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岡鎮志

《龍岡鎮志》是中共鹽城市鹽都區龍岡鎮編委會、鹽城市鹽都區龍岡鎮人民政府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書名:龍岡鎮志
  • 作者:中共鹽城市鹽都區龍岡鎮編委會
    鹽城市鹽都區龍岡鎮人民政府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社:方誌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12月
  • ISBN:978-7-80238-909-0
  • 編纂人員:唐紅旗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一、編纂本志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二、本志遵循貫通古今、詳今略古的原則,著重記載1940年民主政權建立後,詳細記述中華人民再檔汽妹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1978年中全催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的歷史和現狀,全面、客觀地反映龍岡鎮現區域內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歷程和成績及曲折與問題。

作品目錄

封面
龍岡鎮志
《龍岡鎮志》編纂機構及人員
題詞
黃岳忠 原安徽省副省長,人大常委會代理主任,黃莊村人
朱冬生 解放軍出版社社長,儲巷村人
胡若木 曾任國家廣播事業局國際廣播電台副台長、廣播電視部總編室主任,張本村人
胡卓民 原鹽城市人大常委會秘書長,張本村人
圖片
鹽城市鹽都區龍港鎮行政區域示意圖
鹽城市鹽都區龍港鎮區位示意圖
龍港鎮城鎮總體規劃——功能區劃分
2002年7月啟用的龍岡鎮行政中心
1991年擴建的原龍岡鎮行政中心
2011年1月6日,江蘇省省長李學勇視察龍岡國小。
1986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政委周克玉(左二)上將視察龍岡鎮繅絲廠
2006年4月6日,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林祥國(前巴夜道左一)視察龍岡鎮
2008年4月4日,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佩佑(左二)在區委書記李純濤(右一)的陪同下視察龍岡鎮
2008年7月1日,全國總工會集體契約部副部長張天文(右一)等領導視查龍岡鎮
2001年10月,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總工會主席張艷(右一),副市長沈德林(右二)視察龍岡鎮
2006年11月8日,全國總工會副主席蘇立清視察龍岡鎮
2003年5月,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柏蘇寧(左一)、葉堅(右二)、區人大常委會主任俞途(左二)視察龍岡鎮
2007年12月7日,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明朝(前右二)視察龍岡鎮
2004年4月,鹽城市委書記、現省政辦副主席張九漢(前左四)視察龍岡鎮
1989年10月,鹽城市委書記曹興福(前中)、副市長楊任遠視察原鞍湖鄉新溝村農業大樣板
2008年4月,區領導在龍岡鎮調研旅遊產業
2008年5月14日,市委書記趙鵬(右二)、區委書記李純濤(右一)及各縣(市、區)領導視察龍岡鎮
2007年11月21日,市長李強(右二)、副市長陳還堂(右一)、區長崔浩(前左一)在龍岡鎮檢查指導工作
2000年頌墓灑7月,市政協主席馮永農(右二)視察龍岡鎮
鹽城鳳凰科技園區
2004年8月27日,鎮機電、玻璃製品、化工、針織服裝、建築材料、商貿流通等六大行業協會成立
新項目集中開工奠基儀式
中小企業創業園
鹽城華鷗集團公司
弘昕油箱公司
中聯電氣
中聯電氣奠基儀式
雙強管樁公司
鹽城華星變壓器有限公司
農業龍頭企業——康澤源食品公司
儲巷柳器編織合作社
編織柳工藝品
新型農民科技培訓
優質林木培育基地
萬畝桑園基地
優質糧食生產基地
標準化農田
葡萄園
荷藕栽植
草莓基地
優質梨果基地
銀杏栽植
規模養豬場
萬隻養雞場
種鵝飼養
種羊繁育
農民別墅
現代農居
江蘇省示範國中——龍岡鎮初級中學
鞍湖實驗學校
環境優美的教學樓
江蘇省四星級高中—和擔放踏—龍岡中學
桌球傳統校——龍岡國小
鞍湖幼稚園
國家級少兒文化園——龍岡鎮中心幼稚園
鞍湖社區
計畫生育服務中心
鹽都區精神病防治院大樓
龍岡衛生院病房大樓
鞍湖衛生殃良戰院
高范村黨群服務中心
財稅大樓
農經服務中心
建設銀行大樓
工商分局
龍岡法庭
公安派出所大樓
國土分局
龍岡文化站
廣播電視中心
鞍湖文化站
江蘇省明星劇場——龍岡影劇場
大型超市購物中心
佼隆招商場
文化名苑商業街
2000年11月,在全市率先建成一流的鄉鎮農貿市場
華興大道
騰龍嘉園
鳳凰別墅小區
華慶花園
文化旅遊產業區
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
鹽城華都森林公園
桃花園
萬畝梨園梨花飄香
鹽城民俗動態博物館
江蘇省星級鄉村旅遊區(點)
彌陀律寺
八桅大篷車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春遊
龍崗·鹽城西花園賞花·游湖·觀景
鹽龍湖
鹽都區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大合唱龍岡代表隊
青少年法制教育報告會
港北村劉筱翠老人手工製作布老虎、端午錦囊等手工藝品,被列入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鎮萬冊圖書館
青年文明號服務隊進社區為老人服務
開展“送文化、送科技、送法律”下鄉活動
龍岡國小代表隊參加2007年世界夏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並獲7枚金牌、5枚銀牌
何山製作的世界第一笛
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龍岡鎮紀念抗美援朝勝利50周年活動合影
附圖
毛澤東和胡喬木在一起
胡喬木撰文、毛澤東修改的社論手稿
年青時期戒判籃的胡喬木
附圖
胡喬木
胡喬木故居暨張本國小“六一”圖書館
著名草書大師胡公石
胡公石書法藝術館
胡公石書法作品
胡公石的崇拜者日本友人在胡公石故鄉現場獻藝
著名畫家裔敬亭
裔敬亭書畫作品
商代方格紋紅陶卣
東周灰陶豆
商代灰陶罐
商代紅陶假腹豆
商代紅陶假腹豆
商代紅陶器蓋
商代紅陶商代紅陶(甑)
東周灰陶繩紋罐
商代夾砂紅陶尊
榮譽附圖
《龍岡鎮志》編纂辦公室工作人員
編纂人員在南京認真終校《龍岡鎮志》文稿,並交付出版。
卷首語
凡例
目錄
綜述
大事記
第一篇 建置區劃
第一章 建置沿革
第二章 行政區劃
第一節 明清時期行政區劃
第二節 民國初年至民主建政前行政區劃
第三節 民主建政後至新中國成立前行政區劃
第四節 新中國成立後行政區劃
第三章 鞍湖社區
第一節 建置
第二節 機構
第三節 居民委員會
第四章 龍岡鎮街道辦事處
第一節 建置
第二節 機構
第三節 居民委員會
第五章 市果樹良種場
第一節 建置與機構
第二節 發展概況
第三節 管理區
第六章 行政村
第一節 大吉村
第二節 桂吳村
第三節 仇家村
第四節 大潘村
第五節 軍營村
第六節 高范村
第七節 黃莊村
第八節 楊斌村
第九節 儲巷村
第十節 許巷村
第十一節 新岡村
第十二節 萬家村
第十三節 港北村
第十四節 曉莊村
第十五節 三旺村
第十六節 張本村
第十七節 興福村
第十八節 徐莊村
第十九節 曲東村
第二十節 劉格村
第二十一節 許橋村
附錄 丁晏村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第一章 地理環境
第一節 地質地貌
第二節 土壤
第三節 土壤特徵
第二章 氣候物候
第一節 四季特徵
第二節 氣溫日照
第三節 風雨
第四節 氣象測報
第三章 水文水系
第一節 主要河流
第二節 境內其他主河
第三節 警戒水位
第四節 盪
第五節 抗洪圩堤
第六節 水利設施
第七節 水利管理部門
第四章 自然資源
第一節 土地資源
第二節 植物資源
第三節 動物資源
第四節 水資源
第五節 礦產資源
第六節 其他
第五章 自然災害
第一節 水災
第二節 旱災
第三節 病蟲災害
第四節 瘟疫
第五節 火災
第六節 凍害寒潮
第七節 風災
第八節 地震
第六章 環境保護
第一節 環境污染
第二節 環境治理
第三節 環境管理
第三篇 人口
第一章 人口狀況
第一節 人口總量
第二節 人口分布
第三節 人口結構
第二章 人口變動
第一節 人口衍變
第二節 人口遷移
第三章 人口與計畫生育
第一節 機構與隊伍
第二節 政策法規
第三節 宣傳教育
第四節 優質服務
第五節 基礎管理
第六節 設施建設
第四篇 交通郵電電力
第一章 交通運輸
第一節 公路交通
第二節 水上交通
第三節 管理機構
第二章 郵電
第一節 郵政
第二節 電信
第三章 電力
第一節 發展概況
第二節 電力設施與供電
第三節 管理機構
第五篇 村鎮建設
第一章 村鎮建設規劃
第二章 集鎮建設
第一節 古鎮概貌
第二節 公共建築
第三節 住宅建設
第四節 集鎮道路
第五節 供水排水
第六節 鞍湖社區集鎮概況
第三章 村莊建設
第一節 住房建設
第二節 公共設施
第三節 農村改水
第四章 管理機構
第六篇 農業
第一章 生產關係變革
第一節 土地改革
第二節 農業集體化
第三節 聯產承包責任制
第二章 種植業
第一節 耕地與作物
第二節 耕作制度
第三節 品種改良
第四節 作物栽培
第五節 植物保護
第六節 肥料
第七節 管理機構
第三章 土壤改良
第四章 養殖業
第一節 養豬
第二節 飼養家禽
第三節 養羊
第四節 養牛
第五節 養兔
第六節 養魚、蟹
第七節 養蚌育珠
第八節 養蜂
第九節 養蠶
第十節 養鴿
第十一節 管理服務機構
第五章 林業
第一節 林場
第二節 四旁綠化
第三節 速生豐產林
第四節 農田林網
第五節 成片造林
第六節 苗木基地
第七節 管理服務機構
第六章 農業機械
第一節 農作機具
第二節 主要農業機械擁有量
第三節 農機管理
第七章 防汛抗旱
第一節 防汛抗旱機構
第二節 防汛紀實
第三節 抗旱紀實
第八章 農業產業化
第一節 農業龍頭企業
第二節 專業合作社
第三節 特種經濟作物基地
第四節 雙百工程
第五節 種養大戶
第六節 農業結構調整
第九章 農村經營管理
第一節 合作化時期
第二節 人民公社化時期
第三節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時期
第四節 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
第十章 落實惠農政策
第七篇 工業
第一章 工業體制
第一節 私營工業
第二節 鎮辦工業
第三節 村辦工業
第四節 縣(區)屬駐鎮工業企業
第五節 工業體制改革
第二章 工業門類
第一節 機械電子
第二節 建築建材
第三節 化學工業
第四節 玻璃製品工業
第五節 針織服飾
第六節 輕工業食品加工業
第三章 工業園區外貿外資
第一節 工業園區
第二節 對外經貿
第四章 工業管理機構
第一節 機構演變
第二節 機構與人員
第三節 行業協會
專記部分在外企業家簡介
第八篇 商貿服務業
第一章 商業體制
第一節 私營商業
第二節 供銷合作社商業
第三節 集體商業
第四節 國營商業
第二章 商品購銷
第一節 糧油購銷
第二節 農副產品購銷
第三節 集市貿易
第四節 農副業生產資料供應
第三章 旅遊服務業
第一節 旅遊業
第二節 服務業
第九篇 工商稅務財政
第一章 工商行政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及市場監督
第二節 維護消費者權益
第二章 稅務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國稅
第三節 地稅
第三章 財政
第一節 財政機構
第二節 財政稅種
第三節 財政體制
第四節 財政收支
第十篇 金融保險
第一章 金融
第一節 金融業演變概況
第二節 機構
第三節 金融業務
第二章 保險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保險業務
第十一篇 黨政社團
第一章 中國共產黨
第一節 土地革命時期黨組織與活動
第二節 民主建政後黨的組織與建設
第三節 新中國成立後黨的組織與發展
第四節 黨員代表大會
第五節 黨員
第六節 基層黨組織
第七節 黨員教育
第八節 紀律檢查
第九節 宣傳工作
第十節 統戰工作
第二章 政權
第一節 權力機構
第二節 行政機構
第三節 基層機構
第三章 社會團體
第一節 工人團體
第二節 農民團體
第三節 青少年團體
第四節 婦女團體
第五節 老年團體
第六節 其他團體
第十二篇 軍事
第一章 駐軍
第一節 唐宋時期駐軍
第二節 民國時期駐軍
第二章 地方武裝
第一節 民國時期地方武裝
第二節 新中國成立後地方武裝
第三章 兵役
第一節 徵兵制
第二節 志願兵役制
第三節 義務兵役制
第四節 預備役
第四章 民兵
第一節 民兵組織
第二節 民兵活動
第五章 解放戰爭時期參軍、支前
第一節 參軍
第二節 支援前線
第六章 戰事
第一節 清代以前戰事
第二節 抗日戰爭時期戰事
第三節 解放戰爭時期戰事
第十三篇 民政公安司法
第一章 民政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優撫優待
第三節 社會福利
第四節 救災救濟
第五節 婚喪管理
第六節 地名管理
第七節 社團組織管理
第八節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第二章 公安
第一節 機構隊伍
第二節 社會治安
第三節 戶籍管理
第三章 司法
第一節 機構與人員
第二節 法制宣傳
第三節 法律服務
第四節 人民調解
第五節 安置幫教
第六節 龍岡人民法庭
第四章 綜合治理
第一節 目標管理
第二節 群防群治
第三節 人民來信來訪
第四節 取締邪教
第十四篇 教育科技
第一章 發展概況
第二章 幼兒教育
第一節 發展過程
第二節 中心幼稚園
第三章 國小教育
第一節 起源與發展
第二節 學制和課程設定
第三節 中心國小
第四章 國中教育
第一節 基本概況
第二節 學制與課程設定
第三節 國中校
第五章 高中教育
第一節 發展概況
第二節 區屬鹽城市龍岡中學
第六章 特殊教育
第七章 成人教育
第一節 農民業餘學校(識字班)
第二節 成人教育中心校
第三節 幹部、職工業餘學校
第八章 教師
第一節 教師隊伍
第二節 教師待遇
第三節 教師進修
第九章 教育管理
第一節 行政管理
第二節 業務管理
第十章 教育經費
第十一章 科技
第十五篇 醫療衛生
第一章 醫療機構
第一節 聯合診所
第二節 龍岡鎮衛生院
第三節 鞍湖衛生院
第四節 鹽都區精神病防治院
第二章 醫療隊伍
第三章 合作醫療
第四章 保健防疫
第一節 婦幼保健
第二節 計畫免疫
第三節 傳染病防治
第四節 愛國衛生運動
第五節 食品藥品管理與監督
第十六篇 文化廣電體育
第一章 文化單位
第一節 文化中心
第二節 電影放映隊
第三節 影劇場
第四節 文藝團體
第二章 民眾文化
第一節 民間文藝
第二節 演出活動
第三節 藝品展覽
第三章 文化藝術
第一節 文學創作
第二節 書法繪畫
第三節 音樂舞蹈
第四節 小戲小品
第五節 圖書
第六節 民間藝術
第七節 業餘創作
第八節 通訊報導
第四章 著作書目
第一節 明清至民國年間龍岡籍人士著作書目
第二節 新中國成立以來龍岡籍人士著作書目
第五章 文物勝跡
第一節 古文化遺址
第二節 三橋五廟
第三節 紀念建築和標誌物建築
第四節 旅遊景點景區
第五節 胡喬木故居
第六章 文化管理
第一節 文化市場
第二節 文化管理市場
第七章 廣播電視
第一節 廣播
第二節 廣播電視中心
第三節 電視
第八章 體育
第一節 體育設施
第二節 民眾體育
第三節 學生體育
第四節 老年人體育
第五節 競技體育
第十七篇 社會生活
第一章 人民生活
第一節 衣著
第二節 飲食
第三節 居住
第四節 行旅
第二章 民俗風情
第一節 歲時節日
第二節 禮儀習俗
第三節 生產習俗
第四節 迷信習俗
第五節 社會風俗
第三章 宗教
第一節 佛教
第二節 道教
第三節 基督教
第四節 伊斯蘭教
第四章 舊時民間集會
第五章 方言土語
第六章 諺語歇後語
第一節 諺語
第二節 傳統歇後語
第三節 特色歇後語
第七章 民間傳說
第八章 遺聞軼事
第九章 重大事故
第十八篇 人物
第一章 人物傳略
第一節 古代人物
第二節 近、現代人物
第三節 革命烈士
第二章 革命烈士英名錄
第一節 抗日戰爭時期的革命烈士
第二節 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烈士
第三節 新中國成立後的革命烈士
第三章 人才錄
第一節 人物簡介
第二節 副處(團)至副廳(局)級黨政軍領導幹部
第三節 副高級技術職務以上專家學者
第四節 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僑胞
第四章 先進模範人物
第一節 省(部)級表彰的先進個人
第二節 市(廳)級表彰的先進個人
附錄
一、集體榮譽
(一)省(部)級表彰的先進集體
(二)市(廳)級表彰的先進集體
二、補錄大事記(2009.01~2012.03)
三、組織機構及領導名錄(2009.01~2012.03)
四、龍岡鎮2010年社會經濟卡片
編後記
《龍岡鎮志》有關資料提供人員
著作權頁
弘昕油箱公司
中聯電氣
中聯電氣奠基儀式
雙強管樁公司
鹽城華星變壓器有限公司
農業龍頭企業——康澤源食品公司
儲巷柳器編織合作社
編織柳工藝品
新型農民科技培訓
優質林木培育基地
萬畝桑園基地
優質糧食生產基地
標準化農田
葡萄園
荷藕栽植
草莓基地
優質梨果基地
銀杏栽植
規模養豬場
萬隻養雞場
種鵝飼養
種羊繁育
農民別墅
現代農居
江蘇省示範國中——龍岡鎮初級中學
鞍湖實驗學校
環境優美的教學樓
江蘇省四星級高中——龍岡中學
桌球傳統校——龍岡國小
鞍湖幼稚園
國家級少兒文化園——龍岡鎮中心幼稚園
鞍湖社區
計畫生育服務中心
鹽都區精神病防治院大樓
龍岡衛生院病房大樓
鞍湖衛生院
高范村黨群服務中心
財稅大樓
農經服務中心
建設銀行大樓
工商分局
龍岡法庭
公安派出所大樓
國土分局
龍岡文化站
廣播電視中心
鞍湖文化站
江蘇省明星劇場——龍岡影劇場
大型超市購物中心
佼隆招商場
文化名苑商業街
2000年11月,在全市率先建成一流的鄉鎮農貿市場
華興大道
騰龍嘉園
鳳凰別墅小區
華慶花園
文化旅遊產業區
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
鹽城華都森林公園
桃花園
萬畝梨園梨花飄香
鹽城民俗動態博物館
江蘇省星級鄉村旅遊區(點)
彌陀律寺
八桅大篷車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春遊
龍崗·鹽城西花園賞花·游湖·觀景
鹽龍湖
鹽都區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大合唱龍岡代表隊
青少年法制教育報告會
港北村劉筱翠老人手工製作布老虎、端午錦囊等手工藝品,被列入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鎮萬冊圖書館
青年文明號服務隊進社區為老人服務
開展“送文化、送科技、送法律”下鄉活動
龍岡國小代表隊參加2007年世界夏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並獲7枚金牌、5枚銀牌
何山製作的世界第一笛
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龍岡鎮紀念抗美援朝勝利50周年活動合影
附圖
毛澤東和胡喬木在一起
胡喬木撰文、毛澤東修改的社論手稿
年青時期的胡喬木
附圖
胡喬木
胡喬木故居暨張本國小“六一”圖書館
著名草書大師胡公石
胡公石書法藝術館
胡公石書法作品
胡公石的崇拜者日本友人在胡公石故鄉現場獻藝
著名畫家裔敬亭
裔敬亭書畫作品
商代方格紋紅陶卣
東周灰陶豆
商代灰陶罐
商代紅陶假腹豆
商代紅陶假腹豆
商代紅陶器蓋
商代紅陶商代紅陶(甑)
東周灰陶繩紋罐
商代夾砂紅陶尊
榮譽附圖
《龍岡鎮志》編纂辦公室工作人員
編纂人員在南京認真終校《龍岡鎮志》文稿,並交付出版。
卷首語
凡例
目錄
綜述
大事記
第一篇 建置區劃
第一章 建置沿革
第二章 行政區劃
第一節 明清時期行政區劃
第二節 民國初年至民主建政前行政區劃
第三節 民主建政後至新中國成立前行政區劃
第四節 新中國成立後行政區劃
第三章 鞍湖社區
第一節 建置
第二節 機構
第三節 居民委員會
第四章 龍岡鎮街道辦事處
第一節 建置
第二節 機構
第三節 居民委員會
第五章 市果樹良種場
第一節 建置與機構
第二節 發展概況
第三節 管理區
第六章 行政村
第一節 大吉村
第二節 桂吳村
第三節 仇家村
第四節 大潘村
第五節 軍營村
第六節 高范村
第七節 黃莊村
第八節 楊斌村
第九節 儲巷村
第十節 許巷村
第十一節 新岡村
第十二節 萬家村
第十三節 港北村
第十四節 曉莊村
第十五節 三旺村
第十六節 張本村
第十七節 興福村
第十八節 徐莊村
第十九節 曲東村
第二十節 劉格村
第二十一節 許橋村
附錄 丁晏村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第一章 地理環境
第一節 地質地貌
第二節 土壤
第三節 土壤特徵
第二章 氣候物候
第一節 四季特徵
第二節 氣溫日照
第三節 風雨
第四節 氣象測報
第三章 水文水系
第一節 主要河流
第二節 境內其他主河
第三節 警戒水位
第四節 盪
第五節 抗洪圩堤
第六節 水利設施
第七節 水利管理部門
第四章 自然資源
第一節 土地資源
第二節 植物資源
第三節 動物資源
第四節 水資源
第五節 礦產資源
第六節 其他
第五章 自然災害
第一節 水災
第二節 旱災
第三節 病蟲災害
第四節 瘟疫
第五節 火災
第六節 凍害寒潮
第七節 風災
第八節 地震
第六章 環境保護
第一節 環境污染
第二節 環境治理
第三節 環境管理
第三篇 人口
第一章 人口狀況
第一節 人口總量
第二節 人口分布
第三節 人口結構
第二章 人口變動
第一節 人口衍變
第二節 人口遷移
第三章 人口與計畫生育
第一節 機構與隊伍
第二節 政策法規
第三節 宣傳教育
第四節 優質服務
第五節 基礎管理
第六節 設施建設
第四篇 交通郵電電力
第一章 交通運輸
第一節 公路交通
第二節 水上交通
第三節 管理機構
第二章 郵電
第一節 郵政
第二節 電信
第三章 電力
第一節 發展概況
第二節 電力設施與供電
第三節 管理機構
第五篇 村鎮建設
第一章 村鎮建設規劃
第二章 集鎮建設
第一節 古鎮概貌
第二節 公共建築
第三節 住宅建設
第四節 集鎮道路
第五節 供水排水
第六節 鞍湖社區集鎮概況
第三章 村莊建設
第一節 住房建設
第二節 公共設施
第三節 農村改水
第四章 管理機構
第六篇 農業
第一章 生產關係變革
第一節 土地改革
第二節 農業集體化
第三節 聯產承包責任制
第二章 種植業
第一節 耕地與作物
第二節 耕作制度
第三節 品種改良
第四節 作物栽培
第五節 植物保護
第六節 肥料
第七節 管理機構
第三章 土壤改良
第四章 養殖業
第一節 養豬
第二節 飼養家禽
第三節 養羊
第四節 養牛
第五節 養兔
第六節 養魚、蟹
第七節 養蚌育珠
第八節 養蜂
第九節 養蠶
第十節 養鴿
第十一節 管理服務機構
第五章 林業
第一節 林場
第二節 四旁綠化
第三節 速生豐產林
第四節 農田林網
第五節 成片造林
第六節 苗木基地
第七節 管理服務機構
第六章 農業機械
第一節 農作機具
第二節 主要農業機械擁有量
第三節 農機管理
第七章 防汛抗旱
第一節 防汛抗旱機構
第二節 防汛紀實
第三節 抗旱紀實
第八章 農業產業化
第一節 農業龍頭企業
第二節 專業合作社
第三節 特種經濟作物基地
第四節 雙百工程
第五節 種養大戶
第六節 農業結構調整
第九章 農村經營管理
第一節 合作化時期
第二節 人民公社化時期
第三節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時期
第四節 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
第十章 落實惠農政策
第七篇 工業
第一章 工業體制
第一節 私營工業
第二節 鎮辦工業
第三節 村辦工業
第四節 縣(區)屬駐鎮工業企業
第五節 工業體制改革
第二章 工業門類
第一節 機械電子
第二節 建築建材
第三節 化學工業
第四節 玻璃製品工業
第五節 針織服飾
第六節 輕工業食品加工業
第三章 工業園區外貿外資
第一節 工業園區
第二節 對外經貿
第四章 工業管理機構
第一節 機構演變
第二節 機構與人員
第三節 行業協會
專記部分在外企業家簡介
第八篇 商貿服務業
第一章 商業體制
第一節 私營商業
第二節 供銷合作社商業
第三節 集體商業
第四節 國營商業
第二章 商品購銷
第一節 糧油購銷
第二節 農副產品購銷
第三節 集市貿易
第四節 農副業生產資料供應
第三章 旅遊服務業
第一節 旅遊業
第二節 服務業
第九篇 工商稅務財政
第一章 工商行政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及市場監督
第二節 維護消費者權益
第二章 稅務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國稅
第三節 地稅
第三章 財政
第一節 財政機構
第二節 財政稅種
第三節 財政體制
第四節 財政收支
第十篇 金融保險
第一章 金融
第一節 金融業演變概況
第二節 機構
第三節 金融業務
第二章 保險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保險業務
第十一篇 黨政社團
第一章 中國共產黨
第一節 土地革命時期黨組織與活動
第二節 民主建政後黨的組織與建設
第三節 新中國成立後黨的組織與發展
第四節 黨員代表大會
第五節 黨員
第六節 基層黨組織
第七節 黨員教育
第八節 紀律檢查
第九節 宣傳工作
第十節 統戰工作
第二章 政權
第一節 權力機構
第二節 行政機構
第三節 基層機構
第三章 社會團體
第一節 工人團體
第二節 農民團體
第三節 青少年團體
第四節 婦女團體
第五節 老年團體
第六節 其他團體
第十二篇 軍事
第一章 駐軍
第一節 唐宋時期駐軍
第二節 民國時期駐軍
第二章 地方武裝
第一節 民國時期地方武裝
第二節 新中國成立後地方武裝
第三章 兵役
第一節 徵兵制
第二節 志願兵役制
第三節 義務兵役制
第四節 預備役
第四章 民兵
第一節 民兵組織
第二節 民兵活動
第五章 解放戰爭時期參軍、支前
第一節 參軍
第二節 支援前線
第六章 戰事
第一節 清代以前戰事
第二節 抗日戰爭時期戰事
第三節 解放戰爭時期戰事
第十三篇 民政公安司法
第一章 民政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優撫優待
第三節 社會福利
第四節 救災救濟
第五節 婚喪管理
第六節 地名管理
第七節 社團組織管理
第八節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第二章 公安
第一節 機構隊伍
第二節 社會治安
第三節 戶籍管理
第三章 司法
第一節 機構與人員
第二節 法制宣傳
第三節 法律服務
第四節 人民調解
第五節 安置幫教
第六節 龍岡人民法庭
第四章 綜合治理
第一節 目標管理
第二節 群防群治
第三節 人民來信來訪
第四節 取締邪教
第十四篇 教育科技
第一章 發展概況
第二章 幼兒教育
第一節 發展過程
第二節 中心幼稚園
第三章 國小教育
第一節 起源與發展
第二節 學制和課程設定
第三節 中心國小
第四章 國中教育
第一節 基本概況
第二節 學制與課程設定
第三節 國中校
第五章 高中教育
第一節 發展概況
第二節 區屬鹽城市龍岡中學
第六章 特殊教育
第七章 成人教育
第一節 農民業餘學校(識字班)
第二節 成人教育中心校
第三節 幹部、職工業餘學校
第八章 教師
第一節 教師隊伍
第二節 教師待遇
第三節 教師進修
第九章 教育管理
第一節 行政管理
第二節 業務管理
第十章 教育經費
第十一章 科技
第十五篇 醫療衛生
第一章 醫療機構
第一節 聯合診所
第二節 龍岡鎮衛生院
第三節 鞍湖衛生院
第四節 鹽都區精神病防治院
第二章 醫療隊伍
第三章 合作醫療
第四章 保健防疫
第一節 婦幼保健
第二節 計畫免疫
第三節 傳染病防治
第四節 愛國衛生運動
第五節 食品藥品管理與監督
第十六篇 文化廣電體育
第一章 文化單位
第一節 文化中心
第二節 電影放映隊
第三節 影劇場
第四節 文藝團體
第二章 民眾文化
第一節 民間文藝
第二節 演出活動
第三節 藝品展覽
第三章 文化藝術
第一節 文學創作
第二節 書法繪畫
第三節 音樂舞蹈
第四節 小戲小品
第五節 圖書
第六節 民間藝術
第七節 業餘創作
第八節 通訊報導
第四章 著作書目
第一節 明清至民國年間龍岡籍人士著作書目
第二節 新中國成立以來龍岡籍人士著作書目
第五章 文物勝跡
第一節 古文化遺址
第二節 三橋五廟
第三節 紀念建築和標誌物建築
第四節 旅遊景點景區
第五節 胡喬木故居
第六章 文化管理
第一節 文化市場
第二節 文化管理市場
第七章 廣播電視
第一節 廣播
第二節 廣播電視中心
第三節 電視
第八章 體育
第一節 體育設施
第二節 民眾體育
第三節 學生體育
第四節 老年人體育
第五節 競技體育
第十七篇 社會生活
第一章 人民生活
第一節 衣著
第二節 飲食
第三節 居住
第四節 行旅
第二章 民俗風情
第一節 歲時節日
第二節 禮儀習俗
第三節 生產習俗
第四節 迷信習俗
第五節 社會風俗
第三章 宗教
第一節 佛教
第二節 道教
第三節 基督教
第四節 伊斯蘭教
第四章 舊時民間集會
第五章 方言土語
第六章 諺語歇後語
第一節 諺語
第二節 傳統歇後語
第三節 特色歇後語
第七章 民間傳說
第八章 遺聞軼事
第九章 重大事故
第十八篇 人物
第一章 人物傳略
第一節 古代人物
第二節 近、現代人物
第三節 革命烈士
第二章 革命烈士英名錄
第一節 抗日戰爭時期的革命烈士
第二節 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烈士
第三節 新中國成立後的革命烈士
第三章 人才錄
第一節 人物簡介
第二節 副處(團)至副廳(局)級黨政軍領導幹部
第三節 副高級技術職務以上專家學者
第四節 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僑胞
第四章 先進模範人物
第一節 省(部)級表彰的先進個人
第二節 市(廳)級表彰的先進個人
附錄
一、集體榮譽
(一)省(部)級表彰的先進集體
(二)市(廳)級表彰的先進集體
二、補錄大事記(2009.01~2012.03)
三、組織機構及領導名錄(2009.01~2012.03)
四、龍岡鎮2010年社會經濟卡片
編後記
《龍岡鎮志》有關資料提供人員
著作權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