齏鹽,典故名,典出《全唐文》卷五百五十七〈韓愈十一·送窮文〉。“朝齏暮鹽”,指醃菜和鹽。借指素食。泛指清貧生活。拼音:jī yán...
齏是一個漢字,讀作jī,本意是指搗碎的姜、蒜、韭菜等,也指混雜,調和。該文字在《莊子·大宗師》和《莊子·知北游》等文獻均有記載。...
齏:調味用的姜、蒜或韭菜碎末。小人窮奢極欲,君子安貧樂道。 明·袁於令《鷯鷯裘記·當爐》:“豈不聞‘小人極欲窮奢,君子齏鹽樂道’?汝輩不識一丁,敢把...
整頓學廩,革除積弊,出資倡率,增養士田至1154畝,劃縣學後之餘地10畝,種植所入悉充學職生員齏鹽之助。同時,廣立鄉學600餘所(一說60餘所)。地方志中說,...
“齏鹽里”表明生語之清苦。元好問還是過著這樣的生活。下片則述現實以寄慨。“何人炮鳳烹龍”,用富貴人家堆盤滿案反襯自己“飯甑空”的悽苦。但“莫笑”...
元·石德玉《秋胡戲妻》一折:“想著他古來的將相出寒門,則俺這夫妻現受著齏鹽困,就似他那蛟龍未得風雷信。你道他是白屋客,我道他是黃閣臣。自從他那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