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叢源

龍叢源

龍叢源地區,隸屬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板橋頭鄉,地處績溪縣中部,東鄰伏嶺鎮,南靠華陽鎮,地處安徽省南部,皖南山區東部,地處黃山山脈和西天目山山脈結合帶,長江水系與錢塘江水系分水嶺,東與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交界。

近年來,隨著績溪縣委縣政府踐行“綠水青山那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深入,進一步落實“對接滬蘇浙,爭當排頭兵”的決策部署,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績溪縣林業局以林長制為抓手,狠抓林下經濟產業,野生黃精是龍叢源當地特產。龍叢源地區作為野生黃精之鄉,林下黃精種植面積達2500餘畝,規模日益壯大,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經營方式不斷創新,產業化發展的框架已具雛形。2020年,龍叢源地區作為績溪縣板橋頭鄉中藥材種植推廣示範場的林下黃精種植被列為安徽省“十大皖藥”產業示範基地,林下中藥材產業成為促進農民民眾脫貧增收的主要方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叢源
  • 別名:野生黃精之鄉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自然資源,水能資源,植物資源,風景名勝,

歷史沿革

夏、商朝,縣境屬揚州。
周朝春秋前期,屬吳。後期(公元前473年以後),屬越。戰國間(前306年~前223年),屬楚。
秦二十六年(前221年),屬會稽郡。
漢高祖元年(前206年)屬鄣郡(一說秦末置鄣郡)縣境為歙縣地,漢元狩二年(前121年)屬丹陽郡,治在宛陵(今宣城)。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屬新都郡,治在始新(今淳安縣)。
1949年4月30日,績溪縣解放,成立徽州專區,屬皖南區。
1952年4月13日,屬安徽省徽州專區。
1956年1月12日撤徽州專區,隸屬蕪湖專區。
1961年4月13日,復設徽州專區,龍叢源地區屬之。
1971年3月,徽州專區改稱徽州地區,龍叢源地區屬之。
1987年11月27日,績溪縣劃屬宣城地區,龍叢源地區屬之。
2000年6月25日,宣城地區改為地級宣城市,龍叢源地區屬之至今。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龍叢源地區位於安徽省南部,地處黃山山脈和西天目山山脈結合帶,長江水系與錢塘江水系分水嶺,東與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交界,北與寧國市、旌德縣毗連,西與旌德縣、黃山區及歙縣接壤,南與歙縣相鄰;介於北緯29°57′~30°20′,東經118°20′~118°55′之間。

地形地貌

龍叢源地區於黃山與天目山接合部,山脈、盆谷相間,呈“多”字形延伸。

氣候

龍叢源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受地形影響,與同緯度平原地區相比,氣溫較低,降水較多,日照較少,風力較弱,且表現出垂直分異。春季氣溫回升快,雨日多;秋季氣溫下降快,雨日少。春、秋兩季短,實為冬、夏之過渡性季節。

自然資源

水能資源

龍叢源水,發源於校頭南部八公堂南麓,河水穿流於草木蘢蔥的山谷中,故稱龍叢源。清嘉慶《績溪縣誌》載:在縣北四十里,出東坑,南流經叢山關下,折向北流,入金沙鄉,稱金沙河,流往寧國稱西津河,入水陽江。

植物資源

龍叢源地區野生植物資源,已查明共有150多科,1320餘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植物27種,省、地方保護的20餘種,主要樹種有杉木、馬尾松、黃山松、青崗櫟;還有桑、茶、油桐、油茶、山核桃等經濟林;竹類分布較廣,主要有毛竹、元竹等。藥用植物有黃精、貝母、黃蓮、白朮、丹參、山茱萸、茯苓、七葉一枝花等600多種,野生黃精是龍叢源當地特產。

風景名勝

龍叢源古道,叢山關溯龍叢源至龍叢,全長約30公里。因當地大村龍叢而得名,龍叢源峽谷似那臥龍在野,綿延不絕,在這裡能夠享受遠離城市喧囂的寧靜。
龍叢源
龍叢源古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