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龍岡鎮,隸屬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水陸交通便捷,省道233、234、331省道穿境而過,蟒蛇河、鹽寶河橫貫東西。龍岡始建於隋唐時代,古稱“千家居”、“龍泉鄉”、“崗門鎮”,因鎮北綿延7.5公里、形似臥龍的沙崗而得名,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現龍岡鎮由原龍岡鎮、鞍湖鎮、鹽城市果樹良種場"兩鎮一場"於2001年6月合併而成。下轄2個辦事處(鞍湖、鎮街道辦事處)、1個果樹良種場(鹽城市果樹良種場),共有35個行政村(居、管理區、社區)。轄區面積93.39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73672人(2017年)。2017年累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7.06億元,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3億元,全口徑工業開票銷售19.2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2.93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3.32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264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57元。
龍岡是國家級生態鎮,國家生態公園(試點)鎮,省級生態旅遊示範區,獲得“龍岡桃園特色休閒小鎮”稱號。龍岡鎮大力挖掘“千年古鎮、百家名鎮、三胡故里、萬畝花園”獨特的旅遊資源,整合桃花園、鹽龍湖、鳳凰古街、張本古村落等獨具特色的生態人文資源,加速旅遊產業發展。境內龍岡桃花園素有"桃園勝境"之美譽,先後被認定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全國無公害果品生產示範區、江蘇省四星級鄉村旅遊點、江蘇省自駕游基地、江蘇省首批園藝作物標準園,鹽城市首批風景名勝區。龍岡茌梨為國家級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桃花園旅遊有限公司獲評四星級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企業。目前,龍岡桃花園正在全力創建國家4A級景區。境內
鹽龍湖是國內首個平原上開挖的人工湖,鹽龍湖生態風景保護區環境優美,湖面碧波蕩漾,鷺鳥翔集,風景獨好。張本古村落建設今年對外開放。總投資34.3億元的桃園休閒小鎮PPP項目將加速推進,全力打造綜合性旅遊特色小鎮。
龍岡是無產階級革命家
胡喬木同志、著名書法家
胡公石先生故里,是知名書畫家裔敬亭、
朱紅瘦先生的故鄉,曾是葉挺縣政府所在地。孔尚任、林則徐、孫在豐等曾在此興修水利,陳毅、郭沫若、郝柏村在此留下足跡或墨寶,龍岡在國內首次成立“鹽城市鹽都孔尚任研究會”。《
柳堡的故事》《奮飛》《鳳雨同舟》《戰士那年十八歲》《鹽城真漂亮》等多部影視劇和音樂MV於此拍攝。
近年來,龍岡鎮立足城郊衛星鎮,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秉承“聚力創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理念。以全民雙創園和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建設為載體,壯大特色工業,推進產業轉型,培育經濟新亮點;以精準扶貧和民生工程為抓手,辦好民生實事,推進共建共享,譜寫富民新篇章;以做美國家生態公園和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為契機,鞏固生態“底色”,凸顯發展“綠色”,開闢持續發展新境界;以忠誠乾淨擔當為標桿,提升基層執行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塑造勤廉實幹黨員幹部新形象。全鎮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快速增長。以中聯電氣、華興變壓器、百斯特為龍頭的輸變電特色產業,被全國特色鄉鎮認定工作委員會先後評為中國變壓器之鄉、中國輸變電設備特色產業基地,江蘇省優質產品示範區。“華鷗牌”、“龍燈牌”、“德瑞奇”等先後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稱號。加快集鎮建設步伐,先後建成污水處理廠、垃圾中轉站、城市管網供水、鳳凰幼稚園、市民文化廣場、毓龍公園、公共衛生服務中心等一批實事工程,加速了全面小康進程。龍岡鎮先後被評為“和諧中國?全國百佳歷史文化名鎮”、“中國健康養生休閒旅遊名鎮”、“中國鄉鎮綜合實力500強”、“全國工會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先進集體”、“江蘇省文明鎮”、“江蘇省生態鎮”、“江蘇省文明創建先進集體”、“蘇北五十優鄉鎮”、“江蘇省社會綜合治理先進鄉鎮”、“鹽城市重點鎮”等榮譽稱號。
2018年,龍岡鎮將在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立足新時代,堅持發展第一要務,致力高質量發展,重在產業強鎮、生態立鎮、富民興鎮,持續推進“一極一園一業”新實踐,以工業園和食品加工產業園兩個園區建設為載體,重抓招商選資,推進產業轉型,夯實經濟基礎,重振工業強鎮雄風;以桃園休閒小鎮PPP項目建設為契機,創建4A級旅遊景區,加快森林小鎮和特色小鎮建設,加速城鄉統籌,打造全域旅遊新品牌;以精準扶貧和民生工程為抓手,健全民生保障,辦好民生實事,推進共建共享,加快建設強富美高新龍岡。
組織機構
龍岡鎮內設機構
一、黨政辦公室
主要負責承辦黨委、政府、人大、政協等方面的事務工作。
二、財經辦公室
主要負責財政財務、統計、審計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三、社會事務辦公室
主要負責文教、衛生、計畫生育、民政、村鎮建設規劃等管理工作。
四、經濟工作辦公室
主要負責工農業經濟發展規劃的制定與實施以及科技、環境保護、勞動保護、安全生產、招商引資等管理工作。
五、綜合治理辦公室
主要負責農村各項政策的貫徹落實、農民負擔監督和違法事件的查處以及相關的執法工作。
龍岡鎮下屬事業
1、村鎮建設服務中心
2、文化廣電服務中心
3、計畫生育服務中心
4、企業管理服務中心
5、農村經濟經營管理服務中心
6、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7、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
歷史
龍岡地處鹽阜平原,古代稱“淮夷地”。龍岡這個古老的集鎮在秦漢時期就已興盛,成為鹽、鐵、魚、和糧的集散地。宋朝開寶元年,龍岡西郊就建成了彌陀西寺,前後共十三幢房屋。本地聞名的鳳凰橋,明代萬曆縣誌上已有記載。 龍岡以鎮北綿延十五里行似臥龍之沙岡而得名,遂設龍岡鎮。中華民國2年(公元1913年)為龍岡市,民國18年為龍岡鎮,民國34年又改為龍岡市,民國35年建龍岡區,後改為城區;民國36年恢復龍岡區,1957年劃分為楊斌、龍海兩個大鄉;1958年成立龍岡人民公社;1983年體制改革為龍岡鄉,1984年4月改為龍岡鎮,實行以鎮代鄉,以鎮管村的體制。2001年,原鹽都區鞍湖鎮劃入龍岡鎮,設龍岡鎮鞍湖社區。2010年龍岡鎮的丁晏居委會併入鹽都區鹽龍街道辦事處。
行政區劃
龍岡鎮行政區域面積93.39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73672人(2017年),轄9個居委會、22個村委會。
經濟:
龍岡經濟位於鹽城市各鎮前列。
2009年,該鎮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30.052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772元。
2010年8月5日,江蘇省委常委會決定賦予全省20個經濟比較發達鎮縣級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龍岡鎮是鹽城市唯一入選的鎮。
教育
鹽城市龍岡中學:[龍岡中學]始建於1953年,由郭沫若親筆題寫校名,2004年晉升為江蘇省四星級高中。
鹽城市龍岡國小:龍岡國小創辦於清光緒29年正月(公元1904年),原名“龍岡市立第一國民學校”。
鹽城市龍岡初級中學:[龍岡初級中學]創建於1986年。 宗教
彌陀律寺
交通
公路
寧靖鹽高速公路、鹽徐高速公路以及S233(鹽興西路)、S234(鹽興東路)、和鹽淮公路三條省道。
航空
龍岡鎮距鹽城南洋機場20公里。
水運
蟒蛇河、鹽寶河、和 岡溝河穿境而過。龍岡鎮距鹽城港大豐口岸90公里。
歷史名人
胡喬木 胡公石
特產
龍岡鴨梨,龍岡黃金梨,龍岡茌梨
龍岡風景區
彌陀律寺,華都森林公園,蘇北里下河風車博物館,壽星山,前灣防空洞(抗戰時期),鹽龍湖,鹽龍山
鄉鎮發展
農業建設
該鎮大力推廣設施栽培,洪渡、興龍千畝應時水果漸成規模。加強特色村培育,江渡等5個村居被市政府評為五金配件、杞柳編織、玻璃儀器、生豬養殖等專業特色村。建成2個市級農業龍頭企業、6個經濟合作社和產業協會,儲巷柳編合作社被列為重點協會,農戶參加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比例達到90%。重視農產品創優塑牌,鹽淮大米被認定為國家級綠色產品、奧威飼料獲部級名牌農產品、龍岡牌鴨梨獲省級金獎,鳳凰牌種子等6隻產品被國家商標總局註冊,新建龍岡牌鴨梨等3個省級無公害產品基地。健全完善勞務輸出組織網路,拓寬了農民增收空間,2006年新增轉移勞力1100從以上,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率、工資性收入已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2%,務工收入同比增長43.7%。
經濟發展
龍岡是鹽城市的工業重鎮,突出的區優勢,雄厚的實力優勢,領先的技術優勢使龍岡工業得以迅猛發展。跨入新世紀,永不滿足的龍岡人正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積極實施大、中、小並舉,高、中、低並舉,技術密集型與勞動密集型並舉的戰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
全鎮有各類企業600多家,形成機械電器、玻璃儀器、針織服裝、建築建材、精細化工、商貿流通六大支柱產業。龍岡鳳凰高新科技園區、民營創業集中區已初具規模,IT軟體、申同管道、鑫源銅業、弘策電子等一批高新大外項目相繼入園建設。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特色,建成萬畝果林、萬畝無公害水稻及千畝特種蔬菜基地2008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9.95億元,財政收入1220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8913元。
社會發展
龍岡鎮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兩個文明齊頭並進。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社會事業蓬勃興盛,鎮村面貌日新月異,主要經濟指標列全市前茅,被評為江蘇百家名鎮、市明星鄉鎮,並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九五’期間發展鄉鎮企業先進鄉鎮”。境內有該市著名的江蘇省龍岡中學,該校始建於1953年,由郭沫若先生親筆題寫了校牌。1997年3月,被省教委確認為省級重點高中。2004年經省教委驗收合格,被評為“江蘇省四星級普通高中”(國家級示範高中)。鎮內旅遊景點有
華都森林公園、當代名人胡喬木故居、現代草書書法家胡公石墓等。
歷史淵源
龍岡地處鹽阜平原,古代稱“淮夷地”。龍岡這個古老的集鎮在秦漢時期就已興盛,成為鹽、鐵、魚、和糧的集散地。宋朝開寶元年,龍岡西郊就建成了彌陀西寺,前後共十三幢房屋。本地聞名的鳳凰橋,明代萬曆縣誌上已有記載。
龍岡以鎮北綿延十五里行似臥龍之沙岡而得名,遂設龍岡鎮。中華民國2年(公元1913年)為龍岡市,民國18年為龍岡鎮,民國34年又改為龍岡市,民國35年建龍岡區,後改為城區;民國36年恢復龍岡區,1957年劃分為楊斌、龍海兩個大鄉;1958年成立龍岡人民公社;1983年體制改革為龍岡鄉,1984年4月改為龍岡鎮,實行以鎮代鄉,以鎮管村的體制。2001年,原鹽都區鞍湖鎮劃入龍岡鎮,設龍岡鎮鞍湖社區。2010年龍岡鎮的丁晏居委會併入鹽都區鹽龍街道辦事處。
龍岡始建於隋唐,是一個千年古鎮。行孝一直是龍岡深厚人文底蘊的重要內涵,行走在龍岡,孝感德行的故事俯拾皆是。尤其是孝子坊和白燕贊的故事更是被人們津津樂道。
明朝時,龍岡安福橋附近有一位生員李建學,家境貧寒,其父親李元良生病後,他無錢求醫問藥,就忍痛割股煎湯給父親喝。父親死後,他建廬舍守墓,朝夕相守,不出百步,食不嗜味,寢不更衣,守制三年。在此期間,有一治水官員官船行至龍岡東首文廟前過宿,聽廟後垛田內時有讀書聲,又時有哭聲,該官員經實地考察和地方官宦的核實,奏明皇上。特於成化八年(1472年)建木質孝子坊於安福橋北。木坊失修後,鹹豐九年(1859年)、同治三年(1864年)和光緒三年(1877年)又先後三次重修,並將木質孝子坊改建成磚石結構的三門過街坊,上有“聖旨”、“孝子坊”兩道匾額,中門兩旁有“孝感動天地御賜牌坊,厚德譜人間世為楷模”的楹聯。古樸典雅,雄偉壯觀,人皆敬仰。莊重肅穆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日軍侵占龍岡期間被強行拆除,幸有李氏多人不顧生命危險,奪回部分石刻,運至李家墩子埋入地下。已有“孝子坊”石刻匾額出土(匾長1.55米,寬0.55米,厚0.15米)。李氏牌坊樹立後,安福橋隨之改稱坊橋,如今,所在地坊橋是龍岡集鎮居委會之一。
“白燕贊”的故事究竟發生在哪個朝代已經無從考證,不過,清代著名書法家宋曹為我們留下了“白燕閣”匾,記錄了孝子王忱的感人故事。碑文起首“岡門王氏產白燕,鹽人異之,王氏子名忱……”說龍岡人王氏家中梁檐上築著燕子窩,與眾不同的是王家的燕子都是白色的,當時鹽城人都感到很奇怪。王家母子相依為命。後來,王母喪逝後,其子王忱日夜悲傷啼哭,最後因哀傷過度而亡。王忱發自肺腑的孝心,竟然感念了白燕,它們紛紛自斃殉死於王家庭院。後人特地建白燕閣坊頌揚王忱及白燕。據鹽城有關文物資料載:“白燕閣”匾,原為龍岡白燕閣坊上的石額,白色大理石質,臥式,石碑寬1.68米,高0.37米,厚0.06米,文24行,滿行6字,計106字,楷書。據說此石碑最初因無人識得,被擱置在龍岡中學食堂內,用來擱放學生粥桶。後石碑被識破“本來面目”後,拓片送給郭沫若,碑文收藏於市博物館。
孝風悠悠,德行千載
如今,善良的龍岡人繼續秉承著古樸的孝慈仁愛之風,弘揚著“慈善龍岡”、“仁愛龍岡”、“和諧龍岡”的新風尚。
“龍墩頭”、“白盪口”的傳說
在千年古鎮鹽都區龍岡鎮西北,徐莊村境內有一個高墩,名叫“龍墩頭”,毗鄰的興福村境內又有一個湖盪,叫做“白盪口”,兩處相距不遠,高墩地貌恰如湖盪那塊地形挖來按放在那裡一樣,地形地勢犬齒吻合,說起來,這裡面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呢。
相傳漢代,在現徐莊村境內,有一個20多戶的小村莊,叫做徐毛莊。莊上有這么一戶三口之家,家主毛秀才不求聞達諸侯,妻子溫柔賢惠,獨子聰慧活潑。毛秀才每日與妻子一道男耕女織,教兒子詠詩作對,一家恩愛,和和睦睦,其樂融融。
誰知,某年夏日一天,狂風大作,暴雨傾盆。竟將徐毛莊人畜財物破壞得一塌糊塗,最可憐的是毛秀才,唯一的愛子竟被狂風捲走,下落不明。
毛秀才夫婦自是悲痛欲絕。妻子終日以淚洗面,毛秀才則認定必是惡龍作孽,於是奮筆疾書,一一羅列惡龍罪狀,奮筆寫下狀紙,欲到天庭告狀。
左鄰右舍獲知後,個個擔心,假若再次激怒惡龍,豈不是重遭劫難?眾人於是苦苦相勸,妻子也唯恐再惹災禍,偷偷將毛秀才將狀紙扔進鍋膛,付之一炬。毛秀才儘管憤憤然,終是放棄了告狀的念頭。
誰知,扔進鍋膛的狀紙還是被灶王爺看到了。面對惡龍令人髮指的行徑,灶王爺不禁拍案而起,決定為人間伸張正義。於是,他將狀紙直接呈交給了玉皇大帝。玉皇看過狀紙後,一樣對孽龍作惡勃然大怒,即刻命人查明事情真相後,喝令將作惡多端惡龍斬無赦。那日夜間,頃刻電閃雷鳴,風雨大作。次日天明,人們果然看見一個血淋淋的龍頭落於徐毛莊後,原來惡龍已被斬落凡塵,龍頭掉落這裡。
雖然自作孽不可恕,但龍子被屠,龍王也是悲痛難抑。龍王親自盤旋而下,從白盪(今龍岡興福村境內)銜來土方一塊,覆蓋龍子。後來,被龍王銜土的地方變成一片荒盪。這裡地勢低洼,不能種植,生長野生蘆葦,每到雨季,茫茫一片,俗稱“白盪口”,而覆蓋龍頭的地方,形成了一處9畝多,高於平地1至3尺不等的土墩,即為“龍墩頭”。細細觀察,“白盪口”的地貌恰如“龍墩頭”挖來覆在那裡一般無二。
直到解放前,在徐莊當地還有挖龍骨治療跌打損傷的說法。人們從龍墩頭挖出龍骨,細細研末,用於收斂止血,據說療效甚高,故而當時民間多有收藏呢。
又傳說白盪口西南角有一深淵通地穴,多年一直盛產鯉魚,後來,幾經改造,成了水產養殖基地。
歷史上的龍岡人物
裔敬亭(1898~1990) 又名法典,字潔,號敬亭,祖籍鹽都區龍岡鎮裔家舍(今鹽城市果樹良種場岡南管理區)人。擅畫梅花,人稱“梅花老人”。四幀墨梅1926年參加巴拿馬賽會獲金質獎章。
1913年,考取江蘇淮安第九中學,畢業後在戚家莊、北宋莊、時楊莊國小任教員。其時,結識畫梅專家夏鐵橋先生,隨其學畫。1925年,考取無錫美專學校國畫系。1928年7月畢業時,因成績優異而留校助教,併兼任通匯橋國小校長。1933年冬,去福建參加十九路軍主持下的反蔣運動,失敗後避居江蘇會館。此後,歷任漢口孤兒院副院長,湖北省立鐘祥中學美術、國文教員,黃河水利委員會視察員,中央政治大學副教授,中央政治大學農學院文史教授,西康省教育廳、建設廳秘書等職。1944年,與許友裳、張大千、吳作人等名家交往,寫詩作畫,自成一家。
新中國成立後,他於1956年參加“民革”,為四川省雅安縣政協委員、書畫協會成員。1982年,成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涼山州書畫協會會員。
他的畫落筆出奇,骨架精妙,剛勁挺拔,功力傳神,其作品多次展出,享有較高聲譽。1983年,他遷返故里鹽城龍岡。1984年4月,被聘任為江蘇省文史館員、政協鹽城市第一屆委員會委員、湖海藝文社顧問和市文聯、美協委員。此後,多次舉辦個人畫展,並培養青年畫師十多人。
裔老晚年在祖籍龍岡定居一段時間後,到鹽城市區居住,先後任市政協一屆委員、省文史館館員、湖海文藝社顧問等職務。1990年6月13日,裔老病逝於鹽城,遵其遺囑,骨灰分別由龍岡鳳凰橋和鹽城太平橋地段撒入蟒蛇河內。《鹽阜大眾版》其後登載輓詩一首,名《挽裔敬亭老畫家》,詩曰:
“萍蹤萬里走天涯,歷經風霜志未賒。
千朵冰姿皆鐵骨,一生知己是梅花。
有情白髮歸桑梓,無價清輝映彩霞。
湖海鳴旗悲鶴去,藝壇垂範育新葩。”
對裔老的一生和愛好作了貼切的評價。讀後,我不禁潸然淚下。
陳毅在龍岡
鹽城是革命老區。在這方紅色熱土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劉少奇、粟裕、黃克誠等,都先後留下了戰鬥和生活的足跡。鹽城西門龍岡,古稱“崗門鎮”,曾是葉挺縣縣政府所在地,陳毅等將帥們同樣在這裡留下了許多遺聞軼事。
1.結識“牛司令”
抗日戰爭時期,合隴堆圩內人(今鹽都區尚莊鎮)尹相珠,常從黃海邊販牛到上河堆一帶去賣,人稱“牛司令”。
1941年農曆三月的一天,他販了4條牛從龍岡經過,因沒帶路單,被站崗的新四軍擋住。按規定,需要找個熟人擔保。尹相珠把牛扣牢,就匆匆向龍岡鳳凰橋頭走去找親戚擔保。正在躊躇之際,只見橋上跑過來幾匹高頭大馬。其中一位軍人朝他看了看,順勢收緊韁繩,一把翻身下馬,徑直走上前就拉住他的手,笑著說:“尹大哥,你讓我找得好苦噢!”尹相珠吃了一驚。那軍人哈哈大笑道:“我們曾在高郵見過面,你不記得了?”尹相珠忙把來人上上下下打量一番:四大五粗的身材,紅潤潤的面孔,高高的額頭:“喔,喔,想起來了,你是陳老弟?!”
這位“陳老弟”不是別人,正是新四軍新任代軍長陳毅。
陳毅如何認得尹相珠?話得從一年前說起。有一次,陳毅路過高郵被兩個偽軍攔住,認為陳毅是共產黨的“探子”。正巧,尹相珠販牛到這一帶,看到這個情況連忙上前打圓場,對兩個偽軍說:“兩位老鄉,怎么把我的朋友也攔住了。”邊說邊順手塞給兩個偽軍一些鈔票。那兩個偽軍也就做了個順水人情,把陳毅放了。偽軍走後,陳毅只說自己“是個蝕了老本的生意人”。尹相珠通了姓名,說:“生意人在外,多個朋友多條路。”
後來,尹相珠外出賣牛,將數頭耕牛賣給一家牛行,牛款遲遲要不回。牛主坐尹家催款,尹又去牛行討債。不料,牛行老闆翻臉耍賴,指派手下將尹斥退。尹相珠人地生疏,急得跳腳。當地老百姓深表同情,暗示尹到離牛行不遠的大廟找駐軍幫忙,並告知軍中陳毅司令員肯為民排憂解難。尹抱一線希望,在大廟裡見到陳司令員,一看,大喜。原來陳司令員不是別人,正是那位“蝕了老本的生意人”。陳毅哈哈大笑,問明原委,讓其在廟旁暫住,等候調查。隔日,陳毅派了兩名士兵陪尹討回了牛款。尹出於感激之情,將部分牛款給陳司令做軍費。陳毅打了借條,兩人惜別。
不想這次在崗門鎮,兩人再次萍水相逢。此後,兩人竟成了莫逆之交。“牛司令”尹相珠也在不斷接受陳毅的抗日愛國思想中,參加了共產黨的游擊隊,還當上了游擊隊隊長。新中國建立後,尹相珠曾到上海找過陳毅,陳毅特地與上海某醫院通了電話,為尹治好眼疾。
2.拒留墨跡
陳毅及司令部駐紮龍岡期間,住北許家巷(今鹽都區龍岡鎮許巷村)許厚甫家大院內。
許厚甫乃封建地主,是許家巷11個老爺中的首富,為人勢利刻薄,人稱“許六老爺”。他雖略通文墨,又兼任年余堆“堆董”,但卻冥頑不化。他見陳毅司令員,外表一副文質彬彬,骨子裡一身豪氣,氣度不凡,料定必是共產黨的高官,便耍起了“小聰明”,時時以小利誘惑,陳毅和駐軍卻皆置之不理,不為所動。
在陳毅離開許巷前夕,許厚甫特地置辦了一桌酒席,想請陳毅留下墨寶,以備共產黨取得政權後為自己撈個政治資本。陳毅早已看出許厚甫的不良用心,當場拒絕。只給他留下幾本有關土地改革方面的政策書籍。
陳毅走後,許厚甫依然頑固不化,早把陳毅贈送書籍棄之一邊。隨著解放的深入,許厚甫不僅不做開明紳士,反而想方設法變田賣產,轉移藏匿財富。土改時,許厚甫的田產雖所剩已不足一半。但最終還是未能逃脫勞動人民的懲治,被翻身農民當著牛押著在地上爬行,逼其交出窩藏的財產。交到最後,許厚甫心虛地連連擺手說:“沒有了,真的沒有了,絲釐毫忽總沒得了”。許厚甫的狼狽滑稽像把翻身農民逗得哈哈大笑。後來,許家巷就有了“六老爺爬牛——絲釐毫忽總沒得了”、“六老爺爬牛——身不帶來,死不帶去”等歇後語,一直流傳至今。
《桃花扇》作者孔尚任與龍岡的歷史淵源
康熙25年(公元1686年),淮河決口,國子監博士孔尚任奉旨,隨工部侍郎孫在豐出差維揚,協助疏浚黃河。孔尚任親至鹽城,布置開挖岡門鎮(即今龍岡鎮,下同)向東的入海口新官河(今稱蟒蛇河,下同)57華里。
這樣的說法在《清史稿》卷279列傳66之孫在豐篇中也得到印證:孫在豐……康熙九年一甲二名進士……累遷工部侍郎,仍兼翰林院學士。康熙二十六年,命率郎中鄂素等赴淮、揚濬海口,鑄監修下河工部印授之。施工以岡門為最先,次白駒場,次丁溪場,次草堰。上悉從之……在豐監修海口岡門鎮、白駒工已畢,丁溪、草堰工俱停。
《龍岡鎮志》也有關於孔尚任、孫在豐監修蟒蛇河,疏浚黃河海口的記載。更重要的是,新版《龍岡鎮志》編寫組的同志在探究蟒蛇河人文風貌的過程中,在孔尚任的《湖海詩存》里,意外得到了一首五律,更為孔尚任到過龍岡增添了佐料。
這首題為《視岡門新河》詩中寫到:
“萬頃洪荒水,今書入海年。
無窮新版築,有限死金錢。
岸草經秋長,商船薄暮連。
往來歌禹績,翻遣淚潸然。”
龍岡史稱“千家居”、“岡門鎮”,新官河則是蟒蛇河的始稱。在這首具有強烈憂患意識的五律中。我們仿佛看到了書生意氣的孔尚任監修蟒蛇河時候在龍岡遊歷、徘徊的情景。
《桃花扇》中貫穿男女主人翁侯方域和李香君感情主線的是一把桃花扇,偏偏龍岡鎮以北十五里沙崗上就有“桃園勝景”的美譽。這裡春天“桃紅梨白”,艷添春色遮不住,皎似一片香雪海,如今這裡還成了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江蘇省四星級鄉村旅遊點。試想一下,這裡的桃林當年是否可有?是否一樣帶給了孔尚任創作的靈感呢?
千古悠悠蟒蛇河
龍岡志書記載,蟒蛇河於明萬曆10年(1582年),由包世臣、吳四坤監修疏浚,因河形彎曲似蟒蛇,故得名。而據志書摘錄龍岡《張氏宗譜》記載,“新河潮湧”曾經是“龍岡八景”之一。張氏東祠19世張權庵還留下了“潮湧新河亦壯哉,銀濤風卷聽如雷。鳳凰橋上憑高望,仿佛身隨萬馬來。”氣勢萬千的優美詩句。
翻到志書傳說故事篇,想不到蟒蛇河與大縱湖竟然源遠流長。傳說十五里沙崗上,一條蟒蛇日久成精,娶張真人侄女為妻。後因張真人侄女感到蛇精身體始終冰涼因而起疑。張真人獲知後,取出照妖鏡,顯出蟒蛇原形。蟒蛇落荒而逃,向東逃至鹽城登瀛橋處,被張真人攆上,用劍刺破蟒蛇眼睛。蟒蛇被迫折回,一路瞎著眼睛倉皇逃遁,身後所過之處留下一條彎彎曲曲大河,是為蟒蛇河。最後,蟒蛇游到大縱湖力竭而亡。
蟒蛇河是大縱湖的主要排水河道,“平湖秋月”曾是“鹽城八景”之一,清人高岑《平湖秋月》詩曰“扁舟一棹泛秋湖,月色平鋪似圖畫。紅蓼花疏波滾雪,白萍葉細露凝酥。一天星斗涼如洗,兩岸人煙潑欲無。最是夜深風浪涌,水晶盤裡走龍珠。”亦曾拜讀。然而,就像作為龍岡人不知道蟒蛇河的傳說和歷史,不知道孔尚任的詩作,不知道蟒蛇河還有多少鮮為人知的秘密一樣。對於不遠的大縱湖曾經顯得陌生。
印象中,在高中讀書時,曾經和同學們走馬觀花地泛舟湖上過一次,秋意盎然的湖面應該還有我們的歡笑流連。再後來國中同學20年聚會,應一位在大縱湖任主要領導的同學邀請,在國慶夜幕涼風吹拂之下,臨湖觀色,除了覺得美,更為這位同學建設大縱湖所做的努力由衷地感慨。年初在一次文化產業招商會上,又獲得了大縱湖作者劉慶寶贈閱的一本《大縱湖傳說》,細細拜讀,更對大縱湖有了新的認識。原來大縱湖又作大湖、太湖,距今已有800年歷史,號稱“蘇北西子湖”,還是身邊的蘇北里下河湖盪四星級旅遊風景區……想不到大縱湖和蟒蛇河一樣,傳說故事竟是那樣的多,那樣的美,那樣充滿神奇色彩。
從孔尚任的一首詩,一路沿著蟒蛇河溯源而上,聆聽潺潺流水細語,採擷奔騰翻卷細浪,抵到一脈相承的大縱湖,一路風景似乎無處不在。心靜之處,慢慢收集,心靈深處不禁多了幾分深深地感動?
蟒蛇河啊,大縱湖!多少故事多少夢!
龍岡是無產階級革命家胡喬木同志、著名書法家胡公石先生故里,是知名書畫家裔敬亭、朱紅瘦先生的故鄉,曾是葉挺縣縣政府)所在地;境內江蘇華都森林公園素有"桃園勝境"之美譽;被國家旅遊局認定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江蘇省四星級鄉村旅遊點和全國無公害果品生產示範區;孔尚任、林則徐、孫在豐等曾在此興修水利;《柳堡的故事》、《奮飛》、《鳳雨同舟》等多部影視劇於此拍攝。
地圖信息
地址: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