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南村落遺址

龍南村落遺址

龍南村落遺址位於蘇州吳江市梅堰鎮龍南村西南,平(望)湖(州)公路北側,北距梅堰袁家埭新石器時代遺址2公里。1984年因修築公路發現遺址,1987年12月至1988年2月和1988年11月至1989年1月,由蘇州博物館與吳江文管會先後進行了兩次發掘,發現新石器時代河道1條,房址13座,灰坑20個,墓葬17座,水井1口,路1條。根據這些遺蹟的文化內涵和分布特點,確定龍南遺址為一處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距今4700年至5200年左右。遺址系良渚文化群中的重要一支,對於研究良渚文化意義重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南村落遺址
  • 所屬年代:新石器時代
歷史沿革,現存情況,

歷史沿革

  1984年冬因修築公路,在農田挖渠取土時發現,後經蘇州博物館考古部和吳江縣文管會多次調查和試掘,確認該處為新石器時代遺址。
  1987年12月至1988年2月和1988年11月至1989年1月,由蘇州博物館與吳江文管會先後進行了兩次發掘
  1995年,龍南村落遺址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1997年4月21日至5月5日由蘇州博物館和吳江市文物陳列室聯合進行第三、四次搶救性發掘,共發掘面積為221平方米。

現存情況

  龍南村落遺址現存面積約4萬平方米。遺址文化堆積,自上而下分兩大部分:下層為新石器時代文化,上層為商至宋代文化;下層的新石器文化又可分為三期,第一期5300-5200年為崧澤文化與良渚文化過度期,第二期5200-4700年為良渚早期,第三期4700-4200年為良渚中晚期。遺址的主要文化內涵是良渚文化早期的村落組成部分。遺址中部橫臥一條大致呈東北——西南向的古河道,河床上部寬9-12米,河底寬3-3.5米,距地表最深處為3.8米。河道中出土的魚鰾、箭鏃、網墜等漁獵工具十分豐富,還有魚、蜆、螺獅等水生動物遺骸。兩岸呈斜坡狀,兩岸高坡上分布三組房址,臨河西北岸的一組房址前,尚保存防止河水泛濫所築的護房堤壩,寬0.4-0.5米,高0.42米,用純黃土堆築,異常生硬,似為夯築。河南岸的兩組房址更具特色,東側一組房址87F5-87F6,為曲尺形雙間房,門前有儲廢排污設施,系灰坑及灰陶構成;房後有土坑井,圓形,徑0.52,深2.22米,出土以罐形器為主的陶器13件,房後臨河處有一圓形半地穴式房址,可能是豬圈。河邊設有木構埠頭,已殘,其主體為一長1.6、寬0.4、厚0.08的木板,板面距地表1.56米。埠頭前部置一寬0.4、厚0.08米的木板,板面距地表1.56米。埠頭前置一礪石,表面經使用已內凹。河南岸有西側一組房址由88F1-88F4組成,88F3居住面上迭壓大塊紅燒土倒塌堆積,紅燒土上有樹桿、竹節、蘆葦、稻草相互交叉與綁紮的印痕。88F2被紅燒土的倒塌堆積所覆蓋,旁有一整豬豬坑。在倒塌堆積下發現外窖穴1座,保存各積遺物32件,基本上反映了當時先民家庭生活用具的組合,88F1內有內窖穴,北有外窖穴。外窖穴兩側均葬有一整豬的豬坑,頭向相對,都朝著外窖穴。房南東側置一灰坑,兩側掘土井兩口。在房址的灰土中淘洗出碳化稻穀。第四次發掘時在第三期良渚文化層中發現一座房址97F1,系一載樁架梁、鋪板的乾柱式建築,其較為完整的揭露,在太湖流域尚屬前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