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衄[病](epistaxis)是2004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鼻衄[病]
- 外文名:epistaxis
- 所屬學科:中醫藥學
- 公布時間:2004年
鼻衄[病](epistaxis)是2004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
鼻衄[病]鼻衄[病](epistaxis)是2004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定義 以鼻中出血為主要表現的血證。出處 《中醫藥學名詞》第一版。
兒童鼻出血是個常見的現象。在夏天氣候炎熱和冬天室內乾燥的季節,小兒鼻出血的現象更多,特別是有的小兒經常在夜間流鼻血,不少家長不能不為此而擔憂。原因 導致兒童鼻出血的誘因主要有:1. 當鼻腔黏膜乾燥、毛細血管擴張、有鼻腔炎症或...
經行鼻衄是指婦女每遇經前,經後,或月經來潮期間,出現有規律的鼻腔出血。本病又稱“逆經”、“倒經”等。病因病機 本病多由血熱與氣逆所致。血熱則迫血妄行;氣逆則挾血自鼻而出。但也有少數病人系因氣滯血瘀,或脾不統血而致...
鼻衄止血湯的治病原理於其他方法有質的不同,神醫扁鵲曾說道:病在肌膚,患在臟器。一種病疾看起來是表面出了問題,但發病的根源卻是內在的陰陽失調,陰陽不平衡所致,所以用藥性來治療表面的疾病,永遠不可能標本兼治,快速,安全,能...
本書系統介紹了鼻出血的有關問題,內容包括鼻出血概述、套用解剖知識、病因與預防、診治與護理、常見相關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等。重點介紹了鼻出血的診斷方法,出血量估計、鑑別診斷、治療原則、常用止血法、手術治療、全身治療、中醫中藥治療...
衄衊(衄:ㄋㄩ,上聲;衊:ㄇㄧㄝ,去聲),病症名稱。狹義專指各種程度的鼻出血,廣義上也可指汗孔乃至全身各處出血。出自《黃帝內經·素問·氣厥論》第三十七篇,也作“衄蔑”。寒熱之氣相逆,臟腑之中相移所致。釋義 衄 鼻出血...
鉻鼻病患者一般有流涕、鼻塞、鼻衄、鼻乾燥、鼻灼痛、嗅覺減退等症狀,及鼻黏膜充血、腫脹、乾燥或萎縮等特徵。凡鼻中隔黏膜糜爛、潰瘍,鼻中隔軟骨部穿孔者,即可疑似為鉻鼻病。鉻鼻病患者以對症治療為主,對鼻中隔穿孔患者,必要時...
胸痛、多漿膜腔積液 [病例70]發熱、咯血、肺部浸潤 [病例71]神志不清、黃疸、胸腹腔積液 [病例72]消瘦、鼻衄,肝、脾腫大 [病例73]發熱、右側胸痛 [病例74]發熱、咳嗽、咯血、胸腔積液 [病例75]發熱、頭痛、嘔吐、神志不清 ...
茜根散是非處方藥物,主治鼻衄不止,心神煩悶。現代研究證實可用於中醫治陰虛火旺型血液病 藥方一 茜根散·《重訂嚴氏濟生方》【來源】《重訂嚴氏濟生方》。【組成】茜根 黃芩 阿膠(蛤粉炒)側柏葉生地黃各30克 甘草(炙)15克 ...
《三指禪》卷二:“傷寒鼻衄,名曰紅汗。熱隨血解。不必止血,亦不必再發汗。”泛指一般性鼻衄的病證。治宜審證求因。俗人以血為紅汗。《雜病源流犀燭·諸血源流》:“血汗者,或有病,或無病;汗出而色紅染衣,亦謂之紅汗。
小兒紫癜,中醫病名。亦稱紫斑,以血液溢於皮膚、黏膜之下,出現瘀點瘀斑,壓之不退色為其臨床特徵,是小兒常見的出血性疾病之一。常伴鼻衄、齒衄,甚則嘔血、便血、尿血。本病屬血證範疇,中醫古籍中所記載的“葡萄疫”、“肌衄”、“...
耳瘡 第五節 急膿耳 第六節 慢膿耳 第七節 旋耳瘡 第八節 梅尼埃綜合徵 第五章 鼻部疾病 第一節 酒糟鼻 第二節 鼻衄 第三節 鼻息肉 第四節 鼻槁 第五節 鼻疳 第六節 鼻鼽 第七節 急鼻淵 第八節 慢鼻淵 ...
本病罕見,於新生兒期出現反覆性黃疸;且漸加深,皮膚瘙癢、鼻衄、肝脾腫大,脂肪、痢糞便惡臭而色淡;也可於出生後數月,才發生黃疸。患兒煩躁不安、吸收不良、發育不良、佝僂病。檢查 血清總膽紅素增高,以結合膽紅素增高為主,,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