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城(瀘縣別名)

瀘縣,史稱江陽,建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1913年改名為瀘縣,1949年設川南行署,1950年建瀘州市實行市縣分治,自此瀘縣無縣城,縣級機關寄住瀘州市小市。1960年隸屬宜賓專區,1983年隸屬瀘州市,1996年區劃調整後定福集鎮為新縣城。因龍橋、龍舞、龍雕得名 瀘縣被命名為中國龍文化之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城
  • 地點:瀘縣
簡要介紹,文化遺產,

簡要介紹

因龍橋、龍舞、龍雕得名
瀘縣被命名為中國龍文化之鄉。瀘縣的龍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主要包括龍舞、龍橋、龍雕。漢代的漢棺上就有龍雕,後來有以國寶龍腦橋、順對大橋等一批名橋為代表的140餘座龍橋群體,有各種青龍雕刻為特色的國寶宋代石刻,還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雨壇彩龍。

文化遺產

龍腦橋
龍腦橋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瀘縣龍腦橋位於縣城福集鎮以北的大田鄉境,距瀘隆公路1.5公里,橫跨於蜿蜒曲折的九曲河上。該橋始建於明代洪武(1368—1398)年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中央電視台於1991年在《中國橋》專題欄目中向全國和世界推崇過龍腦橋,其雄姿已載入中國古橋畫冊,名傳中外。該橋是中國古橋中建造工程浩大,雕刻十分精美,造型生動別致,工藝精湛,藝術品位高,至今保存完好的全國罕見的古橋。它早已是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0月,被國務院定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龍腦橋是一座集建築造型和石雕藝術於一體的古石橋。橋為石墩石樑式平板石橋,全長55米,高約2米,寬1.9米,整橋共15跨(含橋頭堡各一跨在內),橋墩14座,橋墩由四層灰沙岩石條壘砌而成。每塊條石長3.10米,寬0.8米。其最大橋墩(即最大龍體)整石重約13.6噸,最上一塊墩石中部鑿成凹型,以便在上面安放石板作梁。橋墩朝上游一端鑿成分水架勢,以減少洪水衝擊力。橋樑石板共30塊,每塊長不少於3.6米,寬0.95米,厚0.6米。其中最長橋板(3.85米×0.95米×0.6米)單重為5.9噸。橋墩間由兩塊橋板並列安置在橋墩凹槽口內,不僅橋面平整,橋板也不會左右移動,穩定性能良好。平橋的所有構件,不用榫卯銜接,條石之間也沒有石灰或糯米漿(古代建築用的粘合劑)等來粘接填縫,而是利用石板自身重量壘砌,利用石面粗糙紋路增加表面摩擦力,使石料固定,體現了古代工匠卓越的工藝才能。
龍腦橋為東西走向,東西兩面各3座橋墩,均為素麵無雕刻,中部跨河水面的8座橋墩首部(朝向上游一端),分別雕刻古代民間傳說的吉祥走獸,有四條龍,兩個麒麟,一隻青獅和一隻白象,這樣的布局,是全國罕見的獨特之處。其排列構思好,悅目自然,給人以氣宇軒昂之感。 橋上石雕的工藝和技巧都十分嫻熟,繼承和發展了秦漢和唐宋的石刻工藝傳統,誇張與寫實相結合,並採用圓雕,使整個石橋的各部分雕刻,都渾厚剛毅,精巧規整,比例勻稱,造型生動。其工藝精湛,手法之洗鍊,形象之生動,真鬼斧神工,為我國古代橋樑建築中罕見之作。石雕在細部的加工處理上,一絲不苟。中間四個墩上各雕一條巨龍,龍頭上的眼、耳、口、鼻、眉、髯、角,龍身上的甲、翅和流雲,都線條明快,清晰流暢,整體看去栩栩如生。在龍的口內,有一顆重30多公斤的“寶珠”,是運用鏤空雕刻技術從整體石上鑿雕而成的石球,可滾動自如,但又不能取出,真妙趣橫生。巨龍左右兩個橋墩上,一雕雄獅,一雕大象,神態自如,安詳寧靜,亦反映古代工匠的巧思和雕技,特別是象雕處理,非常巧練,頗具匠心。如象體雕得厚重,輪廓線條簡練明晰,象鼻捲曲,長牙翹伸,大耳下垂,神態自然,給人以和靜、端莊的感受。外側兩頭麒麟,口銜綬帶,張口怒目,兩隻火焰紋腿匍匐墩上。牛蹄形腳,一隻踏兵書,一隻踏寶劍,雄姿勃勃,氣勢昂然。龍、獅、象、麒麟於橋的上側露頭,下側現尾,張牙伏爪,依次排列,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如遇河中水漲只淹沒了橋板時,這些吉祥物在流水中只顯露出頭和尾,恰似活生生地在河中逆水遨遊,可謂又是一大奇觀。
雨壇彩龍
瀘州雨壇彩龍,歷史悠久,是地處龍洞山的雨壇人設壇耍龍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聖物,曾多次參加全國各種大型慶典活動,並被編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一書。瀘州雨壇彩龍盛行於明末清初,自古以來就有設壇耍龍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習俗,雨壇鄉亦因此得名,雨壇彩龍也在民間作為吉利祥和的象徵,口碑甚佳。雨壇彩龍的表演重在一個“活”字。表演時,要求舞龍者“動於中而形於外”,“心有性情,手顯神色”,人與龍的情感交融一體。表演中,龍與寶糾纏連綿,使觀賞者不僅從中領略到巨龍奪寶的恢弘氣象,而且可以感受到中國龍鮮活靈動的生命情態及不屈不撓的民族性格。鑒於此,雨壇彩龍曾獲得過“東方活龍”的美譽。雨壇彩龍表演中造型精彩,套路豐富,在連貫變化的太極圖形中相繼呈現“龍出洞”、“龍奪寶”、“龍拖寶”、“龍抱蛋”、“龍擦癢”、“龍嘆氣”、“龍滾寶”、“跳龍門”、“龍脫衣”、“龍翻滾”、“龍砌塔”、“龍背劍”、“太子騎龍”、“黃滾龍”等數十個動作。“雨壇彩龍”龍體造型也別具特色,與當地建於明代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龍腦橋”的主龍頭及其相似,龍頭彩繪精美,其形額高嘴短,雙目縱突能動,下頜開合自如,形象雄壯憨愚兼而有之。龍身長30米,共13節,龍體渾圓靈活:龍尾是長於龍頭的鰱魚狀,緊隨龍身起伏搖擺,舞動之中頗含詼諧,富有情趣。以熱烈並川味濃郁的鑼鼓吹打樂伴奏,音樂緊密配合龍的表現情緒和動作速度,既有旋律的可聽性,又增強了龍舞場面的恢弘氣勢。新中國建立後,雨壇彩龍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曾參加四川省民間舞蹈比賽獲得殊榮,並參加了在京舉行的全國專業團體音樂舞蹈匯演。
2000年9月,“雨壇彩龍”參加“第三屆中國北京國際旅遊文化節盛裝”進行表演,受到文化部及三十四個國家,十二個省、市、區表演團體及世界各大城市首腦會議市長們的讚揚和專家的好評;2000年10月,“雨壇彩龍”參加文化部在重慶銅梁縣舉辦的“首屆中國,銅梁龍燈藝術節”龍舞比賽,榮獲最高獎“神龍騰飛獎”,受到舞蹈專家賈作光和梁立生的充分肯定;2001年元月,“雨壇彩龍”應邀參加文化部社圖司,北京市文化局主辦的“第十五屆北京2001年龍潭杯中華民間花會邀請賽”,獲“金獎”。龍城天水(因天水是“人首龍身”的人類始祖伏羲出世之地) “龍城天水”是甘肅省天水市的別稱。天水市是甘肅省第二大城市,位於甘肅東南部,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享有“羲皇故里”的殊榮。“龍城天水”一名源自傳 說天水是“人首龍身”的人類始祖伏羲出世之地,是龍的故鄉,是海內外龍的傳人尋根問祖的聖地。傳說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出生地古成紀即在今天水秦州一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