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船產於閩清,又稱舴蜢船,相傳始創於北宋徽宗政和間(1111~1117),長2.4丈,寬2.5尺,高約2.6尺,系適合於淺溪行駛的平底小木船。因頭尾尖、船體輕、吃水淺,靈活小巧似鼠而得名; 船底薄且平、船體窄而長、有船篷、船舵,並配有竹篙、木槳、櫓,適於內溪支流航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鼠船
- 別稱:舴蜢船
- 始創於:北宋政和年間
- 盛行地區:福建閩江支流
結構工藝,流傳歷史,流行地域,文化秩事,
結構工藝
鼠船因形似鼠而得名,頭尾尖,船底薄且平、船體窄而長、有船篷、船舵,並配有竹篙、木槳、櫓。鼠船始於北宋,產於閩清,又稱閩清鼠,長2.4丈,寬2.5尺,高約2.6尺,船體輕,吃水淺,適於內溪支流航行。清末、民國初,推廣到建溪、沙溪、富屯溪。傳至各地後,有稱舴船、棺材船、大頭船、舴蜢船等,其尺寸及載重量也不盡相同,邵武、光澤的船還添設風帆
鼠船當年盛極一時,主要源於獨特的建造工藝。據記載,鼠船選用既耐水濕又堅韌耐磨的板材,兩旁船板選用樟樹或松杉並配以韌竹,船底選用楓樹木材。船型兩頭尖,船長二丈四尺,高二尺五寸,寬二尺六寸。每船配備三竿竹篙,一柄槳,一根尾舵。船行靠竹篙撐行,船尾定向。船上裝竹篷,可遮陽防雨。船以載貨為主,每船載重一噸或半噸,兼乘旅客,每船可載10人。
流傳歷史
五代十國時期,王審知率數萬河南人遠征福建並於893年攻占福州,建立閩國。隨後南征官兵大都在福建得賞田地,定居下來,其中大批人口移居閩清縣(911年建縣)。閩清多山,陸路交通不便,但河流縱橫,除了閩江貫穿全縣,縣內還有梅溪、芝溪、金沙溪、古田溪、安仁溪五大水系,河道寬闊,可以行舟。南征官兵都是中原人,大都傍江或沿溪擇居,但不習水性,平時交通依賴舟船,最初主要是依靠竹筏。到了北宋初年,隨著人口增加生產運輸加重,竹筏不夠結實不便在閩江航行,遂改建木船。由於木船個頭很小,兩頭尖尖的,像老鼠,因此取名鼠船,並自此開始沿閩江流域向上游閩北一帶流行。
晚清至民國,最盛時期有鼠船1000餘艘,行駛於梅溪主、支流,從縣城上行可通達沿溪兩岸的20多個街鎮,下行可至溪口、渡口;桔林的塒坪至水口、東橋的溪里至安仁溪口等溪段也可航行。全縣鼠船航道總長83公里,年貨運量30~40萬噸。清末民初,閩清的鼠船開始在建溪、沙溪、富屯溪支流的19個縣市開闢新的鼠船運輸航線。。民國前期,僅閩清縣就有1000餘艘,抗日戰爭後逐漸減少。20世紀40年代初,沙縣有40艘,永安、將樂各有50艘,尤溪、建寧、泰寧各有30艘。50年代起,鼠船開始沿九龍溪傳入清流、寧化。1974年以後,鼠船漸被淘汰。1950年至1962年,縣交通部門為支持閩北上游一些縣份水運,先後組織鼠船239艘,隨船工人402名,到光澤、邵武、尤溪、順昌、寧化、泰寧、將樂、崇安、沙縣、三明等10個縣市運輸糧食等貨物。後來這些船工多在當地安家落戶。1957年,縣內尚有鼠船289艘,從業人員367人,年運貨量37.18萬噸。1965年後,隨著公路交通的發展,鼠船漸被淘汰。至1987年,全縣僅安仁溪村存留32艘、潭口村1艘。
流行地域
鼠船在縣內的航道有四條。一是縣城經今天的雲龍鄉、白樟鎮、白中鎮、池園鎮,到達今天的上蓮鄉蓮埔鼠船碼頭,全長47公里。二是縣城經今天的雲龍鄉、白樟鎮、白中鎮、坂東鎮,然後分兩路:一路經坂東鎮到達今天的三溪鄉,當日朱熹遊覽白岩山並題字“八閩岳祖”,走的就是此路;一路經坂東鎮到達今天的塔莊鎮(最遠可航行到省璜鎮的鎮區),全長39公里。三是今閩江北岸安仁溪的東橋鎮安仁溪村口至下洋村,全長6公里。四是從今雄江鎮大雄村,溯閩江,經古田縣水口鎮,至橘林鄉的塒坪村,全長35公里。鼠船航運經過的各個鄉鎮,都是臨溪修建鎮中心街道,街道沿溪一側的店鋪底層都有石塊砌成的台階式碼頭,以便鼠船貨物的裝卸。鼠船在縣內的主要停靠碼頭有:雲龍鄉的台鼎街,白樟鎮的白雲渡街,坂東鎮的坂中街、車墘街、旱頭街,塔莊鎮的茶口街、坪街、蓮宅街,白中鎮的五回取地街,池園鎮的池園街,上蓮鄉的上寨街,雄江鎮的大雄街、橘林鄉的塒坪街和古田縣水口鎮的水口街(原屬閩清,解放後劃入古田縣)。
鼠船除了在縣內溪道航行,還經閩江航道上行到閩北,閩北俗稱“上府(首府劍州府,今南平市)”;下行到福州,福州俗稱“下府(首府福州府,今福州市)”。鼠船通常由福州承運食鹽、糖和日用工業品,分赴閩北的南平、順昌、將樂、邵武、光澤、泰寧、建寧、沙縣、永安、尤溪、建甌等縣,然後由上游各縣運輸大米、土紙等土特產品下行到福州。也有不少鼠船和船工在閩北紮根。據史志記載,當時的鼠船溯閩江而上,在閩北的尤溪、沙溪、建溪、富屯溪,開闢了四條溪道航線:一是沙溪流域的沙縣縣城至夏茂,全長40公里;二是沙溪流域的永安縣貢川至明溪縣的溪源,全長30公里;三是尤溪流域的大田縣汶江至尤溪縣城,全長90公里;四是富屯溪的泰寧縣城至際下,全長35公里。據史書記載,鼠船“上行‘紙糊’劍州府、下行‘鐵打’福州府”(清軍入閩,福州府久攻不克,鐵打的一般;劍州府一攻即破,就像紙糊的),每一艘船上都有一個師傅帶一個學徒,學徒年齡大多十多歲,偶有一艘船上三人者,即一個師傅帶兩個學徒。船民多以同鄉、同村自願組合,一幫一幫的出行,一般是五六艘為一幫,也有多達二十多艘成一幫,路上可相互照應。
鼠船獨特的建造工藝,後來還傳播到海外。據史書記載,清朝末年,朝廷通緝閩清籍戊戌維新餘黨黃乃裳,鄉親們聞訊,及時用鼠船將之送出閩江口,幫助他逃往南洋。後來黃乃裳在南洋與北婆羅洲砂撈越的拉者(統治者),簽訂墾約,獲準在今之馬來西亞詩巫拉讓江兩岸(右起船溪美錄到羅馬灣,左起亞山港到開漢港),墾荒種植穀物和蔬菜,建設海外“新福州”——詩巫城。創業初,閩清移民建造的鼠船送貨物和糧食,沿江交易商品,立下汗馬功勞。今天,詩巫的拉讓江上,鼠船仍是主要交通工具之一。許多詩巫人每天駕駛著鼠船沿江漂行,與沿江住民交易商品,生意紅火。
文化秩事
“雨余月際,遙睇江煙蒼茫間,舴艋往來,飄如一葉,亦佳趣也。”這是八百多年前,朱熹筆下的閩清鼠船晚渡美景。
1197年初夏,南宋進士鄭君端,奉命赴閩清縣擔任縣令,路過閩北重鎮建甌時,巧遇著名理學家朱熹。遂以江西同鄉的身份,邀請朱熹到閩清講學,朱熹欣然應邀。於是,兩人結伴,雇了一艘當時稱霸閩江航運的閩清鼠船,順流而下,直奔閩清。
朱熹筆下的“舴艋”,就是今天閩清人說的閩清鼠船,“舴艋”這一名稱是閩清人、福州地區第一個狀元——許將,覺得鼠船名字不雅,遂改名為舴艋舟。可是閩清百姓嫌之“字僻”,背地裡仍然稱之“鼠船”。
鼠船也為革命立下了功勞。1933年5月,紅軍在攻打順昌洋口鎮,停泊在順昌江面上的一百多艘鼠船架起浮橋,保證了紅軍隊伍順利過江。《閩清縣誌》記載,抗戰時期,福州通往閩西、閩北及出省的惟一公路——福(州)古(田)甌(建甌)公路被破壞,福建沿海各地運往江西和閩西、閩北的食鹽、食糖、龍眼乾等貨物,多由莆田挑運經永泰到閩清,再由鼠船運往閩江上游;江西和閩西、閩北的大米、香菇、筍乾等農副產品,也多於閩江上游用鼠船航運到閩清,再由閩清挑運經永泰到沿海各地。當時,多達千餘艘的閩清鼠船,為福建人民的抗日戰爭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1944年中共福建省委在閩北遭遇國民黨頑固派包圍,鼠船將眾多幹部戰士偷偷運送到閩清,一路挺進閩清橘林鄉伴嶺村,組建中共閩東特委,指導閩東的抗日戰爭;另一路取道閩清坂東鎮洪安村,經永泰縣前往福建東南沿海抗日前線,指揮全省的抗日戰爭。