鼩形目

鼩形目

鼩形目(學名:Soricomorpha),又名鼩鼱目,是生物學上哺乳動物綱的一個分化支。在過去,鼩形目的動物都屬於食蟲目。後來發現食蟲目屬下的物種其實原來是多系群,所以有不少原來屬於食蟲目的動物都被分出來。這些物種包括有被歸入了非洲獸總目非洲蝟目(Afrosoricida)動物(馬島蝟、金毛鼴和象鼩)及勞亞獸總目蝟形目(Erinaceidae),餘下了現時鼩形目的四個科。待這四個科又再分出成為鼩形目時,食蟲目變成了一個空殼,只好取消解散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鼩形目
  • 拉丁學名:Soricomorpha
  • 別稱:鼩鼱目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形態特徵,下級分類,溝齒鼩科Thylacinidae,島鼩科Nesophontidae,鼩鼱科Soricidae,鼴科Talpidae,

形態特徵

吻部尖長;蹠行;足具5趾,有爪,拇指不能對握;耳、眼均小;覆毛單一,毛被細軟,部分種類具棘刺;齒式多少接近於典型的原始哺乳類門齒少而多變化,犬齒退化,臼齒經常成尖利的多錐狀;腦顱低扁而狹長。
鼩鼱目動物的大小相差很遠:從最小的伊特魯里亞鼩鼱(臭鼩)Suncus murinus,只有 3.5 cm 長及重 2 克;到古巴鼩(古巴溝齒鼩),長 32 cm 及重 1000 克。

下級分類

溝齒鼩科Thylacinidae

溝齒鼩科,僅1屬3種:古巴溝齒鼩Solenodon cubanus、馬氏溝齒鼩Solenodon marcanoi、海地溝齒鼩Solenodon paradoxus。分布於南美洲海地島和古巴島。體型較大,吻部很長。觸覺靈敏,藉助觸覺覓食,在發現獵物後迅速咬住並注入毒液,用此方法可以捕捉較大的獵物,也食植物性食物。在人類到達海島之前,溝齒鼩是島上最大型的捕食性哺乳動物,只有一些猛禽和爬行動物可以成為它們的天敵。人類到達後,老鼠隨之到達,這些動物成為溝齒鼩的捕食者或競爭者,而溝齒鼩本身的繁殖效率不高,導致瀕臨滅絕。

島鼩科Nesophontidae

島鼩科,僅1屬9種,分布於南美洲西印度群島。部分種類已滅絕。

鼩鼱科Soricidae

鼩鼱科(鼩鼱讀音qújīng),約20屬200餘種,分為2亞科:麝鼩亞科Crocidurinae和鼩鼱亞科Soricinae。除極地、大洋洲和一些大洋島嶼外,各大陸均有分布,但南美洲只見於北部。我國有10屬24種。體型纖小、肢短,狀如鼠而吻尖長。絕大部分棲於濕潤地帶。現生哺乳動物中體型最小的一種,一般體長3.5~18厘米,尾長0.9~12厘米。覆毛細短而密,多數呈褐灰色,有些體側有臭腺,繁殖季節味更濃。眼細小,視覺差,聽覺、嗅覺發達。外耳殼不顯著。部分水生種類的足下具毛櫛或蹼(如蹼足鼩)。臼齒齒冠具發達的齒尖,呈W型排列。適於食蟲。地棲者居多,亦有半水棲或穴居者。晝夜活動或僅夜間活動,不冬眠。平時獨棲。食蟲或其他小動物。唾液腺中常含麻醉劑,可使俘獲物麻醉 。溫帶3~11月繁殖,熱帶終年繁殖。孕期17~28天。年產數胎,每胎2~10仔。野外壽命12~18個月。因食蟲,對農業有益。

鼴科Talpidae

鼴科,有17屬42種,分為3亞科:水鼴亞科Desmaninae(2屬2種)、鼴亞科Talpinae(14屬36種)和鼩鼴亞科Uropsilinae(1屬4種)。分布於歐亞大陸和北美。我國有8屬10種。絕大多數營地下生活,形如圓筒,耳、眼不明顯,頸部不分明,肢短,足十分發達,頭尖,吻尖長。一般覆毛極其細密,似天鵝絨,無毛向,適於在洞道中進退。臼齒具發達的齒尖。洞穴通常有兩種類型:一種靠近地表,在地表可見土層有脊狀隆起;一種離地表較深,在地表無脊狀隆起,但可發現由洞道內推出的土形成的小土堆。平時獨棲,但幾個鼴鼠可共用一個巨大而複雜的洞道系統,終年晝夜活動,無冬眠。取食地下的蠕蟲、昆蟲幼蟲、各類無脊椎動物等,少數兼食植物。半水棲者以水生昆蟲甲殼類軟體動物和小魚為食。在地下築巢產仔,年產1~2胎,每胎1~7仔。有強烈氣味。星鼻鼴Condylura cristata分布於北美,鼻端具裸露的肉質突起,如同“觸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