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信息
詞條:齾 | 拼音:yà;è |
注音:ㄧㄚˋ;ㄜˋ | 結構:上下結構 |
部首:齒 | 繁體部首筆畫:15 |
總筆畫:35 | 部外筆畫:20 |
筆順:丨一フノ一フ一丨フ一丨フ丶ノ一丨一ノ丶丶丨一丨一ノ丶ノ丶一ノ丶ノ丶フ丨 | 筆順編碼:21531512512543121344212134341343452 |
簡體字:𫜰 | 異體字:𪚊、𪚋、𪙿、𫜰 |
造字法:形聲法 | 詞性:動詞、名詞 |
四角碼:23772 | 倉頡:YKYMU |
五筆86:HAGB | 五筆98:HGKB |
鄭碼:IHSI | 統一碼:9F7E |
解釋
● 齾
拼音:yà,注音:ㄧㄚˋ
〈名詞〉
(1)缺齒。
〈動詞〉
(2)引申指(器物)
缺損:“每行凡七十九字,其下多斷~不存。”
(3)挫損。
● 齾
拼音:è,注音:ㄜˋ
詳細解釋
字義一
● 齾
拼音:yà,注音:ㄧㄚˋ
〈名詞〉
(1)(
形聲。從齒,獻聲。齾,缺齒也。
本義:缺齒。)
(2)同本義。
齾,缺齒也。 —— 《說文· 齒部》
齾似蛀蚛(zhòng)石,動比尯𦤞(niè)車。 —— 清 ·
厲鶚《
齒痛》
〈動詞〉
(4)引申特指器物缺損,破損。
齾,器缺也。 —— 《廣韻》
齾,缺齒也。引伸凡缺皆曰齾。 —— 清·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齒部》
好人不瞎,好刀不齾。 ——《中國諺語資料》上冊
石多桐屐齾,香甚藥花乾。 ——前蜀·
貫休《寄景判官兼思州葉使君》
每行凡七十九字,其下多斷齾不存,其碑陰乃志公像也。 —— 清· 士禛(zhēn)《池北偶談· 談藝· 志公碑》
(5)又引申為挫損,使(積極性、上進心等)遭受到損傷。
還拜
京兆尹,歛(liǎn)
禁軍,貼旱糴,齾悻臣之鋩。 —— 唐·皇甫湜(shí)《韓文公墓銘》
字義二
● 齾
拼音:è,注音:ㄜˋ
〈名詞〉
(6)野獸吃剩的東西。
吳語方言解釋
● 齾
吳音:ngah,部份地區老派音ngaeh。
注釋:弄缺;缺口。多以“齾口”表示“
缺口”。或引申為“減去”。
典籍:《廣韻》五轄切。器缺也。《集韻》牛轄切。《說文》缺齒也。
用例:
【上海】牙齒~脫一隻角。|物事忒貴了,再~脫兩鈿好伐?|〔~價鈿〕還價。
【崇明】碗邊浪一個~口。
【常州】飯碗邊上有一個~口,弗體面咧。
【蘇州】吃飯當心,碗浪有個~口。
【無錫】吃飯覅湊牢得~口個፲吃。
【江陰】儂只碗~著只口子啘,快點去調落。
【寧波】儂嫌比貴,畀儂~掉眼。〔嫌比〕嫌。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亥集下】【
齒部】 齾 ·康熙筆畫:
35 ·部外筆畫:20
《唐韻》五鎋切《集韻》牛轄切,音聐。《說文》缺齒也。
又《廣韻》獸食之餘曰齾。《釋名》獸曰齧。齧,齾也。所臨則禿齾也。
又《廣韻》器缺也。
又《廣韻》五割切《集韻》牙葛切《正韻》牙八切,音櫱。義同。
說文解字
【卷二】【齒部】 五鎋切
缺齒也。從齒獻聲。五鎋切
清代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缺齒也。引伸凡缺皆曰齾。《左傳》曰:“兩軍之士皆未慭也。”杜曰:“憖,缺也。”《釋文》:憖,魚覲反。又魚轄反。按:憖得有魚轄反者,正因本或作𪚊。陸氏失於不分別言之耳。《正義》曰:“憖者,缺之皃。”今人猶謂缺為憖,所據本必作𪙿,故如此雲。下文葢有一本作憖之語,亦為淺人刪之矣。從齒,獻聲。五轄切。十五部。獻聲在十四部。合音也。
漢語字典
[①][yà]
[《廣韻》五鎋切,入鎋,疑。][《廣韻》五割切,入曷,疑。]
(1)缺齒。
(2)引申為殘缺。
(3)挫損。
漢語大詞典
齾
yà〡ㄚˋ 〔《廣韻》五轄切,入轄,疑。〕 〔《廣韻》五割切,入曷,疑。〕
1.缺齒。
●《說文·齒部》:「齾,缺齒也。」
2.引申為殘缺。
●前蜀貫休《寄景判官兼思州葉使君》詩:「石多桐屐齾,香甚藥花乾。」
●《中國諺語資料》上冊:「好人不瞎,好刀不齾。」
3.挫損。
●唐皇甫湜《韓文公墓銘》:「還拜京兆尹,斂禁軍,帖旱糴,齾悻臣之鋩。」
音韻參考
[廣 韻]:五割切,入12曷,è,山開一入寒疑
[平水韻]:入聲七易·入聲八黠
[粵 語]:nga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