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癌(nasal cancer)指原發於鼻腔內的惡性腫瘤,多見於鼻腔外側壁,如中鼻甲、中鼻道和下鼻甲。起源於鼻腔內側壁如鼻中隔的鼻腔癌較少見,鼻中隔癌較鼻腔外側壁癌更易出現頸淋巴結轉移。鼻腔癌以鱗狀細胞癌和未分化癌多見,其他尚可有腺樣囊性癌、腺癌、基底細胞癌、嗅神經上皮癌及淋巴上皮癌等。臨床常見鼻出血、鼻塞和鼻腔腫物等症狀,易誤診。活檢可確診。治療選擇根據病理類型和臨床分期。早期患者首選單純放療或手術,晚期採取以手術切除為主的綜合治療。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nasal cancer
- 就診科室:腫瘤內科、耳鼻喉科
- 常見發病部位:鼻
- 常見病因:主要與遺傳因素、病毒感染、慢性炎症刺激、良性腫物惡變、接觸致癌物等環境因素有關
- 常見症狀:鼻出血、鼻塞和鼻腔腫物是鼻腔癌的三大症狀
病因,臨床表現,分類,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主要與遺傳因素、病毒感染、慢性炎症刺激、良性腫物惡變、接觸致癌物等環境因素有關。繼發性鼻腔癌多來源於鼻竇,如上頜竇癌和篩竇癌即較常侵入鼻腔,發生於外鼻、眼眶、鼻咽等處的癌腫在晚期也可侵犯鼻腔。
臨床表現
男性較多見。鼻出血、鼻塞和鼻腔腫物是鼻腔癌的三大症狀。早期常僅有單側鼻塞、鼻出血等症狀,鼻出血常頻繁發生,出血量不多,可僅表現為鼻涕帶血,易被忽略或誤診。可出現面、鼻部麻木感,脹滿感,頑固性頭痛,進行性持續性單側鼻塞,血性鼻涕及嗅覺障礙等,有時患者自訴發現鼻腔腫物或發現鼻外形改變。隨病變發展,可伴感染,腫瘤潰爛,出現惡臭的血性膿涕,反覆大量鼻出血。
晚期腫瘤可在鼻腔內廣泛擴展,侵犯鼻竇、鼻咽、眼眶、齶、牙槽等部位出現相應的臨床症狀,如視力減退、復視、眼球移位、突眼、面頰膨隆、齶部腫塊、耳鳴、聽力減退和劇烈頭痛等。最終可出現貧血、惡病質、頸淋巴結轉移或遠處轉移。
體檢可見腫瘤外觀一般呈外突菜花樣乳頭狀或桑葚樣腫物,伴有出血和潰爛,色粉紅至紅色,質地硬而脆,易伴感染、壞死,常伴息肉或化膿性鼻竇炎。
晚期腫瘤可在鼻腔內廣泛擴展,侵犯鼻竇、鼻咽、眼眶、齶、牙槽等部位出現相應的臨床症狀,如視力減退、復視、眼球移位、突眼、面頰膨隆、齶部腫塊、耳鳴、聽力減退和劇烈頭痛等。最終可出現貧血、惡病質、頸淋巴結轉移或遠處轉移。
體檢可見腫瘤外觀一般呈外突菜花樣乳頭狀或桑葚樣腫物,伴有出血和潰爛,色粉紅至紅色,質地硬而脆,易伴感染、壞死,常伴息肉或化膿性鼻竇炎。
分類
鼻腔癌臨床可分為四期。
1.Ⅰ期:腫瘤局限於鼻腔內,無轉移或擴展表現。
2.Ⅱ期:腫瘤破壞鼻腔骨壁,侵入鄰近某一鼻竇內或擴展入對側鼻腔,但尚無肯定的頸淋巴結轉移或Ⅰ期腫瘤伴可活動的可疑淋巴結轉移。
3.Ⅲ期:腫瘤已明顯侵入鼻竇或眼眶內,無或有可活動的頸淋巴結轉移或Ⅰ期Ⅱ期腫瘤伴有已固定的頸淋巴結轉移。
4.Ⅳ期:腫瘤侵犯顱底,無論有否轉移發生,或任何一期腫瘤具有遠處轉移。
1.Ⅰ期:腫瘤局限於鼻腔內,無轉移或擴展表現。
2.Ⅱ期:腫瘤破壞鼻腔骨壁,侵入鄰近某一鼻竇內或擴展入對側鼻腔,但尚無肯定的頸淋巴結轉移或Ⅰ期腫瘤伴可活動的可疑淋巴結轉移。
3.Ⅲ期:腫瘤已明顯侵入鼻竇或眼眶內,無或有可活動的頸淋巴結轉移或Ⅰ期Ⅱ期腫瘤伴有已固定的頸淋巴結轉移。
4.Ⅳ期:腫瘤侵犯顱底,無論有否轉移發生,或任何一期腫瘤具有遠處轉移。
檢查
1. 耳鼻喉科常規體檢。
2. 鼻內鏡檢查。
3. 鼻竇CT掃描。
4. MRI檢查。
5. 細胞學檢查。
6. 病理組織學檢查。
2. 鼻內鏡檢查。
3. 鼻竇CT掃描。
4. MRI檢查。
5. 細胞學檢查。
6. 病理組織學檢查。
診斷
40歲以上出現單側進行性鼻塞並有血性鼻涕,或長期患鼻竇炎,近期有劇烈頭痛和鼻出血,高度懷疑鼻腔癌。確診需依賴活檢。
治療
治療方法選擇宜結合不同病理類型以及臨床分期進行,早期患者單純放療或手術為首選方法,未分化癌和低分化癌可首選放療,晚期應採取以手術切除為主的綜合治療。手術前後輔以放療。放療未能控制的患者可行手術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