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廟

龍山廟

龍山廟位於平頂山市寶豐縣鬧店鎮馬溝村境內,從平頂山新城區向北沿著S236省道5公里即可到達,是平頂山市唯一的一座道教名山。全國有道教名山四十座,龍山名列第十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山廟
  • 地理位置:平頂山市寶豐縣
歷史,景色,

歷史

龍山東連擂鼓台,西鄰香山寺,主峰海拔464.3米,山體南北長4.5公里,東西寬3公里,呈西北東南走向。其範圍廣義上說西至小龍山東至龍山主峰,東接落鳧山、平頂山,綿延數里,是外方山脈的一段低山丘陵,包括香山在內。狹義上說,從香山東峰開始至龍山主峰,西接香山,遠處看,蜿蜒若龍。龍山古稱龍興山、大龍山。龍山之得名是因上古豢龍氏居此,其陽有豢龍城。豢龍氏是上古與龍有直接關係的少數幾個部族之一。《左傳》載:“昔有(廖)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嗜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追本溯源,豢龍氏是顓頊帝高陽氏苗裔祝融之後。以祝融為始祖的原始部族共有八支,稱為祝融八姓。其二為董姓,董姓即以豢龍為氏。豢龍氏這個部族一直存在到夏代,才漸漸湮滅無聞了,留下一個地名龍山。當年豢龍氏部落休養生息的地方從龍山一直南延至沙河中游。唐代時,魯山縣馬樓鄉宋口村曾有一個豢龍祠(見唐代《元結集》),而龍山腳下有一豢龍城,這些史料進一步驗證了龍山是因豢龍氏而得名的。龍是中華民族的聖物,人因龍而興,地因龍而著。古代中國有四大龍山,《辭源》排序為湖北江陵龍山、河南平頂山龍山、遼寧朝陽龍山 、山西渾源龍山。江陵龍山見於南朝劉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平頂山龍山和朝陽龍山見於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渾源龍山見於明末清初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顯然其排列是以出處典籍的先後為序的。其實,若按得名之由來說,平頂山龍山應排在第一位。

景色

在市區東部的首山到西部的紅石寨之間的一列山脈中,龍山看上去最像一座山。遠遠望去,龍山如龍首高聳,領袖群山。龍山山腰的豎陡峽是平頂山市區周邊稀有的懸崖瀑布,石板溝是億萬年來由水沖刷形成的一道峽谷,谷內怪石嶙峋,溪水潺潺,大片分布著紫紅色石英砂岩及碳酸鈣岩石。因山體岩沉積壓縮形成,故而極具觀賞性。其中一塊碩大且平整的石頭,上邊留有兩個巨型的馬蹄印,據說是當年王莽追劉秀的時候留下來的。說龍山最像一座山,還在於它變幻莫測的自然景觀。多次踏訪過龍山,曾不止一次遇到過龍山山腰雲霧繚繞的景象:每當秋雨綿綿時節,龍山山腰便會纏上一道霧狀的“玉帶”,身處山頂的人會有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
龍山春有花,秋有果,杏園、棗園遍布其中,還有漫山遍野的野酸棗、野草莓以及無數種草藥。山下馬溝村,古名龍興村,相傳夏朝劉累隨豢龍氏董父養龍於此而得名。此地民風淳樸,村民熱情好客,加之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物產豐富,可謂是人傑地靈的好地方。
龍山為道教聖地。龍山山頂有石城一座,就是現的玄武廟。據記載,這座玄武廟始建於東漢,至唐、宋兩代規模甚盛,明清時重修,遠近知名。解放後此處曾是寶豐縣道教協會的所在地,原有無梁正殿3間,東西廊房各3間,大門一間,可惜在文革期間被毀廢。真武廟是1983年起由馬溝村馬雙歷(馬兵他爺)等民眾捐資重建的,隨著近年的擴建整修,龍山廟的規模已大於以前,有老君殿、聖公聖母殿、祖師殿、藥王殿、三皇殿等多處建築。玄武廟的主體建築為五龍宮,宮前石階九重,崇台遞升。由下仰望,如入雲端。宮內塑赤、白、黃、青、黑五龍,騰雲駕霧,栩栩如生。五龍宮後是玄君殿,殿內正中供奉玄武帝君,道貌岸然、眼神深邃。五龍宮前是三清殿,殿內正中供奉元始天尊、靈寶道君、太上老君神像。三清殿前為南天門。南天門外是一條512階的石階道,宛如一條巨龍直上雲霄。玄武帝君是道教尊崇的北方之神,龜蛇交而生玄武。從另一角度說,玄者黑也,武者龍也,是龍的化身。所以在赤、白、黃、青、黑五龍中,黑龍是核心。查閱有關資料,關於道教四十名山,有“十四名山龍山,在河南汝州寶豐縣東南四十里,唐徐文旆結廬於此”、“十六名山琅琊山,在山東青州府諸城縣東南”這樣的記述。可見龍山廟盛況,古已有之。
龍山廟
龍山廟所處的山頭周圍有一圈石牆,是古時人們用以防禦敵人的工事,如今石牆的遺蹟尚存。據說石牆的修建時間不遲于山頂廟宇的修建時間。也有人說,當年這個山頭是一處軍事瞭望台,是敵我雙方爭奪的一個據點。
馬溝村的村民對龍山的山貌太熟悉了,常見村民漫步山中,不為別的,就為看看風景,鍛鍊一下身體。如今山上哪裡有塊峭石,哪裡的採石坑最深,哪裡的草藥最多,都清楚。雖長年生活在龍山腳下,但當地不少人對龍山的歷史不是太了解。在村民的眼裡龍山只是在飛機上看著像一條龍而已。所以,龍山興旺發達,有待龍山人民共和村民共同努力!
龍山廟
龍山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