間生2-3根白外均為黑色,尾羽及性羽全為黑色。母鴨特徵:本色為三類。一是淺麻色,全身羽色較淺,每根羽軸周圍有一條縱向黑色條紋;二是褐麻色,全身羽色淡黃;三是雜麻色,羽毛表現不規則,一般為淺麻和褐麻無異;母鴨的喙、嘴米、趾、蹼及爪的顏色均同為橙黃色。
經檢測龍巖山麻鴨含有水分≧70%,蛋白質19.5-25%,脂肪2.1-2.7%,胺基酸總量13.6-17.04克/100克。
藥用價值
鴨肉中的脂肪酸熔點低,易於消化。所含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較其他肉類多,能有效抵抗腳氣病,神經炎和多種炎症,還能抗衰老。鴨肉中含有較為豐富的煙酸,它是構成人體內兩種重要輔酶的成分之一,對心肌梗死等心臟疾病患者有保護作用。
產地環境
龍巖市新羅區境域四周為海拔800多米的群山環抱,龍巖山麻鴨中心產區位於武夷山脈南麓,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氣溫19.9℃,無霜期291天,年降雨量1600-1800毫米。境內崇山峻岭,山溝溪流縱橫,梯田鱗疊,牧鴨水域面積頗廣,為善於奔跑、覓食力強、適應梯田放牧的龍巖山麻鴨提供了獨特的生態環境。水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盛產稻米和其他農副產品,為龍巖山麻鴨的育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歷史淵源
龍巖市養殖鴨禽已有500多年的飼養歷史。相傳於明代,龍巖人民就有養鴨的習慣。他們從中選育了適宜山區特點的蛋鴨,經年長日久的不斷培育,使麻鴨的優良種性遺傳至今。
20世紀60年代,開始試養龍巖山麻鴨。
1993年,龍巖市成立龍巖山麻鴨原種場。
2016年,新羅區在北京嘉苑飯店進行第四次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專家評審會。
生產情況
2016年底,龍巖市新羅區麻鴨總保護面積1978.08平方公里,年存欄45萬羽,年產鴨蛋6500噸。
截至2017年底,新羅區麻鴨原種場存欄祖代、曾祖代種鴨3000餘套,年可提供20-30萬套父母代種苗及大量優質商品苗。
產品榮譽
2017年1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龍巖山麻鴨”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龍巖山麻鴨”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包括龍巖市新羅區轄區龍門鎮、小池鎮、大池鎮、西陂街道、曹溪街道、適中鎮、東肖鎮、紅坊鎮、鐵山鎮、雁石鎮、蘇坂鎮、萬安鎮、岩山鎮總計13個鎮(街道)。地理坐標為東經116°40′29″-117°20′00″,北緯24°47′02″-25°35′22″。
質量技術要求
- 安全要求
龍巖山麻鴨產地環境、產品質量符合國家相關強制性技術規範要求。
- 特定生產方式
場址選擇:
地理位置:龍巖山麻鴨場應建在地勢高燥,向陽背風,便於光照、通風和排水。種鴨場距居民區和主幹道1000米以上,商品蛋鴨場距居民區和主幹道500米以上。選擇鴨場場址要求交通方便,場內外道路平坦,以便運輸生產和生活物資。並且要保證鴨場供電正常,為管理提供方便。
土質:鴨場的土質最好是沙壤土,這樣能保持舍內外乾燥,雨後能及時排除積水。
水源:雖然龍巖山麻鴨比較適合山區的生活,但是,水源也是鴨場建設必不可少的條件。水源符合NY5027無公害畜禽飲用水水質要求,水量充足,水質清潔無污染,如果使用被污染的水源,就會起消化道或其它疾病,在任何情況下,水中必須沒有沙門氏菌。
鴨舍的建造:
雛鴨舍:根據雛鴨比較怕冷的特點,雛鴨舍一定要保暖,圈舍外面要有供雛鴨活動和採食的運動場和戲水池。一般雛鴨舍的圈舍、室內活動場和室外活動場的面積是1:0.5:1。
育成鴨舍:圈舍外面要設計有一定坡度的運動場,以保證山麻鴨有一個比較乾燥的休息場所。戲水池也是必不可少的。鴨舍、運動場、戲水池的面積比例:1:2:2。
生產過程管理與控制技術:養殖過程參照“DB35/T688-2006山麻鴨飼養管理技術規範”
雛鴨(育雛期)的飼養管理要點:
①放水:雛鴨出殼後24小時進行,每批100隻左右,將雛鴨趕入淺水地帶(水深2厘米左右),或者裝在竹筐內放在水中數分鐘,讓鴨嬉水,並互相啄身上的水珠。後將鴨放在較乾燥的地面,在陽光下理乾毛,然後開食。如氣溫較低則可在室內進行,以促進食慾。過早或過遲放水都對鴨的生長不利。
②開食:即第一次餵食。用配合好的顆粒料,放在飼料桶內,任其自由採食,餵至六成飽時,再將其趕出去飲水和嬉遊,半小時後理乾毛休息。個別採食不力的雛鴨應人工輔助採食。(注意:開食要適時,否則易造成“老化”現象,以致食欲不振,發育緩慢,甚至死亡。)雛鴨開食後一周內,每天要飼餵5-6次,一周后可改為4次。
③保溫:雛鴨各日齡對溫度有不同的要求,對各日齡的雛鴨要做到“適溫休息,低溫餵食,逐步降溫”的看鴨施溫原則,否則會造成“僵鴨”。
中鴨(育成鴨)的飼養管理要點:
①由雛鴨轉入中鴨,應進行一次挑選,淘汰體質弱和個體輕的雛鴨,同時根據需要進行分群(分欄),除特殊情況外,一般每群以100-150隻左右為宜。
②從第5周齡開始,每個欄舍都應準備一些不溶性的沙粒和黃土,放置於欄舍的角落,供鴨群自由啄食。
③必須定期翻動墊料,墊料透氣並加速分解,更新部分過潮濕或板結的墊料。
初產期的飼養管理要點:
①從11周齡起,將飼料改用蛋鴨料,採用限量飼餵。
②增加運動量:每天應定時趨趕鴨群活動,使其運動量至少在5小時以上,以增強體質,防止過肥而影響產蛋量。
③初產期的飼料營養水平,蛋白質一般要求15.5-16%以上,這樣才不至於為了產蛋需要而消耗體內的蛋白質。
盛產期的飼養管理要點:
①從16周開始,使用盛產期蛋鴨料,並根據需要逐步限量增長,一般母鴨日耗料量150-160克,否則產蛋高峰期的產蛋量或其後期的產蛋量會迅速下降。
②要給鴨群有一個比較固定的生活、產蛋環境及活動規律,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應急反應而導致產蛋率的下降。
③鴨舍要保持乾燥,墊草要勤換,池塘內的水要經常更換,以免影響鴨群的正常生產。
④光照要定時定穩,確保補充光照與自然光照每晝夜達到16小時。
光照管理:光照時間和強度對山麻鴨產蛋的影響很大,制定光照控制計畫的基本原則是:在生長期不增加光照時間,在產蛋期光照時間絕對不減少,在任何光照刺激前母鴨體重必須達到正常的要求。具體做法:
①第1-3天,每天光照20個小時。
②第4天起,每天光照時間逐漸減少,到第10天,使每天的光照時間與自然時間相等。
③第11-84天,採用自然光照,不增加人工光照。
④第85天起,增加人工輔助光照,每周增加0.5小時的光照時數,直到總數達到16小時為止,以後每天按此光照時間延續至產蛋結束。
⑤光照強度以每10勒克斯左右為宜。
- 包裝標識相關規定
地域保護範圍內的龍巖山麻鴨地理標誌生產經營者,如需使用“龍巖山麻鴨”地理標誌的,應當向龍巖市新羅區畜牧水產學會提出申請,經審批准後才能使用,要求其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標誌使用人應在其產品或其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龍巖山麻鴨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型式)。龍巖山麻鴨的貯藏、運輸等,應當符合國家有關強制性的技術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