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天樂·十八灘舟中夜雨》是清代詞人陳灃所創作的一首詞。此詞寫客愁,以“舟中夜雨”為中心,描述離人失意無客眠時的種種感受:秋雨打篷的繁聲,蘆葦堤樹的瀟瀟聲,危灘的急溜聲,聲聲落枕,聲聲都敲擊在人的心上,最後歸結出年華虛度、白髮徒增的主題。整首詞筆意綿密迴環,聲情哀迫宛轉,藝術感染力很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齊天樂·十八灘舟中夜雨
- 作者:陳灃
- 創作年代:清代
- 出處:《憶江南館詞》
-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齊天樂·十八灘舟中夜雨
倦遊諳盡江湖味,孤篷又眠秋雨。碎點飄鐙,繁聲落枕,鄉夢更無尋處。幽蛩不語,只斷葦荒蘆,亂垂煙渚。一夜瀟瀟,惱人最是繞堤樹。
清吟此時正苦。漸寒生竹簟,秋意如許。古驛疏更,危灘急溜,並作天涯離緒。歸期又誤。望庾嶺模糊,濕雲無數。鏡里明朝,定添霜幾縷。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齊天樂:詞牌名。 又名《台城踏》《五福降中天》《如此江山》等。雙調一百二字,上片十句,下片十一句,皆五仄韻。其他添字、攤破句法,皆變體。
2.十八灘:贛江流經江西贛縣、萬安時的十八處險灘。
3.諳(ān):熟悉,知道。江湖味:謂旅途的滋味。
4.鐙,同“燈"。
5.蛩(qióng):蟋蟀。
6.煙渚:煙雨籠罩的江岸。
7.竹簟(diàn):竹蓆。簟,竹名。
8.古驛:年代久遠的驛站。驛,驛站,掌管傳遞公文、轉運公物、供來往官員休息的機構。從漢代至清代均有設定。
9.危灘急溜:險灘急流。溜,小股水流。
10.庾嶺:大庾嶺。在今廣東、江西交界處。
11.霜:代指白髮。 縷:量詞。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我厭倦了遊子生涯也徹底嘗到了漂泊江湖的況味,孤舟獨臥之時又遇上了一場秋雨。細碎的雨點飄向燈台,繁密的雨聲傳響枕邊,使我連鄉夢也無處尋找。角落裡的秋蛩已不再鳴叫,只見斷折枯萎的蘆葦,雜亂地低垂江渚。一夜之間秋雨瀟瀟,最惱人的還是繞著堤岸的樹木。
此時吟詩使人最感痛苦,漸漸地竹蓆生出了涼意,可知秋深如許。破舊的驛站傳來稀疏的更聲。險灘上傳來了急流飛湍。這一切匯作漂泊天涯的離情別緒。原定的歸期又被耽誤,遙望大庾嶺唯見山影模糊,重疊的濕雲無數。明天清晨照一照鏡子,我一定又多添了白髮幾縷。
創作背景
此詞是作者某年秋天北上南歸途徑江西十八灘所作。十八灘為贛江在江西贛縣、萬安境內的河段,以急灘密布著稱。著此一地名,已覺行路難之意,況復客舟夜雨,作者無不感慨萬千,於是就寫下了這首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因題起句,“倦遊”“江湖味”扣“十八灘”,“孤篷”扣‘舟中”,“眠秋雨”扣“夜雨”;一個“盡”字、一個“又”字,則再現了題中所含雪上加霜的況味,同時也領起了全篇對“雨”的著力刻畫。由於是“眠秋雨”,所以首先是船艙內的印象,但覺雨點聲繁而勢沉,擊打船篷,如落枕上,燈火為之搖曳,旅人為之失眠。鄉夢既已無法續成,詞人的注意力便為艙外的夜雨所吸引。夜雨主宰了十八灘的旅程,前時兩岸常可聽到的蟋蟀幽鳴已為雨聲替代,而灘邊的蘆葦、堤岸的叢樹,則增添了風雨的變調,使之更覺荒涼淒冷。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夜瀟瀟”的秋雨中,不可能辨識“斷葦荒蘆”、煙渚堤樹之類的外部景物,詞人的鋪寫,其實只是舟中聽雨,由聽覺產生的聯想。但這種寫法,卻加倍渲染出了夜雨的氛圍和效果,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下片繼續宕開。“漸寒生竹簟”,一個“漸”字與“一夜瀟瀟”前後呼應,標誌長夜的苦捱已近尾聲;而“寒生竹簟”由聽覺過渡到觸覺;也暗示了“夜雨”形勢的變化。身心交加的寒意使詞人勢必不能繼續躺臥下去;於是起身推篷出望。此時已將拂曉;雨勢已殺;但岸上古驛的殘更;船過危灘的急流;都是“一夜瀟瀟”的雨意的延伸。它們喚起了“天涯離緒”,由歸期又誤的感慨,引出了詞人回身南望粵中家鄉的舉動。而“庾嶺模糊,濕雲無數”的視界,又與前時的“夜雨”意脈相接。古人頗多一夜愁白頭髮的先例,於是詞人想到到了明朝攬鏡相照,定然自己也免不了增添幾許華發。這一結筆,正是對一夜煎熬的總結。
此詞自“孤篷又眠秋雨”句後,再不出現“雨”字,而各句無不與“舟中夜雨”的題面相連,又無句不從旅愁中反映出鄉思。大筆濡染,不粘不滯。作者曾手批《山中白雲詞》,對張炎“濡染有致”“情景俱到”“寄託遙深”的手法別有會心,此作亦全面表現了這種種特色。
名家點評
原上海人民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王興康《清詞一百首》:這首《齊天樂》情景交融,寄託深婉;鍊字謀篇,功力甚深,堪稱清詞中的典範之作,由此可見作者學術成就之外的文學才華。
作者簡介
陳灃(1810—1882年),字蘭甫,廣 東番禺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舉人。官廣東河源縣訓導,薦授五品卿銜。先後主講學海堂及菊坡精舍。學者稱東塾先生。有《憶江南館詞》及《聲律通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