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的影像學診斷

鼻咽癌的影像學診斷

《鼻咽癌的影像學診斷》是由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所作的一本醫學類書籍。該書於2004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基本介紹

  • 書名:鼻咽癌的影像學診斷
  • 作者: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 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4年
基本信息,鼻咽癌原理,臨床表現,

基本信息

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作者: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出版日期:2004年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ISBN:ISBN7900105603
定價:¥160.00
內容簡介:本書立足於臨床實踐,力求全面系統介紹鼻咽癌的影像學檢查訂法、意義及價值。全書共16章,詳細介紹了鼻咽癌的流行病學、病理學、臨床表現、CT及MRI表現、鼻咽腔造影等方面的知識,適合醫學院校師生及臨床醫師使用。

鼻咽癌原理

鼻咽癌的影像學診斷
鼻咽癌(NPC)是頭頸部最常見的惡性腫瘤。NPC惡性程度高,往往在疾病的早期就有臨近組織浸潤,其顱底骨侵犯發生率為12.5%~56%[1-2],甚至高達75.8%。顱底骨侵犯的患者將劃分為T3~T4期,增加放療照射劑量或輔以化療藥物,否則,因治療不徹底、不及時而易導致局部復發和遠處轉移。 NPC原發於鼻咽,但可上行侵及顱底顱內,下行轉移至頸淋巴結或經血行轉移至骨、肝、肺等組織器官,臨床症狀複雜多變。NPC的診斷除了根據臨床表現外,尚須藉助於影像學、內窺鏡,甚至血清學的檢查,但最後的確診依據是組織病理學診斷。
1.臨床症狀有鼻堵血涕、耳聾、耳鳴、頭痛、面麻反覆視。
2.查體可發現鼻咽部腫物、頸部腫塊和顱神經麻痹。
3.鼻咽鏡檢查包括間接鼻咽鏡和纖維鼻咽鏡可見到鼻咽頂後壁、側壁、後鼻孔、鼻腔後部、咽鼓管及軟齶的背面等。
4.影像學檢查,包括X線照片、CT及MRI檢查。X線照片常用鼻咽側位片和顱底片可以了解腫瘤的範圍和項底骨破壞情況。CT檢查除了顯示鼻咽腔內腫瘤部位外還可以顯示鼻咽腔外侵犯及頸部淋巴結轉移的情況。MRI由於能清楚的顯示頭顱各層次,可以顯示腫瘤與周圍組織的關係,確定腫瘤的界線較CT清楚和準確,並可了解腦損傷的情況。
5.組織清理學診斷,NPC的活組織採集可以經口腔或鼻腔咬取活檢,亦可以對頸部淋巴結及其他表淺腫塊切除活檢。近年來有採用細針穿刺作細胞學檢查。
6.血清EB病毒抗體檢測可作為一種輔助診斷方法。

臨床表現

鼻咽癌的影像學診斷
鼻咽癌的臨床表現較多,早期主要有以下5個症狀。對此,大家應該提高警惕。 涕血:涕血是鼻咽癌的早期症狀,表現為鼻涕中帶血,或表現為從口中回吸出帶血的鼻涕,又稱為回吸性痰中帶血。涕血常發生在早晨起床後。涕血量不多時,經常被患者疏忽,誤認為是鼻炎或鼻竇炎,或被當作咯血到內科就診。
鼻塞:鼻塞是鼻咽癌另一個早期表現。大多表現為單側鼻塞。當鼻咽腫瘤增大時,可能出現雙側鼻塞。
耳鳴、聽力下降:耳鳴、耳悶塞感及聽力下降也是鼻咽癌的早期信號。該症狀是由於鼻咽癌新生物堵塞患側咽鼓管口所致。聽力降低也可能是鼻咽癌進一步惡化損傷聽力神經所致。耳鳴和聽力下降常被誤診為中耳炎或是其他疾病,以致耽誤治療。
頭痛:初診鼻咽癌時,大約70%的患者有頭痛症狀。鼻咽癌的頭痛症狀常表現為偏頭痛、顱頂枕後或頸項部疼痛。鼻咽癌頭痛大多與癌組織侵犯顱底骨質、神經和血管有關。
頸部淋巴結腫大不少鼻咽癌患者往往是自己無意中在脖子上觸摸到“包塊”而就醫。這種“包塊”其實是腫大的淋巴結。鼻咽癌患者的頸部淋巴結腫大,常被誤診為炎症。對於經消炎治療無縮小,甚至持續迅速增大的頸部腫塊,尤其是質地較硬、活動度差、多個互相融合成團的無疼痛頸部腫塊,需要及時就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